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股研究社
icon
搜索文档
博通恐难再上涨
美股研究社· 2025-09-01 18:50
博通 (NASDAQ : AVGO ) 的增长和盈利组合绝对独一无二。不过,分析师更倾向于在即将于 9 月 4 日发布的财报发布之前停止进入。不用怀 疑博通能够超越市场普遍预期,但这可能不足以刺激其在财报发布后的反弹,估值只是需要谨慎的几个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12个季度,博通的每股收益从未低于预期,仅有一次营收低于预期,仅为670万美元,而2024财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高达140亿美元。强 劲的盈利记录并不能保证博通一定能取得成功,但这意味着博通季度财务业绩极有可能跑赢大盘。 此外,管理层在上次 财报电话会议 上分享的相当积极的业绩指引,也凸显了他们对博通维持强劲增长轨迹的信心。人工智能的强劲发展势头也 增强了人们对博通第二季度营收增长超越的信心。所有云计算巨头在第二季度财报季都展现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资本支出加速增长,而博通的 硬件对于构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至关重要。 然而,纵观最近围绕人工智能的情绪变化,分析师对 博通 在盈利后反弹的潜力变得非常谨慎。市场对英伟达上周收益的反应实际上是一个危险 信号。这家最大的人工智能宠儿和无可争议的数据中心硬件领导者 又一个季度表现出色 ,其 400 多亿美元的季度数据中心收 ...
美股一路上涨,很多人会问:既然大家都赚钱了,那输家到底是谁?
美股研究社· 2025-09-01 18:50
股市上涨的本质 - 股市并非严格的零和游戏,其核心是经济增长,生产力提升和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使资本市场能分享红利,形成长期共赢的基础 [4] - 股价持续上涨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利,赢家和输家的分化始终存在 [24] 股价上涨的驱动类型 - 公司盈利驱动型:企业盈利能力极强,业绩稳步增长并持续分红,股价上涨反映企业价值的真实提升,长期价值投资者基本不存在明显输家,如苹果股价在过去二十年上涨数百倍,源于其产品线和服务业务创造巨额现金流 [5][7] - 资金炒作驱动型:公司缺乏突出竞争力,由多头资金推动股价快速上涨后吸引追涨,主力出货后股价回落导致后来者亏损,如GameStop从不到20美元暴涨至400多美元后回落 [9][10][12] 行业与政策驱动 - 行业趋势推动:整个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扩张使占据有利位置的企业股价上涨,如奈飞在2007-2020年因流媒体行业爆发和用户量增长而上涨 [14][16] - 政策环境推动:政策法规或宏观趋势带来红利,改变市场预期并推高股价,如特斯拉因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和碳排放标准提高导致需求提升 [15][16] 创新与预期驱动 - 市场预期驱动:投资者看好公司未来潜力,股价提前反映未来增长,如亚马逊早期连续亏损但因电商和云计算长期预期而上涨 [17][20] - 技术创新驱动:公司通过战略调整或技术突破推动股价,如英伟达因AI和数据中心需求爆发随GPU技术创新而上涨 [18][20] 资本运作驱动 -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或资产出售释放潜在价值,如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后扩展资产组合,增强内容版权和流媒体业务推动股价上涨 [22][25]
英伟达:弥补弱点,乘上人工智能热潮
美股研究社· 2025-09-01 18:50
财务业绩表现 - 季度营收467亿美元,利润264亿美元,远超预期 [1] - 营收从去年同期的300亿美元增长至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 [8] - 营业利润率达61%,净利润率保持在56% [8] - 六个月运营现金流达428亿美元,现金及投资560亿美元,债务85亿美元 [9] - 库存升至150亿美元,采购承诺高企 [10] 业务部门增长 - 数据中心营收增长56%,计算与网络部门营收413亿美元 [1][4] - 计算与网络部门单季营收41,33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6% [5] - 图形部门单季营收5,41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1% [5] 市场机遇与战略定位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未来五年存在3万亿至4万亿美元机遇 [1][6] - 公司定位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高级计算领域核心供应商 [4] - 推出Blackwell、Blackwell Ultra芯片及RTX PRO服务器、Jetson Thor机器人技术产品 [5] - CUDA平台、Omniverse和DGX Cloud服务构建高切换成本生态系统 [6] 竞争与行业地位 - 竞争加剧,AMD获买入评级,寒武纪等对手增长迅猛 [8] - 硬件和软件集成优势维持超过70%的利润率 [8] -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自研芯片,但公司仍保持领先 [8] 估值与投资前景 - 预期市盈率约40倍,企业价值/EBITDA约33倍 [2][12] - 每股收益预计从2026财年4.48美元升至2028财年7.42美元,年增长率29% [10] - 折现现金流模型显示公允价值区间170-200美元,乐观情景可达250美元以上 [12][15][16] - 股价自6月上涨22%,建议逢低买入而非追高 [2][16] 增长驱动因素 - Blackwell Ultra加速推广、主权政府人工智能项目、企业AI副驾驶采用 [15] - 机器人技术扩张开辟新增长路径 [15] - 年增长率预期放缓至35%,但若需求旺盛可维持45%以上增速 [16]
