中国证券报

搜索文档
受益全球资本再平衡 中国资产重估正当时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全球资本再平衡与A股港股价值重估 - 全球资本从美股向非美市场再平衡的趋势显现,A股和港股正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的重要窗口期 [1] - 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地与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已超过54亿美元,中国市场成为韩国投资者的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4][5] - 港股市场整体仅10倍出头的市盈率和1倍出头的市净率,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具有显著优势 [6] 富达基金业绩与投资策略 - 富达基金权益类产品以12.24%的收益率,在外资公募基金中排名第一,在全市场公募基金排名中位列前10% [1] - 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快速完成了从价值型股票向成长型股票的战略调仓,前十大重仓股几乎改头换面 [3] - 富达创新驱动成立以来跑赢了产品基准以及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水平,仅用3周时间就收复失地 [3] 成长型投资方向与市场研判 - 看好"一超三强"的成长型投资方向,将人工智能视为超级赛道,同时高度关注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和创新消费三大领域 [1][7] - 人工智能是长期确定性最强的科技领域,AI应用板块将处于弹性更大,确定性更高的阶段 [7] - 航空航天是一个生命周期极长的产业,未来一两年也是极具成长确定性的细分领域 [7] - 2025年是低空经济开始实质性建设的元年,短期内的确定性较好 [7] 中国市场前景与投资者信心 - 中国股市已经成功跨越了所谓的"忧虑之墙",投资者信心已经完成筑底 [6] - 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判断中国股市将开启一个波动向上的新趋势,预计成长风格占优的市场局面在年内不会有变化 [7] - 工程师红利和科学家红利正在重塑我国的全球核心竞争力,将为经济转型提供重要动力 [8] 行业与公司选择 - 消费、创新药、科技、金融等热门板块被市场首先选出来,均有其背后的基本面逻辑 [6] - 聚焦创新驱动的产业和公司,优选那些创新浓度高,长期成长空间大,中期业绩复苏有望,且当前估值有吸引力的个股 [8] - 在信息技术、工业和通信服务中找到了较多创新驱动的成长型企业 [8]
在震荡中锚定估值 以多元策略把握收益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全球宏观环境与A股市场韧性 - 市场最大风险在于估值,A股韧性源于负面预期已充分反映在股价中 [1] - 外资机构投资决策链条长,需数月时间完成研究至买入流程,当前处于"重新认识中国"阶段 [3] - 中国科技突破与战略定力重塑市场信心,慢牛行情更吸引长期资金 [3] 中国经济核心优势与展望 - 人口基数、高储蓄习惯及制造业竞争力构成经济增长核心优势 [3] - 货币政策宽松信号明确,市场或处于慢牛起步阶段,投资者应关注信心回归而非短期数据 [3] - 市场估值体系将随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竞争力认知转变(从代工转向科技创新)而重构 [3] 锐联景淳投资策略框架 - 基本面量化策略为"看家本领",融合价值、成长、质量等多因子,低频调仓捕捉长期价值 [4] - 多资产配置策略通过分散布局股票、债券、黄金等对抗波动,2024年收益受益于黄金配置 [4] - 基本面量化与交易增强策略结合,低频底仓保障长期收益,日内波动捕捉提升产品稳定性 [4] 量化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中国资管市场或成全球最大,权益资产将替代房地产成为居民配置核心 [5] - 量化策略可承接大规模资金创造长期收益,并通过有效定价为优质企业输血 [5]
债券ETF规模突破5100亿元 短期回调带来配置机会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债券ETF市场概况 - 截至7月25日我国债券ETF总规模突破5100亿元占全部ETF规模的11% [1] - 2024年5月债券ETF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5年7月突破5000亿元两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 [1] - 股票型ETF规模占比70%债券型ETF数量为39只总规模5105.05亿元 [1] 债券ETF增长驱动因素 - 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科创债ETF作为新上市品种贡献超2000亿元增量资金 [1][3] - 债券ETF兼具被动指数基金和ETF双重优势持仓透明度高、费率低、流动性强支持"T+0"交易且免收申购赎回费 [2] - 机构投资者占比85%广义基金为主力配置信用债ETF作为底仓利率债ETF用于择时交易 [2] 重点产品与资金流向 - 海富通短融ETF和富国政金债券ETF规模均超500亿元博时可转债ETF超400亿元 [3] - 21只债券ETF规模超100亿元海富通短融ETF今年净流入234.43亿元居首 [3] - 8只信用债ETF和5只科创债ETF规模超100亿元科创债ETF底层资产信用风险可控 [3] 债券市场投资机会 - 科创债ETF因政策支持兼具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市场需求空间大 [3] - 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下债市中期逻辑顺畅信用债呈现"利差优势+票息保护"特征 [4] - 短端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间当前债市回调为三四季度提供配置和交易机会 [4]
