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TM)
搜索文档
Toyota to recall over 591,000 US vehicles over instrument panel issue, NHTSA says
Reuters· 2025-09-18 15:15
召回事件概述 - 丰田公司在美国市场召回591,377辆汽车 [1] 技术故障详情 - 召回原因为仪表盘显示屏故障导致关键信息无法显示 [1] - 该故障会显著增加车辆碰撞或人员受伤风险 [1]
多家跨国巨头纷纷推出“氢新计划”,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8 11:14
行业趋势:氢能战略重启 - 多家跨国车企正重新开启氢能梦想,氢燃料电池汽车加速驶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 [4][5] - 行业巨头如丰田、宝马、雷诺的氢能新计划勾勒出产业发展蓝图,预示着汽车动力变革新时代的来临 [7] - 氢燃料电池汽车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前沿,成为跨国车企布局未来出行的战略支点 [7] 公司动态与技术合作 - 雷诺在2025慕尼黑车展亮相Embleme氢燃料电池概念车,续驶里程达1000公里,风阻系数为0.25 [6] - 宝马与丰田签订燃料电池技术全面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于2028年前推出商业化氢燃料电池车型 [4][6] - 丰田联手东京都政府发起"TOKYO H2"氢能领先计划,将氢燃料电池皇冠轿车投入东京出租车市场,并发布新一代Mirai车型,续航850公里且能耗下降约10% [6]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 氢能能量密度高,1公斤氢气能量约等同3公斤汽油,能为车辆提供更强劲动力 [8] - 氢燃料电池车补能效率高,仅需5-10分钟完成加氢,远超纯电动重卡2小时以上的充电时间 [9] -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续航能力普遍达600公里,优于纯电动重卡的400公里以内,且系统具良好耐低温性能,可在摄氏-40℃环境启动 [9] 战略考量与产业竞争 - 发展氢能是车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能源路径的重要策略,以应对锂资源瓶颈等纯电动车发展问题 [8] - 布局氢能源汽车是抢占下一代汽车技术制高点的机遇,有望使车企摆脱对电池厂商依赖,构建垂直一体化体系 [10] - 预计到2035年氢气成本将大幅下降,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需求,其中交通领域占比达30% [10] 发展挑战与未来展望 - 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氢能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解决 [11] - 构建"电氢并行"的技术体系是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汽车发展的策略,需保持开放技术视野和协同产业生态 [11][12] - 氢燃料电池汽车正走向产业战略前沿,跨国车企的计划是对未来交通能源体系的重新定义 [12]
都市车界|车企公关启示录:以西贝为鉴,得化危机之道
齐鲁晚报· 2025-09-18 10:57
核心观点 - 餐饮行业西贝公关危机事件为车企提供重要镜鉴 车企需从特斯拉 丰田 理想汽车等案例中学习危机应对策略 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契机 [1][6] 特斯拉案例策略 - 2019年面临产能不足 自动驾驶事故 续航里程争议等质疑 采用产品即公关策略破局 [2] - CEO通过社交媒体直面质疑 开放工厂直播展示自动化生产线效率 以OTA升级优化自动驾驶系统并公开安全数据 [2] - 2020年上海超级工厂投产以中国速度打破产能质疑 推动股价飙升 技术硬实力与透明沟通成为核心武器 [2] 丰田案例策略 - 2009年因刹车门事件全球召回近千万辆汽车 品牌信誉跌至谷底 [3] - 采取三步走策略:高层全球致歉(总裁赴美国国会听证会鞠躬道歉并承认设计缺陷) 透明化整改(公开技术报告 引入第三方检测 成立质量监测中心) 长期投入安全技术(推出主动安全系统并强化社会责任) [3] - 十年后成功挽回声誉并将安全打造成品牌核心标签 危机公关本质是以行动证明改变决心 [3] 理想汽车案例策略 - 采用用户共创生态差异化路径 理想ONE上市初期遭遇断轴质疑时邀请车主参与技术分析会共同解决方案 [4] - 通过APP和社交媒体建立高频互动社区收集反馈优化产品 精准定位家庭用车标签与温馨家庭场景绑定 [4] - 用户即伙伴策略在争议中积累忠实用户推动销量攀升 用户声音成为产品迭代方向 [4] 车企公关核心法则 - 敬畏舆论并柔性沟通 需精准判断舆情性质(误解则理性解释 问题属实则快速响应真诚致歉透明整改) [4] - 产品为王理念 过硬产品力是公关终极底气 需以安全技术性能品质构建信任基石 [4] - 用户共创与情感共鸣 通过用户社区和真实体验分享塑造情感联结 将用户转化为品牌自来水 [5] - 长期主义价值沉淀 需持续行动沉淀品牌价值(如丰田十年重塑安全形象 特斯拉持续技术迭代) [5]
今日新闻 | 吉利银河M9上市,限时售价17.38-23.88万元!禾赛科技赴港二次上市!丰田发布L4自动驾驶车!