美联储沃勒力挺9月降息25基点,非农恶化将考虑更大幅度
美股研究社· 2025-09-01 18:50
以下文章来源于金十财经 ,作者金十小金 金十财经 . 沃勒在讲话中并未提及库克事件,而是将大部分内容放在劳动力市场上,他表示"风险仍在不断累积"。在7月的上一次政策会议上,他曾反对维 持利率不变的决定,主张通过降息来提振就业。 每日8点,为您呈上金融投资行业的国际动态、财经数据和市场观察。 北京时间周五,沃勒在迈阿密经济俱乐部的讲话中表示,在核心通胀接近2%、基于市场的长期通胀预期稳固锚定、劳动力市场走弱风险加大的 情况下,恰当的风险管理意味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现在就应当下调政策利率。 他表示,"有迹象表明劳动力市场正在走弱, 我担心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而且恶化速度相当快, 我认为重要的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 能等到情况恶化,否则在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时可能会落后于形势。" 沃勒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考虑明年接替鲍威尔出任美联储主席的人选之一。他说, 目前并不认为在9月FOMC会议有必要采取大幅降息,但如果这 周五的非农 "显示经济显著走弱且通胀仍然受控",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他补充道: 美联储去年将政策利率下调了整整一个百分点,从特朗普当选前的9月开始,并在他当选后继续降息。2025年至今,美联储一 ...
AI日报丨取代英伟达?阿里巴巴“芯片备胎”计划曝光!填补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空白
美股研究社· 2025-09-01 18:50
AI行业动态 - OpenAI计划在印度新建容量至少1GW的大型数据中心 标志着Stargate品牌AI基础设施在亚洲扩张迈出重要一步 [5] - 阿里巴巴集团研发新型AI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 完全采用国产供应链代工 实现从设计到制造自主可控 [5][6] - 阿里巴巴港股因AI芯片消息盘中涨超19% 创2022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总市值突破2.61万亿港元 [5] 半导体制造 - 台积电考虑2026年将所有高端工艺制程价格提高5%-10% 以抵消美国关税/汇率波动和供应链价格压力 [6][7] - 涨价涉及5纳米/4纳米/3纳米和2纳米等制程 将直接影响英伟达和苹果等主要客户芯片成本 [7] 企业竞争与诉讼 - 埃隆·马斯克的xAI起诉前员工李学辰 指控其向OpenAI提供"功能优于ChatGPT的尖端AI技术" [10][11] - xAI要求赔偿金钱损失并禁止李学辰转投OpenAI 这是马斯克与OpenAI系列法律纠纷的最新进展 [10][11] - 马斯克曾于2018年离开其2015年共同创立的OpenAI 并于2023年起诉该公司背离创始使命 [11]
淘宝投资闪购 四个月造了一个美团
美股研究社· 2025-08-29 22:33
淘宝闪购业务表现与战略价值 - 淘宝闪购即时零售业务日均订单量达8000万单,峰值订单达1.2亿单 [3] - 淘宝闪购在四个月内达到外卖大战前美团的日均订单规模 [3] - 该业务带动淘宝主动打开日活跃用户增长20%,月活跃买家数同比增长25% [6]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京东于今年2月上线外卖业务,4月上线“百亿补贴”发起外卖大战 [3] - 美团被迫应战并打磨“万物皆可配送”的即时零售业务 [3] - 饿了么业务体量仅为美团三分之一,面临掉队风险 [4] - 阿里选择派出淘宝参战,于5月2日上线淘宝闪购 [4] 阿里战略与财务优势 - 阿里采用“履带战略”,以10亿用户的成熟淘宝业务低成本转化用户支撑新业务 [4] - 公司上季度净利润达424亿元,同比增长76%,超出市场预期 [5] - 阿里投入即时零售的弹药为500亿元,相对于自制一个美团规模的公司性价比极高 [4] 业务协同与增长前景 - 淘宝闪购作为高频触点,带动3C、家电、服装、美妆等低频业务增长 [6] - 公司旨在实现服务业电商与传统电商融合,打造AI时代的大消费平台 [7] - 短期目标为外卖市场竞争,中期拉动电商业务迭代增长,长期构建新商业形态 [7]
上半年净利超9000万,连续三季度盈利,知乎要做AI时代的"知识电厂"
美股研究社· 2025-08-29 22:33
