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策略

搜索文档
网上很知名的投资高手为何不去做基金经理?
集思录· 2025-08-05 22:22
私募行业现状与挑战 - 私募行业门槛较低 核心能力在于募资而非投资管理 能募集几千万资金即可获得行业入场券 [1] - 私募产品存在天然缺陷:100万起投门槛+不保本条款 在经济下行期募资难度显著提升 [1] - "卖铲子"商业模式优于自主投资 通过提供工具/服务可规避业绩证伪风险 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 [1] 顶级投资者的路径选择 - 真正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投资者倾向于自营而非管理外部资金 典型案例包括巴菲特38岁解散合伙基金 西蒙斯清退外部投资者转为内部资金管理 [2] - 公募转私募现象普遍 反向流动(私奔公)罕见 反映自主投资对顶尖选手的吸引力 [2] - 管理外部资金面临多重约束:LP频繁干预 信息披露压力 净值波动引发的赎回压力 显著影响策略执行 [3][4] 基金经理职业困境 - 公募基金经理面临"猪队友效应":散户申购赎回行为与市场周期反向 导致被动追涨杀跌 明星基金经理限购为应对此问题的策略 [4] - 基金行业本质是营销驱动而非业绩驱动 长期统计显示即使年化15%的产品 多数投资者实际亏损 [8] - 公募收入限制削弱吸引力 真实投资高手通过自营可实现十年五倍收益(5000万级别) 远超受薪基金经理收入 [10] 策略与规模矛盾 - 小资金有效策略在大规模管理时失效 私募清盘主因在于策略容量限制与规模不匹配 [7] - 基金经理面临策略约束:回撤限制 工具限制 排名压力等使小资金可行策略无法移植 [5] - 牛市募资-熊市建仓的周期性困境导致行业存在天然运营悖论 [11] 行业人才结构 - 99%所谓"知名投资高手"存在业绩美化 仅0.1%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且通常选择财务自由而非从业 [5] - 真实投资能力需经15年以上市场检验 从数万起步至8位数资产的实战派极少选择机构就业 [10] - 公募基金经理存在学历壁垒(清北复交硕博) 私募则需真实业绩验证 多数从业者经市场拷打后认清能力边界 [10]
国债期货基础知识及常用策略——宏观利率篇
2025-08-05 11:2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国债期货市场,涉及国债期货合约、交易策略及定价机制[1][2][3] - 公司未明确提及,但涉及机构参与者如公募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27][28]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国债期货合约要素** - 合约面值:2年期对应200万人民币,5/10/30年期对应100万人民币[1][2] - 价格波动限制:2年期±0.5%、5年期±1.2%、10年期±2%、30年期±3.5%[1][4] - 最低保证金:2年期0.5%、5年期1%、10年期2%、30年期3.5%,杠杆倍数分别为29倍、50倍、100倍、200倍[4] - 移仓换月时间:主力合约到期前一个月18-20日[1][9] **2 定价与指标** - 国债期现定价关联: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转换因子),净基差=基差-持有收益[3][13] - 关键指标:主力合约、CTD转换因子、银行回购利率、成交量/持仓量[8][9] - 转换因子应用:票面利率>3%时因子>1,反之<1,中金所定期公布[12] **3 交易策略** - **套保策略**:97中性法(简单)和基点价值法(精确),CTD券套保比例≈转换因子[28][29] - **套利策略**: - 正套(基差<0且IRR>资金利率):买入现货+做空期货[31][32] - 反套(基差>0):借券卖现货+做多期货[34] - 曲线套利:久期匹配下押注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35] - 跨期套利:利用主力/非主力合约价差,移仓期机会显著[35] **4 市场行为分析** - 