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氪(ZK)
icon
搜索文档
极氪估值两年半内“腰斩”,宁德时代、越秀资本曾高位接盘|公司观察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17 22:37
极氪估值变动 - 极氪当前私有化估值约68.8亿美元,相比2023年2月A轮融资的130亿美元估值缩水近一半 [1][2] - 2023年2月极氪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投资者包括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等五家机构 [2][3] - 2024年5月极氪纽交所上市发行价21美元/ADS,筹集资金4.41亿美元,上市后总市值约76.24亿美元 [4] 财务与经营表现 - 极氪2024年实现总收入759.13亿元,同比增长46.9%,但净利润亏损64.24亿元 [4] - A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产品技术研发、全球化发展和用户体验提升 [3] - 私有化代价总额约24亿美元(约172亿元人民币),吉利汽车持股比例将从62.8%增至100% [2][6] 私有化动因分析 - 消除少数股东复杂性,提高决策效率,避免潜在冲突 [6][7] - 整合资源提升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增强品牌协同效应 [6][7] - 应对行业竞争压力,减少重复投入,优化产能和销售渠道 [4][6] 行业环境 - 新能源汽车行业估值普遍承压,竞争加剧导致单一品牌估值下滑 [4][8] -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快速整合资源 [1][8] - 私有化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优化决策流程和战略布局 [8]
汽车视点丨吉利汽车合并极氪 透视“一个吉利”的战略进化密码
新华财经· 2025-07-17 19:13
合并交易核心内容 - 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实现全资控股[2] - 收购价提高至每股极氪股份2.687美元或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26.87美元,较5月7日公告价溢价超4%[4] - 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吉利汽车股票作为对价,保留流动性选择权[4] 战略协同效应 - 合并将实现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深度协同[3] - 研发环节预计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已在原预算基础上额外节省几十亿元[7] - 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预计将显著降低,提升整体运营效率[7] 品牌与市场布局 - 合并后形成四大品牌生态圈:极氪(豪华)、领克(潮流)、银河(高价值新能源)、中国星(节能燃油车)[7] - 实现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3] - 完成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上半年总销量193.17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销量100.15万辆,同比增长73%[9] - 新能源渗透率达52%,二季度提升至55%[9] - 吉利银河销量同比增长232%,吉利汽车新能源(含吉利、领克、极氪)销量同比增长126%[9] - 全年销售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10] 技术创新成果 - 发布统一的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千里浩瀚[10] - 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整合金砖电池和神盾短刀电池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10] - 极氪发布全球首个全栈900V高压混动架构浩瀚-S[10] - 实现"天地一体化"出行科技全覆盖,包括eVTOL飞行器和低轨卫星[10] 行业背景与战略考量 - 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博弈,新能源汽车改变市场格局[6] - 公司战略从多元化扩张转向聚焦汽车主业,强调"穿越周期、韧性成长、稳健前行"[6] - 整合旨在解决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问题,凝聚资源应对激烈竞争[6]
吉利汽车拟最高172亿私有化极氪 销量增47%全年目标增至300万辆
长江商报· 2025-07-17 07:39
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 - 吉利汽车宣布收购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私有化交易金额最高达23.99亿美元(约171.99亿元人民币)或置换10.98亿股吉利汽车股份 [2][4] - 目前吉利汽车持有极氪62.8%股份,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全资子公司并申请从纽交所退市 [4] - 合并旨在强化公司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实现燃油、纯电、插混、醇氢电动等多动力形式全覆盖 [5] 战略整合与协同效应 - 此次合并是《台州宣言》下"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步骤,2024年已推动极氪与领克整合成立极氪科技集团,极氪持股领克51% [5][6] - 