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自由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解析马斯克怒建美国党背后的原因
虎嗅· 2025-07-10 08:43
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转型 - 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企业利润来源从实体制造转向知识产权和金融租金 最赚钱的科技金融公司雇员和资本投资需求显著减少[3] - 反垄断法削弱使苹果等公司能控制供应链却不直接雇佣工人 专利法偏向大企业 政府研发成果更易被私有化[5] - 半导体行业通过《芯片法案》获数十亿美元补贴 却同时游说反对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 显示产业对华依赖[12] 制造业与供应链变化 -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放弃先进制造领域技术领先地位 关键供应链环节依赖地缘政治对手[6] - 中国成为最大汽车出口国并在半导体取得进展 通过"中国制造2025"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13] - 美国国防工业基地部分关键产能依赖外国 反映产业外迁带来的安全风险[6] 行业政策与游说影响 - 环保组织从全球碳交易转向主导《降低通胀法案》产业政策 但仍难突破新自由主义非政府组织模式[22][23] - 汽车制造商等传统行业借环保议题获取政策支持 形成与半导体类似的补贴游说模式[10] - 企业游说团体要求政府无条件补贴 却回避国家利益义务 如马斯克公司同时依赖中美两国资源[11] 科技行业竞争格局 - 中美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竞争加剧 但完全"脱钩"不现实因产业链深度整合[12][13] - 军民两用技术盛行使"小院高墙"政策难以执行 矿物加工等低端生产也具有战略意义[12] - 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成为新自由主义核心遗产 持续影响科技公司盈利模式[5]
地球和火星都容不下马斯克的“新和联胜”
虎嗅APP· 2025-07-08 08:34
马斯克的政治理想与商业帝国 - 马斯克及其硅谷技术右翼同僚(如彼得蒂尔)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其政治形态与商业帝国前途深度绑定[5] - 马斯克的"一心为国"概念中的"国"与中国或多数美国人理解的美国存在本质差异,实质是技术精英主导的新型社会形态[6] - 其政治蓝图包含火星殖民计划,曾试图通过建立火星乌托邦来规避地球政治问题,后调整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觉醒文化"问题[8][9] 美国党的政治定位与困境 - "美国党"宣称代表多数美国人民,但实际政策立场(如企业化国家管理、降本增效理念)与主流民意存在显著偏离[12] - 该党核心主张是用科技企业家管理国家的方式取代传统治理模式,但忽视国家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本质差异[12][13] - 面临美国两党制下的结构性障碍,需解决地方选区组织建设问题,这远超资金能解决的范畴[16] 硅谷技术右翼的意识形态矛盾 - 技术治理主张存在根本矛盾:既鼓吹技术进步又支持削减基础科研预算,既利用民粹又鄙视民粹[19][20] - 其技术发展观将停滞归因于外部限制,忽视新自由主义政策本身导致的去工业化等结构性问题[19] - 对科研体系的认知存在致命缺陷:试图摧毁现有体系而非改革,可能危及社会对科学的信任基础[21] 行业技术发展观批判 - 硅谷技术精英将技术神化为独立于社会系统的存在,实则技术进步依赖社会多方协作[20] - 彼得蒂尔公司帕兰蒂尔存在严重估值泡沫(市盈率500多倍),业务模式涉及数据隐私争议[23] - 技术种族主义倾向明显:认为特定技术只能由特定群体实现,对中国技术进步持系统性敌视态度[23]
沃尔夫冈·施特雷克:当下美欧政策变化是出于绝望的盲动,切勿赋予其过高的战略意义
搜狐财经· 2025-07-06 15:14
