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LRLCY)
搜索文档
香水业务在赚钱 欧莱雅为何关闭旗下门店?
搜狐财经· 2025-05-08 21:47
公司动态 - 欧莱雅集团旗下高端香水品牌Aesop伊索中国内地首店(上海东平路店)将于5月10日关闭,原因是店铺租约到期[1] - Aesop伊索在中国共有6家上海门店及北京、南京、杭州、成都等地门店,北京门店暂无闭店计划[2] - 欧莱雅集团2023年以25.8亿美元收购Aesop伊索,当时表示将帮助其在中国市场释放增长潜力[1] 经营表现 - 欧莱雅集团2025年Q1销售额同比增长4.4%(去年同期为8.3%),其中香水品类销售额增长15%-17%[3] - Aesop伊索线上平台单件产品售价300-1000元,香水类超1000元/件,历史成交量超5000件,但落后于祖玛珑、迪奥等竞品(月销超万件)[2] - 欧莱雅集团香水业务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被高管称为"增长引擎"[3] 战略布局 - 欧莱雅中国表示中国有近5000个大型购物中心,仍重视线下体验机会[3] - 2025年投资韩国香水品牌BONTOSTANDOUT并支持其欧美线下扩张,完成对中东品牌Amouage少数股权收购[4] - 2024年为Miu Miu开发、生产和销售香水及美妆产品[4] 行业前景 - 2024年全球香水市场规模预计570-610亿美元,2027年将超792.96亿美元[6] - 中国香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4.73%,高于全球水平,目前仅占全球6%份额(护肤品占27%)[6] - 欧莱雅高管预测中国香水市场将迎来爆炸式增长[6]
欧莱雅旗下高端品牌伊索关闭中国首店
经济观察网· 2025-05-08 17:36
核心事件 - 欧莱雅集团旗下高端香氛护理品牌伊索位于上海东平路的中国大陆首店将于5月11日关闭 租约到期是停止运营的原因 [1] - 消费者仍可通过天猫官方旗舰店 京东自营旗舰店 京东官方旗舰店 微信商城 微信线上商城和上海及全国其他门店等官方渠道进行商品选购 [1] - 伊索官网显示 目前其在中国大陆还有19家门店 [1] 品牌背景与收购 - 伊索是欧莱雅集团于两年前收购的澳大利亚高档化妆品品牌 2023年4月欧莱雅集团宣布与Natura&Co集团签署协议 以约25亿美元收购伊索 成为欧莱雅集团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1] - 被欧莱雅集团收购时 伊索已在美洲 欧洲 亚洲 以及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地拥有约400个销售网点 涵盖奢侈品零售店 美妆店和酒店 [1] - 欧莱雅集团曾透露 伊索2022年的销售额为5.37亿美元 [1] 中国市场战略与表现 - 伊索在中国的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2022年进入中国市场开设首店 [2] - 欧莱雅集团高档化妆品部总裁Cyril Chapuy曾表示 坚信伊索品牌未来能跻身欧莱雅集团高档化妆品部的十亿美元品牌俱乐部 [2] - 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曾称 期待以伊索品牌独特的基因和价值观为基础 释放其在中国以及更广阔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 [2] - 虽然关闭了中国首店 但伊索在中国市场的开店步伐仍未停止 2024年伊索在全球开设了42家新店 其中13家位于中国 这种活跃的扩张将在2025年继续 [3] 高档化妆品部门业绩 - 欧莱雅集团的高档化妆品部门在过去一年面临着业绩承压 2024年该业务部门在其四大部门中营收增速最低 增幅为2.7% [2] - 2021年高档化妆品部曾是欧莱雅集团最大的事业部 2022年欧莱雅中国在高档化妆品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了30% [2] - 2023年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市场收获超5%的销售额增长 但财报中未再单独列出中国市场高档化妆品部的业绩表现 [2] - 欧莱雅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 由于中国生态系统面临的持续挑战 高档化妆品部销售额下降 表现与市场持平 [2] 旅游零售业务 - 欧莱雅集团的旅游零售业务同样经营承压 尤其在中国海南 北亚地区是欧莱雅五大销售区域中唯一销售额下滑的市场 [3] - 目前中国市场的旅游零售业务重点是确保健康的库存水平 [3] - 