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材料汇
icon
搜索文档
半导体合成石英材料国产化进程与竞争格局:谁在制造光刻机的“瞳孔”?
材料汇· 2025-10-19 21:48
核心观点 - 合成石英材料是半导体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芯片制造的精度与良率,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变革,该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2] 核心应用与市场地位 - 合成石英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具有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光刻工艺中的掩模版基板、光学系统中的精密光学元件、工艺耗材领域的扩散炉管等产品[4] - 在光刻工艺中,高端ArF浸没式光刻和EUV光刻已完全采用合成石英基板,其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在60%-70%之间[6] - 掩模版全球市场规模约50-6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达1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10] - 石英光学元件全球市场约150亿美元,其中半导体应用占比70%,规模超过100亿美元[11] - 中国市场的石英耗材规模达50-60亿元人民币[12] 技术特点与成本结构 - 合成石英材料需要满足极端技术指标:193nm波长处透过率超过99.5%,内部缺陷密度需控制在每平方厘米个位数水平,热膨胀系数低于5×10⁻⁷/℃[14] - 每台先进光刻机需要消耗500公斤至2吨合成石英材料,按市场价每公斤1500元计算,原材料成本达75万至300万元,制造过程中材料损耗率高达25%-33%[16] - 在价值1亿元的光刻机中,光学系统物料成本占比达50%-60%,其中曝光源组件约2500万元,光学元件约3000万元,石英材料在光学元件成本中占比33%-50%,每台光刻机中石英材料价值贡献达1000万至1500万元[16] - 量检测设备虽然单台石英用量较少,光学系统成本在500-600万元之间,但这类设备数量占芯片工厂设备总量的75%,累计需求不可忽视[18] 全球格局与国产化现状 - 全球合成石英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德国贺利氏、日本东曹、日本小原和美国康宁四家企业控制超过80%的高端市场份额,在EUV光刻用超高纯度石英材料领域几乎形成完全垄断[21] - 中国半导体用石英材料整体国产化率约20%,但在不同细分领域进展悬殊:G线光刻和显示面板领域国产市场份额达40%-50%,半导体石英耗材和I线以下低端产品市场国产份额高达70%-80%,但用于DUV光刻的掩模版基板材料国内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EUV光刻用石英材料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20][22][23] - 技术差距深层原因包括原材料纯度不足、熔炼工艺落后、检测标准和设备不完善等[24] 国内外主要竞争者分析 - 国际巨头各具特色:贺利氏以完整产品线和技术积累著称,日本东曹和小原在高端光学级石英材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康宁在石英玻璃掺杂和改性方面拥有独特技术[26][27] - 国内领军企业中,菲利华已构建从高纯石英砂到精密石英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在中国石英掩模版市场占有率约25%,神光公司专注于高端光学元件材料,长飞石英正从通信光纤向半导体用高端石英材料领域拓展[28] - 在石英制品和耗材领域,凯德石英、宁波云德等企业已建立明显成本优势和市场地位,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约三分之一份额,国内光学元件制造商如福光股份、茂莱光学等已有20%-30%的石英材料转向本土采购[30] 国产化进程与未来前景 - 中国合成石英材料国产化进程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加速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进口替代"政策提供支持,中美科技竞争带来的供应链安全顾虑促使国内芯片制造商更积极验证和采用国产材料[32] - 在量检测设备领域国产化窗口已经打开,国内量检测设备制造商快速成长为国内光学厂商提供市场机会,在28纳米制程对应的I线光刻领域国产材料已开始小批量试用[33] - 未来五年发展前景显示分化趋势:成熟制程对应石英材料领域国产化率有望从当前50%提升到80%以上,DUV光刻用中高端材料领域预计从不足10%提升到30%左右,EUV光刻材料领域实现突破仍需较长时间[34] - 产业链协同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企业需要更早介入设备厂商研发流程,设备厂商需要向材料企业开放更多技术需求[34]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全景图(2025)
材料汇· 2025-10-18 19:26
点击 最 下方 关注《材料汇》 , 点击"❤"和" "并分享 添加 小编微信 ,寻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引言 从石器时代的打磨,到青铜与铁器的熔铸,再到硅基芯片的刻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都始于一种 革命性材料 的诞生。今天,我们正站在一场新文 明浪潮的起点—— 人工智能 正在重塑社会生产范式, 航空航天 将人类的足迹迈向深空与深海, 能源革命 关乎文明的永续发展。然而, 驱动这一切伟大 变革的底层基石与核心命脉,正是 新材料 。 它是AI算力背后,承载万亿晶体管的先进半导体衬底;是航天器刺破苍穹,抵御数千度烈焰的超高温防护涂层;是新能源体系中,构筑高能量密度电池 与高效氢能转换的关键物质。 材料,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支撑变为引领,成为大国竞争中决定成败的"必争之地"与"硬核实力" 。 在此历史性交汇点,中国新材料产业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规模突破八万亿,集群效应凸显。本报告将 全景式扫描 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 新材料 等十一大核心领域 ,深入剖析性能突破与工艺壁垒等核心挑战,并擘画以 "关键战略材料自主保障" 为首的八大重点发展任务 。我们旨在 厘清现 状、直面问题、指明方向,为锻造中国面向未 ...
