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FOF产品巡礼系列一:工银价值稳健聚焦多元资产配置,基金稳健增值范式
信达证券· 2025-08-14 15:32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多元资产配置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80%稳健资产+20%风险资产的长期战略配置中枢,引入多类低相关性资产分散化风险,并根据资产间性价比进行战术性超低配[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稳健资产配置: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债券型QDII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17] - 风险资产配置:偏股基金(6%)、美股(6%)、红利低波(6%)、黄金(2%)[17] - 战术调整:基于信用利差、期限利差、美债性价比等调整稳健资产内部比例[17] - **模型评价**:通过充分分散化降低组合波动率,提升风险收益比[9] 2. **模型名称**:基金优选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采用“定量+定性”方式优选个基,通过分类体系和量化指标筛选有效基金[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基金分类:按风险等级(权益型、平衡型、固收型等)、投资市场(A股、港股、美股等)、投资主题(行业/风格)分层[24][25] - 量化筛选:在各子类中测试选基指标(如选股能力、回撤控制能力)[9] - 定性调研:对基金经理进行尽职调查,形成画像报告[29] - **模型评价**:结合主动Alpha和被动Beta机会,增强FOF收益[24]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多元资产配置模型**: - 年化收益率:5.68% - 年化波动率:3.51% - 最大回撤率:10.30% - 年化收益波动比:1.62 - 年化卡玛比率:0.55[21] 2. **基金优选模型**: - 个基选择超额收益:累计1.85%(分类型:被动指数型1.02%、纯债型0.07%、固收+0.33%、主动权益型0.43%)[57]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选股能力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未明确公式,但基于历史回测验证有效性[9] 2. **因子名称**:回撤控制能力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评估基金经理在极端市场下的风险控制能力[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未明确公式,但结合定量筛选和定性调研[29]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选股能力因子**: - 主动权益型基金超额收益贡献:0.43%[57] 2. **回撤控制能力因子**: - 多元资产配置模型最大回撤率:10.30%(2008年极端情景)[21]
市场稳步上行,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幅度收窄
国信证券· 2025-08-13 23:02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精细化处理成分股分红数据,准确预测股指期货合约的升贴水情况,需考虑成分股权重、分红金额、除息日等核心指标[13][38][3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成分股权重修正**:基于最近公布权重和个股涨跌幅动态调整权重: $$W_{n,t}={\frac{w_{i0}\times(1+r_{n})}{\sum_{i=1}^{N}w_{i0}\times(1+r_{n})}}$$ 其中 \(w_{i0}\) 为初始权重,\(r_n\) 为个股涨跌幅[45] 2. **分红金额预测**: - 若公司已公布分红金额,直接采用;否则通过净利润 × 股息支付率估算: - **净利润预测**:分稳定/不稳定两类,稳定公司按历史分布预测,不稳定公司采用上年同期值[50] - **股息支付率预测**:优先采用去年值,若无则取3年平均,从未分红则默认不分红[53] 3. **除息日预测**: - 已公布则直接采用;否则根据预案/决案阶段历史间隔天数线性外推,或默认7-9月末日期[56] 4. **分红点数计算**: $$分红点数=\sum_{n=1}^{N}\left(\frac{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 \times 成分股权重 \times 指数收盘价\right)$$ 要求除息日在当前日期至合约到期日之间[38] - **模型评价**:对上证50和沪深300预测误差较小(约5点),中证500误差稍大(约10点),整体准确性较高[61] 2. **模型名称:股指期货升贴水跟踪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扣除分红影响后跟踪期货合约基差、期限结构及历史分位点[13][1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年化升贴水计算**:基于合约价差、分红点数及到期天数,公式为: $$年化升贴水=\left(\frac{含分红价差}{指数收盘价}\right) \times \frac{365}{到期天数}$$ 其中含分红价差=当前价差+分红点数[14] 