个人养老金基金扩容多只绩优指增产品联袂加盟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个人养老金基金扩容 - 个人养老金基金中指数增强基金产品数量由19只扩容至23只,标的指数覆盖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中证红利等 [1] - 新增Y份额的指数增强基金包括国泰海通资管中证500指数增强、招商沪深300指数增强、天弘中证500指数增强、博道中证500增强 [2] - 截至二季度末,19只指数增强基金Y份额总规模为1.57亿元,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Y和富国沪深300增强Y规模靠前,均超2500万元 [3] 新增Y份额产品特点 - 新增Y份额的指数增强基金均为公募机构的"明星"量化产品,由量化团队负责人管理,包括天弘基金杨超、博道基金杨梦、国泰海通资管胡崇海、招商基金王平 [2] - 截至二季度末,天弘中证500指数增强规模超30亿元,国泰君安中证500指数增强规模超20亿元,博道中证500增强规模超17亿元 [3] - 博道中证500增强和国泰君安中证500指数增强近一年超额收益均超10个百分点,19只指数增强基金Y份额自成立以来平均跑赢基准5个百分点以上 [3] 指数增强基金优势 - 指数基金投向清晰、风格稳定、透明度高,适合养老资产配置,指数增强基金具备收益增强特点,与长线养老投资契合度高 [1][6] - 指数增强基金力争实现长期可持续超额收益,但需平衡跟踪误差和超额收益 [1][6] - 博道中证500增强自2019年成立以来连续6年跑赢中证500,量化团队拥有12年实盘经验,AI技术应用领先行业 [4][6] 政策与行业动态 - 2024年12月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试点城市推广至全国,证监会优化产品供给,85只指数基金纳入目录,其中19只为指数增强型基金 [3] - 2025年各地证监局下发通知,指增产品纳入标准包括成立满三年、最近四个季度末规模均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三年超额收益率为正等 [4] - 国泰海通资管表示将继续布局养老金融领域,推出更多符合养老金需求的产品 [4]
风险偏好抬升 资金流向释放新信号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市场情绪与ETF表现 - 受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刺激,建材、稀土、矿业、能源、基建相关ETF涨幅居前,工银瑞信、嘉实、广发、华富旗下稀有金属主题ETF涨超10% [1] - 国泰中证煤炭ETF、国泰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华泰柏瑞中证稀土产业ETF、富国中证稀土产业ETF、易方达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等涨超9% [1] - 香港证券ETF周成交额超1000亿元,最新规模突破200亿元,从100亿元到200亿元仅用15个交易日 [2] 宽基与行业ETF成交情况 - 中证A500相关ETF总成交额超1200亿元,沪深300相关ETF、科创50相关ETF成交额均超300亿元 [2] - 港股医药板块成交活跃,港股创新药、港股通创新药相关ETF成交额分别超425亿元、310亿元 [2] - 上证指数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一度突破3600点,券商板块表现活跃 [2] 资金流向与风险偏好 - 30年国债ETF跌超1.5%,博时、鹏扬旗下30年国债ETF一周净流入分别为52.72亿元、36.73亿元 [2] - 货币ETF遭遇大量赎回,银华日利ETF一周净流出超30亿元,华宝添益ETF、海富通短融ETF分别净流出21.08亿元、12.66亿元 [3] - 香港证券ETF一周净流入37.62亿元,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净流入35.24亿元,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净流入超20亿元 [3] 行业主题ETF加仓趋势 - 钢铁、化工、建材、机器人、有色等行业主题ETF普遍呈现资金净流入,国泰中证钢铁ETF、鹏华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国泰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富国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等净流入超10亿元 [3] - 