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学习:更加自信,迎接蝶变
长江证券· 2025-10-23 23:29
政策框架与总体方向 - “十五五”规划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框架下展开,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3][13] - 党中央对发展充满必胜信心,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勇于面对外部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8][15] 供给侧政策重点 - 供给端首要任务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科技创新重要性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独立成段[8][17] - 供给侧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新兴产业、追求科技突破是经济建设主轴[8][19] 需求侧政策重点 - 需求侧内需培育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首位,服务消费是重点,预计“十四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8][19]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篇章顺序从“十四五”第9位提升至“十五五”第5位,支持新能源车、光伏等优势产业走出去[8][17] -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篇章顺序从第10位提升至第9位,民生政策强调普惠性[8][17] 宏观政策与风险 - 宏观政策聚焦连续性与防风险,保持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8][21] - 风险提示包括更多“十五五”规划细节尚待公布,以及外部环境可能影响国内政策推行节奏[3][23]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自立自强,接续奋斗
华西证券· 2025-10-23 23:24
核心战略方向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产业创新提供内核动力[1][4]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5] 经济发展目标 - “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2] - 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7] 科技与创新 -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4] - 中美科技竞争是持久战,需通过科技自立自强赢得战略先机[4] 市场与内需 -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5] - 打破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5] -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5] 产业与实体基础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7]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7]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7] 区域与民生 -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构建陆海统筹区域发展新格局[7] -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8] -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 绿色转型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8]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8] 风险提示 - 经济活动超预期变化[8]
每日复盘-20251023
国元证券· 2025-10-23 22:12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主要指数小幅收涨,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均上涨0.22%,创业板指上涨0.09%[2] - 市场成交额达16,607.09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减少295.50亿元[2] - 全市场个股涨多跌少,2994只个股上涨,2302只个股下跌[2] 市场风格与行业表现 - 市场风格表现排序为稳定>金融>周期>消费>成长,中盘价值风格领先[2] - 行业方面石油石化上涨1.84%,煤炭上涨1.70%,表现靠前;通信下跌1.51%,房地产下跌1.02%,表现靠后[2] - 概念板块中深圳国企改革大幅上涨6.62%,培育钻石板块下跌2.94%[24]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出337.33亿元,其中超大单净流出184.34亿元,大单净流出152.99亿元[3] - 小单资金持续净流入394.31亿元,显示散户资金活跃[3] - 南向资金净流入53.45亿港元,沪市港股通净流入47.70亿港元[4] ETF市场动态 - 主要宽基ETF成交额多数减少,华夏上证50ETF成交额18.16亿元,减少6.75亿元[3]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交额32.68亿元,增加6.66亿元[3] - 10月22日资金主要流入中证A50ETF,流入金额为3.53亿元[3] 全球市场概览 - 亚太市场涨跌不一,恒生指数上涨0.72%,日经225指数下跌1.35%[4] - 美股三大指数普遍下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0.71%,标普500指数下跌0.53%[5] - 欧洲主要股指涨跌互现,德国DAX指数下跌0.74%,英国富时100指数上涨0.93%[5] 宏观经济与政策信息 - 中美将于10月24日至27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经贸磋商[14] - 2025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14] - 美国国债总额首次超过38万亿美元[14] - 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5%,达8886亿千瓦时[14]
续写奇迹新篇章:——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理解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3 22:03
经济形势与目标 - 会议明确强调坚决实现全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5] -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并适时加力以支撑经济增长[5] - 已投放近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并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下达地方以提供支撑[5] - 相较于十九届五中全会,本次会议更突出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与制度优势[4] 产业发展与结构 - 首次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相较于“十四五”规划中“基本稳定”的表述更强调产业结构优化[6]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6] -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6]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包括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4]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7] -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注重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7] 改革、民生与绿色发展 - 将经济体制改革置于更关键位置,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并提升治理效能[8] - 民生领域聚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8]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并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9]
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时期:——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
华福证券· 2025-10-23 21:37
十五五规划总体目标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目标为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 - 十五五期间经济政策将积极进取,通过深化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持续寻求较高潜在增速[3] 供给侧改革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产业体系[4]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4] 需求侧改革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大力提振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4]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循环[4] 民生保障与房地产 -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财政支出重心或从投资转向公共服务[5] -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定位从短期风险点转为长期基础性产业,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有望加快[5] 风险提示 - 存在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和货币政策宽松幅度不及预期的风险[6]