2025全球及中国半导体制造行业市场预测和产业分析(附31页PPT)
材料汇· 2025-10-17 23:15
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预测 - 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达到6971.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5] - 美洲地区增长最为强劲,2025年预计达到215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 [5] - 存储器市场表现突出,2024年增长81.0%,2025年预计达到1894.07亿美元 [5] - 逻辑芯片保持稳定增长,2025年预计达到243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5] - 集成电路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预计达到6000.69亿美元,占比超过86% [5] 细分市场表现 - 存储器市场2025年预计增长20.5%,达到1963亿美元,其中DRAM为1156亿美元,NAND Flash为755亿美元 [9] - GPGPU芯片预计增长27%,达到510亿美元,HBM市场将增至210亿美元 [9] - AI市场逐渐从训练转向推理应用 [9] - 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市场增长乏力 [9] - 传感器市场2025年预计增长7.0%,达到200.34亿美元 [5] 晶圆代工市场 -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预计增长约20%,达到1700亿美元 [13] - 从Foundry 1.0向Foundry 2.0演进,包括晶圆代工、先进封装、非存储IDM和掩膜板制造 [10] - TSMC继续主导全球市场,先进工艺节点产能增长12% [13] - 2nm节点进入关键期,主要应用驱动为手机AP和AI芯片 [13] - 平均产能利用率将超过90%,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超过75% [13] 先进封装市场 - 2023-2029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1%,2029年将达到695亿美元 [14] - 2.5D/3D封装增长最快,面向AI数据中心处理器的出货量预计增长率高达23% [14] - 台积电CoWoS产能将翻倍至66万片 [13] - 面板级封装FOPLP将进入AI芯片市场 [13] - 全球前五大厂商包括ASE、Amkor、TSMC、Intel和JCET(长电科技) [14] 半导体设备市场 - 2024年半导体设备市场达到1210亿美元,2026年预计达到1390亿美元 [19] - 晶圆加工设备2024年超过1000亿美元,2026年预计达到1230亿美元 [19] - 封装与测试设备明显增长,主要受益于先进封装产线扩增 [19] - 中国大陆、台湾、韩国为全球半导体设备前三大市场 [19] - 2024年销往中国大陆设备金额达490亿美元 [19] 300mm晶圆厂发展 - 2025-2027年全球300mm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达4000亿美元 [20] - 2025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32亿美元 [20] - 2027年预计达到1408亿美元 [20] - 中国大陆300mm晶圆厂从2024年29座增长至2027年71座 [26] - 中国台湾从10座增长至51座,日本从8座增长至26座 [26] 半导体材料市场 - 202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预计为677亿美元 [25] - 2034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52% [25] - 亚太区域占比40% [25] - 封装材料占比最大 [25] 主要厂商布局 **台积电** - 在中国台湾新建七个工厂,新竹和高雄作为2纳米量产基地 [31] - 海外布局加速,2025年海内外将建设十个新工厂 [32] - CoWoS产能持续扩张,支持AI芯片需求 [34] **中芯国际** - 目前月产能8英寸45万片,12英寸25万片 [51] - 2026年产能有望提升至117万片/月 [51] - 2024年营收达到80亿美元,资本支出约56亿美元 [51] **封测厂商** - 长电科技投资100亿元建设2.5D/3D晶圆级封装项目,年产能60亿颗高端芯片 [52] - 通富微电与AMD深度绑定,承接70%-80%封测订单 [54] - 日月光2025年CoWoS产能预计达7万片/月 [41] 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 **晶圆厂分布** - 逻辑芯片5家,存储器11家,MEMS 4家 [42] - 模拟/MCU/CIS/PMIC 12家,BCD/功率器件/IGBT 21家 [42] - 上海9家,北京4家,深圳7家,杭州5家 [46] **化合物半导体** - 三安光电重庆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投资230亿元,年产48万片 [44] - 博世苏州碳化硅功率模块项目投资70亿元 [44] - 2024-2025年多个化合物半导体项目投产 [44] **区域投资计划** - 深圳计划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 [63] - 上海临港新片区2025年重大项目投资5067亿元 [63] - 北京"3个100"市重点工程计划投资1.4万亿元 [63] AI芯片发展 - 国产AI芯片公司已适配DeepSeek R1大模型 [67] - 包括华为昇腾、海光信息、燧原科技等云端训推芯片 [67] - 沐曦、天数智芯等GPGPU公司 [67] - 边缘推理、存算一体、RISC-V架构等多方向发展 [67]
iPhone 17 Pro“弃钛从铝”:散热革命背后的VC均热管崛起(附投资逻辑)
材料汇· 2025-10-17 23:15
iPhone 17 Pro材料变更解析 - 苹果iPhone 17 Pro系列放弃钛合金机身,重新采用铝合金材质,核心矛盾在于散热性能与高端质感之间的战略取舍[2] - 钛合金导热系数仅为铝合金的1/30,成为芯片性能持续提升背景下的关键瓶颈,A19 Pro芯片热功耗较前代提升35%[5][6] - 采用6061航空铝合金机身配合0.3mm超薄VC均热板的iPhone 17 Pro,在4K视频录制30分钟后机身温度为41.3℃,较前代钛合金机型的48.7℃降低7.4℃,运行高性能游戏时帧率波动从15帧减少至2帧[6] - 铝合金+VC均热板组合使热传导效率较16 Pro钛合金机型提升20倍,散热性能已成为旗舰设备不可妥协的关键指标[6] - 苹果实施差异化材料策略,在主打轻薄的iPhone 17 Air系列中仍保留钛合金材质,体现基于产品定位的精细化管理[8][10] 散热性能量化对比 - iPhone 17 Pro在持续性能输出方面能满载运行40分钟不降频,而前代机型在22分钟后即开始降频30%,工作效率实现质的飞跃[7] - 新机型在《原神》游戏帧率波动指标上较前代改善86.7%,充电时最高温度降低12.9%至38.5℃[7] 散热材料市场概况 - 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预计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到203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75亿美元[12] - VC均热板在高端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从2023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62%,单机价值量从3-4美元增至5美元以上[14] - 智能手机散热模块成本占比从2020年的3.5%上升至2025年的5.8%,成为手机BOM成本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14] - 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708亿元,预计以15.2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32年的1907亿元[15] - 2023年全球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约580亿美元,至2030年预计增至850-9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6-7%[16] - 2023-2028年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8.5%,从2023年的173亿美元增加至2028年的261亿美元[20] 