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大银行(601818)
icon
搜索文档
股份制银行板块11月7日涨0.42%,中信银行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出1513.37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1-07 16:37
板块整体表现 - 股份制银行板块在11月7日整体上涨0.42%,表现优于大盘,当日上证指数下跌0.25%,深证成指下跌0.36% [1] - 板块内个股多数上涨,中信银行以1.37%的涨幅领涨,其次是浙商银行上涨0.98%,招商银行上涨0.40% [1] - 从资金流向看,板块整体主力资金净流出1513.37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1.66亿元,但散户资金净流入1.81亿元 [1] 个股价格与成交 - 中信银行收盘价为8.11元,成交量为60.44万手,成交额为4.90亿元 [1] - 招商银行收盘价为42.51元,成交量为59.32万手,成交额达25.21亿元,为板块内最高 [1] - 民生银行成交量最大,为247.47万手,成交额为9.97亿元 [1] 个股资金流向 - 招商银行是唯一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的个股,净流入额为1.79亿元,主力净占比为7.11% [2] - 中信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6135.64万元,主力净占比高达12.51% [2] - 兴业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最大,为1.07亿元,主力净占比为-6.65% [2] - 民生银行游资净流入7419.75万元,游资净占比为7.44%,为板块内最高 [2]
上市银行大类资产配置跟踪:信贷投放稳健,债券配置灵活性提升
平安证券· 2025-11-07 16:10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并予以维持 [1] 核心观点 - 信贷投放稳健,对公信贷占比提升,债券配置灵活性增强 [3] - 行业资产质量压力整体可控,但需关注零售领域风险表现 [3] - 投资策略建议顺应资金结构变化,侧重配置而非交易,看好高股息及优质区域行 [3] 大类资产结构 -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贷款占比较2024年末提升0.1个百分点至53.4% [12] - 资产结构出现分化:国有大行增加同业资产配置(占比提升0.32个百分点至5.5%),贷款及金融投资占比下降;中小银行则整体增加贷款投放,资产结构进一步侧重信贷 [8][12] 信贷投放与结构 - 信贷增速持续下行,截至2025年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6%,较8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 [17] - 对公业务是主要信贷投向,2025年1-9月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91.1% [17] - 上市银行对公贷款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半年末较2024年末提升1.65个百分点至60.2% [19] - 制造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重较2024年末提升0.41个百分点至18.5%,反映制造业实体企业经营复苏 [3] 零售贷款结构 - 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占比回落,2025年半年末较2024年末下降1.40个百分点至34.3% [19] - 零售贷款结构分化:国有大行降低按揭贷款配置,增配普惠贷款;股份行则同时增配按揭(占比升1.35个百分点)和普惠贷款(占比升0.81个百分点) [3] - 区域行表现分化,经济发达地区(如杭州、北京、上海)区域行按揭贷款占比提升 [3] - 大多数城商行消费贷占比有所提升,反映消费刺激政策对信贷需求的推动 [3] 对公贷款细分结构 - 对公贷款中,基建类贷款占比高位回落,2025年半年末较2024年末下降0.33个百分点至50.5% [30] - 制造业贷款占比整体上行0.41个百分点至18.5%,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增加制造业贷款投放,但中小行占比下行 [3][30] - 房地产行业贷款持续压降,上市银行对公地产贷款占比下降0.58个百分点至8.1% [30] 债券投资配置 - 受利率波动影响,银行偏向灵活性更高的账户把握市场机会 [3] -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TPL、OCI账户占比分别上升0.1和2.2个百分点,AC类账户占比下行 [3] - 债券投资以政府债和央票为主,部分银行通过交易债券提升投资收益以平抑市场波动 [3] 资产质量 - 行业整体资产质量稳健,A股上市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不良率环比持平于1.15%,拨备覆盖率环比降低4个百分点至283% [3] - 零售贷款不良率略有上升,2025年半年末平均不良率环比2024年末上升15个基点至1.58% [3] - 地产领域资产质量较稳健,已公布数据的28家银行中有14家对公地产业务不良率较2024年末下降 [3] 资产端定价与息差 - LPR调降拖累资产收益率,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较2024年回落49个基点至3.71%,贷款收益率回落40个基点至3.25% [36] - 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带来的负债端红利有望成为推动息差企稳的重要因素 [36]