资本主义债务危机与合法性模式 - 战后资本主义通过"债务国家"模式将经济承诺转嫁给后代,导致偿债能力与经济增长潜力脱钩[1] - 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欧盟"复苏基金"完全由债务融资但缺乏明确偿还计划[1][2] - 美国政策走向失控,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化解债务危机,可能引发全球连锁反应[1][2] 新自由主义与全球化崩溃 - 去全球化进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进行,美国通过军事实力维持例外地位[5] - 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已无法持续,政策变动更多出于绝望而非战略考量[5] - 民族主义是全球主义危机的结果而非原因,源于新自由主义整合的失败[6] 金融资本与民主政治冲突 - 金融资本通过"央行-银行-市场"三元结构使经济决策脱离民主制度[6] - 量化宽松政策使金融衍生品规模膨胀至GDP十余倍,形成"虚拟资本优先"治理逻辑[6] - 资本对劳动力形成非对称依赖,依托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实现跨境流动[7] 财富分配与阶级分化机制 - 1980-2020年间德国前10%人群财富占比从45%升至55%,基尼系数从0.28升至0.32[7] - 债务国家仍征税但征税能力衰减,资本流动性增强加剧避税行为[7] - 全球化成为"寡头再分配"核心机制,改变资本与劳动力权力平衡[7] 超国家机构与治理真空 - 欧盟通过紧缩政策收回成员国经济主权,形成去国家化官僚体系[9] - 成员国政府将责任归咎于欧盟机构,后者既无能力也无意愿解决问题[9] - 公共债务持续增长导致西方民主国家合法性丧失,右翼民粹主义兴起[10]
百年复盘,寻找当下黄金的历史坐标
国盛证券· 2025-06-17 13: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目前黄金宏观叙事类似1970年代与20世纪初 但在是否陷入滞胀、高赤字成因上存在不同 相较全球M2估值合理 相较美国M2仍具备翻倍空间 [1][18] - 黄金进一步上涨动能包括重拾硬货币地位、关税影响、地缘冲突等因素 [2][3][4] 各部分总结 黄金的历史对标,金价还有空间吗 黄金已脱离金融属性框架,由货币属性主导 - 黄金四大属性重要性排序为货币属性>金融属性>避险属性>商品属性 [11] - 2022年后“实际利率与黄金的负相关性”指标背离 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未反映其他因素、低利率放大负相关性、经济背景变化 [12] - 货币属性表现为与美元负相关、抗通胀、央行购金等 金融属性体现为与美债实际利率的关系 [13] 当下黄金的历史坐标与估值水平 - 宏观叙事类似1965 - 1976、2002 - 2009 但本轮引发滞胀催化剂可能是关税 高赤字核心在于高利息支出 [18] - 黄金市值/全球M2达0.18 接近历史最高 对应目标金价3435美元/盎司;黄金市值/美国M2仅1.09 较历史最高值仍有差距 对应目标金价6088美元/盎司 [19] 黄金进一步上涨的动能 - 黄金重拾硬货币地位 央行购金可能持续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偏低 新兴市场国家提升空间大 《巴塞尔协议Ⅲ》拉动银行业需求 黄金定价权“东升西落” [22][23][32] - 关税抬升美国通胀预期 使美联储难降息 财政赤字难降 若关税缓和 黄金金融属性利好 但可能先跌后涨 [40] - 关税打击美国企业和居民信心 若贸易摩擦难扭转 可能拖累经济陷入滞胀 关税政策务实削弱黄金定价逻辑 激进则可能致滞胀 [46] - 国际地缘冲突不断 民粹主义升温带来不确定性 避险属性为黄金提供底部支撑 [52] 黄金百年复盘:寻找历轮牛熊周期的主线 1800 - 1970:英美接棒主导金本位,大萧条带来黄金价值重估 - 1800 - 1930年英国主导金本位 期间英国常项目顺差维持制度稳定 仅1861年南北战争引发金价波动 [55] - 1930 - 1970年金本位短暂被废后 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 大萧条使金本位成绞索 美国通过干预金价摆脱束缚 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56] - 金本位有自动调节机制 但需各国遵守规则 战后英美情况使英国1931年放弃金本位 [57] 1971 - 1980:金本位彻底瓦解,两次石油危机将金价推向高潮 - 特里芬难题使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崩溃 1971年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体系倒塌 [62][65] - 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滞胀 剩余产能是判断油价核心因素 1973年和1980年分别因石油禁运和战争引发危机 [67] - 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无序增加是滞胀根本原因 