散热材料技术体系 - 散热方式主要包括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四种基本原理[18][19] - 散热材料发展经历被动散热、主动散热和智能散热三个阶段,铝、铜等高导热金属为传统散热材料[22][23] - 新兴散热材料包括平面内导热性达1500-2000W/mK的石墨材料,以及等效导热系数达5000-50000W/mK的热管/VC均热板[26] - 前沿散热技术涵盖微通道散热、喷淋/浸没式液冷和热电制冷等方案[28][29][30] - 芯片制程向3nm及更小尺寸发展,单位面积热流密度提升,推动散热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32] VC均热板深度分析 - VC均热板基于相变传热原理,导热系数达10000-50000W/mK,是铜的25-125倍,铝的50-250倍[36][39] - 主流焊接工艺中激光焊接精度达±0.01mm,良率达92%,显著高于传统钎焊的75%[39] - 2024年全球均热板行业市场规模为10.89亿美元,同比增加16.72%,2018-2024年CAGR为13.85%,预计2030年达20.79亿美元[40] - 智能手机是VC均热板最大应用市场占比约60%,笔记本电脑占比约25%,新能源汽车占比约10%,数据中心占比约5%[46] - 中国占全球VC均热板市场份额45%以上,苏州天脉、飞荣达、中石科技、瑞声科技、深圳垒石等国内企业合计占全球市场45%份额[48] 产业链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第一梯队包括日本双叶、台湾奇鋐和美国Boyd,技术领先并覆盖苹果、三星等国际一线品牌[53] - 国内领先企业中,苏州天脉2024年收入9.43亿元,是国产VC头部厂商,三星为第一大客户占比19%,已进入苹果供应链[53] - 瑞声科技作为iPhone 17 Pro系列VC均热板独家供应商,超薄VC模组厚度≤0.3mm,热传导效率达8000W/mK,单机价值量约8美元[54] - 新兴创新企业富信科技微型VC产品用于AR眼镜,2024年营收1.2亿元,CAGR达65%[55] - 赛诺高德高精密金属蚀刻技术公差±5μm,真空焊接工艺良率95%,在全球超薄VC蚀刻件市场占据50%份额[55]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 散热材料发展围绕更高效率、更小空间、更多功能、更低成本的核心矛盾展开[67] - 高性能化聚焦人工合成金刚石(>2000W/mK)、立方氮化硼及高品相氮化铝陶瓷等超高导热材料的低成本规模化制备[67] - 主动与被动散热融合趋势包括将微流道、VC直接集成到芯片封装内部的嵌入式冷却方案[68] - 超薄化与柔性化需求推动超薄均热板、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柔性相变材料发展,满足折叠屏手机、AR/VR眼镜等设备需求[71] - 工艺革新与低成本化是关键,通过CVD法制备石墨烯的优化、新型烧结工艺、卷对卷制造等创新降低生产成本[74]
稀土管制:卡住全球半导体与军工命脉的战略博弈
材料汇· 2025-10-16 23:2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对稀土及其相关产品实施的全链条出口管制,是基于其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旨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话语权 [2][4] - 管制措施精准锁定半导体与军工两大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命脉,对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的美国等国家构成严重的产业链断供风险 [4] - 中国的稀土产业通过深度整合与技术创新,形成了从资源到成品的闭环控制,此次管制是产业从“资源输出型”向“价值主导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32][37][47] 半导体产业的稀土应用与影响 - 半导体制造的关键环节,从晶圆抛光到光刻、薄膜沉积,100%依赖特定的稀土元素以实现纳米级精度,管制清单实现了对这些物项的全覆盖 [6][7] - 在光刻领域,ASML EUV光刻机的晶圆台驱动电机需使用含铽、镝的钕铁硼永磁体,定位误差小于0.3纳米,若断供将导致光刻机出货周期从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冲击台积电、三星的先进制程产能 [9] - 在晶圆加工领域,7nm及以下制程依赖高纯氧化铈抛光粉,台积电5nm制程的抛光速率达3000Å/min,若供应受限,芯片良率可能从98%暴跌至60% [12] - 在下一代半导体材料领域,5G射频滤波器需使用铝钪合金靶材,钪的掺入使压电性能提升40%,若管制收紧,5G基站射频模块成本预计将上涨50% [15] 军工领域的稀土依赖与风险 - 稀土元素被称为“战争金属”,美军87%的武器系统依赖稀土材料且无成熟替代方案,管制清单覆盖了从单兵装备到战略武器的全谱系应用 [17][18] - F-35战斗机每架需417公斤稀土材料,其机身作动器使用铽镝铁合金磁体,配套的AN/APG-81雷达使用钇铁石榴石晶体,若断供将导致战机机动性下降40%,雷达可靠性受影响 [19] -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无轴泵喷推进器使用含镝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使航行噪音从110分贝降至95分贝,隐蔽性提升60%;其核反应堆屏蔽使用镝铝合金,中子吸收率是硼的5倍 [24] - 导弹制导系统与激光武器依赖稀土永磁体与晶体,“标准-6”防空导弹使用钐钴永磁体,“寂静狩猎者”激光武器使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输出功率达30kW [27][30] 中国稀土产业生态与战略布局 - 国内稀土产业形成“南北两大巨头引领、细分龙头补充”的格局,六大稀土集团整合了全国90%以上的资源与冶炼分离产能,支撑管制政策高效执行 [32][33] - 核心企业矩阵分工明确:北方稀土为全球最大轻稀土供应商,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72.5%-287.3%;中国稀土集团控制国内70%中重稀土配额;盛和资源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50% [34] - 产业整合带来资源集约利用与技术协同突破,包头稀土矿综合利用率从67%提升至92%,中国稀土集团首创的“联动萃取法”将铽、镝分离周期缩短40%,纯度提升至99.999% [35] - 管制政策引导产业向深加工转型,国内高性能钕铁硼产能占比从2020年的35%提升至58%,靶材、永磁部件产能年均增速超30% [38] 对美国产业链的冲击与挑战 - 美国对中国的稀土进口依赖度高达77%,其中镝、铽、钇等中重稀土的依赖度达93%,且几乎丧失重稀土精炼能力,唯一的芒廷帕斯矿精矿需全部运至中国分离提纯 [43] - 管制导致美国军工生产受阻,F-35生产线产能从每月15架降至8架,“标准-6”导弹生产停工,五角大楼评估有1000个武器系统面临供应风险,现有库存仅能支撑6-8个月 [43] - 美国重建完整稀土产业链面临巨大障碍,新建精炼厂审批周期需5-8年,投资成本是中国的3-5倍,预计总耗资3000亿美元且达到中国当前产能需10年时间 [44] - 管制措施覆盖含中国重稀土的境外制成品,彻底阻断美国通过日本、韩国等第三国转口获取管制物项的路径,对半导体和军工产业造成全面打击 [45] 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 - 中国的优势源于“资源+技术”的双重壁垒,不仅掌控全球90%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更在关键工艺上拥有全球60%的专利,形成难以撼动的产业控制力 [47] - 管制政策重塑全球定价权,欧洲氧化铽价格从2024年的1200美元/公斤飙升至3500美元/公斤,国内稀土企业平均毛利率从17.6%提升至28.6% [38] - 美国盟友的替代供应链建设进展缓慢,澳大利亚稀土年产量不足中国的10%且缺乏重稀土资源,预计2030年才能投产的精炼厂也无法供应镝、铽等关键物项 [48] - 此次博弈凸显资源主权与技术霸权的重新平衡,表明技术领先不等于产业控制,中国的稀土管制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话语权与产业竞争力 [47][48]
1300+深度报告下载: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新材料能源/新材料等
材料汇· 2025-10-15 21:51