2. **历史分位点分析**:比较当前升贴水幅度与历史分布[28]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成分股分红收益,用于行业比较和指数分红进度分析[3][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已实现股息率**:已分红金额总和 / 成分股总市值[18] - **剩余股息率**:待分红金额总和 / 成分股总市值[18] - **因子评价**:煤炭、银行、钢铁行业股息率最高[16] 2. **因子名称:分红进度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跟踪成分股分红阶段(预案、决案、实施、已分红)[2][15]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上证50**:2023年预测误差≤5点[61] - **沪深300**:2024年预测误差≤5点[61] - **中证500**:2023-2024年预测误差约10点[61] 2. **股指期货升贴水跟踪模型** - **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3.05%,历史分位点79%[14][28] - **IF主力合约**:年化贴水0.09%,历史分位点79%[14][28] - **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8.05%,历史分位点77%[14][28] - **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8.43%,历史分位点77%[14][28] ---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股息率因子** - **上证50**:已实现股息率2.13%,剩余0.13%[18] - **沪深300**:已实现股息率1.70%,剩余0.17%[18] - **中证500**:已实现股息率1.14%,剩余0.06%[18] - **中证1000**:已实现股息率0.87%,剩余0.04%[18] 2. **分红进度因子** - **上证50**:41家已分红,3家不分红[15] - **沪深300**:243家已分红,25家不分红[15] --- 注:以上总结未包含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非核心内容。
金融工程日报:沪指迎8连阳突破前高,成交额破2万亿-20250813
国信证券· 2025-08-13 22:23
根据提供的金融工程日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封板率** - **构建思路**:衡量涨停股票的稳定性,反映市场情绪强度[18] - **具体构建过程**: $$封板率=\frac{最高价涨停且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最高价涨停的股票数}$$ 统计上市满3个月以上的股票,计算当日同时满足盘中最高价涨停和收盘涨停的股票占比[18] - **因子评价**:高封板率表明市场追涨情绪强烈,涨停股次日延续概率较高[18] 2. **因子名称:连板率** - **构建思路**:捕捉连续涨停效应,反映市场动量持续性[18] - **具体构建过程**: $$连板率=\frac{连续两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昨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 基于前一日涨停股票池,计算当日仍能维持涨停的比例[18] - **因子评价**:连板率提升通常预示短线赚钱效应扩散[18] 3. **因子名称:大宗交易折价率** - **构建思路**:通过大宗交易价格偏离度监测大资金动向[27] - **具体构建过程**: $$折价率=\frac{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当日成交份额的总市值}-1$$ 计算成交价相对市价的偏离幅度,负值表示折价[27] - **因子评价**:异常高折价可能预示机构调仓或流动性风险[27] 4. **因子名称: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 - **构建思路**:量化期现价差隐含的市场预期[29] - **具体构建过程**: $$年化贴水率=\frac{基差}{指数价格} \times \frac{250}{合约剩余交易日数}$$ 对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主力合约分别计算[29] - **因子评价**:贴水率扩大反映对冲需求增加或悲观预期[29] 因子回测效果 1. **封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74%,较前日提升13个百分点[18] - 近一月分位数处于80%以上高位[18] 2. **连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45%,较前日提升21个百分点[18] - 近一月分位数超过75%分位[18] 3. **大宗交易折价率因子** - 当日取值11.23%,显著高于近半年均值5.84%[27] - 处于近一年90%分位以上极端区间[27] 4. **股指期货贴水率因子** - 上证50升水1.92%(79%分位)[29] - 沪深300贴水1.28%(61%分位)[29] - 中证500贴水8.01%(57%分位)[29] - 中证1000贴水8.20%(66%分位)[29]