中国银行业(HA 股)_ 2025 年第三季度表现分化,上行空间有限但下行支撑稳固-Banks - China (H_A)_ 3Q25 mixed, upside limited but good for downside support
2025-11-07 09:28
好的,请阅读以下根据您提供的电话会议记录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中国H股和A股上市银行,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如ICBC、CCB、ABC、BOC)、股份制银行(如CMB、CNCB、CEB)以及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如BOCD、CQRB)[1][2][8][35][38] * 分析基于2025年第三季度及前九个月的财务业绩[1][8][39] 核心财务表现与趋势 * **盈利增长疲软且分化**:H股银行9M25净利润同比增长+0.5%(1H25为+0.4%),六大国有银行均实现正增长,但拨备前利润(PPOP)增速从1H25的+1.6%放缓至9M25的+0.8%[1][8] * **贷款增长减速且结构偏弱**:平均贷款增速从FY24/1H25的6.8%/6.9%降至9M25的6.3%,大行增速为7.5-10.0%,但三季度新增贷款严重依赖贴现票据,部分小行(如CEB/CNCB/MSB/SHRB)贷款规模环比收缩0.3-1.4%[2] * **净息差显现企稳迹象**:三季度平均净息差(NIM)环比微降1个基点至1.42%,部分银行(如BOC、部分股份制银行)因资金成本下降而实现环比增长,ICBC指出贷款价格降幅在第三季度收窄[3] * **非息收入表现不一**:手续费收入增长从1H25的+3.3%改善至9M25的+4.8%,但其他非利息收入(主要为投资/交易收益)增长从1H25的29%减弱至9M25的16%,部分银行(如CCB/PSBC/CEB/CMB/CNCB)环比下降40%至102%[4] * **信贷成本下降与拨备覆盖率降低**:平均不良贷款率(NPL ratio)稳定在1.22%,9M25平均信贷成本同比下降5个基点至67个基点,总拨备同比增长+0.5%(低于1H25的+3.5%),不良贷款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环比分别降至232%和2.75%[5] 估值与市场表现 * **股价表现落后大市**:H股银行板块年内上涨19.9%(不含股息),跑输MSCI中国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别16.3和9.3个百分点,板块股息率5.3%吸引力不足,但大型银行在市场波动时提供下行支撑[1][11] * **估值从低点反弹但仍处低位**:板块远期市净率(P/B)从2024年1月的0.34倍低点反弹至当前的0.55倍,远期市盈率(P/E)为6.0倍,远期P/PPOP为3.5倍[11][21][23][24][26][29] * **H股相对A股表现更优**:H股银行年内表现普遍优于其A股,A-H股溢价从2024年底的34%收窄至目前的21%[31][34] * **投资观点调整**:公司将CCB-H和ABC-H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将BoComm-H评级从逊于大市上调至中性,ICBC是大型银行中的首选,偏好顺序为ICBC优于CCB、BoComm优于PSBC、CNCB优于CMB[1][11] 资产质量与资本状况 * **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平均不良贷款率环比和年内迄今保持稳定在1.22%,但净不良贷款形成率有所上升[5][9][39] * **拨备覆盖率分化**:部分银行(如MSB/CEB/PSBC)的贷款拨备率最低,为2.12-2.26%,而CSRB/BOCD/PSBC/BOSZ的不良贷款覆盖率环比降幅最大,达17-27个百分点[5] * **资本充足率小幅下降**: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环比微降2个基点至11.61%,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下降14和27个基点至13.29%和16.24%[9] 其他重要动态 * **存款增长季节性放缓但优于贷款**:三季度存款环比增长0.2%(季节性低位),但同比增长6.8%超过贷款增速,主要银行存期在第三季度继续延长[2] * **银行间业务活跃度**:银行间资产和投资证券占总资产比例平均为36.0%,银行间负债(不含同业存单)占比平均为13.7%,同比和环比多数呈现增长[48]
5家银行不良率下降,零售AUM增长成亮点
南方都市报· 2025-11-07 07:10