报告资源概览 - 知识星球“材料汇”提供超过1000份行业研究报告 [2] - 报告内容涵盖新材料、半导体、新能源、光伏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1][2][3] 半导体行业 - 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包括光刻胶、电子特气、靶材、硅片、湿电子化学品、CMP、掩膜版等 [1] - 先进封装技术涉及玻璃通孔TGV、晶圆清洗材料、凸点、硅通孔TSV、芯片黏接材料、光敏绝缘介质材料PSPI/BCB、玻璃基板、电镀液、重布线层RDL、环氧塑封料、硅微粉等 [1] - 半导体设备涵盖光刻机、蚀刻机、薄膜沉积、离子注入、DUV、涂胶显影设备、量测设备 [1] - 第三代半导体聚焦碳化硅、氮化镓,第四代半导体涉及氧化镓 [1] - 新兴技术包括光模块、硅光子、铌酸锂以及石英制品、硅上绝缘体、托盘、静电卡盘、碳化硅CVD等半导体零部件 [1] - 晶圆制造工艺持续演进,台积电、Intel、Samsung等厂商技术节点从微米级向纳米级发展,未来将推进至14A等更先进制程 [1][11] 新能源行业 - 锂电池材料体系包括钠离子电池、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隔膜、正极材料、粘结剂、分散剂、负极材料 [1] - 技术路线涵盖固态电池、氢能、风电、燃料电池 [1] - 应用市场聚焦新能源汽车与储能 [1] 光伏行业 - 光伏产业链关键材料包括光伏胶膜、光伏玻璃、光伏支架、OBB、光伏背板 [1] - 下一代技术方向为钙钛矿 [1] - 上游核心材料涉及石英砂、石英坩埚 [1] 新型显示行业 - 显示技术包括OLED、MiniLED、MicroLED、量子点 [3] - 核心光学材料涵盖OCA光学胶、偏光片、TAC、ACF、光学膜、调光玻璃 [3] 纤维及复合材料 - 高性能纤维材料包括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纶纤维、玻璃纤维 [3] - 复合材料应用包括碳碳复合材料、碳陶复合材料 [3] 新材料体系 - 化工新材料涵盖胶黏剂、硅橡胶、COP/COC、树脂、LCP、PEEK等特种工程塑料、POE、尼龙、碳氢、聚烯烃、有机硅 [3] - 陶瓷材料包括碳化硅陶瓷、电子陶瓷、MLCC、氮化硅、氮化铝、LTCC、二氧化硅 [3] - 军工材料涉及高温合金、钛合金、隐身材料、超材料 [3] - 金属材料包括高强度钢、液态金属、MIM、铝合金、硬质合金、锌合金、非晶合金、镁合金、磁性材料 [3] - 其他功能材料包括导电胶、涂料、防火材料、电工材料、稀土材料、3D打印粉体、聚酰亚胺膜材 [3] - 热管理材料涉及散热材料、导热材料、液冷技术 [3] - 前沿材料包括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基材料、碳纳米管、超导材料以及AI与新材料的结合 [3] 知名企业追踪 - 全球知名企业覆盖半导体设备商ASML、晶圆代工厂台积电与中芯国际、科技公司华为、终端厂商比亚迪、特斯拉、小米、京东方以及材料巨头杜邦、汉高、3M [4] 产业趋势与投资 - 重大产业趋势包括碳中和、轻量化、技术创新、汽车产业链变革、国产替代、折叠屏、高频高速、低空经济、大飞机、智能硬件、AR/VR、消费电子、PCB、智能制造、一体化压铸、纳米压印等 [4] - 未来产业关注核聚变、机器人等领域 [4] - 新材料投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Pre-IPO)具有不同的企业特征、风险水平和投资关注点 [6]
汽车玻璃:天幕之后,去向何方?(附56页PPT)
材料汇· 2025-10-15 21:51
点击 最 下方 关注《材料汇》 , 点击"❤"和" "并分享 添加 小编微信 ,寻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 汽车玻璃承载车身美学理念,天幕化后可升级空间变大 | | --- | | 隔热天幕:解决防晒痛点,1-N 阶段 . | | 调光天幕:解决隐私痛点, 0-1 阶段 | | POLC 方案:最早量产的物理变化方案、成本相对较低 17 | | EC 方案:化学变化方案,成本相对均较高 | | LC 方案:成本相对较高的物理变化方案 .. | | SPD 方案:成本最为高昂的物理变化方案 … | | 显示级天幕:增加交互场景,打开交互空间 25 | | 福耀政壇 | | 海优新材 . | | 铺话风佳 ………………………………………………………………………………………………………………………………………………………………………………………………………………………………………………………… 38 | | 科力装备 | 证券研究报告 汽车玻璃承载车身美学理念,天幕化后可升级 空间变大 回顾我们 2020年7月10日发布的《量变与质变,汽车玻璃添灵魂》深度报告及 后续 12 月发布的《岚图 FREE 重磅发布,智 ...
