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财富
icon
搜索文档
实时榜单发布 | 2025 第二十三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
新财富· 2025-08-09 18:40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投票 - 2025年第二十三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投票正在进行中 [1] - 已完成投票的投票人可通过"新财富董秘圈"微信小程序查看实时榜单 [1] 投票工具及登录方式 - 投票工具为"新财富董秘圈"微信小程序 [2] - 登录账号为投票人登记的手机号 [2] - 登录密码获取方式有两种: - 方法一:通过登记手机号接收短信密码(可能被拦截) [2] - 方法二:机构联系人登录新财富官网www.xcf.cn,进入"投票资格申请系统"查看投票人登录账号和密码 [2]
全球工程机械2025年都在触底,国内国外后续有望双增
新财富· 2025-08-08 17:46
国内工程机械市场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工程机械延续2024年增长趋势,5月内销放缓主要因短期库存调整,基建和大型水利工程需求驱动下内销复苏趋势有望维持 [1] - 全球工程机械市场预计2025年触底,2026年开启长周期上行,2025年欧美等权重市场需求下滑导致海外需求最差,2026年后海外市场将进入上行阶段 [1] - 国内工程机械厂商外销比例从不到10%提升至超过50%,全球需求回暖将显著增强其增长能力,未来国内外周期共振带来清晰增长机会 [3] 国内工程机械历史周期 - 2006-2011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叠加"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低利率条件下液压挖掘机销量短期迅速拉升 [7] - 2011-2016年:前期繁荣透支增长叠加供给侧改革,行业进入5年调整期 [7] - 2016-2021年:基建采矿回暖叠加疫情刺激政策,国内铸就周期顶峰并带动全球繁荣 [7] - 2021-2023年:四家龙头企业内销营收从2341.6亿元骤降至1156.9亿元,但外销从274.3亿元跃升至1273.4亿元,外销占比超50%稳住基本盘 [9] 当前内销新特征 - 2024年液压挖掘机内销同比增速达20%,2025年5月内销量8392台同比下降1.5%后6月数据好转,工程机械指数回升至3月高位 [10] - 内销增速转正时工程机械指数显著跑赢沪深300,如2024年初和2025年初两个关键时点 [15] - 传统地产+基建模式改变,小挖增长主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城市更新/水利工程等"去地产化"需求成为新支撑 [16] - 更新周期到来(2016-2020年设备距今近10年)叠加二手机出口加速(2024年二手挖掘机出口量已超新机),2025年二手出口对内销影响达76.5% [18] 海外龙头表现 - 卡特彼勒2025Q2营收165.69亿美元同比下降1%,能源与运输板块销售额增7%表现突出,建筑/资源行业销售额分别降7%/4% [20] - 卡特彼勒分区域:北美/拉美建筑板块降15%/20%,EAME/亚太增13%/6%;资源行业北美/亚太降8%/10%,拉美/EAME增3%/13% [22][23] - 小松2025Q1销售额9095亿日元同比降5.2%,中国降19.3%/北美降14.6%,仅欧洲增9.5%和中东/非洲/东南亚保持增长 [25][26] 全球区域市场 - 北美:2024年销量降5%后2025年预计再降11%,受设备过剩和关税政策冲击 [30] - 欧洲:2024年销量降17%,德法急剧下滑,2025年预计仅增1% [33] - 新兴市场:印度2024年增9%,南美增1%,大宗商品价格支撑其他地区增4% [35] - 日本:2024年销量降9%,成熟市场特征明显(近10年挖机销量稳定在4-6万台) [38][40]
线控正在悄悄改变汽车底盘
新财富· 2025-08-07 16:03
