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

搜索文档
2025中国人口形势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18 11:30
中国人口全景概览(2025年) - 中国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2024年末为14.08亿,2022-2024年分别减少85万、208万、139万人 [1] - 性别比104.3,男性7.19亿,女性6.8919亿,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 [1] - 城镇人口9.435亿,乡村人口4.6478亿 [1] 年龄结构 - 0-14岁占比16.9%(2.38亿),15-59岁占比62.2%(8.77亿),60岁及以上占比20.9%(2.95亿) [2]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总和生育率跌至1.05(全球倒数第五),出生人口902万(1944年以来最低) [2] 人口流动与地区分布 - 东部省份人口占比提升至40.32%,东北三省人口全部负增长 [3] - 广东人口增量最高(+74万),浙江(+43万)、新疆(+24.8万)紧随其后 [7] - 山东、河南、黑龙江人口减少最多(合计-105.8万),东北三省降幅占全国前三 [7] 老龄化趋势 - 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7亿(占15.4%),预计2050年占比达32.6% [9] - 2022-2036年为老年人口增长最快时期,2056年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9] -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1963年出生人群平均子女数比1936年减少150% [9] 生育困境与政策建议 - 中国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2.1)50%以上,经济压力和婚育推迟是主因 [13] - 国际经验显示法国通过"早干预+高补贴"将TFR稳定在1.8,韩国0.72的教训需警惕 [13] - 2025-2035年为育龄女性总量稳定期(2.9亿),需全面放开生育并实施激励 [16] 县域发展挑战 - 90%县域人口净流出,2020-2023年县域人口减少4000万 [14] - 应对策略包括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布局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建设"平急两用"韧性城市 [14] 长期人口预测 - 低生育方案(TFR=0.72)下,2100年人口降至3.2亿,老龄化率50.7% [15] - 高生育方案(TFR=1.31)下,2100年人口5.9亿,老龄化率32.6% [15]
被改写的中国迁徙版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9:50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我国有8个省份实现人口正增长,较2023年减少3个,20个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总量降低304万人 [1] - 2020-2024年浙江人口增量超200万居首,广东以156万增量位列第二 [4] - 2024年重庆人口机械增长超8万人,河北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万人 [6][13] 高校毕业生流向 - 长三角、珠三角持续吸引人才,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50位中长三角占20个(76.9%),珠三角占7个(77.8%) [4] - 2020年以来杭州累计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223.3万人,广东计划2025年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4][5] - 安徽、江苏2020年以来人口增量分别为18万和49万,部分毕业生因竞争压力选择返乡就业 [5][6] 农民工流动变化 - 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跨省流动占比降至38.3%(6840万人),较2014年下降8.5个百分点 [10] - 重庆提出2025-2027年每年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以上,通过政策支持吸引劳动力回流 [13][14] 省会城市吸引力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中23个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贵阳(19.96万)、广州(15.1万)、合肥(14.9万)增量居前 [16][17] - 一线城市人口分化明显:2024年广州、深圳分别增长15万和20万,北京、上海分别减少3万和7万 [17][18] - 北京、上海、深圳位居2024年人才吸引力前三,但应届生投递一线城市简历占比降至17.4% [20] 区域经济差异 - 山东2022-2024年人口连续负增长(-7万、-40万、-43万),部分人口大省因经济转型压力导致就业吸引力不足 [6] - 河北通过基建改善和北京经济溢出效应扭转人口外流趋势,陕西、重庆、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潜力释放 [8][14]
全国人口版图,加速重组
虎嗅APP· 2025-07-12 17:27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20个地区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3个基本持平,仅8个维持增长 [7] - 广东、浙江、福建位列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榜前三名,新疆、西藏分别增长25万和5万 [8] - 山东常住人口减少43万人,降幅位居全国之最,且已连续三年减少 [10] - 河南、湖南两个传统人口大省2024年常住人口均减少约30万人 [11] - 2020年后常住人口外流问题加剧,河南、湖南、山东、河北等省份接棒下滑,上海、天津吸引力也不及往昔 [15] 区域人口变化 - 2000年到2010年,全国有五个省份出现常住人口减少,集中在四川、贵州、广西等经济基础较弱地区 [12] - 2010年代东北常住人口十年间合计减少超1130万,成为第一个人口整体性流失区域 [12]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常住人口呈减少态势的省级行政区激增至19个 [16] - 广东2020~2024年人口增量仅相当于2000~2004年的三分之一 [16] - 全国3.76亿流动人口中,近七成为省内流动,较2010年提升5.6个百分点 [16] 省会城市人口集聚 - 浙江11个地级市2020~2024年常住人口均实现增长,杭州新增65.9万人,宁波与温州分别增长35.7万与26.5万 [18] - 湖南仅长沙2020~2024年常住人口增长55.6万,其余13个市州全线下滑,衡阳、邵阳、永州均出走超20万人 [19][23] - 青海西宁、宁夏银川和吉林长春排在前三,几乎都容纳全省四成常住人口 [24] - 武汉以两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省会,贵阳新增常住人口达19.96万人,超过所有省会 [24][29] - 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因多中心发展,省会虹吸效应不突出,苏州、佛山等新一线城市人口增量与省会并驾齐驱 [29] 产业带动人口回流 - 安徽2010年后的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148万,崛起的汽车产业功不可没,2010年汽车产量首次破百万 [31][32] - 2021~2023年安徽汽车制造业净增近十万职工,蔚来汽车合肥二期投产、比亚迪产业链配套落地 [35] - 贵州凭借"东数西算"战略成为"天然机房",中国移动、华为、苹果iCloud等数据中心陆续布局 [36] - 2023年贵州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851亿元,是2012年的近14倍,从业人口从2.5万上升到4.2万 [37][38] - 软件行业就业人数在2021年达到4.6万人高峰后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减少0.4万人 [38]
80块钱7个菜,东北为什么能成为「低物价天堂」?