再论沪深300增强:从增强组合成分股内外收益分解说起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13 16:17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沪深300指数增强组合(基础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线性优化框架,结合收益预测模型和风险控制模块构建指数增强组合[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收益预测模块**:全A股范围内的线性多因子模型,包含风格、量价、基本面、一致预期等因子,因子权重基于过去12个月因子ICIR确定 2. **风险控制模块**:约束条件包括成分股权重(80%)、个股偏离(1%)、行业偏离(3%)、风险敞口约束(市值/估值0.3)[9] - **模型评价**:成分股内部分超额收益稳定但幅度较小,成分股外部分收益弹性高但风险较大[9][10] 2. **模型名称:域内多因子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针对沪深300成分股特性,侧重基本面和动量因子以提升选股稳定性[16]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因子选择**:基本面因子包括ROE、ROE同比、SUE、预期净利润调整、现金流占比、价值(股息率和BP复合);价格趋势因子包括动量、开盘后买入意愿强度、大单推动涨幅 2. **因子复合**:等权打分构建复合因子得分[16] - **模型评价**:在成分股内IC和RankIC信息比(1.67和2.00)优于全A多因子模型(1.48和1.50)[17] 3. **模型名称:小市值高增长组合**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小市值和高增长因子构建高弹性卫星策略[3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因子选择**:SUE、EAV、预期净利润调整、累计研发投入、PB_INT、小市值、尾盘成交占比、开盘后大单净买入金额占比 2. **组合构建**:8个因子等权打分,选取前50只股票等权配置[35] - **模型评价**:年化超额收益24.4%,但跟踪误差较大(20.3%)[36] 4. **模型名称:GARP策略组合** - **模型构建思路**:平衡成长与估值,筛选价值合理的成长股[3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初筛**:剔除价值因子最低20%和高换手率20%个股 2. **因子构建**:价值因子(PB+股息率等权)、增长因子(ROE/SUE/EAV等5指标等权) 3. **组合构建**:选取价值与增长复合得分前20只股票等权配置[41] - **模型评价**:年化超额收益20.3%,风险低于小市值组合[42]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沪深300指数增强组合(基础模型)** - 年化超额收益:9.4% - 跟踪误差:4.7% - 信息比(IR):1.97 - 相对回撤:6.9%[9][18] 2. **域内多因子模型(输入端调整)** - 年化超额收益:10.4% - 跟踪误差:4.5% - 信息比(IR):2.27 - 相对回撤:7.1%[18] 3. **小市值高增长组合** - 年化超额收益:24.4% - 跟踪误差:20.3% - 信息比(IR):1.21 - 相对回撤:39.6%[36] 4. **GARP20组合** - 年化超额收益:20.3% - 跟踪误差:15.8% - 信息比(IR):1.26 - 相对回撤:36.0%[42] 5. **复合策略(域内20%+域外10%)** - 年化超额收益:11.7% - 跟踪误差:5.0% - 信息比(IR):2.35 - 相对回撤:6.2%[45][48]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基本面因子(域内模型)** - **构建思路**:强化ROE、盈利增长等财务指标在成分股内的选股效果[16] - **具体构建**:包括ROE、ROE同比、SUE、预期净利润调整、现金流占比等指标等权复合[16] 2. **因子名称:价格动量因子(域内模型)** - **构建思路**:利用成分股内动量延续性更强的特征[16] - **具体构建**:动量、开盘后买入意愿强度、大单推动涨幅等指标复合[16] 3. **因子名称:小市值因子(小市值高增长组合)** - **构建思路**:捕捉小盘股超额收益[35] - **具体构建**:市值排序加权,结合高增长因子筛选[35] 4. **因子名称:GARP复合因子** - **构建思路**:平衡成长与估值[39] - **具体构建**:价值因子(PB+股息率)与增长因子(ROE/SUE等)等权复合[41] ---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基本面因子(域内模型)** - 月均RankIC:7.53% - 月胜率:72.2% - 年化ICIR:2.00[17] 2. **小市值因子(成分股外)** - 多空年化收益:51.2%(成分股外) - 月胜率:84.2%[14] 3. **GARP价值因子** - 年化超额收益:20.3%(GARP20组合) - 跟踪误差:15.8%[42]
金融工程研究培训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13 13:23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和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Black-Litterman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结合市场均衡收益和投资者主观观点,优化资产配置[17][2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市场均衡收益(逆向优化) 2. 整合投资者主观观点(通过观点矩阵和信心水平) 3. 使用贝叶斯方法调整预期收益 4. 通过均值-方差优化得到最终权重[20] - 模型评价:有效平衡市场均衡与主观观点,降低极端配置风险[20] 2. **风险平价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使每类资产对组合风险的贡献相等[27][3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选择底层资产(有效性、分散性、流动性)[30] 2. 