电动车公社· 2025-09-17 22:36
吉利银河M9上市 - 新车共推出6款车型 限时售价17.38-23.88万元 限时优惠截止2025年10月31日[1][3][4] - 采用2+2+2六座布局 定位大型SUV 车身尺寸5205/1999/1800mm 轴距3030mm[4] - 搭载30英寸6K中控屏 32英寸AR-HUD 17.3英寸后排吸顶屏 9.1L冷暖冰箱及27扬声器音响系统[6] - 配备千里浩瀚H5高阶智驾驶系统 Flyme Auto车机系统搭载全场景AI Agent智能体[6][8] - 采用雷神EM-P AI电混动系统 四驱版电机功率520kW 零百加速4.5秒 匹配41.46kWh电池包[8] - 两驱版WLTC亏电油耗5.6-5.7L/100km CLTC纯电续航100-230km[8] 禾赛科技港股上市 - 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 成为首家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10] - 收获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10][14] - 多重上市成为全球业务中国企业持续融资的重要保障[14] 丰田e-Palette发布 - 自动驾驶纯电车官方售价2900万日元起 约合人民币141万元[15][16] - 车身尺寸4950/2080/2650mm 客舱尺寸2865/1780/2135mm 可容纳17人[18] - 搭载72.82kWh锂离子电池 续航里程约250公里 支持90kW直流快充[18] - 目前支持L2辅助驾驶 目标2027财年实现L4自动驾驶[18] - 设计支持多用途功能 包括班车运营和流动摊贩场景[18][19]
丰田EV“e-Palette”上市,最快27年实现L4自驾
日经中文网· 2025-09-16 16:00
产品发布 - 丰田公司于9月15日在东京江东区宣布发售纯电动汽车"e-Palette" [2] - 该车型厂商建议售价为2900万日元起 约合人民币140万元 [2][6] - 车辆拥有宽敞车厢 长2.86米 宽1.78米 高2.13米 配备大玻璃窗营造开放感 [6] 产品定位与功能 - e-Palette设想作为穿梭巴士和厨房车使用 [2][6] - 目前仍需手动驾驶 但计划最快2027年度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 [2] - 公司将在东京台场地区新设施"TOYOTA ARENA TOKYO"及周边引进该车型 [4] 战略背景 - e-Palette构想最初于2018年在全球最大技术展销会CES上发布 [6] - 丰田章男表示该车型是为台场地区带来活力的出行工具 强调安全第一原则 [4]
关税突发!美国宣布:下调!
券商中国· 2025-09-16 07:46
关税政策调整 - 美国对日本汽车进口关税从27.5%下调至15% 生效时间为美国东部时间9月16日0时1分[1][2] - 此次调整基于美日贸易协议 美国将对几乎所有日本进口产品征收15%基准关税 此前税率低于15%的商品将调整至新税率[2] - 原关税政策自2025年4月3日起实施 税率从2.5%上调至27.5% 导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锐减[1][4] 日本汽车产业受影响情况 - 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达400亿美元 占对美出口总额28%[1] - 2025年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26.7% 九州地区出口量同比减少67.8% 出口额同比下降76.3%[4] -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占日本对美出口总额三分之一 加征关税对日本出口影响巨大[4] 车企财务表现 - 马自达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盈利498亿日元转为亏损421亿日元[5] - 本田4月至6月净利润1966亿日元 同比下滑50.2%[5] - 丰田预计本财年营业利润减少1.4万亿日元 4月至6月减少4500亿日元 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约44%至2.66万亿日元[5] 美日贸易协议其他条款 - 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2][3] - 日本承诺每年购买8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 包括大米采购量增加75%以及玉米、大豆、化肥等[2] - 日本将允许销售美国制造并获得美国安全认证的乘用车且无需额外测试 并购买美国制造的商用飞机及国防设备[2]
Navigating the Week: Futures Edge Up as Fed Rate Cut Looms and Tech News Dominates
Stock Market News· 2025-09-15 18:07