36氪· 2025-07-12 16:44
东北低物价现象 - 东北地区被00后年轻人称为"低物价天堂",月薪3000元即可实现点菜自由,存在"东北币"独立货币系统概念[4][5] - 沈阳餐馆菜品价格显著低于南方城市:炒甘兰9元、柠檬锅包肉26元、爆香肝19元,椰子鸡36元(广州同类需100元)[5][7] - 80元可点7个菜(炒豆芽8元、宫保鸡丁16元等),份量可供5人食用,商家普遍劝阻过量点餐[10][11][12] - 非餐饮类消费同样低廉:雪地靴39元、保暖裤25元/条,洗浴中心价格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13][14] 经济结构与工资水平 - 2023年哈尔滨个税16亿(人口978万),珠海个税154亿(人口246万),反映东北工资收入显著偏低[18] - 东北三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全国排名:吉林倒数第三(94,937元)、黑龙江倒数第五(95,750元)、辽宁倒数第八(97,330元)[19] -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辽宁39,844元(全国中位值以上),吉林31,318元(倒数第八)、黑龙江31,269元(倒数第七)[20] - 国有经济占比远超全国:辽宁超30%、吉林超40%、黑龙江超50%,体制内公积金缴存占比达78.28%(黑龙江)、64.54%(吉林)[21][22] 国有企业现状 - 东北存在超大型国企集群:龙江森工(改制前管辖1266个单位、近百万人口)、北大荒农垦、中国一汽、鞍钢集团等[24][25] - 国企经济效益低下:2021年辽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率仅3.5%(全国平均7%),鞍钢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亏71亿)[31] - 上市国企表现弱势:黑龙江8家(总市值352亿全国倒数第三),吉林18家(1,631亿倒数第11),辽宁19家(1,376亿倒数第9)[33][34] - 薪酬机制存在问题:80%为固定工资,关键岗位薪酬低于民企,缺乏绩效激励,平均主义严重[34] 人口结构与消费特征 - 老龄化程度全国最高:辽宁21.1%(重度)、黑龙江18.8%、吉林18.7%,养老金缺口合计1,892亿(占全国七成)[39][40] - 人口持续外流:2024年东北合计减少82万人(黑龙江-33万、辽宁-27万、吉林-22万),十年累计减少超1,100万[41] - 消费结构偏向医疗养老:老年群体压缩食品等基础消费,"候鸟式迁徙"导致冬季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41][42] - 房地产困境:哈尔滨2020年成为首个鼓励降价销售的省会城市,月均成交额从2019年74亿降至48.33亿[45] 转型机遇与挑战 - 新兴产业布局不足:国企多集中于传统产业,对比上海国企已转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领域[35][37] - 民营经济薄弱:优质科技企业稀缺,多数停留在低端制造业,产业附加值低[37] - 潜在优势:进出口规模连续4年创新高,老工业基地的研发生产能力或成未来转型基础[47]
东北为什么能成为“低物价天堂”?