线控技术概述 - 线控技术通过电信号取代机械连杆和齿轮,实现转向、制动、加速等关键动作的电子化控制,标志着汽车从"机械机器"向"智能终端"的跃迁 [1][3][5] - 线控技术是智能汽车的"地基",为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提供精确、可靠的执行层响应能力 [4] 线控技术细分方向 - 线控技术主要应用于动力域和底盘域,包括线控油门、线控换挡、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线控悬架 [8][11] 广泛应用类 - 线控油门技术最成熟,已普及于大多数燃油车和电动车,通过ECU智能控制动力输出 [15] - 线控换挡在纯电动车和混动车中普及度高,采用怀挡、旋钮等多样化设计,解放中控布局 [15] - 线控油门和换挡安全冗余要求低,失效风险可控 [17] 过渡阶段类 - 线控制动(BBW)采用电子液压制动(EHB),2024年国内乘用车EHB搭载率达51.58%,较2023年增长显著 [19] - 线控制动可缩短制动时间、提升能量回收效率,但完全电子机械制动(EMB)仍受法规限制 [19] - 线控转向(SBW)渗透率不足1%,技术难度高且市场需求未迫切,代表车型包括特斯拉Cybertruck和蔚来ET9 [22][23] 舒适性选择类 - 线控悬架聚焦驾乘舒适性,包括连续可变阻尼悬架(CDC)、空气悬架和主动液压悬架 [25][26][28] - CDC成本较低,已应用于20万元级别新能源车(如比亚迪汉、理想L6);空气悬架成本提升上万元,多见于30万以上高端车型 [26][28] - 主动液压悬架(如奔驰Magic Body Control、比亚迪云辇)可主动抵消震动,但成本与能耗最高,仅见于旗舰车型 [28] 行业趋势 -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推动线控技术分化,低难度、高感知环节(如线控油门、CDC)已普及,高难度领域(如线控转向)仍需等待高阶自动驾驶落地 [32] - 线控悬架成为智能汽车底盘竞争焦点,普及度逐级提升 [29]
DeepSeek:薛定谔式“凉”了?
新财富· 2025-08-06 16:03
核心观点 - 媒体报道DeepSeek市场份额下降至5%以下的数据存在统计偏差,仅统计了官网API和APP使用量,未涵盖第三方托管和离线部署等场景 [2][4][10] - DeepSeek第三方调用量实际增长显著,6月第三方Tokens消耗量较发布时增长近20倍 [11][12] - DeepSeek在全球AI模型热度中仍保持第一梯队地位,OpenRouter平台份额16.2%排名第三,Hugging Face点赞数全站第一 [17][22][44] - 国内B端市场DeepSeek仍占据50%以上份额,主要竞争对手为阿里千问系列 [33][34] - 公司战略重心聚焦AGI技术突破而非流量变现,开源策略推动行业生态繁荣 [13][49][50] 数据统计争议 - 市场份额5%的数据源自SensorTower移动端统计,未包含云服务商托管和终端离线部署场景 [4][10] - Semianalysis报告未明确统计方法,第三方Tokens消耗量采用指数化呈现但未披露计算方式 [11][16] - 主流统计平台(OpenRouter/Poe/PPIO)均仅反映自身平台数据,无法覆盖全渠道绝对值 [37] 第三方平台表现 - OpenRouter平台DeepSeek V3 Tokens消耗量378B排名第二,厂商份额16.2%位列第三 [17][22] - Poe平台DeepSeek-R1消息数占比从7%降至3%,但在纯推理模型中仍超10% [24][28] - 国内PPIO平台显示DeepSeek占据B端50%以上需求,4月被阿里千问短暂超越 [33][34] - Artificial Analysis调研显示53%用户将DeepSeek列为第四选择,仅次于OpenAI/Google/Anthropic [40] 行业影响 - 开源策略带动行业平权,阿里千问、Kimi K2、字节/智谱等相继跟进开源 [49][50] - 技术迭代速度极快,R1发布仅半年即面临多款竞品挑战 [48] - 与Meta"告别默认开源"形成战略对比,持续推动技术民主化 [51]
股票组前3名平均收益率高达108%,创新药能否追?TOP3投顾解读热点机会!新财富投顾评选7月战报
新财富· 2025-08-05 17:00
市场表现 - 7月市场整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三大指数月线均收涨,上证指数创3636.17点新高,创业板指累计涨幅达8.14% [1] - 6月23日以来A股市场强势上涨,上证指数从3360点附近接连攻克3400、3500、3600点三大整数关口,呈现"阶梯式跃升"特征 [7] - 股票交易组前10名投顾平均收益率高达89.79%,前300名平均收益率为43.98%,较上月均实现翻倍增长 [7] 投资顾问评选 - 第八届新财富最佳投资顾问评选吸引来自90家证券公司的39893名投顾参评,创历届新高 [1] - 股票组TOP3投顾平均收益率高达108.4%,ETF组TOP3平均收益率达85.03% [2][8] - 股票交易组前十名席位大洗牌,前三甲均为新面孔:中国银河证券熊锋、广发证券沈茂富、方正证券王晓爱 [7] - ETF组前三甲连续蝉联榜单:中信建投证券严国裕、方正证券唐建平、国泰海通证券周恒毅 [15] 机构表现 - 