整体业绩表现 - 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7家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家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呈现营收分化、净利润喜忧参半的格局 [1][2] - 4家银行营收净利均“双降”,仅浦发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88%至1322.8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21%至388.19亿元的“双增” [1][3] - 招商银行以2514.20亿元的营收和1137.72亿元的净利润稳居规模榜首,营收同比微降0.51%,净利润同比微增0.52% [1][2][3] - 民生银行营收以6.74%的同比增幅增长最快,而平安银行营收同比下滑9.78%,降幅最大;浙商银行净利润同比下滑9.59%,降幅最大 [2][3] 利息净收入与净息差 - 利息净收入增长明显分化,招商银行以1600.42亿元的利息净收入稳居第一,并实现1.74%的同比增长;浦发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增3.93%,增速最快 [5] - 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8.25%,降幅居首;光大银行、浙商银行分别同比下滑5.11%、3.23% [5] - 净息差普遍承压,中信银行净息差同比收窄16个基点,降幅最大;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净息差均同比收窄12个基点,平安银行收窄14个基点 [5] - 仅民生银行净息差实现2个基点的同比微增,华夏银行收窄5个基点,降幅最小;行业净息差降幅呈现收窄趋势 [1][5][6][7]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整体表现为“5降3升1持平”,招商银行以0.94%的不良贷款率保持最优,较上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 [8] - 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0.07个百分点至1.29%,降幅最大;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1.58%为9家银行中最高 [8] - 拨备覆盖率方面,7家银行出现收缩,招商银行以405.93%的拨备覆盖率遥遥领先,但较上年末下降6.05个百分点 [9] - 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11.08个百分点至198.04%,提升幅度最大;平安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21.11个百分点,降幅最大 [9][10] 贷款业务结构 - 贷款结构呈现“零售不如对公”的特征,已披露数据的5家银行中,三家股份行的零售贷款增速为负增长,而对公贷款均实现正增长且增幅不低于5% [11][12] - 个人贷款方面,仅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较去年末实现增长,增幅分别为2.84%、1.43%、1.06%;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则出现下滑 [11] - 企业贷款方面,中信银行企业贷款较去年末大增10.45%,招商银行增长10.01%,兴业银行增长7.54%,扩张态势明显 [12] - 在零售AUM方面,多家股份行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13]
重要调整!16只A股遭剔除
深圳商报· 2025-11-06 21:39
MSCI指数调整概况 - MSCI中国A股指数新纳入17只标的并剔除16只标的 本次调整结果将在11月24日收盘后生效 [2][3] - MSCI中国指数除A股外 还新纳入9只港股 包括紫金黄金国际 广发证券 赣锋锂业 中国有色矿业等 同时剔除4只港股 如北控水务集团 中国光大银行 华润医药等 [3] - MSCI每年进行4次例行指数调整 包括5月和11月的半年度审议以及2月和8月的季度审议 调整依据主要为客观量化指标如市值和流动性 [5] 新增A股标的名单 - 新增的17只A股包括千里科技(601777) 东阳光(600673) 长川科技(300604) 华虹公司 兴业银锡(000426) 金力永磁(300748) 金发科技(600143) [1][3] - 新增A股还包括恺英网络(002517) 上海电气(601727) 协创数据(300857) 生益电子 英维克(002837) 长盈精密(300115) 江波龙(301308) [1][3] - 新增A股名单最后部分为中材科技(002080) 芯联集成 卧龙电驱(600580) [1][3] 剔除A股标的名单 - 剔除的16只A股包括中直股份(600038) 伯特利(603596) 东阿阿胶(000423) 广电运通(002152) 海格通信(002465) 海澜之家(600398) [1][3] - 剔除A股还包括华兰生物(002007) 凤凰传媒(601928) 梅花生物(600873) 南京证券(601990) 纳思达(002180) 欧派家居(603833) [1][3] - 剔除A股名单最后部分为西南证券(600369) 建发股份(600153) 益丰药房(603939) 金龙鱼(300999) [1][3] 全球及其他市场指数调整 - MSCI全球标准指数新纳入总市值最大的个股包括云服务初创公司CoreWeave 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Nebius Group 以及生物制药公司Insmed [4] - MSCI新兴市场指数新增成分股中总市值前三大的股票为印尼可再生能源公司Barito Renewables Energy 紫金黄金国际(港股) 以及广发证券(港股) [4]
银行永续债补位 优先股“性价比”低遭集中赎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19:12