创业邦· 2025-07-10 11:22
东北低物价现象分析 - 东北地区物价显著低于南方城市,沈阳餐馆炒甘兰9元、柠檬锅包肉26元、椰子鸡仅36元(广州同类需100元)[5][6] - 早餐自助10元含四五十种菜式,80元可点7个菜足够5人食用,防寒衣物价格低于电商平台(雪地靴39元/双)[8][9][11] - 同等服务洗浴中心价格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形成"东北币"消费体系[12] 经济结构与工资水平 - 东北三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全国倒数(黑龙江95750元、吉林94937元),私营单位更低(黑龙江47281元)[15][17] - 国有经济占比超高(黑龙江超50%、吉林超40%),体制内公积金缴存比例达78.28%(黑龙江)[19][20] - 国企薪酬机制僵化,80%为固定工资,关键岗位薪酬低于民企同等水平[31]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 - 辽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率仅3.5%(全国平均7%),鞍钢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亏71亿)[27][28] - 东北无千亿市值国企,上市国企数量少(黑龙江8家总市值352亿)、市值规模全国垫底[28][30] - 国企转型缓慢,多停留在传统产业(如龙江森工改制前拥有完整行政体系)[23][32] 人口结构与消费影响 - 老龄化严重(辽宁21.1%老年人口),养老金缺口合计1892亿占全国七成[34][35] - 十年人口减少1100万(2024年三省合计减80万),年轻劳动力外流至长三角/珠三角[36][37] - "候鸟式迁徙"现象显著,东北人在海南占比达10%(三亚76万人口中20多万东北人)[37] 区域经济转型挑战 - 消费需求萎缩导致物价下行,哈尔滨2020年成首个鼓励开发商降价省会[38] - 新兴产业成长不足,民营企业多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32] - 进出口连续4年创新高,显示老工业基地生产研发优势仍存[40]
李迅雷专栏 |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02 17:42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表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取决于2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量,中国1962-1974年婴儿潮带来1980-2010年人口红利,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3] - 2010年后抚养比上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抚养比达10:6.8,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加剧将增加家庭及财政负担[4] - 人口趋势具有确定性,出生人口变化对短期影响小但长期影响显著,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7] 出生人口预测模型调整 - 2024年新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修正生育率起点值,下修模型假设,参考日韩生育率下降速度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下降速率[9]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10] - 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20%或导致2025年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11][13] 生育率下降原因分析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英,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多孩比率较低[15] - 移民政策对成熟经济体生育率至关重要,美国因年轻移民流入生育率较高,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率加速上行而美国趋平[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6年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育儿成本高企导致结婚率下降,短视频普及或加剧此现象[17] 人口流动趋势 - 城镇化增速放缓表现为农民工增量减少(2023年增191万 vs 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20]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因新经济(电商等)成为净流入第一大省,上海净流入率0.6%[2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显著,欠发达省份60%以上净流入集中于省会,"双子星"城市(如杭州+宁波)占全省流入近50%[21] 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化 -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上升2.1%,规上工业企业用工较2022年减少260万[25] -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57%,日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近70%,美国达83.4%[25]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服务业发展(杭州综合优势)是人口流入核心动力[25]
提振消费理念下要避免低效投资冲动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5-27 21:31
经济大循环视角下的投资与消费 -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表现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PPI自2012年底以来大部分时间为负值[2] - 出口价格指数过去两年下跌约15%,预计今年出口负增长,加剧产能过剩问题[3][5]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远超人口占比17.5%,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有必然性[5][6] - 民间投资增速长期低迷,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约-10%,地方政府债务增速达GDP增速三倍以上[8] 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潜力 - 中国居民消费对GDP贡献不足40%,显著低于美国68%、日本55%、印度60%[9]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存在统计差异:抽样调查显示43-44%,资金流量表显示60%,可能反映中低收入群体占比严重偏低[9][10] - 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假设当前30%),可带来2500亿元消费增量[10] -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需超5%才能支撑GDP增长目标,但2022年仅3.5%[13]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 地方政府承担85%财政支出,中央仅15%,远低于西方国家50%以上的中央支出占比[14] - GDP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偏好投资(资本形成占GDP42%),因消费拉动见效慢且缺乏抓手[14] - 光伏、锂电池、新能源车、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产能已超全球需求总和,反映同质化投资问题[15] - "投资于人"政策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医疗、教育、养老等人力资本投入[17] 人口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21年超14%,2030年将达20%,老龄化速度快于日本(12年)、法国(24年)[18][21] - 基础设施投资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10余省份投资乘数已小于1,主要位于人口净流出区域[24][25] - 服务业就业占比美国达83%,德国日本70%,发展服务消费符合老龄化与人口集聚趋势[26] - 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规模全球领先(高铁占60%),但城投债回报率从2011年2.23%降至2023年0.46%[25]