股票交易组机构实力榜显示广发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以52人并列榜首,中泰证券24人、华西证券20人组成第二梯队 [32] - ETF组机构实力榜中广发证券31人领跑,中国银河证券29人紧随其后,中信建投证券23人居第三 [38] - 光大证券以12人领跑总参评人数,国投证券9人紧随其后 [32] 行业观点 - 多位投顾认为当前市场处于牛市中期,呈现"慢牛"特征,建议采取"指数为基,精选个股"策略 [17][18][19][20] - 8月中报密集披露期,业绩验证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需重点关注创新药、算力硬件等板块 [20][21][22][23] - 被动投资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显著优势,ETF产品既能规避个股风险又能分享牛市红利 [24][25][26] 市场热点 - 创新药与算力硬件板块近期涨幅较大,部分个股估值已处于相对高位 [20][21][22][23] - 机器人、军工等领域存在较强主题投资机会,政策催化效应显著 [20] - 高股息资产及贵金属在当前环境下仍具配置价值,防御属性值得重视 [22] 评选进展 - 评选进程已过半,最终结果将于2025年12月揭晓 [46] - Go-Goal平台集成ETF查询及筛选工具,上线ETF AI智搜功能助力投顾冲刺 [39][45] - 华安证券、华金证券和西部证券三位投顾荣登7月"新财富Go-Goal最佳KOL奖"前三名 [45]
PD-(L)1/VEGF双抗走向“百家争鸣”
新财富· 2025-08-04 16:01
从依沃西单抗说起 - 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存在剂量控制难度大、毒副反应多、患者负担加重等痛点,推动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研发[2] - 康方生物研发的依沃西单抗于2024年5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款PD-1/VEGF双抗药物,验证该领域潜力并引发技术跟进热潮[2] - 全球已有17款PD-(L)1/VEGF双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涉及辉瑞、BMS、默沙东等跨国药企及康方、君实等本土企业,竞争格局呈现"百花齐放"态势[3] 三大关键变量拆解双抗技术"组合拳" - **免疫靶点选择**:PD-1抗体阻断PD-L1/PD-L2双通路更全面,PD-L1抗体选择性阻断PD-L1可能降低不良反应[6] - **抗血管生成靶点选择**:VEGF抗体直接中和促血管因子高效广谱,VEGFR抗体通过抑制受体间接发挥作用[6] - **抗体结构与融合方式**:涉及Fab片段、scFv、纳米抗体等形式及N端、C端或铰链区融合位置,影响药物亲和力、穿透性及生产工艺[9] PD-(L)1/VEGF双抗代表性技术路线梳理 - **四价对称结构(2+2设计)**: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采用PD-1单抗重链末端融合两个抗VEGF的scFv片段,形成稳定四价结构[13] - **C端VHH融合**:礼新医药LM-299、荣昌生物RC148等采用纳米抗体融合于C端,提升组织穿透性但需临床验证[13] - **N端融合设计**:华博生物HB0025、甫康药业CVL006在N端融合纳米抗体,临床前显示优于单靶点抗体的效果[14] - **铰链区插入型**:君实生物JS207将VEGF片段插入PD-1单抗铰链区,需验证生产稳定性与临床效果[14] 结构差异与临床验证关系 - PD-1与PD-L1单抗的竞争历史表明,理论差异(如PD-1覆盖更广、PD-L1安全性更优)未完全转化为临床数据差异[16] - BioNTech研究认为PD-L1/VEGF双抗可能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TME)调节更具优势[18] - 当前双抗赛道竞争核心在于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市场综合优势,而非单纯结构设计创新[19]
投票开启 | 2025 第二十三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
新财富· 2025-08-03 20:04