“黄金薄膜”破局指南:中国聚酰亚胺(PI)产业的生死突围与投资机遇
材料汇· 2025-10-15 21:51
聚酰亚胺概述 - 聚酰亚胺(PI)是一种主链含有酰亚胺环的聚合物,由二胺和二酐化合物聚合而成,具有极宽的温度适用范围(-269℃至500℃以上),是热稳定性最高的聚合物品种之一 [4][5] - 该材料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有机溶剂、耐辐照、耐老化及阻燃自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电子工业、纳米材料、柔性显示和激光等领域 [7] - PI行业按照应用形态可划分为薄膜、纤维、泡沫、浆料、树脂、复合材料和PSPI等多种产品形式,其中PI薄膜是最早商业化、最成熟且市场容量最大的产品,可细分为电子级、特种级、导热级和电工级 [7][8] 聚酰亚胺产业链 - 产业链遵循“上游原材料供给—中游产品制造—下游应用落地”逻辑,具有“合成与制品成型一体化”特征,国内存在“中低端饱和、高端短缺”的失衡格局 [10][26] - 上游核心单体包括二酐类(如PMDA、BPDA)和二胺类(如ODA、PDA),高端单体仍依赖进口;辅助材料如溶剂、催化剂等,高端电子级溶剂和核心设备用辅料也需进口 [14][15][16] - 中游制造环节将原材料加工为七大品类产品,生产工艺与技术壁垒差异显著,例如PI薄膜主流采用“二步法”,高端产品依赖化学亚胺化法,而国内多以热亚胺化法为主 [17][18] - 下游应用覆盖电子信息(占全球PI需求60%以上)、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占全球PI需求约10%)、环保军工和医疗等高端领域,需求随技术升级持续增长 [23][24] 聚酰亚胺市场供需 - 全球PI材料产能从2020年9万吨/年增至2023年11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6.9%,产能利用率超过80%;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如杜邦(产能21000吨/年)、沙特基础工业(20000吨/年)和PIAM(6000吨/年) [28][30][31] - 2023年世界PI材料市场总额达651亿元,北美占34%,亚太占33%,欧洲占28%;预计到2030年市场总额将达10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98% [34][37] - 中国PI材料产能从2020年10600吨/年增至2023年22000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9.5%,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电子级PI薄膜进口依存度80%以上;预计到2030年产能将达61000吨/年,产量27000吨 [38][42][46] - 国内消费结构中PI薄膜占91%,PI纤维占7%;预计到2030年PI材料消费量达370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13.8%,其中PI纤维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9.3% [47][53] 聚酰亚胺工艺技术 - PI树脂合成方法包括一步法、二步法、三步法和气相沉积聚合法,二步法是目前最普遍的工艺,需解决聚酰胺酸溶液稳定性问题 [58][60] - PI薄膜技术路线分为化学法和热法,国外厂商如杜邦、钟渊化学多采用化学亚胺化法,国内厂商多以热亚胺化法为主,仅少数企业选用化学法 [64] - PI纤维制备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一步法因溶剂难脱除工业化受限,两步法通过连续制备技术突破可实现高强高模纤维生产 [65][67] - PI泡沫制备有一步法、二步法和三步法,一步法工业化容易但酰亚胺化转化率低,二步法可制高密度产品但工艺复杂 [68][69] 聚酰亚胺应用进展 - 柔性显示技术是PI材料核心应用方向,柔性基板需耐热性高于450℃、高温尺寸稳定性(CTE<7×10⁻⁶/℃),柔性盖板材质中透明聚酰亚胺(CPI)抗冲击性能最优但透光率待提升 [75][76] - PI纤维最高等级拉伸强度达4.5GPa,模量超过180GPa,应用于特种织物、结构复合材料、防弹装备等,并在雷达罩、飞机蒙皮等领域进入评价环节 [77] - PI树脂中热固性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超450℃,用于航空航天结构部件;热塑性树脂如Ultem可通过注塑成型,在光波导元器件和医疗领域应用增多 [78] - PI泡沫在航空航天领域用作低温贮箱、透波材料和隔热体系,在船舶舰艇中作为隔热隔声材料,但柔软度不足限制其在座椅材料应用 [79][80][81] 聚酰亚胺投资逻辑 - 投资方向应聚焦国产化率低、技术壁垒高的细分领域,如高端PI薄膜(电子级基材薄膜、透明CPI薄膜)、PI浆料(柔性显示基板浆料、低介电PI浆料)和高性能PI纤维 [85][86] - 企业选择需考察“单体-树脂-制品”一体化能力、研发与工程化经验、产品矩阵平台潜力及军工资质与下游认证,规避仅从事简单加工或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团队 [87] - 投资策略重点为投“硬科技”和“平台型”企业,阶段上偏好已完成技术中试、具备量产能力的成长中期项目,避免过度早期或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的项目 [88] 聚酰亚胺发展建议 - 技术攻坚需分品类突破,如PI树脂目标熔融黏度≤500Pa·s,PI纤维目标拉伸强度≥5.0GPa,PSPI目标分辨率≤2μm,时间节点集中在2025-2028年 [90][91] - 产业链协同应强化上游原料国产化(如BPDA自给率60%)、中游多品类资源共享和技术复用,以及下游联合开发,缩短产品验证周期至12-15个月 [92] - 政策赋能需建立全产业创新基金和专利数据库,对高附加值品类给予研发补贴和设备投资补贴,推动规模化发展 [93][94] - 市场拓展以国内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领域为主攻方向,海外布局欧洲高端市场和东南亚中低端产能,培育医疗、半导体等新兴市场 [95]
意想不到的惊喜?新凯来:中国半导体设备的“破局者”如何跨越万重山?