滞胀下黄金白银跑赢其他资产 [74][78] 1980 - 2000:经济摆脱滞胀,新自由主义时代黄金被边缘化 - 黄金价格整体走熊 原因包括股票等风险资产吸引力提升、通胀温和、美元指数波动、新自由主义思潮下央行减持黄金 [81] 2000 - 2011:美国双赤字斜率加大,美元贬值黄金重估 - 黄金迎来十年牛市 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央行售金协定》签订后金价企稳 第二阶段贸易财政双赤字和次贷危机使货币属性主导金价上行 第三阶段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宽松推升金价 [100] 2012 - 2021:黄金开启实际利率主导的新周期 - 2008 - 2022年实际利率对黄金价格解释力度强 2022年后背离 原因与金融属性、利率水平、经济背景有关 [112] - 流动性预期交易下 黄金交易思路与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相关 加息开启前、降息/QE后半段市场提前定价紧缩 反之提前定价宽松 [112] - 加息周期需结合经济基本面与加息目的 降息前期黄金表现好于铜、油 中后期逆转 [123]
南非变成穷国,是黑人的错还是白人的错?
虎嗅· 2025-06-08 16:30
南非土地改革背景 - 南非土地高度集中于白人手中,90%农业土地由白人控制,仅10%土地供养1300万黑人[14] - 1913年《土著土地法》将黑人土地限制在全国13.7%的贫瘠区域[13] - 1994年新政府提出5年内重新分配30%白人农场(2470万公顷)的目标,但截至2020年仅完成518万公顷(21%)[16] 土地改革政策演变 - 1994年《土地权益归还法》采用市场定价和政府收购的温和方式[16] - 2006年《积极的土地征用策略》允许政府主动征用关键土地[21] - 2024年通过《征用法案》,允许特殊情况下无偿征地,2025年1月生效[25][27] 农业经济表现 - 1994-2020年南非农业产出翻倍,从612亿兰特增至1191亿兰特(2015年不变价格)[30] - 津巴布韦激进土改后农业贡献率从2008年10%回升至2010年34%[29] - 南非农业部门持续增长,土改未破坏农业生产[30] 政治经济影响 - 非国大因土改进展缓慢导致2024年选举失利,仅获159席(未过半)[23] - 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南非失业率达30%,白人失业率仅7-8%[4] - 土地价格高涨成为工商业发展阻碍,加剧社会矛盾[32] 国际因素 - 特朗普政府以"种族灭绝"为由切断对南非援助[2] - 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南非白人受迫害"言论影响美国政策[3][26] - 西方制裁对津巴布韦经济造成困难,但未阻止其农业复苏[29]
美学者: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中国,而不是对其成功视而不见
搜狐财经· 2025-06-08 06:40
美式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困境 - 美式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是逐利至上,国内外政策几乎完全围绕资本利益展开[1] - 美国企业为追求更高利润将制造业大量外包,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并非中国"偷走工作"而是资本追逐成本洼地的结果[2] - 美国高铁系统缺失并非技术不足,而是因短期"不能赚钱",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长期缺位源于"无利"逻辑[2] - 美国政府已"新自由主义式地退出公共领域",将医疗、教育等交给市场机制,形成"企业统治"而非公共服务[3] - 美国企业政治游说花费超数百亿美元,政策制定被资本操控,政府沦为"资本利益执行者"[3] 中国经济的制度优势 - 中国经济是"国有主导、民企活跃"的混合模式,政府保留关键领域主导权并识别市场失灵进行修正[4][5][6] - 中国高铁等关键领域突破源于国家战略主导,政府协调私营部门与国有部门协同发展[5] - 中国制度核心逻辑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利益,通过五年计划、双碳目标等政策体现公共导向[7] - 中国在面对贸易战时展现出韧性,通过自主产业链建设、技术替代和一带一路协作强化竞争力[8] 制度效率与执行差异 - 中国制度表现出更高组织效率与协调力,贸易战中未如美方预期崩溃反而加速技术自主[8] - 美国决策层低估中国制度优势,贸易战反而推动中国加快技术替代与对外布局[8] - 美国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社会分裂等问题,内部危机通过压榨工人和输出通胀缓解的模式已近极限[8] 制度比较与学习可能性 - 中国成功源于"实用主义+国家能力"的现代化路径,未照搬苏联或美国模式[9][10] - 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榜样,因其快速增长并帮助大量人口脱贫,制度设计具有必然性[10] - 美国社会反思资本主义仍是禁忌,"学习中国"的意愿与能力存疑[10]