银行优先股赎回概况 - 宁波银行拟于2025年11月7日全额赎回2018年发行的“宁行优02”优先股1亿股,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赎回价格为每股104.5元(含股息)[1] - 杭州银行拟于2025年12月15日全额赎回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1亿股,发行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2] - 上海银行拟于2025年12月19日全额赎回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2亿股,发行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2] - 长沙银行拟于2025年12月25日全额赎回2019年发行的优先股6000万股,发行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2] - 兴业银行已完成三期优先股赎回,发行规模合计达560亿元,为今年银行业最大单笔优先股赎回事宜[3] 优先股市场背景与成本动因 - 境内市场共发行银行优先股35只,募集资金总额合计8391.50亿元,发行日期集中在2014年11月至2020年1月[3] - 银行优先股股息率普遍在5%至6%区间,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成为银行资本成本的重要负担[3][4] - 赎回高成本优先股并以更低成本工具替代,可显著降低财务费用,是银行业近期密集赎回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4] 永续债发行作为替代工具 - 截至11月5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共发行永续债51只,规模合计6754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3只和5412亿元[1][6] - 兴业银行新发300亿元永续债,前5年票面利率为2.09%,较其赎回的优先股最低3.70%的票面股息率大幅下降[5] - 农业银行发行400亿元永续债,发行利率2.27%,全场认购规模达基础发行规模3.8倍[6] - 赣州银行发行3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票面利率3.03%[6] 资本结构调整与监管导向 - 随着国内监管要求趋严,银行需要优化其他一级资本构成,减少对优先股的依赖[4] - 银行永续债自2019年推出后,因发行主体要求相对较低、发行方式为公募、投资者更广且交易便利,对优先股形成替代效应[3] - 多数上市银行股价处于破净状态,难以通过增发、配股补充资本,非上市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较少,永续债成为可行性较高的工具[7]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银行密集发行永续债主要源于信贷资产扩张和风险加权资产上升带来的资本补充迫切需求,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下滑压力[7] - 赎回高利率优先股后以低利率发行新债,可有效降低财务成本、优化负债结构,赎回后续发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资本管理操作[7]
光大银行盐城分行营业部副总被罚 信贷业务管理不审慎
中国经济网· 2025-11-06 15:27
公司监管处罚事件 -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盐城分行营业部因信贷业务管理不审慎受到行政处罚 [1][2] - 时任该营业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陈霞被处以警告并罚款5万元 [1][2] - 行政处罚决定由盐城金融监管分局作出,决定文书号为盐金罚决字〔2025〕51号 [1][2]
翻遍9家银行财报,我发现行业洗牌的秘密藏在这些数字里
36氪· 2025-11-06 10:03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2万亿元,同比下降2.56% [1] - 9家银行合计净利润为4060.98亿元,同比下降近1%,行业整体盈利增长承压 [1] - 行业内部分化明显,4家银行营收净利双降,亦有银行实现营收盈利双增长 [1] 资产规模 - 招商银行以12.64万亿元资产总额稳居股份制银行第一,较上年末增长4.05% [1][2] - 兴业银行资产规模10.67万亿元位居第二,较上年末增长1.57% [1][2] - 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资产规模均接近10万亿元,浦发银行增速最快达4.55% [1][2] 营业收入与净利润 - 营收端仅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实现同比正增长,增幅分别为6.74%和1.88% [3] -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营收同比小幅下滑0.51%、1.82%和3.46% [3] - 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营收降幅均超6%,平安银行降幅最大达9.78% [3] -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4] - 