去年年底伊索首家旅游零售旗舰店落地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 该店秉承了欧莱雅旅游零售以深度互动重塑旅行体验的愿景 融合了伊索独树一帜的门店设计理念 [3] - 欧莱雅集团亚太区旅游零售董事总经理Jesus Abia称其为意义重大的时刻 但欧莱雅集团并未透露该店对其业务增长的具体规划与预期 [3] 管理层变动与门店策略 - 伊索于2024年12月经历主操盘手更换 在位22年的首席执行官Michael O'Keeffe宣布离职 截至目前尚未公布其接任者 [4] - Michael O'Keeffe曾领导伊索实施以零售体验为中心策略 打造线下门店为主的销售场景 伊索官网介绍 每一家伊索店铺皆独一无二 反映出其周围社区与街景环境的文化底蕴 [4] - 在2025年2月的战略沟通会上 欧莱雅集团同样强调了线下门店的存在意义 并透露欧莱雅集团的高档化妆品部在2024年新增165家门店 其中72家分布于39个城市 [4] 未来规划 - 关于伊索未来的定位策略及门店安排 欧莱雅中国未能回应 [5]
Aesop大陆首店将闭店,欧莱雅高端个护布局受挫
观察者网· 2025-05-08 14:59
品牌动态 - Aesop大陆首店(上海东平路店)将于5月10日关闭,距2022年11月开业仅两年半 [1][3] - 闭店原因为租约期满,欧莱雅未透露不再续约细节,此为Aesop进入大陆市场后首次闭店 [3] - 2023年欧莱雅以25.25亿美元收购Aesop,CEO称其品牌DNA契合潮流趋势并看好中国增长潜力 [3] 市场表现与战略 - Aesop被欧莱雅视为高端个护领域重要布局,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两位数增长 [6] - 收购后扩张加速:2023年起在中国一二线核心商圈每月开新店,此前策略较谨慎 [6] - 2024年欧莱雅高档化妆品部销售额155.91亿欧元(同比+2.7%),增速低于其他部门(大众化妆品+5.4%/皮肤科学美容+9.8%)[7] - 北亚市场(含中国)为欧莱雅唯一负增长区域,但2025年Q1呈现复苏迹象 [7] 品牌定位与消费者反馈 - Aesop以"零售为中心"模式著称,通过门店设计和文化叙事传递价值观(如上海东平路店融合本地历史文化)[4][6] - 中国市场定价偏高:同款产品国内1200元 vs 日本800元(日元贬值因素),消费者反映国内服务态度逊于海外 [7] - 2024年4月产品调价幅度10%-30%,部分香水5年涨幅达129%(如马拉喀什馥郁香水50ml从545元涨至1250元)[8] 行业趋势 - 高端化妆品市场增长乏力,消费回归产品本质,零售需更"本分" [9] - 尽管欧莱雅高端线表现优于市场,但雅诗兰黛及Interparfums等竞品显示香水品类前景不明朗 [7]
欧莱雅旗下Aesop中国内地首店将关闭 高端香水赛道“卷”不动了
北京商报· 2025-05-07 20:46
品牌动态 - 欧莱雅旗下高端品牌Aesop关闭中国内地首店(上海东平路店),原因是租约到期 [1][4] - Aesop中国内地首店于2022年11月开业,上海二店同年12月营业,被收购后加速扩张至21家门店(含机场店),2024年新增10多家门店,接近每月一店速度 [4] - 品牌采用"千店千面"策略,首店设计耗时近一年,融合当地文化与历史元素 [5] 市场表现 - 欧莱雅高档化妆品部2024年销售额155.91亿欧元(同比+2.7%),但北亚区下降3.2%,中国内地市场出现14年来首次负增长 [6][7] - 中国高端美妆市场规模从2021年2578亿元降至2024年2364亿元,复合增长率下滑3% [7] - Aesop原CEO(任职22年)离职,其任内品牌销售额增长300多倍 [7] 行业趋势 - 中国高端美妆市场增速放缓,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欧莱雅承认存在过度扩张问题 [6] - 国际品牌调整策略:贝玲妃收缩至丝芙兰渠道,Marc Jacobs香水2024年退出线下 [8] - 竞争加剧:开云集团入局香水市场,欧莱雅为Miu Miu开发美妆线,雅诗兰黛引入Le Labo,本土品牌闻献、观夏获巨头投资 [9] 战略分析 - 传统开店模式面临租金上涨、获客成本高企问题,高速扩张导致投入产出比下降 [1][8] - 专家建议Aesop巩固机场店优势,布局旅游城市,依托集团资源强化高端定位 [9] - 首店关闭反映早期试水点价值衰减,需优化资源配置转向高潜力区域 [8]
欧莱雅:去年亮眼的医美业务一季度“哑火”
凤凰网财经· 2025-05-06 22:25