一家河北县城民企,成为英国政府的眼中钉
36氪· 2025-06-05 11:29
英国钢铁行业现状 - 2023年英国钢铁业共有约3.7万名从业者,年产钢材560万吨(中国约十亿吨),其中76%为原生钢,24%为再生钢 [9] - 斯肯索普钢厂和塔尔伯特港钢厂守卫着英国最后的原钢生产防线,若转型计划落实,英国将成为G7中唯一无法自产原生钢的国家 [13] - 中国敬业集团和印度塔塔钢铁控制着英国100%的原钢产能,共雇佣11,200名员工,占全行业三分之一 [15] 历史背景与政策演变 - 英国钢产量从1970年2800万吨峰值降至2023年560万吨,年均下降3.68%,衰退速度全球第二 [24] - 撒切尔政府1988年将英国钢铁公司私有化,使其失去国家补助,需在国际市场自负盈亏 [30] - 后撒切尔时代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出口竞争、绿色转型与自由市场原则难以兼顾 [31] 成本与竞争力分析 - 英国钢铁制造商平均电力成本66英镑/兆瓦时,比欧陆国家高50%以上 [33] - 需支付可再生能源义务费用和碳排放税,电力成本全球排名第4高(25.85英镑) [34] - 斯肯索普钢厂每日亏损70万英镑,塔尔伯特钢厂曾达100万英镑/日 [46] 转型与冲突 - 敬业集团计划投资12.5亿英镑拆除高炉改建电弧炉,称将满足绿色钢铁需求 [53] - 高炉改电弧炉可能导致1500-2000个岗位裁撤,引发工会强烈反对 [55] - 英国政府最终强行接管高炉,考虑重新国有化以保住原钢产能 [58][60] 结构性矛盾 - 政策"精神分裂":要求行业兼顾市场竞争、环保目标与国家战略,却不提供足够支持 [65] - 能源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协调,自由市场信条与工业主权需求产生根本冲突 [67]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新浪财经· 2025-06-02 12:34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与全球思潮 -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引发全球关注 反映了两种对立思潮的冲突 一种是强调宗教道德和"美国优先"的政治保守主义 另一种是畸变为"觉醒主义"的新自由主义 [1] - 觉醒主义源于美国左翼对社会不公平的反对 随着2020年"黑命贵"运动壮大 主张清算殖民历史 解决社会不平等 但过度强调政治正确压制了言论自由 [1] 后现代主义与觉醒主义的关系 - 觉醒主义植根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盛行 对真理持激进批判和相对主义立场 滥用科学概念导致科学界在90年代发动"科学战争" [3] - 后现代主义并未消失 其价值追求仍支配当代思想 转化为觉醒主义 表明历史形成的思想需通过哲学反思才能克服 [3] 哲学著作《真实与虚拟》的核心观点 - 《真实与虚拟》指出科学战争未能解决真实性丧失的危机 需通过真实性哲学研究来应对后真相时代 [6] - 真实性哲学方法源于《系统的哲学》 该书将20世纪科学方法论转化为哲学 包括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和量子力学 [6] 《系统的哲学》的再版与更新 - 《系统的哲学》再版时基本保持原貌 仅校订文字错误和核对引文 并添加新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7] - 该书最初未涉及意识研究 2005年后作者开始探索意识问题 提出递归研究方案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8] 意识研究与真实性哲学的拓展 - 作者发现意识研究需基于真实性哲学 完成《意识是什么?》一文 作为《系统的哲学》新版第二部分 [9] - 通过比较《意识是什么?》和早期研究 可见只有真实性哲学才能透彻理解意识及其与存在的关系 [9] 人工智能与哲学现代转型 -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AI学习机制发明者 真实性哲学旨在整合科学 人文和艺术 揭示科学真实的结构 [10] - 《真实与虚拟》指出AI可能但无意识 科学知识由经验 符号及符号表达的经验知识组成 对应三种AI类型 [11] - ChatGPT可能不属于第三种AI 作者通过研讨会分析其认识论基础 核心内容整理为本书别册 [11]