极氪与领克将在技术、供应链、制造等领域协同,目标2026年成为年产销百万级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6] - 极氪科技集团2024年总营收1138.9亿元(同比+39%),销量超50万台(极氪22.21万辆/+87%,领克28.54万辆/+30%) [8] 销量表现与目标调整 - 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车销量140.92万辆(同比+47%),其中极氪9.07万辆(+3%),领克15.41万辆(+22%) [14][16] - 公司将2025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11%至300万辆 [3][15] - 极氪品牌2025年销量目标32万辆,领克目标39万辆 [9] 极氪品牌发展里程碑 - 极氪44个月内实现50万辆量产车下线,刷新豪华纯电品牌最快纪录 [11][12] - 极氪001累计交付近30万台,蝉联25万元以上中国品牌纯电销冠 [13] - 品牌平均单车价格近30万元,最高售价达90万元,2024年底累计研发投入超235亿元 [18] 产品与市场布局 - 极氪当前产品矩阵包括001、007、009等7款车型,2025年三季度将上市全尺寸SUV旗舰极氪9X [10][17] - 公司强调不参与价格战,坚持豪华定位与核心技术全栈自研策略 [18]
Zeekr Group to Report Second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 on August 14, 2025
Prnewswire· 2025-07-16 13:00
财报发布计划 - 公司将于2025年8月14日美股开盘前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 [1] 公司背景 - 总部位于中国浙江 是全球领先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集团 隶属于吉利控股集团 [2] - 旗下拥有Lynk & Co和Zeekr两大品牌 致力于打造以创新为标准的全集成用户生态系统 [2] - 利用先进设施和专业技术 自主开发软件系统 电驱动系统及电动汽车供应链 [2] 战略愿景 - 核心价值观为平等 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2] - 目标成为真正全球化的新能源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 [2] 投资者联系 - 中国投资者关系联系方式包括指定邮箱及财务通讯公司电话 [5] - 美国投资者关系联系人Brandi Piacente 电话+1-212-481-2050 [5] - 媒体联系可通过统一邮箱沟通 [5]
汽车早报|比亚迪宣布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 奔驰纯电CLA车型将于今秋国内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7-16 08:38
比亚迪手车互联功能上线 - 比亚迪全品牌车型正式上线手车互联功能,全面兼容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realme、一加和iQOO等主流手机品牌 [1] - 手车互联功能支持三大互联生态:Carlink、HUAWEI HiCar和荣耀车联 [1] 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 [1] - 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1] 奔驰纯电CLA车型上市计划 - 梅赛德斯-奔驰纯电CLA车型将于今秋国内上市 [1] - 城区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采用本土技术解决方案,基于中国实际驾驶场景和驾驶风格定制开发 [1] 问界M8纯电版上市计划 - 问界M8纯电版将于8月上市,搭载HUAWEI ADS 4 [1] - 全系标配宁德时代100度电池 [1] 智界汽车新车标发布 - 智界汽车正式公布新车标,"X"标代表敢想敢为,不被定义 [2] 岚图汽车法务声明 - 岚图汽车法务部发布声明称,有组织、有预谋的批量散布恶意捏造和诋毁内容,已损害岚图商誉 [2] - 公司已向公安网警部门报案,既有线索已初步指向某品牌代理商 [2] 小鹏汇天融资进展 - 小鹏汇天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进程 [2] - 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经封顶,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竣工 [2] - "陆地航母"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 [2] 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长 - 6月份全球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增至18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4% [2] 特斯拉进军印度市场 - 特斯拉在印度孟买开设首个展厅,公布Model Y印度售价 [3] - Model Y后轮驱动版起售价为598.9万卢比(约合69757美元),长续航后轮驱动版起售价为678.9万卢比 [3] 日产汽车工厂调整 - 日产汽车追滨工厂将到2027财年末结束车辆生产,生产将转移合并至子公司日产汽车九州 [4] - 追滨工厂已生产超1780万辆汽车 [4] 通用汽车电池生产计划 - 通用汽车与LG能源解决方案合资企业Ultium Cells将在美国斯普林希尔工厂生产低成本电池 [4] - 除镍钴锰铝(NCMA)软包电池外,还将生产磷酸铁锂(LFP)电池 [4] - LFP电池生产线预计2027年底实现全面量产 [4] 沃尔沃汽车减值损失 - 沃尔沃汽车将计提114亿瑞典克朗(约合12亿美元)的一次性费用,原因是美国关税以及关键车型上市延迟 [4] - 旗舰车型EX90运动型多功能车推迟上市和额外开发成本导致了利润率下降 [4] 雷诺集团人事变动 - 雷诺集团任命Duncan Minto担任雷诺股份有限公司临时首席执行官,直至新任首席执行官正式就任 [5] - Duncan Minto将与雷诺集团董事长让-多米尼克·塞纳德斯共同负责公司日常运营管理工作 [5]