市场整体情绪与指数表现 - 美股市场以谨慎乐观的基调开启本周交易 主要指数期货普遍小幅上涨 标普500期货上涨约0.1%至0.2% 纳斯达克100期货出现类似涨幅 道指期货也基本处于正面区域 [1][2] - 市场延续上周强劲势头 美股录得五周来最强劲单周涨幅 所有主要基准指数均触及或接近历史高点 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周每日均收于创纪录新高 标普500指数连续第二周上涨 目前报6594点 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15% 接近本月早些时候达到的历史高点6603.16点 道指上周也录得涨幅 [3] - 市场上涨轨迹主要受对人工智能进步的持续乐观情绪以及货币政策宽松预期支撑 [3] 宏观经济事件与数据 - 本周市场焦点集中于央行政策决定 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于9月16日至17日举行会议 市场普遍预期将降息25个基点 这将使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00%-4.25% 主要驱动因素为近期疲弱的美国就业数据和温和的通胀数据 除25个基点的降息外 也存在降息50个基点的较小可能性 [4] - 除美联储外 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英国央行等主要央行本周也将做出利率决定 这些全球政策公告可能带来额外波动并影响货币和股市走势 [5] - 本周将发布多项关键经济数据 美国市场参与者将关注纽约联储制造业调查 以及本周晚些时候的零售销售和工业生产数据 中国今日将发布工业生产、零售销售和失业率数据 英国将于周三发布通胀数据 周二发布失业数据 欧元区将提供贸易余额和工业生产数据 本周也是“三巫日” 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股票期权同时到期 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增加 [6] 重点公司动态与个股表现 - 特斯拉股价成为焦点 有望重新测试400美元水平 为自1月下旬以来首次 该公司股价上周大涨 部分受美联储降息预期以及董事会主席关于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专注于公司运营的评论推动 [7] - 芯片巨头英伟达面临压力 因中国启动初步调查 指控该公司违反反垄断法 但人工智能驱动的芯片股热潮继续为该行业提供支撑 [8] - 微软股价上周跳涨 因该公司通过为其Office服务(不包括Teams)提供降价 成功避免了欧盟可能开出的巨额反垄断罚单 苹果公司继续其强劲的市场表现 2025年9月股价为229.72美元 反映了过去五年的可观涨幅 据报道 苹果与Citadel共同推动了伦敦办公市场的繁荣 [9] - 阿斯利康股价下跌超过3% 因该公司暂停了投资2亿英镑在英国建设研究设施的计划 丰田汽车公司宣布推出其新一代新出行工具e-Palette纯电动车 专为各种出行服务设计 三星电子今日开幕其三星AI论坛2025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 特别是在AI半导体方面 [10] 其他公司新闻与地缘政治 - 多家公司定于2025年9月15日周一公布财报 包括Dave & Buster's Entertainment、Hain Celestial Group、Coda Octopus Group、Champions Oncology、Ocean Power Technologies和High Tide 本周晚些时候 预计将收到联邦快递、通用磨坊、达登餐厅和Lennar等公司的主要财报 [11] - Sonova Holding AG宣布Eric Bernard今日正式接任首席执行官 SGS在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奖中赢得ESG项目奖 中国矿商紫金矿业的黄金部门据报计划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可能估值400亿美元 惠而浦已向美国当局提出对竞争对手可能逃避关税的担忧 [11] - 市场仍关注地缘政治事态发展 乌克兰对俄罗斯炼油厂的无人机袭击以及以色列-哈马斯冲突持续影响石油和黄金价格 美中贸易谈判正在马德里进行 其结果将对全球贸易和科技产生影响 [12]
丰田公司本土建厂意在逆转产业空洞化
第一财经· 2025-09-14 21:01
产业空洞化背景与表现 - 产业空洞化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产业活动转移至海外 导致国内雇佣 附加价值生产和技术创新减少 经济增长放缓和民众实际收入下降[2] - 20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国内生产要素价格高涨 制造业企业开始外迁 开启产业空洞化进程[2] - 2018年以来日本对美直接投资成为新亮点 截至2024年7月投资额同比增加20% 单月投资额达2.7605万亿日元(约1330亿元人民币)[3] 产业空洞化具体影响 - 制造业严重萎缩 全球份额大幅下降:造船业份额降至2024年3% 半导体份额从1988年50.3%降至2019年不足10%[3] - 导致新兴产业布局滞后 国际市场处于劣势 深度依赖海外产业链和供应链[3] - 对外直接投资收入成为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源:2024年初次收入顺差40.4万亿日元 其中直接投资收益占30.4万亿日元(75%)过去10年膨胀3倍[6] 人口减少问题现状 - 日本总人口连续15年减少 2024年1月1日人口约为1.2156亿 较上年减少86万人 创1968年以来最大减幅[4] - 2025年1-6月人口减少49.75万人 劳动力人口预计从2015年7600万人降至2060年4500万人[4] - 全行业51.0%企业认为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大幅上升[4][5] 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 2025年全国最低时薪将从1055日元调高至1121日元(约54元人民币)达历史最高水平[5] - 