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理解:续写奇迹新篇章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3 20:43
经济形势与目标 - 强调实现全年5%经济增长目标,基于近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及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下达的财政支持[6] - 相较于十九届五中全会,更突出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明确“十五五”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及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5] 产业与内需 - 首次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7] -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坚决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坚持惠民生与促消费、投资紧密结合[7] 科技创新 - 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引领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并新增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内容[8] 改革与民生 - 将经济体制改革置于更关键位置,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精准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9] - 民生领域升级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及人口高质量发展[9] 绿色与区域发展 - 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并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10]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发挥多重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0]
四中全会公报传递的信号:高质量发展,科技当自强
浙商证券· 2025-10-23 20:33
核心政策目标 - 十五五期间最主要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政策主线将延续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1][2] - 十五五经济增速隐含目标可能设定为4.5%,延续十四五不设具体增速目标、以质量优先的思路[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政策重中之重,聚焦九大未来产业和解决35项卡脖子技术[3][16]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4][13] -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融合,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目标[10] 内需与民生保障 - 投资于物(实体经济与基础设施)和投资于人(民生七有领域)结合,形成供需良性循环[5][7] - 投资于人政策可演变为需求端工具,在房地产周期弱化下打造逆周期消费稳定器[7] 制度与开放 - 高水平市场经济需打破要素流动壁垒,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8] - 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推动国内规则与全球高标准融合[8] 安全与稳定 - 加快先进战斗力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以维护国家安全[11][12] - 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如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社会稳定基石,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9]
四中全会公报划重点:目标明确,脚步坚定
银河证券· 2025-10-23 20:24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匹配[2] - 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303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需努力[2] - 2025年全年GDP增长目标为5%,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2%,四季度需达到约4.4%以实现目标[4] 产业与科技发展 - 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计划从目前的6%提高,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政策资源将向先进制造业倾斜,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高端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规模化发展[2] - 科技领域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聚焦半导体、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攻关[3] 内需与国内循环 - 国内大循环建设从"打通循环"转向"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强调需求引领新供给[3] - 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措施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 政策与风险应对 - 近期推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及盘活5000亿元地方债务限额等增量政策[4] - 财政政策可能加码化债,增发5000亿元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货币政策有望降息10-20BP[4] - 房地产被纳入民生领域,强调高质量发展,后续可期待兜底政策[4]
北交所周报(2025年10月第3周):北证交易活跃度下降,北证50指数继续回调-20251023
国泰海通证券· 2025-10-23 20:24
市场交易活跃度 - 北交所日均成交额环比下降2.56%至185.22亿元[4][7] - 北交所成交额占全市场比例为0.84%,维持在1%以下[4][11] - 北交所周换手率为19.79%,个股周均成交额为3.32亿元[4][7] - 沪深北三市交易活跃度均下降,深交所和上交所日均成交额环比分别下降16.66%和14.89%[4][8] 指数表现 - 北证50指数单周下跌4.91%,跌幅在主要指数中较大[4][12] - 截至10月17日,北证50指数较9月8日高点1670.01回落14.21%[1][13] - 新三板指数表现弱于北证50,三板成指/做市/创新成指当周分别下跌0.21%/2.43%/0.38%[14][15] 行业与个股表现 - 北交所24个行业中22个涨幅中位数为负,交通运输行业涨幅中位数领先为2.27%,有色金属行业跌幅领先为-8.08%[4][18] - 计算机行业估值最高,市盈率TTM中位数为125.15倍,汽车行业估值较低为35.74倍[4][18] - 北交所个股上涨比例仅为11.83%,利通科技周涨幅最大为39.83%,奥美森周跌幅最大为-18.11%[26][27] 新股与融资动态 - 当周北交所1只新股泰凯英招股,募资金额3.32亿元[35][37] - 1只新股长江能科上市,首日均价较发行价上涨281.31%[36][38] - 新三板新增10家挂牌公司,创新层和基础层成交金额环比分别上升121.03%和158.21%[31][32]
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公报里的“十五五”线索有哪些?
东吴证券· 2025-10-23 20:01
发展背景与环境变化 - 国际环境面临三大变化:全球经贸关系重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事件频率提高、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明显[4] - 国内环境面临五大变化:经济“破旧立新”(如房地产下行)、增长动力转向内需、人口总量自2022年首次负增长、共同富裕重要性提升、面临低通胀压力[4] - 2024年“三新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18%[4] - 对外部环境判断趋于谨慎,强调“风险挑战”与“战略机遇”并存[4] 经济增长目标 - “十五五”期间可能不设五年定量增长目标,但2035年远景目标隐含未来十年名义GDP增速应不低于5.4%,“十五五”期间不宜低于5.5%[4][5] - 为实现2035年GDP比2020年翻一番的参考目标,2025-2035年实际GDP增速需不低于4.4%,“十五五”期间需不低于4.7%[5] 重点任务与领域调整 - 重点任务领域数量保持12个,但顺序调整:现代产业体系从第二位提升至第一位,对外开放从第九位提升至第五位,绿色发展略靠后[6][9] -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从“十四五”的“四国”变为“十五五”的“五国”,新增“航天强国、交通强国”,保留“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6] - 科技创新核心明确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6] - 内需方面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坚决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6][7] - 区域发展首次强调四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的叠加效应,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