核心观点 - 欧莱雅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117.3亿欧元同比增长4.4%但创近5年最低增幅[1] - 皮肤科学美容业务增速从2024年的9.8%放缓至2025年一季度的3.5%[2][5] - 中国市场十年来首次负增长且一季度表现未披露但旅游零售部门调整显示压力[1][6][7] - 国货崛起导致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市场份额被蚕食天猫美妆榜首地位被珀莱雅取代[8] 财务表现 - 一季度四大事业部均个位数增长:大众化妆品部42.79亿欧元(+2.5%)高档化妆品部40.93亿欧元(+7.3%)皮肤科学美容部20.86亿欧元(+3.5%)专业美发产品部12.77亿欧元(+2.7%)[2] - 区域表现分化:欧洲39.15亿欧元(+4.9%)北美29.73亿欧元(-1.4%)北亚29.53亿欧元(+8.4%)[6] - 北亚市场2024年销售额103.03亿欧元(-3.2%)从全球第二滑落至第三[6] 业务动态 - 皮肤科学美容部近两年密集布局:2024年推出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铂研"胶原针收购高德美10%股权[3]2024年12月投资颜术医美连锁机构[5]2025年启动"皮肤健康行动"五年投入2000万欧元[5] - 大众化妆品部完成收购韩国品牌Dr.G卡尼尔等平价品牌表现活跃[2] 中国市场挑战 - 2024年海南旅游零售渠道承压导致北亚市场下滑高档化妆品等部门表现仍优于市场[6] - 2024年618大促珀莱雅天猫销售额同比增70%超越欧莱雅(同比降10.8%)[8] - 旅游零售部门战略转型传闻裁员50%但公司澄清比例不实[9] 行业趋势 - 全球美妆市场增长预期从5%下调至4.5%-5%主因中国消费疲软[7] - Z世代消费者偏好国货珀莱雅2023年营收89亿元登顶国产美妆榜首[8]
欧股“十一罗汉”收盘播报|4月份LVMH集团跌14.8%,诺和诺德跌约7.4%,欧莱雅则涨将近12.9%
快讯· 2025-05-01 01:22
股价表现 - 阿斯麦控股荷兰阿姆斯特丹股价收跌0 43%至582 50欧元 4月份累计下跌3 88% [1] - 诺和诺德哥本哈根股价收涨2 53%至435 10丹麦克朗 4月份累计下跌7 39% [1] 个股交易数据 - GSK plc股价上涨51 50至1 505 50 涨幅3 60% [2] - 诺和诺德B股价上涨10 8至442 5 涨幅2 53% [2] - 赛诺菲股价上涨1 67至97 31 涨幅1 77% [2] - 雀巢股价上涨0 94至87 74 涨幅1 08% [2] - 阿斯利康制药股价上涨110至10 892 涨幅1 04% [2] - SAP公司股价上涨0 700至256 850 涨幅0 27% [2] - 罗氏制药公司股价上涨0 40至271 70 涨幅0 15% [2] - 欧莱雅股价下跌1 00至383 45 跌幅0 26% [2] - 路易威登股价下跌1 40至483 20 跌幅0 29% [2] - 阿斯麦公司股价下跌2 50至572 90 跌幅0 43% [2] - 诺华股价下跌0 42至93 16 跌幅0 45% [2] 股价波动范围 - GSK plc当日波动区间为1 427 50至1 505 50 [2] - 诺和诺德B当日波动区间为415 2至442 5 [2] - 赛诺菲当日波动区间为94 88至97 31 [2] - 雀巢当日波动区间为86 63至87 74 [2] - 阿斯利康制药当日波动区间为10 672至10 892 [2] - SAP公司当日波动区间为250 350至256 850 [2] - 罗氏制药公司当日波动区间为268 10至271 70 [2] - 欧莱雅当日波动区间为383 45至389 80 [2] - 路易威登当日波动区间为483 20至493 35 [2] - 阿斯麦公司当日波动区间为572 90至591 40 [2] - 诺华当日波动区间为93 16至94 51 [2]
欧股“十一罗汉”收盘播报|诺和诺德、Sap、欧莱雅收涨超2%
快讯· 2025-04-30 00:44
德国思爱普Sap和欧莱雅至少涨2.32%,葛兰素史克、罗氏制药、赛诺菲涨1.63%-1.21%,阿斯利康和雀巢至多涨0.87%。 LVMH集团则收跌2.53%。 | 名称 = | 代码 : | 最新价 | 开营 | 高 | | 低 | | | --- | --- | --- | --- | --- | --- | --- | --- | | Novo Nordisk B H | NOVOb | 424.4 | 408.4 | 429.8 | 406.1 | +10.1 | +2.43% | | I SAP公司 | SAPG | 254.600 | 250.950 | 255.800 | 249.900 | +5.800 | +2.33% | | 欧莱雅 | OREP | 388.00 | 381.85 | 388.00 | 381.30 | +8.80 | +2.32% | | តន GSK plc | લેટાર | 1.432.00 | 1.426.50 | 1.435.50 | 1.404.00 | +23.00 | +1.63% | | + 罗氏制药公司 | ROG | 269.00 | 267.10 ...