核心观点 - 公司在营收同比下滑的情况下通过精细化运营和AI技术融合实现毛利率提升和净利润逆转 展示商业化与用户体验平衡能力 [1][2] - 公司战略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优先 体现内容社区在AI时代商业化路径探索 [2][4] - 公司通过"高质量内容×可信专家网络×AI能力"三位一体模式构建AI时代知识社区护城河 [9][1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4.47亿元 同比下滑23.7% [4] - 经调整净利润9828万元 较去年同期净亏损1.8亿元实现大幅逆转 [4] - 第二季度营收7.17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9130万元 连续三个季度保持Non-GAAP盈利 [4] - 毛利率达62.5% 同比提升约3个百分点 超出市场预期 [1][6] - 收入成本5.47亿元 同比下滑31.1% [4] - 营运开支同比下降30.9%至10.43亿元 [4] 成本控制与运营优化 - 第二季度总成本同比减少28.8%至2.69亿元 [4] - 内容及营运成本 人员开支 云服务及带宽成本均显著下降 [4] - 研发开支1.46亿元 同比下降30.4% 在保持核心投入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4] - AI技术深度融入内容审核 会员推广和职业培训等环节 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5] 业务结构调整 - 主动收缩投入产出比不理想业务线 营销服务收入4.20亿元 同比下降37.78% [6] - 职业培训服务收入1.6亿元 同比下滑43.87% [6] - 从"烧钱换增长"转向以盈利能力为导向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6] 内容生态建设 - 日均新增高质量内容环比提升超过10% [9] - AI相关专业内容连续两个季度保持45%以上同比增长 [9] - 74.1%活跃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 女性用户占比达59.3% 支撑内容多元化 [9] - 通过算法优化和人工干预提升专业内容曝光权重 形成内容质量与用户粘性正向循环 [9] 专家网络优势 - 拥有1600万参与科技和AI话题讨论的持续学习者 [10] - 365万相关话题下的深度创作者 [10] - 15万来自科研机构 企业和媒体的生态链接者 [10] - 每月超5000万活跃用户关注科技互联网和AI内容 包括明星创业公司一线科研人员 [10] AI战略实施 - 聚焦搜索核心场景 推出"知乎直答"AI搜索产品 [11] -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全平台融合 [11] - 将可信赖内容与服务拓展至社区外更广泛应用场景 [11] - AI战略具有鲜明场景落地导向 确保技术解决业务痛点 [11]
没了H20,英伟达狂飙的信心也没了
美股研究社· 2025-08-29 22:33
财务表现 - 2026财年第二季度总收入467.43亿美元,环比增长6%,同比增长56% [5][6] - 数据中心业务收入411亿美元,占总收入88%,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56% [9] - 基于Blackwell架构的数据中心产品收入环比增长17% [9] - GAAP毛利率72.4%,非GAAP毛利率72.7% [11] - 若剔除H20芯片库存拨备释放相关的1.8亿美元收益,非GAAP毛利率为72.3% [11] - GAAP净利润26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9%,稀释后每股收益1.08美元 [12] - 游戏业务收入43亿美元,环比增长14%,同比增长49% [12] - 专业可视化业务收入6.01亿美元,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32% [12] - 汽车与机器人业务收入5.86亿美元,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69% [12] - 现金、现金等价物及有价证券总额567.91亿美元,总资产1407.4亿美元 [14] -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53.65亿美元,自由现金流134.5亿美元 [15] - 2026财年上半年通过股票回购和现金分红向股东返还243亿美元,并批准600亿美元股票回购授权 [15] 业绩指引与市场预期 - 预计2026财年第三季度收入540亿美元(正负2%),显著低于基于前两季度增长趋势推算的600亿美元预期 [16] - 预计非GAAP毛利率73.5%,财年结束时维持在75%左右 [17] - 第三季度可能增加20亿至50亿美元的H20芯片收入 [23] 地缘政治影响与业务风险 - 第二季度未向中国客户销售H20芯片,第三季度业绩展望也未假设向中国付运任何H20芯片 [18] -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导致H20芯片出口需许可证,造成业务停滞 [20] - 本季度因对华销售限制损失80亿美元收入 [20] - 中国市场AI芯片份额超过500亿美元,年增长率50% [20] - 中国本土AI芯片产业加速发展,寒武纪等公司股价表现强劲,AI 50板块指数单日涨幅超5% [25][27] - 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从2025年1037.3 EFLOPS增长至2028年2781.9 EFLOPS,年复合增长率超30% [28] - 中国正构建独立软硬件生态,可能永久性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 [28] 技术优势与竞争环境 - Blackwell平台被誉为"世界AI平台",技术路线图清晰,产品供不应求 [23] - 公司拥有极高毛利率和强大现金流,供应链管理表现韧性 [23] - 中国正系统性复制CUDA生态,投入资源开发兼容主流AI框架的软件栈 [25] - 国家政策如《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本土技术标准建立 [28]