持仓行为:通过多开/空开判断市场情绪,大单多开推升价格,空开反之[25][26] - 前二十大机构净持仓变化可辅助预判短期走势[26] --- 其他重要内容 - **CTD券选择**:卖方交割成本最低的债券,代码通过万德平台查询[11] - **银行回购利率**:正套策略核心指标,影响资金成本[14][15] - **盘口数据分类**:双开/多开/空开等8种成交性质,反映多空力量[24][25] - **跨品种套利**:国债与政金债/地方债利差交易[36] --- 数据引用示例 - 2年期合约杠杆29倍(保证金0.5%)[4] - 10年活跃券收益率下行1BP对应主力合约上涨0.11元[20] - 跨期套利案例单组合盈利1,600元[35]
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爆冷后,市场还有这七大风险值得关注!【纽约Talk 12】
华尔街见闻· 2025-08-04 20:57
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爆冷影响 - 8月1日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意外低于预期,引发全球股市大幅下跌 [2] - 数据爆冷可能反映更深层次的市场风险,需关注潜在连锁反应 [2] 被忽视的市场风险 - 非农数据爆冷背后存在七大被忽视的市场风险,需进一步分析 [2] - GSB奖台基金创始人郭胜北将深入解读这些风险 [2] 纽约Talk内容分类 - 全球金融热点直击:针对市场突发事件及美联储议息会议等重要会议提供见解 [4] - 华尔街见闻录:分享美国经济数据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4] - 华尔街回忆录:复盘过去重大金融事件,展望未来市场 [4] - 复盘笔记:分享日常交易思考、工具及套利策略 [4] 近期内容预告 - 宏观博弈的整体性思考:2025年市场交易主线 [4] - 大宗商品市场的新机遇:分析2024与2025年的差异 [4] - 主权基金行为对市场影响的解读 [4]
铜期货暴跌22%,押注“TACO”的人又赢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8-01 19:42
特朗普精炼铜关税豁免事件 - 特朗普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对铜管、铜线等半成品及制成品征收50%关税,但豁免精炼铜(阴极铜和阳极铜)[1] - 此举颠覆市场预期,导致纽约铜期货价格单日暴跌22%,创1988年以来最大跌幅[2][4] - 此前因关税预期建立的Comex铜多头头寸面临巨额亏损,而押注政策反转的TACO策略交易员获利丰厚[4][6] 铜期货市场反应 - Comex铜溢价一度超LME基准价20%,但豁免后价差迅速消失并转为贴水[9][17] - LME铜价跌幅仅0.9%,显示区域性政策冲击远大于全球基本面影响[9] - 期权市场31000份合约从虚值转为实值,名义价值飙升至35.4亿美元[5][14] 套利策略与市场结构变化 - 关税预期曾推动全球交易商抢运铜至美国港口,Comex铜价较LME溢价持续扩大[7][8] - 高盛认为价差消失不会改变基本面,仍预期Comex价格应与LME持平[10][11] - 看跌期权盈利合约数量从675份激增至31000份,名义价值从9440万美元跃升至35.4亿美元[13][14] 政策博弈与后续安排 - 美国铜产业链各利益方(生产商、制造商、废料商等)展开密集游说影响政策[16] - 精炼铜关税暂缓至2027年实施,初始税率15%并计划2028年提至30%[16] - 特朗普要求商务部在2026年6月前提交美国铜市场评估报告[16]
全球铜市“巨震”,押注“TACO”的人又赢了
美股IPO· 2025-08-01 12:07