欧莱雅去年亮眼的医美业务一季度“哑火”,北亚市场恢复增长,中国地区陷裁员风波
证券之星· 2025-04-25 17:58
总体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17.3亿欧元,同比增长4.4% [1] - 第一季度销售额增幅创下近5年来新低,近5年增幅整体呈现下滑态势,从2022年的19.0%降至2025年的4.4% [1][2] - 按人民币计算,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972.04亿人民币 [2] 各业务部门表现 - 大众化妆品部为第一大营收来源,第一季度销售额42.79亿欧元,同比增长2.5% [3] - 高档化妆品部销售额同比增长7.3%至40.93亿欧元,增长反映品牌组合互补优势 [3] - 皮肤科学美容部销售额为20.86亿欧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24年同期的9.8%明显放缓 [3] - 专业美发产品部销售额增长2.7%至12.77亿欧元,得益于全渠道战略和沙龙市场提振计划 [3] 区域市场表现 - 欧洲市场销售额达39.15亿欧元,同比增长4.9%,展现稳健增长态势 [6] - 北美市场销售额29.73亿欧元,同比下降1.4%,陷入整体收缩 [6] - 北亚市场销售额29.53亿欧元,同比增长8.4%,呈现复苏增长态势 [7] - 北亚市场在2024年曾是唯一下滑的市场,销售额约103.03亿欧元,同比下降3.2%,主要受中国大陆市场负增长及海南旅游零售压力影响 [7] 中国市场动态与挑战 - 2024年中国市场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拖累公司整体业绩 [2]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美妆市场缓慢复苏,表现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公司高档化妆品、皮肤科学美容及专业美发产品部表现继续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7] - 随着国货崛起,Z世代消费者对国货偏好度已超过国际品牌,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核心阵地被蚕食 [8] - 在2024年天猫618大促期间,珀莱雅登顶美容护肤销售榜首,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超70%,欧莱雅跌落至第二位,销售额同比下滑10.8% [8] - 公司近期计划缩减中国旅游零售部门员工,以应对过去两年免税渠道销售低迷,积极推进战略转型 [9] 皮肤科学美容业务战略布局 - 近两年公司在该领域布局频繁,包括修丽可品牌推出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铂研”胶原针 [4] - 公司于2024年8月收购瑞士护肤品集团高德美10%股份,建立战略科研合作伙伴关系 [4] - 2024年12月投资国内高端医美连锁机构“颜术医美”,该机构在多地开设超9家医美诊所 [4] - 2025年3月启动“欧莱雅皮肤健康行动”项目,计划五年内投入2000万欧元以推动皮肤健康诊疗服务可及性 [4]
欧莱雅:一季度财报逆势增长3.5% 中国大陆美妆市场正缓慢复苏
经济观察报· 2025-04-21 21:07
财务表现 - 一季度销售额117.3亿欧元 合并增长4.4% 同比增长3.5% 表现略优于全球美妆市场 [1] - 北亚区销售额同比增长6.9% 合并增长8.4% [1][2] - 皮肤科学美容部和专业美发产品部实现双位数销售额增长 [2] - 高档化妆品部业绩由Yves Saint Laurent、Prada、Maison Margiela和Aesop等品牌带动 [2] 区域市场表现 - 欧洲再次成为销售额最大贡献市场 新兴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动能 [1] - 美国市场挑战超预期 中国市场表现优于预期 [1] - 中国大陆美妆市场缓慢复苏 线上线下渠道表现优异 [1] - 旅游零售业务销售额呈下滑趋势 但集团继续投资海南旅游零售市场 [2] 产品部门表现 - 高档化妆品部、皮肤科学美容部及专业美发产品部表现继续优于市场 [1] - 大众化妆品部增速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1] - 专业美发产品部旗下Kérastase品牌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2] - 皮肤科学美容部旗下所有品牌均实现强劲增长 [2] 战略举措 - 推出"美丽跃升计划" 首要投资方向为研发创新 [3] - 持续深化在华布局与投资 苏州智能运营中心已投产 南通智能运营中心即将落成 [3] - 与凯辉基金和上海静安区合作成立投资基金 重点投资成长阶段的美妆品牌和相关企业 [3] - 加大对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的扩展 目标2030年触达1.5亿消费者 [5] 品牌建设 - 对32个品牌进行个性化标签塑造 如兰蔻代表"自在随心、至情至性的女人" YSL代表"不羁拽姐" [3] - 品牌重新定位使30多个品牌人设被重新定义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4] - 将线下销售网点转变为体验网点 注重消费者体验 [5] - 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将与更多有资质的诊所合作 专业美发产品部将向更多有资质发廊推广品牌 [5] 行业趋势 - 全球美妆市场预计将继续增长 尽管面临经济与地缘政治挑战 [1] - 移动互联网时代时尚趋势从千人一面转向千人千面 美妆流行趋势反映时代情绪 [3] - 消费者不仅追求性价比、质价 更看重品牌"心价比"和通过人设触动情感的能力 [3]
欧莱雅们的“免税之困”
新浪财经· 2025-04-18 16:5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际美妆巨头在中国旅游零售渠道业绩持续承压,正通过组织调整、业务重组和渠道创新等方式积极应对 [1][5][8][9][10] - 渠道困境源于出境游分流、价格优势丧失及国货品牌崛起等多重因素 [5][6][8] - 行业面临深层战略逻辑重构,从依赖渠道红利转向注重消费者体验和本土化创新 [10][11] 旅游零售渠道业绩表现 - 欧莱雅中国据传旅游零售部门裁员比例接近50%,但公司回应称比例不实 [1] - 中国中免2024年营收为564.74亿元,同比下降16.38% [1] - 资生堂2024年前九个月在中国海南岛的旅游零售业务营收减少30%以上,其去年中国市场净销售额下降4.6%(剔除汇率等因素后) [2] - 高丝集团亚洲市场(除日本)出现下滑,其在华旅游零售渠道销售额暴跌41.5% [2] - 高丝财报显示,亚洲地区2024年销售额为40.620(单位未明确,疑为十亿日元),同比下降23.0% [3] - 雅诗兰黛当季净销售额约为40亿美元,同比下滑6%,营业利润亏损5.8亿美元,部分原因系亚洲旅游零售转化率低 [4] 渠道困境核心原因 - 旅游零售渠道红利消退,竞争加剧 [5] - 2023年中国海外旅行消费达到1965亿美元,出境游对国内免税消费造成分流 [6] - 免税店价格优势减弱,例如HR赫莲娜黑绷带面霜在天猫国际售价1509元,低于中免日上小程序的2479元 [6] - 国货美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3年以50.4%的份额首次超越国际品牌 [8] 美妆巨头的应对策略 - 组织架构调整:雅诗兰黛将中国大陆市场作为新地理集群由CEO垂直管理 [8];资生堂将中国业务与旅游零售业务整合,由中国区CEO梅津利信统一负责 [9] - 人事变动频繁,去年至今美妆行业至少发生8起旅游零售业务高管任命 [9] - 渠道与体验创新:欧莱雅强调需以旅客为中心,创造难忘消费体验 [10];SK-II和伊菲丹等品牌在海南开设免税旗舰店,通过场景创新吸引消费者 [10] - 拜尔斯道夫集团为应对市场变化,在海南等地区大幅削减库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