当其他人担心人工智能泡沫时,谷歌却在赚钱
美股研究社· 2025-08-29 22:33
核心观点 - 谷歌的AI投资正在创造可观营收 未来增长潜力被市场低估 当前估值水平显著低于同行 [1][7][8][10][12] 业务表现 - 2025年二季度谷歌服务同比增速12% 谷歌云同比增速32% [1] - 2025财年资本支出指引从750亿美元上调至850亿美元 [1] AI投资争议 - 科技巨头2025财年AI领域合计支出约3640亿美元 [2] - 部分投资者担忧AI投资无法转化为预期营收 认同"AI泡沫论" [5] - OpenAI CEO称AI处于市场泡沫中 [5] AI实际效益 - 供应链管理领域41%使用AI的公司成本降低10%-19% [5] - 营销销售团队20% 制造部门32% 人力资源25%实现类似幅度成本节约 [5] - 2023年33%企业通过生成式AI削减成本 12%企业借此开辟新收入来源 [5] - 微软在呼叫中心引入AI节省5亿美元开支 [7] - IBM数据显示个性化方案可降低客户获取成本最多50% [7] - 英国职场人士采用AI每年可节省122小时 [7] - 谷歌50%代码由AI编写 [7] 商业合作进展 - 与Meta签订六年价值100亿美元的云服务合同 [7] - 正争取与AWS、微软Azure达成大型云基础设施合作 [7] - 苹果初步洽谈将Gemini AI整合至新版Siri [7] - OpenAI计划借助谷歌云满足算力需求 [8] - 甲骨云扩大合作 通过OCI使用谷歌AI模型 [8] - 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签署10年协议使用谷歌云基础设施 [8] 市场竞争地位 - 谷歌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8] - AI工具和生态系统协同效应有望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8] 估值水平 - 企业价值/EBITDA比率在同行中最低 [10] - 市销率处于很低水平 [10] - 非GAAP市盈率FY1为20.85 FY2为19.45 FY3为17.27 [13] - 非GAAP市盈率TTM为22.06 显著低于Meta的27.30、苹果的31.59、微软的36.81和亚马逊的34.86 [13] - 非GAAP前瞻市盈率20.84 低于Meta的26.87、苹果的31.06、微软的32.36和亚马逊的34.73 [13]
AI日报丨华尔街警示!英伟达 “不可避免的” 增速放缓即将来临
美股研究社· 2025-08-29 22:33
AI技术发展 - OpenAI发布GPT-Realtime语音模型 支持图像理解与语音文本对话结合 新增Marin与Cedar两种语音并升级原有8种语音 [5] - 马斯克旗下xAI推出Grok Code Fast 1编程模型 定位高速日常主力工具 目前仅支持API访问 [7] 企业业绩与预期 - 戴尔二季度净营收297.8亿美元 超分析师预期291.8亿美元 [5] - 戴尔2026财年上半年AI解决方案发货价值达100亿美元 [6] - 戴尔上调全年营收预期至1050-1090亿美元 原预期1010-1050亿美元 分析师预期1052亿美元 [6] - 戴尔预计全年AI服务器发货200亿美元 原预期超过150亿美元 [6] - 戴尔预计ISG营收增速处于20%-30%区间中高端 CSG营收增速处于0%-10%区间中部以下 [6] - 戴尔预计三季度营收265-275亿美元 分析师预期264.6亿美元 [6] 企业战略布局 - 阿里旗下夸克研发AI产品"造点" 融合AI创作与内容互动表达 [7] - 夸克计划单独推出"夸克学习"App 完善教育学习功能布局 [7] - 夸克加快研发AI硬件业务"夸克AI眼镜"的适配App [7] - Meta计划2026年前推出新款Llama模型 内部称为Llama 4.X或4.5 [13][14] -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由Scale AI前CEO Alexandr Wang领导 重组为培训/研究/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四个部门 [15][16] - Meta于4月发布Llama 4系列模型 包含Maverick/Scout/Behemoth 其中Behemoth仍处于开发阶段 [16] 行业趋势与风险 - 英伟达二季度数据中心业务营收410亿美元 大型云服务提供商贡献约50%营收 [8] - 分析师指出科技巨头暂停资本支出是英伟达最大风险 但预计2026年前不会发生 [9] - AI支出放缓将给英伟达带来重大风险 但多数指标显示未来几年AI投资仍保持强劲增长 [9] - 云服务提供商将继续投资算力直至客户需求减弱 但目前科技巨头客户在AI投资上尚未产生回报甚至处于亏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