特朗普关税豁免对铜市场的影响 - 特朗普意外豁免精炼铜关税 对铜管、铜线等半成品及铜密集型制成品仍征收50%关税 [1] - 豁免导致纽约商品交易所铜期货价格暴跌22% 创1988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1][2] - 此前押注美国铜价上涨的交易员损失惨重 而押注"特朗普总会变卦"的交易员大获全胜 [1][3] 市场反应与交易策略变化 - 超过31000份期权合约从虚值变为实值 名义价值飙升至35.4亿美元 [3][8] - 被称为"现代历史上最赚钱的大宗商品交易之一"的套利策略瞬间崩塌 [4] - Comex铜溢价从超过LME基准价格20%转为贴水 LME铜价仅下跌0.9% [6][7] 价差与套利机会 - 特朗普暗示关税以来 美国铜价相对全球市场大幅飙升 全球交易商争相将铜运往美国 [5] - 高盛分析师认为市场基本面未改变 维持Comex价格至少应与LME价格持平的观点 [7] - 看跌期权盈利合约从675份增至31000份 名义价值从9440万美元增至35.4亿美元 [8] 政策背景与未来展望 - 美国商务部建议从2027年开始征收15%精炼铜关税 2028年提高至30% [8] - 特朗普要求2026年6月底前提供美国铜市场最新情况 [8] - 各方展开广泛游说活动 最终影响了政策走向 [8]
全球铜市“巨震”,押注“TACO”的人又赢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8-01 09:00
特朗普关税政策调整对铜市场的影响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 宣布8月1日起仅对铜管、铜线、电缆等半成品及铜密集型制成品征收50%关税 但豁免了国际贸易主流的精炼铜(阴极铜和阳极铜) [1] - 政策调整颠覆市场预期 导致纽约商品交易所铜期货价格暴跌22% 创1988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1][2] - 精炼铜进口关税被推迟至2027年实施 初始税率为15% 2028年提高至30% 特朗普要求商务部在2026年6月底前更新美国铜市场情况 [7] 市场反应与交易策略变化 - 此前基于保护主义预期的多头头寸面临巨大亏损 而押注"特朗普总会变卦"(TACO)的交易策略获得惊人回报 [3] - 期权市场数据显示 盈利状态的看跌期权合约从675份激增至31000份 名义价值从9440万美元飙升至35.4亿美元 [3][6] - Comex期铜与LME期铜价差从20%溢价迅速消失 Comex铜价暴跌22%而LME仅跌0.9% 前者甚至转为对后者贴水 [4][9] 行业动态与分析师观点 - 全球交易商此前为获取高溢价争相将铜运往美国港口 七月初特朗普宣布50%关税后抢运热潮加剧 [4] - 高盛分析师认为政策变化严重偏离预期 但不改变市场基本面 仍维持Comex价格应与LME持平的预测 [5] - 华盛顿多方利益相关者(包括铜生产商、制造商、废料场和外国政府)展开游说活动 最终影响政策走向 [7] 历史性交易策略的终结 - 被称为"现代历史上最赚钱大宗商品交易之一"的套利策略因政策调整瞬间崩塌 [4] - 资深交易员指出特朗普政策具有高度不稳定性 交易两端都可能出现极端结果 [6]
国泰君安期货:丙烯:上市首日策略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7-21 21: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丙烯期货在能化产业链套期保值方面重要,上市首日合约注销月或面临较大交割摩擦成本 ,推荐买丙烯02空PP01、丙烯1 - 2反套、买丙烯02空塑料09等套利策略 [1][2][5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丙烯合约解读 - 丙烯是国内能化产业链首个单体品种,贸易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分析三地交割特征对确立定价中枢重要 [6] - 7月22日丙烯期货及期权在郑商所上市,合约交易单位20吨/手,利于产业参与,采用多种交割方式,交割制度灵活,还采取限仓制度防止资金挤仓 [7][8][9] - 基准交割品为符合国标规定的I型丙烯,水含量≤20mg/kg;替代交割品水含量20mg/kg<水含量≤50mg/kg,贴水50元/吨,大部分工艺来源丙烯满足基准要求,FCC丙烯符合替代要求 [9][13] - 交易所公布了各地区升贴水,丙烯运距短,区域内运费50 - 200元/吨,跨区域成本高,华南到华东船运加贴水后理论摩擦成本200 - 300元/吨,会给注销月带来抛售压力 [2][14][15] - 交易所公布15家交割库,含2家仓库和13家厂库,未公布实际库容但有最低发货要求,仓储费仓库5元/吨/天、厂库4元/吨/天,现货约6元/吨/天 [16] 丙烯基本面分析 - 2019 - 