威马汽车复工计划曝光,2027年计划IPO;泡泡玛特业绩狂飙;极氪正式并入吉利汽车;朱啸虎:大模型会吃掉90%Agent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07-16 08:16
英伟达H20芯片重返中国市场 - 英伟达H20芯片获美国政府出口许可,将向中国市场发货,腾讯、字节跳动或成首批买家 [3] - 英伟达股价隔夜涨4.04%至170.7美元,市值单日增加16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05亿元),总市值达4.17万亿美元 [3] 威马汽车复产规划 - 威马汽车由投资人深圳翔飞接管,计划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量产 [3] - 新威马制定2025-2030年三阶段发展规划,目标2030年产量100万台、营收1200亿元,覆盖纯电动和增程式技术路线 [3][5] - 未来5年计划推出10款以上新产品,涵盖A00至C级轿车、SUV、MPV等车型,温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支持复工复产 [5][6] 吉利与极氪合并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吉利将收购剩余极氪股份,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 [6] AI与大模型动态 - 朱啸虎称大模型将吃掉90%的AI Agent市场,类比互联网早期个人站长发展路径 [6] - 月之暗面回应Kimi K2模型API速度慢问题,称因访问量大+模型体积大,正加卡加机器优化 [18][21] - 谷歌未来两年将在美投资25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另投资30亿美元升级水电站 [23] 消费与科技公司动态 - 泡泡玛特预计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200%,溢利增长不低于350% [8] - 京东健康首家自营医美诊所落地北京亦庄,第二家国贸店预计9-10月开业,定价贴合成本价 [8] - 抖音5月月活用户达10.22亿,同比增长13.5%,快手、小红书同比分别增长8.7%、13.2% [12] 自动驾驶与出行 - 萝卜快跑与Uber合作,计划全球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百度美股盘前涨4.56% [23] - 宝马与Momenta合作开发中国专属高阶辅助驾驶方案,支持全场景点到点功能 [23] 融资与投资 - 小鹏汇天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及量产,计划2026年交付"陆地航母" [24]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社保基金中关村专项基金等领投 [24] - 上半年美国初创企业融资总额达1628亿美元,同比增75.6%,AI行业占比64.1% [29] 智能手机市场 - 2025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4%至6900万部,华为以18.1%份额重夺第一 [29][30] 其他行业动态 - 深圳推出全球首例地铁配送机器人,由深铁与万科开发,利用AI调度实现无人配送 [25] - Anthropic推出金融领域Claude工具,集成Claude 4模型及代码分析功能 [27] - 亚马逊发布AI编程工具Kiro预览版,支持需求定义与系统设计,与GitHub、谷歌竞争 [27]
开价172亿元!李书福溢价收回极氪,吉利销量离 “一哥” 仅差21万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00:02
吉利私有化极氪交易进展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1] - 交易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届时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3] - 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2] 收购价格与财务细节 - 最新收购价每股极氪股份2.68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份26.87美元,较5月7日拟收购价溢价超4%[2][5] - 按最新价计算,收购剩余34.3%股份需23.99亿美元(约172亿元人民币)[5][6] - 若股东选择股份置换,每股极氪股份可置换1.23股吉利汽车股份[6] - 吉利汽车截至2025年3月现金储备352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78亿元[6] 股东结构与私有化动机 - 李书福通过信托持股极氪约76.75%,为最大股东[11] - 私有化可规避中概股退市风险,并为其他资产回归提供借鉴[2] - 整合后预计研发环节每年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已节省几十亿元[17] 新能源业务与市场地位 - 202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新能源渗透率52%,销量100.1万辆同比增73%[15] - 吉利汽车上半年总销量140.9万辆,新能源渗透率51.4%[15] - 与比亚迪销量差距缩小至21万辆,全年目标上调至300万辆[15] 品牌整合与协同效应 - 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与领克、吉利银河、中国星形成四大品牌矩阵[16] - 整合将优化技术路线、产业链布局及降本增效[16] - 极氪2025年一季度亏损7.63亿元,同比减亏60.2%[9]
极氪,合并、退市、注销!
