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证券报
icon
搜索文档
实探险企2026年“开门红”:主打产品生变 长期留客能力待检验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3
记者注意到,在此轮"开门红"期间,分红险产品成为险企的主打产品,传统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 固定收益型产品已较为少见。多位保险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开门红"期间推出的分红险产品保底利率 为1.75%,还有一部分浮动收益,整体利率不低于3.2%。 比如,中国人寿推出国寿鑫鸿福养老年金险(分红型),新华保险推出盛世荣耀庆典版终身寿险(分红 型),平安人寿推出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 泰康人寿推出鑫享世家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友邦保险推出传世充裕年金险(分红型)等。 对于险企主打分红险的原因,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认为,这是市场策略与产品特性 共同作用的结果。分红险"保证利益+浮动红利"的设计,既满足了客户在低利率环境下对资产增值的期 待,又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为险企提供了更大的经营灵活性和资产负债匹配空间。这种潜 在的增值预期对客户具有较强吸引力,使其成为险企冲刺规模、快速抢占市场的较好工具。 险企花式揽客 在"开门红"期间,多家险企通过降低投保门槛、提供更高收益率、附赠增值服务等方式来吸引客户。 多位保险代理人提到,"开门红" ...
低调换名难掩规模崇拜资产荒促银行抢跑2026年“开门红”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3
● 本报记者 石诗语 "开门红"提前开跑 早在2025年10月,多家区域性银行在三季度业绩总结会上就启动了2026年"开门红"动员活动。11月以 来,部分全国性银行的地区分行也陆续启动"开门红"。 "近两年都在弱化'开门红'营销,最直接的表现是不在名称上体现相关字眼,但各项促销活动还在正常 进行。对我们工作人员来说,业绩压力没有减少,考核项目更加多样。"某国有大行北京市海淀区一家 支行的工作人员表示。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2026年银行"开门红"出现新变化:启动时间点前移,区域性中小银行成 为"抢跑先锋",股份行、国有大行略显低调;揽储、放贷仍是重头戏,大行更注重"规模与结构"的平 衡。谈及"开门红"提前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称,"资产荒"已成为行业共性挑战,持续承压的经营现状 加剧了部分银行"抢跑"的冲动。银行应走出内卷式竞争的误区,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加快构建健 康的客户关系、优质的资产结构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例如,汉口银行在10月9日至12月20日,可预约"开门红"存单。"三年期存款利率1.75%,现在预约存款 能享受双倍积分,可在积分商城兑换微信、支付宝立减金,超市购物卡等,我们还送米、油、伞 ...
银行调整积存金业务规则消费者购金热情不减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2
● 李玉敏 李蕴奇 张林认为,由于交易便捷、成本透明,不必提取实物的黄金投资产品(如黄金积存账户、黄金ETF和纸 黄金)对普通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做好资产配置 事实上,这是今年商业银行上调积存金业务门槛动作的延续。10月13日起,工商银行如意金积存业务最 低投资额(即积存起点金额)由850元上调至1000元。10月21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调整积存金活期 及普通定期业务按金额购买方式的购买起点金额,按金额交易时,单次购买、新增定投购买起点由1000 元调整为1200元。 另外,建设银行在11月11日的公告中宣布了巨额赎回规则,单日所有客户累计净赎回申请(含兑换卖 出)超过上一交易日建设银行全部积存余额的20%,视为巨额赎回。出现巨额赎回,建设银行有权不接 受超出部分的赎回(含兑换卖出)申请。若连续两个交易日(含)以上发生巨额赎回,建设银行有权于 下一交易日暂停赎回交易(含兑换卖出)。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期国际金价经历大幅波动,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银行出台提 高积存金业务门槛、设置赎回限制等措施,旨在筛选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客户,有助于防范集中赎回的 流动性风险,降低在市场剧烈波动时自身面 ...
公募基金缘何自降入场门槛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2
● 本报记者 张舒琳 近日,天弘基金宣布,将旗下五十余只基金的申赎门槛统一调降至0.1元,其中包括多只主动权益产 品。去年以来,陆续有基金公司发布类似公告,最低申赎份额以及最低持有份额降至0.01份。 基金申购门槛从"1元时代"进入"分角时代",背后既有公募基金获客的需求,也有互联网渠道营销的推 动、投顾策略的配置需求,此外,还包含基金公司为应对清盘压力作出的考量。 超低门槛频现 天弘基金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泰康基金、华润元大基金、泰信基金、中信保诚基金、淳厚基金、山证 资管、财通资管、国泰君安资管、路博迈基金、汇安基金、鑫元基金等十余家公募均降低了旗下部分产 品的销售门槛。这背后是公募获客需求、渠道营销需求、投顾策略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 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的代表,降低申赎门槛能够满足更多投资者的闲钱理财需求。在业内人士看来, 基金公司通过降低起购金额,得以吸引更多新客户用零钱体验基金投资,有助于开拓新用户。此外,代 销渠道也把低门槛体验优质产品当作一种营销手段。一位基金公司互金部门人士表示:"互联网代销平 台经常推出各种'薅羊毛'活动,比如用积分、体验金买基金,还有平台推出'0.1元省心买黄金'等营销活 ...