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超出劳动生产率的加薪压力 政府需扩大补助金发放对象和放宽条件[5] - 人口减少被帝国数据库列为最大企业倒闭风险之一 成本上升无法通过价格转嫁[5] 产业与人口问题叠加效应 - 人口减少加速资金外流 恶化产业空洞化问题 形成恶性循环[6] - 对外直接投资导致日元贬值压力 虽然利于出口和旅游业 但推高进口价格和企业生产成本[7] - 海外投资收益多用于海外再投资 很少回流国内反哺经济和民生[7] 丰田建厂举措意义 - 丰田汽车在爱知县新建年产300万辆汽车工厂 预计2030年投产 构建全生产要素供应链[1] - 这是公司时隔14年在日本本土建厂 被视为逆转产业空洞化 重振制造业的示范性举措[1] - 在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多变背景下 该举措具有垂范作用但难以单独解决结构性问题[1][7] 产业回流趋势 - 美国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等手段强化产业回流 使产业空洞化问题重新引起全球重视[8] - 日本产业空洞化叠加人口减少的结构性问题并非独有 具有一定普世借鉴意义[8]
8月国内乘用车召回环比激增80倍 日系、德系占超九成
犀牛财经· 2025-09-14 11:12
召回规模与品牌分布 - 2025年8月国内乘用车召回总量达499,254辆 较7月大幅增加80倍 [2] - 日系和德系品牌占据召回总量超九成 其中丰田召回236,630辆(占比47.40%) 宝马召回230,503辆(占比46.17%) [3] - 涉及6个车系7个品牌 涵盖进口/合资/国产三种类型 意系品牌占比4.68% 美系品牌占比1.04% 其余车系占比均不足1% [3] 主要召回问题分类 - 电气系统问题引发多起召回 丰田因组合仪表控制程序问题召回230,476辆 Jeep因空调鼓风机连接器缺陷召回3,339辆 [4] - 新能源车专用装置问题突出 宝马因高压系统绝缘监测机制缺陷召回229,106辆 欧拉因动力电池电芯生产问题召回67辆 [4] - 发动机问题导致阿尔法·罗密欧因软件漏洞召回22,870辆 涉及燃油蒸发泄露故障代码无法清除问题 [5] 消费者反馈与实施情况 - 95.24%消费者表示未收到正式召回通知 主要通过媒体报道或他人告知获取信息 [5] - 已有50%消费者出现与召回缺陷类似故障 较上月增加10个百分点 [5]
福祉车传递关怀,用科技点亮行动不便者的出行之光|聚焦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
华夏时报· 2025-09-13 18:30
展会概况 - 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于9月12-14日在北京举行 吸引400余家国内外辅助器具生产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参展 展示万余种辅助器具产品 [2] - 展会以"科技赋能·共享福祉"为主题 聚焦残障人士和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及日常生活辅助器具 [2] 车企参展产品 - 丰田展示多款福祉车型包括bz3福祉改装版、海艾士福祉版、赛那福祉版和埃尔法福祉版 动力类型覆盖纯电动与燃油 [5] - 广汽传祺M8宗师科技关爱版采用可分离福祉座椅设计 支持一键升降旋转且能脱离车身变为电驱动轮椅 通过手机App控制系统实现座椅角度调节和轮椅行驶方向控制 [7] - 长城汽车魏牌全新高山福祉版集成语音提示、驻车安全限制和可编程轨迹功能 中排右侧福祉座椅采用NAPPA超柔真皮材质 支持遥控升降、3档通风加热及折叠机械脚踏 [9] - 上汽大通拥有几十款可定制福祉车型 支持配置旋转座椅和升降平台 同时推出基于轻型车改装的医疗车 适用于院前抢救和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救护 [11] 技术特点 - 丰田bz3福祉改装版是国内首款配备副驾驶电动旋转座椅的纯电动车型 支持90度旋转和向外延伸 优化后备厢空间容纳折叠轮椅 [5] - 赛那福祉版第二排右侧座椅采用电动可升降旋转设计 通过遥控按钮实现座椅外推、旋转和回位全流程自动化操作 [5] - 广汽传祺M8分离式座椅具备独立行驶能力 解决传统福祉车仅满足上下车需求的局限 智能控制系统让用户实现自主操作 [7] - 长城高山福祉版融合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配备驾驶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技术提升安全性 [13] - 福祉车配置包括NAPPA真皮座椅、通风加热功能和智能语音交互 显著提升乘坐舒适性 [14] 市场背景与需求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 占总人口22% 残障人士数量超过8500万 无障碍交通已成为社会刚需 [12] - 车企通过用户共研策略开发产品 丰田邀请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测试优化细节 广汽传祺采用高容量电池确保轮椅模式独立行驶距离超过10公里 [14] 行业发展趋势 - 政府出台购车补贴、税收减免和停车费优惠等政策 降低用户购买门槛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地铁站点配备无障碍接驳车 [14] - 车企探索模块化改装方案 推出可适配多款车型的福祉座椅 超六成家庭选择为行动不便者安装福祉座椅 [15] - 行业从单一产品创新转向全产业链生态构建 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