沪深300、A500相关ETF资金净流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中证A500ETF一周净流入均超10亿元 [4] 机构观点与投资方向 - 有色金属、非银金融和银行板块涨幅居前,煤炭、食品饮料、房地产板块仍为负收益 [4] - 重点关注"反内卷"政策效应、内需复苏、新质生产力等方向,产能供需矛盾突出的中游制造业、上游原材料行业有望受益 [4] - 内需复苏值得期待,基建或为对冲内需压力的重要手段,内需相关资产投资或迎来新一轮春天 [5] - 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投资线索,AI模型迭代与应用渗透率提升推动效率提高,创新药、高端制造等产业有望成为主线 [5] - 财政支出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政策在制造业投资、服务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持续发力,宏观基本面稳定性有望增强 [6]
投资大产业趋势里的龙头品种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市场行情与政策支持 - 上证指数突破3600点创今年以来新高 投资者情绪明显升温 [1] - A股市场走强得益于政策端支持 如鼓励上市公司回购注销股份 [1] - 若回购注销股份实现常态化 将显著提升A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1] 投资理念与方法 - 投资需"找主因" 核心逻辑未变则不应轻易改变原定路径 [1] - 长期持有两类公司:能改变世界的公司和能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 [1][2] - 基本面分析是核心理念 偏好轻资产、高盈利且ROE连续五年超20%的企业 [2] - 选股靠常识 技术进步引领者或行业龙头是重点标的 [3] - 投资结果差异源于对好公司的定义不同及能否扛住深度回调 [3] 行业与公司偏好 - 白酒行业龙头品牌价值稳固 虽受需求端压力但核心竞争力未削弱 [7] - AI产业链是未来十年重要方向 看好算力、应用和云计算细分领域 [8] - 港股互联网平台企业现阶段更具吸引力 新消费公司表现突出 [7] - 美股经历4月回调后性价比提升 存在较多投资机会 [7] 公司发展历程 - 东方港湾2004-2007年投资收益达十几倍 管理规模超30亿元 [5] -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净值回撤 管理规模一度降至8亿元 [5] - 2023-2024年连续两年蝉联国内百亿级私募冠军 最新管理规模约300亿元 [5] - 全球化投资体系覆盖A股、港股、美股 注重多市场机会挖掘 [6] 风险管理与策略调整 - 2008年和2012年重大回撤后 加强系统性风险预警和减仓避险机制 [6] - 资管行业需平衡客户持有体验 坚守优质标的需匹配风险控制 [6]
科创综指将迎来投资窗口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科创主题基金市场概况 - 截至6月末全市场科创主题基金产品数量已攀升至200只左右 [1] - 上半年新成立科创主题基金近百只,合计首发规模近700亿元 [1] - 浙商资管推出首只覆盖科创板全貌的指数产品——浙商汇金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基金 [1] 科创板指数产品优势 - 上证科创综指覆盖科创板近97%市值,样本数量远超科创50(市值覆盖率45%)等传统指数 [1] - 三大独特优势:全链条覆盖大中小市值企业、行业配置均衡(半导体/电力设备/机械制造/医药生物)、未来一年归母净利润预期同比增速60% [2] - 可实现全市场打包,分散个股风险并捕捉板块整体成长红利 [2] 科技板块投资前景 - 通信/电子/计算机/传媒等科技板块业绩近几个季度名列前茅并进入上行通道 [3] - 部分半导体公司单季度业绩已超越2021-2022年行业景气高峰 [3] - 科技行业相对估值处于近年低位,预期2025下半年至2026年将出现估值和业绩双击 [3] 市场风格研判 - 下半年市场风格或再度向科技倾斜,重点关注三季度下旬和四季度初时间窗口 [3] - 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质变,但新旧动能切换未完成叠加外部不确定性,A股或延续震荡格局 [2] 投研团队与策略 - 浙商资管科技团队由5名8年以上经验的专家构成,完整穿越智能手机/信创/半导体等多轮周期 [4] - 采用"基准不偏离,细节可优化"策略:利用6个月建仓期择机配置,侧重细分行业龙头 [4][5] - 对同质化竞争的小权重公司适当舍弃,强化对优质龙头公司的跟踪 [5]
锁定量化指增 中小公募寻觅“逆袭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量化指增产品凭借系统化投资策略在风格快速轮动的行情中受到投资者关注,口碑和规模表现良好 [1] - 自5月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后,多家公募机构将量化指增业务列为发展重点,中小公募尤为积极 [1] - 截至6月末,超90%的公募量化产品上半年获正收益,诺安多策略A等近一年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超100% [2] - 上半年82.9%的量化指增基金跑赢基准,高于全市场基金70.5%和被动指数型基金79.6%的比例 [3] - 2024年公募量化产品跑赢基准比例为53%,显著高于全市场基金的38%,长期超额收益能力突出 [3] 