计算资产风险贡献: $$TRC_i(w) = w_i \frac{\partial \sigma(w)}{\partial w_i}$$ 3. 优化目标: $$\min \sum_{i=1}^{n}\sum_{j=1}^{n}(TRC_i(w)-TRC_j(w))^2$$ $$s.t. \sum w_i=1, 0\leq w_i\leq1$$[28] 4. 转化为凸优化问题求解[29] - 模型评价:改进传统均值-方差模型,提升风险分散性[30] 3. **逆周期配置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宏观经济周期调整股债配置比例[43] - 模型评价:在衰退期增加债券配置,扩张期增加权益配置[43] 4. **宏观动量择时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利用经济增长、通胀、利率等宏观指标预测资产走势[58][60] - 模型评价:对经济周期转折点敏感,但存在滞后性[60] 5. **情绪择时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涨跌停板、流动性等指标捕捉投资者情绪极端变化[65][67] - 模型评价:在市场情绪极端时效果显著,但需结合其他信号过滤噪音[67]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ETF轮动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结合宏观与量价指标选择风格ETF[71][7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宏观层面:经济增长、社融、利差等指标 - 量价层面:动量、波动率、拥挤度[71] - 综合打分决定配置权重[73] 2. **行业轮动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四象限模型(景气度/情绪/技术/宏观)[82][8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景气度:行业ROE分位数 - 情绪:分析师评级上调比例 - 技术:动量+换手率+波动率加权 - 宏观:PMI/PPI等指标的行业敏感性[83] 3. **高频量价因子** - 因子类型: - 日内偏度、下行波动占比 - 盘后大单净买入强度 - 改进反转因子[93] - 因子评价:短周期有效性显著,但需控制交易成本[93] 4. **ST预警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财务指标预测ST风险[101][104]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阈值 - 净资产为负 - 审计报告异常[101] --- 模型的回测效果 | 模型名称 | 年化收益 | 最大回撤 | 年化波动 | 夏普比率 | 卡玛比率 | 数据来源 | |--------------------|----------|----------|----------|-----------|-----------|----------------| | BL策略1 | 6.58% | 3.18% | 2.15% | 1.86 | 2.07 | [22][24] | | 风险平价策略 | 6.56% | 3.15% | 1.91% | 2.08 | 2.08 | [31] | | 逆周期配置模型 | 7.36% | 5.02% | 6.06% | 1.13 | 1.97 | [43] | | 宏观动量择时模型 | 7.06% | 8.85% | 6.12% | 1.24 | 0.85 | [60] | | 情绪择时模型 | 7.74% | 40.52% | 24.91% | 1.01 | 0.62 | [67][87] | --- 因子的回测效果 | 因子类型 | IC均值 | 多空收益 | 年化超额 | 数据来源 | |--------------------|----------|----------|----------|----------------| | 改进反转因子 | 0.031 | 17.44% | 6.14% | [93] | | 多颗粒度模型(5日) | 0.081 | 44.62% | 16.41% | [93] | | ST预警因子 | - | - | 12-4月跑输市场 | [104][107] | (注:部分因子测试结果因文档格式限制未完全列出,详见原文引用处)
大模型赋能投研之十三:基于海外投资大师智能体构建A 股挖票框架
国金证券· 2025-08-13 13:22
AI hedge fund 产品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用户启动、工程流程编排、并行研究、风险管理和最终决策阶段。系统利用 StateGraph 将选定的分析师 agent 节点、风险管理 agent 节点与投资组合管理智能体节点之间分别按并行和串行关 系排布。分析师 agent 是该项目的核心,AI hedge fund 智能体中的分析师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基础分析 agent,包 含技术分析、情感分析、基本面分析、估值分析等功能;第二类是海外投资大师 agent,首先基于提取设定的选股指 标进行定量评价,然后将海外投资大师的主观投资逻辑以固定提示词的方式内置于产品大模型调用代码中,让大模型 结合定量评价指标和投资逻辑、投资偏好文本,进行最终的投资决策。 最后一环的投资组合管理 agent,根据各个分析师产生的信号,根据风控给出的仓位控制信号,最终产生交易决策, 给出交易方向、交易数量、交易理由。 利用 AI hedge fund 海外投资大师智能体进行 A 股投资分析 由于该项目基于海外数据库进行构建,无法进行测试,部分提示词和分析方法存在欠缺之处,因此,我们对该项目进 行改造,将海外数据源替换成 Wind 数据 ...