新成立ETF不急于建仓均衡配置成核心策略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2
● 本报记者 王宇露 新ETF建仓按下"慢速键" 进入11月,前期成立的部分ETF开始陆续上市交易。 11月13日,华夏基金发布华夏中证光伏产业ETF的上市交易公告书。根据公告,华夏中证光伏产业ETF 将于11月18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截至11月11日,该基金的权益仓位(股票资产)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 为33.19%。根据基金合同,基金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成分股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 90%,且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33.19%的比例,离上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当市场的聚光灯聚焦于沪指4000点拉锯战之际,ETF阵营却悄然传递出谨慎信号:进入11月,多只新成 立的ETF并不急于建仓,而是以"低仓位"姿态陆续公告上市,有的权益仓位只有区区一成,有的几乎空 仓观望,在上市日前才迅速将仓位打满。 "冷静"的ETF与火热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背后传递出机构投资者对于当前市场的态度趋于审慎。与此 同时,为应对市场波动与风格再平衡,"均衡配置"与"哑铃策略"正重新成为机构配置的核心思路。 2021年,证监会曾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3号——指数基金指引》,主要是在产品注 册环节,强化管理人专业胜 ...
科技股行情进入深水区私募积极寻找新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2
当市场习惯于用"新"与"旧"来标签化投资机会时,一线私募的思考更为深入。在圈内,一个核心共识正 在形成:科技股的投资图谱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近期,A股市场震荡幅度加大。半导体、电网设备、机器人等方向成为市场焦点,在AI产业浪潮与国产 逻辑的双重驱动下,科技股行情正从初期的普涨向结构分化演变。与此同时,前期表现强势的算力等方 向明显承压。针对科技板块内部的"新题材"与"老主线",一线私募共识日益清晰:科技股行情正从普涨 转向结构分化,投资的关键也从"辨新旧"转为"识真伪"。在交易拥挤与估值高企的背景下,如何挖 掘"高低切"的新机遇,私募机构的看法,为市场提供了下一阶段的投资路线图。 从"新旧之争"到"生态共赢" "AI产业的投资机会并不适合基于'新老'维度做出判断。"世诚投资科技研究员陈之璩表示。他分析,例 如光模块和PCB等所谓"老"主线的价值,在于其业绩与海外厂商资本开支的强关联性,业绩基础扎实; 而"新"主线则反映了最新的技术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如果没有持续的资本开支投入,路线变化和供 需瓶颈也没有意义。因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会共同受益于全球AI建设的高景气"。 这一"生态共赢"视角,精准解释了 ...
上交所:让国际投资者“看得清、投得稳”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2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各位国际投资者,投资科创板就是投资中国科技创新,就是投资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是分享中国科 创企业发展红利的最好途径。"傅浩在会上呼吁。 在傅浩看来,科创板有着很强的国际基因,有着对国际投资者友好的投资生态,正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 的市场。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经营呈现国际化特征。二是科创板外资参与度越 来越高。三是科创板公司普遍比较重视与国际投资者的交流,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把国际投资者放在重 要位置。与此同时,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持续发挥资本市场"试验田"功能,必将吸引和培育更多优秀的世 界级科技企业,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科技创新的企业明星。 展望未来,傅浩表示,科创板将以更加成熟的市场生态赋能科技进步,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 代化。上交所热忱欢迎更多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投资科创板,布局中国科技产业,共享中国新质生产力 发展红利,共促全球科创资本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11月13日,上交所副总经理傅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 集活跃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也在持续加快。上交所将继续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进一 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 ...
资本市场并购重组驶入“快车道”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2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自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下称"并购六条")以来,中国资本 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呈爆发式增长。这不仅是数字上的攀升,更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 整的生动注脚,一场围绕并购重组的变革正在深刻重塑着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格局。 11月12日至11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在上海举办。在大会并购专场上,一场关于并购 重组的讨论也徐徐展开。参会人士认为,并购已不再是单纯的企业规模扩张工具,而是推动产业整合、 转型升级与"反内卷"的核心抓手。不同行业需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差异化并购路径,同时要破解整合协 同、政策落地、产能出清等关键难题。 活跃度明显提升 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活跃度明显提升。惠泰医疗董事长葛昊称,过去IPO长期占据资本 市场核心地位,而"并购六条"发布后推动并购交易在数量、规模与质量上实现"飞跃式提升"。 以沪市为例,"并购六条"发布后沪市上市公司披露各类并购交易超过10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15 单,同比增长138%。重大资产重组中半数为科技类并购,同比增长287%,标的资产集中于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上交所副 ...
乘风破浪立潮头
中国证券报· 2025-11-14 04:02
政策引导 打响"车谷"产业名片 在中国车谷展示中心,一张1991年的老照片引人注目:当时为承接中法合资30万辆汽车项目,武汉经开 区正式破土动工,开工典礼的红色横幅醒目,黄土岗上推土机的履印刻下"车谷"的起点,讲述着武汉经 开区从"一辆车"到"一座城"的蜕变。 ● 本报记者 倪铭娅 熊彦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在武汉经开区这片产业沃土,智能网联汽车穿梭在街头,新能源整车工厂的机械臂高速运转,中试基地 里科研人员正攻克技术难关……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进这片以"车"闻名的热土,实地探访其从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产业迈进的转型历程,解析武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车谷样本"。 车轮滚滚,浪潮奔涌。随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浪潮来袭,武汉经开区以"车"为核,向产业链上下游 纵深突围。"一边是传统燃油车优势逐渐减弱,一边是新能源赛道起步稍慢,转型迫在眉睫。"武汉经开 区军山新城管理办公室党工委委员张于威说。 岚图汽车的黄金工厂与云峰工厂内,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复合式机器人团结协作,AI视觉检测 系统精准扫描记录,两大生产基地平均每63秒即可下线一台车,有效承接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 11月10日,岚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