浦发银行是唯一实现营收净利双增的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0.21% [4] - 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4家银行出现营收净利双降 [4] 利息净收入与净息差 - 9家股份行中仅有3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实现增长,招商银行利息净收入总额1600.42亿元居首,同比增长1.74% [5] - 浦发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93%增速最快,民生银行增长2.40% [5][6] - 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8.25%,降幅最大 [5][6] - 仅民生银行净息差逆势微升2个基点至1.42% [7] - 招商银行净息差1.87%为行业最高,但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基点 [6][7] - 中信银行净息差降幅最大,下降16个基点至1.63% [7] 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 - 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0.94%,是9家股份行中唯一低于1%的银行 [9] - 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1.29%,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降幅最大 [9][10] - 除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其余7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较去年末下降 [10] - 平安银行拨备覆盖率降幅最大,下降21.11个百分点至229.60% [10] - 招商银行拨备覆盖率405.93%高居第一,但较2024年末下降6.05个百分点 [10][11] - 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198.04%,较上年末大幅提升11.08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 [10][11]
机构关注风格切换,53只大盘价值股或被低估
证券时报网· 2025-11-06 08:55
市场风格与板块表现 - 11月5日A股电力及新能源相关题材全线爆发,特高压、智能电网、虚拟电厂、钒电池、BC电池、钠电池、光伏等大幅上涨,特高压指数涨幅领先 [1] - 特高压概念龙头特变电工11月5日收盘价24.11元/股创历史新高,涨停板封单30.52万手,最新A股市值突破1200亿元,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54.84亿元,同比增长27.55% [1] - 东吴证券认为2025年电网投资有望持续增长,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将受益于国内建设与海外市场双轮驱动,尤其看好特高压、智能电网等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和订单保障的公司 [1] - 11月5日工商银行股价盘中涨至8.21元/股创历史新高,收盘时A股市值达2.19万亿元,近10个交易日内股价创历史新高的还有特变电工、宝丰能源、洛阳钼业、新华保险、农业银行、三花智控等 [2] - 东吴证券认为三季度科技成长股行情极致演绎后,小盘成长相对大盘价值的超额收益已达历史高位,市场正从高波动成长向低估值、高股息价值板块切换 [2] - 中信建投认为基金三季报显示电子行业配置比例超25%,双创板块超40%,成长风格超60%,均为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可能引发结构性调整,且从季节效应看年底大盘价值风格往往占优 [2] 大盘价值股整体表现 - 截至11月5日收盘,大盘价值风格成份股今年以来平均上涨8.93%,跑输同期上证指数,传音控股、中国交建、中国石化、大秦铁路等跌幅靠前 [3] - 传音控股年内累计下跌24%,跌幅居首,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21.48亿元,同比下滑44.97%,受市场竞争及供应链成本影响,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减少 [3] - 大盘价值股的股息率(近12个月)均值达4.05%,远高于同期A股整体水平,13股股息率超5%,如中远海控(10.59%)、格力电器(7.53%)、浙能电力(6.43%)、华夏银行(5.82%)等 [3] - 大盘价值股中,截至11月5日收盘,滚动市盈率低于行业水平的有53只,占比超八成,22股市盈率不到行业一半,包括华域汽车、中远海控、招商蛇口、传音控股、中国移动、中国建筑 [6] - 华域汽车最新滚动市盈率为9.1倍,是汽车行业市盈率的0.31倍,远低于行业水平,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46.88亿元,同比增长4.79%,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出现社保基金(持仓市值5.29亿元)和养老保险基金组合(持仓市值4.33亿元) [6] 个股估值与上涨潜力 - 在53只市盈率低于行业水平的大盘价值股中,以最新收盘价与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目标价相比,34股上涨空间逾20% [7] - 