2024年国内新增丙烯产能3043万吨,总产能增长75%,但有效开工率逐年下降,2022年后低于80%;2025 - 2027年产能仍快速释放,以PDH和裂解制丙烯为主,丙烯难摆脱成本定价逻辑 [20][24] - 6月中旬以来原油价格回落,上游利润修复,丙烯供应端提负,价格支撑走弱,上游利润压缩后成本支撑变强 [28][29] - 丙烯下游过去3年产能快速投放,整体过剩且亏损;下游衍生品中聚丙烯粉料在流通外采需求占比最大,关注其及环氧丙烷、丙烯酸地区外采需求对丙烯需求边际变化的影响 [32][35] - 丙烯平衡表以全国和山东地区为参考,全国平衡表难体现月度结构性矛盾;山东地区平衡表能反映动态供需松紧,其上下游亏损带来的估值支撑与压制是行情波动主因 [36][38][40] 丙烯上市首日策略 - 丙烯逻辑链条包括单体强弱逻辑(如PP - LL做扩)、环氧丙烷的PO/SM逻辑、丙烯腈对ABS的利润逻辑、丙烯腈和丁辛醇对甲醇边际定价的作用 [43] - 套利策略从产业链逻辑出发,包括产业链利润波动(推荐买02丙烯空01PP等)、月差 + 内外套 - PX的变式(推荐丙烯1 - 2逢高反套)、单体烯烃对冲的延伸(推荐买丙烯02空塑料09)、芳烃 - 烯烃逻辑的直观表达(丙烯投产使芳烃 - 烯烃策略表达更直观) [44][48][51]
华泰期货期指宝典
华泰期货· 2025-07-04 20: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股指期货展开,涵盖基础概念、市场发展、基差研究、分红影响及交易策略等内容,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股指期货知识和实用的投资策略,帮助其把握投资机会、管理风险并提高收益[18][38][1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指期货初探 -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金融期货合约,具备标准化合约设计、保证金杠杆交易、t+0 交易、每日无负债结算等特性,具有套期保值、多空投机、套利等功能;股票指数是衡量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标,二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18][19] - 交易机制包括多空双向、T+0、杠杆交易和现金交割,投资者需注意平今仓手续费和保证金风险[23] - 目前已上市上证 50、沪深 300、中证 500 和中证 1000 四个股指期货品种,合约设计包括标的指数、合约乘数等要素,合约价值通过合约价格和乘数计算,上市合约有 4 种期限,每月第三个周五切换,主力合约通常在当月和第一个季月合约中产生[27][30][37] -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经历了起步探索、暂停、筹备、推出和发展等阶段,2015 年受管控后活跃度下降,后逐渐松绑恢复,2022 年中证 1000 股指期货上市丰富了品种体系[38][39][42] - 2015 年监管限制后市场活跃度受影响,成交量未恢复至限仓前水平,中证 1000 股指期货上市后,中证 500 持仓量走低,中证 1000 持仓量攀升[46][49] - 市场参与者包括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和套利者,不同机构投资者参与目的和限制不同,近年来公募基金对股指期货运用增加,被动指数型和股票多空型基金更常使用[52][63] - 席位数据是中金所披露的持仓数据,反映投资主体行为和信心,可通过持仓方向等指标分类,如空头配置席位等,确定投资策略类型后可决定是否跟踪[66][70][82] 股指期货基础研究 - 基差是股指期货价格与指数价格之差,贴水时基差小于 0,升水时基差大于 0,年化基差率用于不同合约比较,基差有随到期日临近向 0 收敛和均值回归特性[88][89] - 基差可作为市场情绪和走势预期的指标,具有行情放大器和领先性,与指数可能出现趋势背离,如 24 年国庆行情和 22 年上证指数跌破 3000 点时[95][98] - 4 个品种股指期货基差大多时间处于贴水状态,尤其是中证 500 和中证 1000,对冲需求是贴水主要来源,与公募指增超额均值呈负相关,长期贴水催生“吃贴水”策略[102] - 