2025第二十三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投票 - 投票时间为8月4日16:00至8月18日24:00 [1] - 投票工具为"新财富董秘圈"微信小程序 [1] - 登录方式包括使用登记手机号和短信接收密码 对于QFII/海外机构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 [1] 登录信息 - 登录密码将于8月4日15:00开始通过短信发送至登记手机号 [2] 投票机构名单查询 - 手机端可通过点击查询 [3] - 网页端查询路径为:登录www.xcf.cn→进入评选专题页面→点击"投票机构公示" [3]
无人叉车带来叉车行业的新增量
新财富· 2025-08-01 16:05
机器人行业发展路线 - 2025年机器人领域呈现"一纵一横"两条发展路线:纵深路线是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如特斯拉、Figure、优必选等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目标是满足工业端和消费端全场景需求;横向路线是在具体应用场景如物流、纺织、环卫等领域重点发力,运用现有技术实现智能化替代人工[2] - 物流领域具身智能应用案例显著增加:亚马逊已部署100万台由生成式AI模型"DeepFleet"驱动的机器人,优化路径规划缩短10%移动时间;Vulcan机器人能智能拣选75%仓库货物,操作速度堪比人工;Figure AI的Helix机器人经过三个月部署后操作速度和灵活性接近人类水平[3] 无人叉车行业基础 - 全球叉车市场稳定增长:2024年全球叉车销量214万台,同比增长6.5%,增速维持在5%以上;中国2024年叉车销量129万台占全球一半,保有量超500万台,为无人叉车替代提供坚实基础[5] - 无人叉车应用场景明确:主要应用于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厂房、仓储场景,承担室内转运、室外转运、室内存取和外月台装卸等工序,具备突出的场内物流属性,商业化进程领先于其他无人驾驶赛道[6] 无人叉车技术发展 - 无人叉车技术分类:按叉车类型可分为平衡重式、前移式等;按导航方式可分为电磁导航、二维码导航、激光导航和视觉导航等[10] - 导航技术演进:从早期的磁导式、二维码导航发展到基于SLAM技术的激光雷达和视觉导航,智能化水平提升推动无人叉车从AGV向AMR发展,现阶段视觉/激光SLAM导航与激光反射导航比例约为3:1[12] - 成本下降显著:无人叉车售价从2018年60万/台降至20万/台左右,回本时间缩短至1-3年,经济性凸显[13] 无人叉车市场现状 - 渗透率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无人叉车在AGV中销量占比15.6%,在叉车中占比仅1.66%,但增长迅速,2023年全球销量30700台同比增长46%,中国销量19500台占全球63.5%,同比增长47%[10] - 竞争格局分散:参与者包括传统叉车公司(杭叉、中立、诺力)、传统AGV厂商(新松机器人、海康机器人)、物流公司(顺丰、圆通)及产业链公司(仙工智能、极智嘉)[13] 全球叉车市场周期 - 2025年市场触底回升:全球叉车销量在2021年达高点后波动两年,2025年重回增长,主要由EMEA和APAC地区推动,美洲预计显著下滑;亚太地区是主要增长支撑,Ⅲ类叉车为主要增长方向,内燃叉车持续衰退[15] - 中国叉车市场表现:2025年6月销量137570台同比增长23.1%,其中国内83892台增长27.3%,出口53678台增长17.2%;1-6月累计销量739334台增长11.7%,其中国内476382台增长9.79%,出口262952台增长15.2%[16] 全球叉车龙头业绩 - 丰田工业:2025财年叉车销量28.8万台同比下降6.4%,但净销售额增长7.7%至27863亿日元;预计2026财年销量29.1万台增长0.8%,但净销售额预计下降3%[20][21] - 海斯特耶鲁:2025年一季度营收下降14%至9.10亿美元,净利润下降83%至860万美元,反映欧美市场负增长,美洲市场高价值内燃叉车需求显著减少[22] - 凯傲集团:2025年上半年订单量大幅增长至62.06亿欧元,但营收下降至54.96亿欧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下降13.9%至3.85亿欧元,利润率降至7.0%[25][26] 未来市场趋势 - 新兴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动力:2025年后的增长周期将由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拉动,国内厂商在这些市场参与度高,相比上一周期以美国为主要增量市场的情况更有利于中国企业[27] - 无人化成为叉车行业新增长点:在经历锂电化和国际化后,无人化浪潮有望成为叉车行业下一个结构性增长机会[15]
华为怎么和底盘“杠”上了
新财富· 2025-07-31 16:05