2024年6省会人口增长“10万+”,这个西部城市跃升“第一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21:09
省会城市人口增长现状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中有24个发布人口数据 其中23个有增量数据 22个城市人口实现上涨 [1] - 6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 贵阳以19.96万增量排名第一 广州15.1万 合肥14.9万 长沙10.4万 南昌10.22万 杭州10.2万紧随其后 [1][3] - 4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量不足1.5万人 [1] - 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 比上年减少139万人 但省会城市人口普遍增长 [5] 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原因 - 省会城市是产业、科技、资金聚集地 提供高附加值岗位吸引就业人口 [1] - 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集中 高校资源丰富 [1] - 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生活成本适中吸引高校毕业生 [1] - 产业发展是基础 如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 充电桩增长26.3% 太阳能电池增长61.4% [7][8] - 人才政策持续迭代 如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 年均新增就业30余万人 [9] - 人口年龄结构优势 如南昌16-59岁人口占比68.2% 高于全国60.9%水平 [9] 贵阳人口增长案例分析 - 2024年贵阳人口增量19.96万 居省会城市首位 2004-2024年人口从350.85万增至660.25万 [3][12] - 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2024年GDP5777.41亿元 增长6% 工业增加值增长9.1% [12] - 打造"中国数谷" 算力规模达53EFLOPS 较2023年翻番 智算占比超95% [13] - 生态环境优势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5% 全国排名第四 [14] - 自然增长率保持高位 2019-2023年维持在4.5‰-8.29‰ [14] 未来省会人口发展趋势 - 人口流动格局变化 跨省流动减少 省内流动增加 [10] - 东部与中西部省会增长更均衡 2024年增量前7名中东部2城 中部3城 西部2城 [12] - 部分省会面临挑战 22个增长城市中11个增量不足5万 兰州自然增长率为-1.01‰ [15] - 未来省会人口"普涨"局面可能改变 自然负增长城市或出现总量下降 [16]
燕郊的人多了
投资界· 2025-04-18 00:07
人口流动与燕郊发展 - 燕郊目前人口达110万,比2023年增加近20万,其中常住人口增加24万 [5][16] - 燕郊人口变迁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2016年巅峰时期人口达120万,2019年降至90万,2021年接近87万,2023年回升至91万 [16] - 新迁入人口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为主流,老年人多为北京退休人员,年轻人多为跨城通勤族 [16] 退休人员选择燕郊 - 耿阿姨将北京房子出租,每月收六七千元租金,在燕郊租房仅需1700元,利用租金差价改善生活 [8] - 燕郊部分医院可使用北京医保,生活成本低,小区内有较多从北京搬来的老人,适合养老 [8] - 从北京搬到燕郊的老人多数原居住条件一般,在燕郊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8] 中年人迁居燕郊 - 李东因失业卖掉北京房子,搬到燕郊生活,摆脱高额房贷压力 [10][11] - 燕郊生活成本低,李东计划利用中央美院分校区资源开办美术培训班 [11] - 像李东一样的中年人因负担不起北京房贷,选择在燕郊购置便宜住房 [17] 年轻人跨城通勤 - 小艾因北京房租高选择燕郊,用北京次卧租金的一半租到两居室,月租1500元 [13][14] - 燕郊到北京通勤时间约1.5小时,生活成本低,适合收入有限的年轻人 [13] - 2024年大量像小艾这样的北京上班族因寻求更低生活成本搬到燕郊 [14] 燕郊房地产市场 - 2008年燕郊房价仅3000元/平方米左右,吸引大量北京工作但买不起房的年轻人 [16] - 2015年下半年燕郊楼市爆发,常住人口增至75万,2016年达120万 [16] - 2017年限购政策实施后楼市冷却,大量房地产从业人员撤离 [16]
过去一年仅有7个省份实现了人口正增长
吴晓波频道· 2025-03-31 01:34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末全国人口减少139万人 连续第三年负增长 仅有7个省份实现人口正增长 包括广东 浙江 新疆 福建 海南 安徽和陕西 [1] - 深圳 合肥 长沙 南昌 杭州人口增量超过10万+ 分别增加19.94万 14.9万 10.4万 10.22万和10.2万人 [3][4][5] - 山河四省(河南 山东 河北 山西)2023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139.18万人 东北三省中吉林2024年人口减少22.1万人 [6][7] 城市定位与产业布局 - 人口流入城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多被定位为"制造业基地" 深圳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杭州为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兼先进制造业基地 [5] - 合肥 长沙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南昌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 均具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属性 [5] - 人口流出地区转向功能性定位 黑龙江 内蒙古分别定位为国家粮仓和战略资源库 河南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8][9] 生育率与人口结构 - 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113.3万 连续5年超百万 西藏出生率13.72‰居首 贵州 宁夏等地出生率超10‰ [11][14] - 山东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4.63% 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 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39.1% [19][21] - 生育补贴政策呈现"转移生育"趋势 三四线城市政策效果可能优于一线城市 [15][16] 城市人口格局变化 - 北京 上海2024年常住人口分别减少2.6万和7.2万 成都增至2147.4万 与北京差距缩小至35.8万 [21][22][23] - 成都人口占四川省比例从2010年18.8%提升至2024年25.67% 每4个四川人有1个在成都 [24] - 四川被定位为"战略腹地" 将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