中国太保上涨空间为42.44%居首,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19.29% [7][8] - 光大银行上涨空间为40.65%,招商证券研报显示其基本面扎实稳健,特色化经营优势推动贷款稳健增长,财富管理等特色业务持续优化,分红率提升 [7][8] - 上涨空间较大的还有招商蛇口(36.34%)、中国建筑(36.22%)、中国交建(34.94%)、中国联通(32.87%)、中国电信(31.78%)等 [8] 相关ETF产品 - 绿电ETF(代码562550)跟踪中证绿色电力指数,近五日涨跌-0.17%,市盈率17.84倍,最新份额2.1亿份,增加4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18.6万元 [10]
债市成拖累?多家银行非息收入承压,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有何利好
新浪财经· 2025-11-06 08:38
债券市场波动对银行非息收入的影响 - 今年前三季度债券市场持续波动对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长构成挑战 [1] -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24家非息收入同比负增长 8家投资净收益同比下滑 31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负 占比超七成 [1] - 多家银行指出债市波动是拖累非息收入乃至营收的关键因素 [1][7] 主要银行非息收入具体表现 - 招商银行前三季度非利息净收入913.78亿元 同比下降4.23% 其他净收入351.76亿元 同比下降11.42% 主要因债券和基金投资收益减少 [1][3] - 兴业银行前三季度投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汇兑收益合并后整体损益293.63亿元 同比下降9.72% 主要因债券类金融资产相关收益减少 [1][6] - 平安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06.68亿元 同比下降9.8% 受市场波动影响债券投资等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下降 [3] 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情况 - 招商银行前三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累计亏损88.27亿元 仅第三季度便亏损40.08亿元 [4] - 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前三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亏损49.82亿元和45.05亿元 [4] - 杭州银行前三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2.94亿元 同比减少33.27亿元 降幅达3.2倍 [4] - 2025年三季度债券市场宽幅调整使全部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录得270亿元损失 [4] 部分银行非息收入逆势增长 - 尽管多数银行收入承压 建设银行前三季度投资收益367.61亿元 同比增长超150% [6] - 邮储银行投资收益316.51亿元 同比增长76.7% [6] 银行高管对债市影响的解读 - 光大银行表示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上行导致估值损益下降 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使第三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同比降幅较大 [8] - 浙商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44.9亿元 同比下降14.3% 主要受今年债市收益率震荡上行影响 [8] - 华夏银行指出收益大幅下滑主要受债市波动影响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重估带来较大损失 [8] 对债券市场后续走势的展望 - 南京银行认为四季度债市定价将向基本面和资金面回归 但影响因素仍会形成扰动 短期内难以跳出震荡行情 2026年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9] - 光大银行预计四季度债券市场大概率是区间震荡行情 将灵活进行二级交易优化组合结构 [9] - 兴业银行指出基本面 资金面整体仍利好债市 但需提防股市走强对债市的冲击 [9] 央行政策对债市的影响 - 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性 [11][12] - 央行10月通过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 [12] - 招商银行认为央行恢复买卖国债措施将有利于债券利率下行 对银行其他非利息收入有益 [12] - 机构分析认为重启国债买卖最重要的意义是给债市"上保险" 长端利率有上限 长期债券投资和交易的安全垫提高 [12] - 中长期看国债买卖可接替降准来配合财政发债 并对股市形成支撑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