金工ETF点评:宽基ETF单日净流入38.05亿元,传媒、电力设备拥挤变幅较大
太平洋证券· 2025-08-12 22:44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行业拥挤度监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监测申万一级行业指数的拥挤度,识别行业当前的市场热度及潜在风险[3]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每日计算各行业指数的拥挤度指标,综合交易量、价格波动、资金流向等数据 2. 通过历史分位数或标准化方法(如Z-score)量化当前拥挤度水平 3. 输出行业拥挤度排名及变动幅度,例如军工、有色、建材等拥挤度较高,商贸零售、煤炭等较低[3] - **模型评价**:能够有效捕捉短期市场过热或低估的行业,但需结合主力资金流向等辅助指标增强信号可靠性[3] 2. **模型名称:ETF溢价率Z-score筛选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滚动计算ETF溢价率的Z-score,识别偏离均值的套利机会[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ETF的IOPV(参考净值)与市场价格的溢价率: $$溢价率 = \frac{市场价格 - IOPV}{IOPV} \times 100\%$$ 2. 滚动窗口内计算溢价率的均值(μ)和标准差(σ),标准化得到Z-score: $$Z = \frac{当前溢价率 - μ}{σ}$$ 3. 筛选Z-score显著偏离阈值的ETF(如|Z|>2)作为关注信号[4] - **模型评价**:适用于捕捉短期套利机会,但需警惕市场情绪导致的持续偏离风险[4]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行业拥挤度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行业交易过热或冷清的程度,用于预警反转风险[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合成多维度指标:包括成交量分位数、价格波动率、资金流入占比等 2. 标准化后加权得到综合拥挤度得分(如0%-100%区间) 3. 例如电力设备、传媒等行业的拥挤度变动幅度较大[3] 2. **因子名称:主力资金净流入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追踪主力资金对行业的偏好变化[1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申万一级行业指数的主力资金净流入额(单位:亿元) 2. 滚动统计近3日累计净流入,例如有色金属(+15.61亿元)、计算机(-142.99亿元)[10]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行业拥挤度监测模型** - 近期信号:军工、电力设备拥挤度高位(>80%分位数),商贸零售、煤炭低位(<20%分位数)[3] - 有效性验证:拥挤度高位行业(如电力设备)伴随主力资金流入(+29.08亿元),但需结合其他指标[10] 2. **ETF溢价率Z-score模型** - 推荐标的:畜牧养殖ETF(516670.SH)、中证A50ETF(159591.SZ)等溢价率偏离显著的ETF[12] ---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行业拥挤度因子** - 极端值分布:电力设备(80%-94%分位数)、传媒(34%-100%分位数)[9] - 与资金流向相关性:高拥挤度行业可能伴随主力资金流入或流出分化(如电力设备流入vs传媒流出)[10] 2. **主力资金净流入因子** - 近3日净流入TOP3行业:有色金属(+15.61亿元)、银行(+7.68亿元)、非银金融(-2.46亿元)[10] - 净流出TOP3行业:计算机(-142.99亿元)、机械设备(-97.50亿元)、国防军工(-68.22亿元)[10]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8月合约即将到期,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幅度均超10%-20250812
国信证券· 2025-08-12 21:53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精细化处理指数成分股的分红数据,预测股指期货合约的升贴水情况,考虑分红对指数点位的影响[12][37]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获取指数成分股及权重数据[44] 2. 对每只成分股进行以下操作: - 若已公布分红金额,则直接使用;否则预测分红金额(需预测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46][50] - 若已公布除息日,则直接使用;否则预测除息日[54] 3. 计算分红点数: $$分红点数=\sum_{n=1}^{N}\frac{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times 成分股权重 \times 指数收盘价$$ 其中要求个股除权除息日大于当前日期且小于等于期货合约到期日[37] 4. 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日度权重数据提高精度[45] - **模型评价**:对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预测效果较好,误差在5点内;中证500预测误差稍大(约10点)[60][64][65][69] 2. **模型名称:成分股权重动态修正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解决主流数据仅提供月末权重的问题,通过价格变动动态修正日度权重[4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W_{n,t}={\frac{w_{i0}\times(1+r_{n})}{\sum_{i=1}^{N}w_{i0}\times(1+r_{n})}}$$ 其中$w_{i0}$为最近公布权重,$r_{n}$为个股涨跌幅[44] 3. **模型名称:净利润动态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根据历史净利润分布稳定性分类预测[4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对盈利分布稳定公司按历史规律预测 - 对不稳定公司采用上年同期值[49] 4. **模型名称:股息支付率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利用历史股息支付率稳定性进行预测[5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去年分红则沿用去年支付率 - 去年不分红则取近3年平均 - 从未分红则默认为0[52] 5. **模型名称:除息日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进行线性外推[5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已公布则直接采用 2. 