产品结构与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募量化基金总规模达2927.59亿元,其中量化指增产品规模占比67.8%(1985.34亿元/363只) [4] - 主动量化产品规模920.66亿元(301只),量化对冲产品规模21.59亿元(19只) [4] - 头部代销平台蚂蚁基金新增"指数+"板块,重点推广博道、中金等绩优量化团队产品 [5] 策略与技术优势 - 量化指增产品通过多因子模型筛选股票,结合风险控制和交易成本控制模型,80%以上非现金资产配置于标的指数成分股 [5] - 超额收益核心在于捕捉市场有效性不足,运用估值、动量、成长等多维度因子挖掘定价偏差 [5] - 贝莱德系统化投资(SAE)利用另类数据(如社交媒体、电商数据)和AI技术构建组合,中国市场数据丰富度远超海外 [7] 政策与竞争格局 - 《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对私募量化冲击较大,公募量化因合规优势更受青睐 [6] - 中小公募以量化指增为突破口,避开同质化严重的纯指数产品竞争 [4] - 截至7月25日,年内逾100只指增基金申报,超2024年总量(110只);发行量达90余只,为2024年全年的2倍以上 [6] 机构动态与产品布局 - 中金基金计划完善量化产品矩阵,包括宽基指增、行业指数增强及"量化+"绝对收益产品 [7] - 贝莱德加速布局中国量化市场,已推出沪深300和中证A500指增策略 [7] - 博道基金迭代多因子模型框架,华商基金等年内发行3只及以上指增产品 [6][7] 下半年展望 - 博道基金认为海外流动性宽松叠加国内结构性增长亮点,量化增强类产品配置价值凸显 [7] - 创金合信基金看好北交所中长期投资价值,强调自下而上选股与风险控制 [8]
聚焦创新药投资 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基金经理郑宁的投资理念 - 基金经理郑宁深受价值投资文化熏陶,以中性自由现金流假设下的隐含回报率为核心定价逻辑,构建风险收益比最高的投资组合 [1] - 投资逻辑强调给不确定性定价,关注资产隐含现金流概率分布水平,而非单纯追求确定性 [2] - 配置标准以隐含回报率为准绳,不盲目追求高壁垒资产,更重视被低估的高赔率机会 [2] 创新药领域的投资实践 - 2022年三季度起重仓创新药个股,因当时优质公司估值极低且在中性现金流假设下具备高风险补偿溢价 [2] - 2022年创新药持仓盈利,2023年因CXO业绩降速和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果断减持 [3] - 当前组合持仓因其他医药细分领域弱势而"被动"向创新药集中 [3] 组合构建方法论 - 仓位管理采用四维度(基本面/估值面/资金面/政策面)打分体系,极端分位时逆向调整仓位(25%分位以下弱市加仓,75%分位以上强市减仓) [3] - 行业与个股配置互补:优先选择基本面改善+估值低+政策友好+机构低配的行业,同时跟踪隐含回报率高的细分领域提前布局 [3] - 平衡胜率与赔率,不排斥高赔率低胜率资产,通过动态比较持续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 [3] 创新药行业前景判断 - 当前行情由基本面驱动,BD出海/利润兑现/研发进展超预期,叠加低估值/政策支持/机构低配三重利好 [3] - 部分港股创新药龙头仍被低估,隐含回报率可观 [4] - 中国创新药企凭借研发转化和临床资源优势形成飞轮效应,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出海回报契合高质量发展诉求 [4][5] - 行业格局将由新入局者和转型成功的传统药企主导,后者因估值便宜成为重点关注方向 [5] 组合管理动态 - 创新药公司业绩兑现使组合成长因子暴露度下降,价值因子暴露度提升,整体锐度降低 [5] - 未来关键考验在于左侧卖出时机把握,预计基本面驱动行情可能持续2-3年,龙头公司仍有可观增长空间 [5]
品牌工程指数上周涨2.03%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市场表现 - 上周中证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数上涨2 03%至1741 26点 上证指数上涨1 67% 深证成指上涨2 33% 创业板指上涨2 76% 沪深300指数上涨1 69% [1] - 智飞生物上周涨幅达17 29%领跑 中微公司上涨9 67% 中国中免和上海家化分别上涨8 41%和8 07% 爱美客等7只成分股涨幅超7% [1] - 2025年以来药明康德累计上涨64 98% 信立泰上涨59 44% 科沃斯和中际旭创涨幅超50% 安集科技上涨47 32% [2] 成分股动态 - 上周涨幅超5%的成分股包括泰格医药 宝信软件 以岭药业 中芯国际 卓胜微 科大讯飞 北方华创 [1] - 2025年涨幅超20%的成分股包括丸美生物 中航沈飞 华谊集团 澜起科技 华大基因 我武生物 恒瑞医药等 [2] - 北方华创 海大集团 广联达 兆易创新等2025年累计涨幅超10% [2] 机构观点 - 星石投资指出当前股市结构健康 板块轮动有序 赚钱效应有望持续 增量政策预期和海外因素改善对市场形成支撑 [2] - 沣京资本认为短期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需跟踪高频数据变化 结合财报寻找业绩支撑标的 关注宏观政策落地效果 [3] - 中期视角下中国权益资产或迎价值重估 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板块更具表现潜力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