行业背景与市场趋势 - 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成为高频词汇,但华为选择通过技术和价值竞争而非降价来争夺中高端市场话语权 [1] - 新能源汽车发展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智能化下半场的竞争焦点在于消费者教育主导权 [3] - 智能汽车三大领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中,前两者已趋同质化,智能底盘成为差异化竞争新战场 [3] 智能底盘技术解析 - 智能底盘需实现动力域、底盘域、智能驾驶域等多域集成,突破传统电子电气架构分区控制的限制 [4] - 华为途灵智能底盘通过跨域融合实现高效操控:智能驾驶域传感器预判→动力域控制器响应→底盘域机械终端执行 [5] - 华为第二代"途灵龙行数字底盘"实现六大子系统(车身、驱动、热管理、悬架、转向、制动)毫秒级一体化决策 [7] 华为智能底盘应用场景 - **安全性**:防滑稳定控制通过iVSE+ADS融合感知实现主动预防,爆胎稳定控制响应时间<0.2秒(尊界S800测试数据) [10] - **舒适性**:毫秒级道路空间建模与预调节,优化刹车点头、起步抬头、过弯侧倾等传统驾乘痛点 [12] - **灵活性**:5D蟹行和双车道一把掉头功能展现高精度操控能力 [13] 华为布局智能底盘的动因 - ICT技术能力平移:芯片设计、操作系统、大数据等积累支撑智能底盘跨域融合,五大产品线共享计算平台/总线协议/数据格式 [15] - 中高端市场匹配:舒适性和安全性溢价能力与华为目标用户需求高度契合 [15] - 商业模式升级:从硬件销售转向"硬件+软件订阅+数据运营"的持续盈利模式 [16] - 差异化竞争需求:智能底盘补齐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形成独特卖点 [17] 华为技术布局历程 - 2018年与奥迪签署智能驾驶合作协议,2021年组建国际化底盘调校团队,吸纳兰博基尼、奔驰、宝马等资深工程师 [19] - 德国研究所成立强化技术整合,长期投入验证智能底盘需时间与实践检验的特性 [19][20]
国货生意的公域突围样本
新财富· 2025-07-30 16:05
核心观点 - 贝泰妮的成功源于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通过敏锐捕捉行业关键细节和前瞻性判断实现战略动态调整 [1] - 公司从私域转向公域运营的模式成为国货美妆品牌转型典范,2021年市值达1200亿被誉为"国货功效护肤品第一股" [1] - 公司面临品牌力不足的挑战,需从产品效果认可转向建立品牌信仰力 [24] 药企基因 - 董事长郭振宇曾执掌滇虹药业,十年间将营收从不足2亿提升至13亿,展现战略眼光和渠道改革执行力 [3] - 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获得薇诺娜项目控制权,延续药企研发基因和学术沉淀优势 [4] - 创始团队具备OTC渠道深耕经验,初期借鉴保健品分销体系快速建立市占率 [4] 早期发展策略 - 2011年即布局天猫旗舰店,抓住聚划算流量红利实现线上快速增长 [5] - 2015年敏感肌护肤品市占率达6.5%,四年完成两次关键跳跃 [5] - 建立"医疗+药房+医美"三位一体渠道网络,形成竞争壁垒 [10] OTC渠道布局 - 2014年引入红杉资本后转向医学专业性和品牌溢价战略 [7] - 精准把握外资品牌撤离药店渠道的窗口期,通过分层合作模式覆盖多元场景 [8][10] - 核心客户包括九州通、国药控股等大型经销商,合作时间集中在2013-2016年 [11][12] 医疗背书体系 - 依托何黎教授(皮肤病医院院长)的学术影响力打入皮肤医学界 [14][15] - 通过医生处方推荐建立信任链,200万医生处方形成独特KOL体系 [20] - 将医疗场景的信任关系迁移至社交媒体,实现杠杆式销售转化 [17] 增长瓶颈与挑战 - 2021年营收40.22亿元(+53%)、净利润8.63亿元(+59%),但2022年后净利连续下滑 [24] - 品牌建设停留在工具层面,缺乏雅漾等国际品牌的"品牌故事"能力 [24] - 促销策略导致用户形成"大促抄底"消费惯性,损害品牌溢价能力 [27] 战略调整方向 - 从公域拉新转向私域运营,建立千万级用户数据反哺研发的闭环 [32] - 通过渠道专供产品和BA服务提升会员粘性,解决公私域流量冲突问题 [32] - 目标打造150亿营收规模的"世界第一功效性护肤品牌" [33] 新业务拓展 - 孵化AOXMED瑷科缦、薇诺娜宝贝等子品牌,布局东南亚市场 [26] - 尝试全系列提价但面临用户抵触,需平衡技术升级与价格策略 [27] - 需要突破敏感肌单一场景,建立覆盖更广泛人群的品牌认知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