基差与国债利率理论上呈正相关,但受市场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偏离,基差走势存在季节性,二三季度贴水更深,与股指成分股分红有关[109][114] - 基差收敛速度受到期时间等因素影响,离到期 13 周、26 周左右加快,11 周、24 周时扩大,到期前第 4 周又加速收敛[120] - 构建基差预测模型需找出相关因素并量化,影响因素分为现货和期货市场两大类,现货市场包括对冲工具、套保力量和现货投机,期货市场包括沉淀资金等因子[122][124][127] - 股指期货合约基差受分红影响,分红使价格指数回落,调整基差可准确测算对冲成本和影响“吃贴水”策略,可通过成分股分红信息预测指数分红点数,除权除息日可根据关键时点关系预测[138][139][142] 股指期货交易策略 - 对冲旨在减少投资组合风险,基本原理是建立相反头寸,可选择完全或部分对冲,要素包括品种、合约、手数和择时选择,可通过计算相关性等指标确定品种和手数,合约选择可采用单个合约或模型切换,择时对冲可根据年化基差率百分位决定是否平仓[167][170][190] - 期现套利利用期货与现货价差,升水时正向套利,贴水时反向套利,平仓时机为基差回归或主力合约切换,开仓阈值设置需权衡风险与收益[194][195][196] - 跨期套利利用同一标的不同到期月份合约价差,分为正向和反向套利,影响因素包括市场预期、基差驱动和时钟效应,市场上涨时远月涨幅可能大于近月,跨期价差与近远月年化基差率之差呈正比,日内表现有较强时钟效应,可利用均值回归构建策略[208][214][227] - 跨品种套利利用不同品种价差,以 IF 和 IC 主力合约为例,可根据年化基差率之差滚动百分位操作,影响因素包括市场风格热点和政策等[237][239][242] - “股指期货吃贴水”是在贴水时持有多头获超额收益,方案包括滚动换月、根据基差水平选择合约和适时展期,适时展期通过模型切换合约收益更高[248][250][257] - 可根据席位特性构建跟踪策略,以净持仓增减方向为指标,机构类席位在 IH、IF 上更具择时跟踪性,但策略普遍回撤较大[268] - 高频因子模型在股指期货上预测效果不如商品期货,可对高频因子降频处理构建策略,也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研究策略,通过合约切换增厚多头收益[275][283][289]
A+H热潮持续:港股折价收窄,对冲基金热衷套利策略
第一财经· 2025-06-25 21:09
港股IPO市场动态 - 当前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仅5月就有40多家企业递表 [1] - A+H两地上市趋势持续,代表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 [1] - H股发行折价不大且发行股数占总股本比例较低,市场影响有限 [1] 对冲基金套利策略 - 对冲基金采用做多A股同时做空对应港股标的的策略以对冲宏观不确定性 [2] - A股市场因"国家队"托底机制更抗跌,港股受外资和全球情绪影响波动更大 [2] - 港股IPO储备项目接近200家,其中60家为A股已上市企业计划二次上市 [2] H股发行特点 - H股发行规模通常占总市值3%~4%,流动性冲击较小 [2] - 海天味业H股折价约12%,恒瑞医药H股折价不到15%,安井食品H股折价预计14% [3] - 海外投资者更愿意以较高价格认购已熟悉的A股企业的H股股份 [3] 资金流向与机构观点 - 南下资金年初至今流入接近900亿美元,主要流向高股息、AI相关股票和消费股 [3] - 对冲基金仓位目前处于低位,主动型资金仓位相对稳定 [3] - 高盛维持对A股和港股的超配建议,预计MSCI中国指数今年盈利增长9% [4] 行业配置与投资主题 - 高盛看好私营企业、AI、新兴市场出口、高股东回报等主题 [4] - 超配消费、医疗器械、传媒、电商零售等板块,调高银行和地产评级 [4] - 医药板块估值处于较低水平,创新药领域受长线资金关注 [5] 新消费与医药行业 - 新消费板块增长潜力被看好,但估值偏贵且交易拥挤 [5] - 医药板块基本面良好、政策扰动可控,被视为逢低加仓机会 [5] - 市场对新消费方向IPO热情高,期待更合理估值的标的进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