未公布则分预案/决案阶段,按历史间隔天数外推 3. 默认日期设置为7-9月末[55]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成分股分红收益水平[15]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股息率=\frac{预案分红金额}{当前总市值}$$ 按行业统计中位数,煤炭、银行、钢铁行业排名前三[15][16] 2. **因子名称:已实现/剩余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区分已实施分红和待实施分红的收益贡献[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全年已实现股息率=\sum_{i=1}^{N_{1}}\frac{个股已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times 个股权重$$ $$剩余股息率=\sum_{i=1}^{N_{2}}\frac{待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times 个股权重$$ 其中$N_1$为已分红公司数,$N_2$为待分红公司数[17]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上证50预测误差:±5点[60][64] - 沪深300预测误差:±5点[60][65] - 中证500预测误差:±10点[60][69] 2. **股息率因子** - 上证50已实现股息率:2.14%,剩余0.13%[17] - 沪深300已实现股息率:1.71%,剩余0.17%[17] - 中证500已实现股息率:1.15%,剩余0.07%[17] - 中证1000已实现股息率:0.87%,剩余0.04%[17] 3. **股指期货升贴水** - 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1.87%[4][13] - IF主力合约年化升水1.65%[4][13] - 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0.79%[4][13] - 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0.71%[4][13]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行业股息率因子** - 煤炭行业股息率中位数:3.2%(最高)[15][16] - 银行行业股息率中位数:2.8%[15][16] - 钢铁行业股息率中位数:2.5%[15][16]
金融工程日报:沪指收涨迎7连阳,半导体产业链爆发-20250812
国信证券· 2025-08-12 21:53
根据提供的金融工程日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封板率**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统计涨停股票的封板情况来反映市场情绪和资金热度[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封板率 = \frac{最高价涨停且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最高价涨停的股票数}$$ 统计上市满3个月以上的股票,计算当日最高价涨停且收盘仍涨停的比例[16] - 因子评价:高频情绪指标,反映短线资金博弈强度 2. **因子名称:连板率**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涨停股的持续性,捕捉龙头股效应[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连板率 = \frac{连续两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昨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 需筛选上市满3个月的股票,计算连续涨停的比例[16] 3. **因子名称:大宗交易折价率**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大宗交易价格偏离度监测机构资金动向[25]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折价率 = \frac{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当日成交份额的总市值} - 1$$ 统计全市场大宗交易数据,计算加权平均折价率[25] - 因子评价:反映大资金对标的的溢价/折价判断 4. **因子名称: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 - 因子构建思路:利用期现价差捕捉市场预期变化[2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年化贴水率 = \frac{基差}{指数价格} \times \frac{250}{合约剩余交易日数}$$ 分别计算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主力合约的贴水率[27] 因子回测效果 1. **封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61%(较前日下降9%)[16] - 近一月趋势:呈现波动下行特征[17] 2. **连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24%(较前日下降1%)[16] - 近一月趋势:维持低位震荡[17] 3. **大宗交易折价率因子** - 当日取值:8.14%(近半年平均5.79%)[25] - 近半年趋势:折价率中枢上移[26] 4. **股指期货贴水率因子** - 上证50:升水0.82%(67%分位)[27] - 沪深300:贴水2.72%(51%分位)[27] - 中证500:贴水10.51%(43%分位)[27] - 中证1000:贴水10.26%(58%分位)[27] 注:报告中未涉及量化模型的构建与测试,仅包含市场监测类因子。所有因子数据均基于2025年8月11-12日的最新市场数据[1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