DT新材料· 2025-07-15 23:51
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1] - 每名合资格极氪持有人可选择(i)就每股极氪股份,收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代价股份;或(ii)就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收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代价股份[1] - 假设极氪私有化全部以现金方式进行,吉利汽车需要支付23.99亿美元,约合171.99亿元人民币[1] - 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2] 极氪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极氪的总资产为326.71亿元,总负债为428.24亿元,净资产为-101.53亿元[3] - 2023年、2024年,极氪的总收益分别为516.73亿元、759.1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2.64亿元、-57.91亿元[3] 合并战略意义 - 吉利控股集团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杜绝重复投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3] - 极氪在豪华新能源领域的优势与吉利汽车在主流市场的深厚根基相结合,在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更强协同[3] - 合并后的吉利汽车将实现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并完成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3] 吉利汽车销售表现 - 2025年6月汽车总销量约23.6万部,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2%;上半年累计销量140.9万部,同比增长47%[4] - 吉利品牌销量约19.3万部,同比增长59%,其中银河系列销量约9万部,同比增长202%;极氪品牌销量16702部,同比下降17%;领克品牌销量26310部,同比增长8%[5] - 鉴于上半年强劲销售表现,集团决定将全年销量目标由271万部上调约11%至300万部[5]
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一个吉利”加速回归
北京商报· 2025-07-15 20:42
合并协议签署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2] - 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2] - 极氪去年5月在纽交所上市,首个交易日以每股26美元开盘,较21美元的发行价高出23.8%,首日涨幅达34.57% [2] 私有化背景与战略规划 - 吉利汽车为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于5月7日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 [3] - 吉利汽车去年9月发布《台州宣言》,明确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核心举措 [3] - 吉利汽车旗下银河、极氪、领克等品牌进入调整期,几何品牌并入银河,翼真品牌并入银河,吉利银河升级为吉利银河品牌 [3] 合并后的协同效应 - 合并后将提升吉利汽车的战略执行效率、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为全体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4] - 吉利可统一调配资源,减少重复投入,提升资本和运营效率,巩固并提升竞争力 [4] - 极氪将超快充、三个800V等技术与高端品牌基因注入吉利体系,提升吉利汽车整体的电动化竞争力 [5] 合并后的业务布局 - 合并后的吉利汽车将实现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 [5] - 完成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 [5]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5]
“回归一个吉利”最新进展:协议签了!极氪将并入吉利汽车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9:44
合并协议签署 - 吉利汽车与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标志着回归"一个吉利"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1][4] - 吉利汽车拟以每股2.687美元收购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 [5] - 每股代价股份发行价为17.15港元,较前日收盘价溢价2.4% [5] 股价与市值表现 - 截至7月15日,吉利汽车报收18.24港元/股,总市值1839亿港元,涨幅1.45% [4] - 极氪报收27.82美元/股,总市值70.72亿美元,涨幅1.27% [4] 管理层变动 - 合并完成后,淦家阅将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 [5] - 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集团运营管理工作 [5] 销量表现 - 6月吉利汽车整体销量23.6万辆,同比增长42% [7] - 上半年累计销量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完成原定年度目标50%以上 [7] - 极氪品牌6月销量1.67万辆,同比下滑17%,上半年累计销量8.79万辆,同比增长3% [7] 财务表现 - 第一季度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超38% [7] - 归母净利润56.72亿元,同比增长263% [7] 战略目标 - 吉利汽车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至300万辆,较原目标增长11% [6] - 合并后将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管理及营销效率提升15%-20% [8] - 合并将强化公司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实现多种动力形式全面覆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