材料汇· 2025-10-14 22:16
点击 最 下方 关注《材料汇》 , 点击"❤"和" "并分享 添加 小编微信 ,寻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10月10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25湾区半导体芯片展(湾芯展)将于10月15日 至17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行。会上,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透露, 本土半导体企业新 凯来将参展,并将在展会上 "带来惊喜" 。 已知信息显示 ,可能发布 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性能提升500%) ,应用于6G通信、智能驾驶等 领域;同时持续聚焦薄膜沉积(如峨眉山系列EPI设备)、刻蚀(武夷山系列)等核心工艺装备。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的28nm国产集成电路制造示范线,已成功流片并产出首批 合格芯片。" 可是到底什么会是惊喜?欢迎大家大胆猜测。 小编认为如果有光刻机相关,那会更加让人惊喜 惊喜一: 国产DUV光刻机的"心脏"或"大脑"取得突破 惊喜三: 软件与工艺的"杀手锏" 最可能的惊喜: 宣布成功研发出用于ArF浸没式(ArFi)DUV光刻机的 国产光源系统 或 高NA物镜系 统 。 惊喜二: 28nm及以上制程的全套"去美化"产线核心设备集体亮相 最可能的惊喜: 新凯来联 ...
最新议程发布!2025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材料大会,10月20-22日,15+院士,400+国际大咖,宁波见
材料汇· 2025-10-14 22:16
大会核心概况 - 2025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材料大会(BRCAM 2025)定于2025年10月20-23日在中国浙江宁波举行,主题为“新材料链接未来, 共建共赢新丝路” [1][4] - 大会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设置二维材料与未来器件、绿色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绿色农业、高分子绿色回收、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7大主题 [1] - 大会旨在通过学术研讨、产业对接与政策对话,构建“产学研政商”五维协同的创新共同体,重点推进国际联合研发项目孵化、共建联合实验室与技术转移中心、跨境人才交流计划以及产业孵化合作 [1] 组织机构 - 大会由宁波工程学院和清华大学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心联合主办 [4] - 协办单位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 [5] - 承办单位为宁波启明产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 [5] 参会规模与嘉宾 - 大会预计将吸引15位院士及400余位国际专家齐聚宁波 [3] - 参会代表注册费为线上2500元/人,现场3000元/人;学生注册费为线上1500元/人,现场1800元/人 [33] 大会议程与专题论坛 - 大会首日(10月21日)上午举行全体大会,下午开始平行论坛 [10][11] - 二维材料与未来器件创新应用论坛将探讨MAX相及MXene材料功能性质、人工智能与新兴电子材料、石墨烯在纳米电子学和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等 [13][14][15] - 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包含四个专题:绿色复合材料论坛聚焦MXene/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与表征、生物复合泡沫等 [16][17];高分子绿色回收论坛探讨废弃聚氨酯泡沫高值化再利用、聚乙烯化学可回收性等 [18];绿色农业论坛涉及淀粉基环保塑料、新型控释肥料、生物降解地膜等 [19][20];生物基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关注生物合成学、生物炼制、聚乳酸技术等 [21][22] - 能源材料论坛下设三个主题:能源存储与碳中和核心材料涵盖能源转换材料、电催化固氮、竖直石墨烯应用等 [23][24];固态电池与新型储能器件讨论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锂金属电池负极界面材料、氢能与锂离子电池对比等 [25][26];能源高效利用与交叉技术包括固态锂离子电池现状、电解水电催化剂设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 [27][28] - 生物医用材料论坛主题包括用于消除植入物失败的纳米材料、用于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纳米复合材料、下一代生物纳米载体等 [29][30] - 10月23日为邀请制的2025 JAR创新与企业合作论坛,地点在绍兴·柯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