货币与政府: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华夏时报· 2025-05-29 08:46
经济学理论发展 - 经济学虽汇聚人类最具智慧的大脑,但实质内容与真正的科学仍相去甚远,因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行为,而个体和社会思想理念的变化导致经济行为规律不断改变 [2] - 经济学理论难以被永久性或决定性地证实或证伪,理论思潮的周期反复是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 [2] 凯恩斯主义 - 凯恩斯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旨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倾向并提出解决方案,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 - 罗斯福新政、二战军事凯恩斯主义政策和马歇尔计划曾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稳定的有效方案 [3] - 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将滞胀归咎于凯恩斯主义政策,但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仍被视为应对危机的利器 [4] - 凯恩斯思想对宏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经济逆风时期 [4] 货币与政府的作用 -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在于货币与政府,其理解源自不确定性概念,强调预期、情绪和"动物精神"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 - 货币作为联系现在与未来的工具,名义价值在历史时间中保持不变,而经济下行时"窖藏"货币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6] - 政府通过稳定化政策促进总需求,减少经济波动不确定性,在流动性偏好陷阱时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7] 凯恩斯主义的争议与影响 -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因无法解决滞胀问题而衰落,新自由主义思潮质疑其理论基础 [8] - 凯恩斯主义政策可能推迟危机但加剧结构性问题,政府干预也可能导致政府失灵 [8] - 凯恩斯对长期与短期的区分仍为政策辩护提供依据,稳定化政策的短期社会影响不可忽略 [8]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凯恩斯理论再次成为各国宏观政策的指导 [8] 当代意义 - 斯基德尔斯基教授结合理论争论和政策实践(如2008年金融危机),探讨凯恩斯思想对当代理论发展和政策制定的意义 [9] - 凯恩斯理论以发达国家为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政府作用的差异性需注意 [9]
特朗普一生经历的13起全球化大事件
虎嗅· 2025-05-27 20:19
全球化历史进程 - 1945年二战后全球化正式开启 以《联合国宪章》奠定政治框架 [1] - 美国主导建立IMF 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奠定基础 [2] - 马歇尔计划为西欧注入资本 构建跨大西洋共同市场 [2] - 科伦坡计划和第四点计划促进前殖民地国家参与全球化 [3] - 集装箱运输革命使海运成本从586美分/吨降至16美分/吨 [3] - 计算机革命为金融业和互联网发展奠定硬件基础 [3] 全球化加速阶段 - 1971年"尼克松冲击"使美元与黄金脱钩 释放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能力 [5] - 1972年尼克松访华将中国引向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 [5] - 1980年代里根-撒切尔革命推动去监管和私有化 [6] - 苏东阵营崩溃使全球市场真正覆盖全世界 [6] - 互联网和卫星通讯商业化推动信息全球化 [7] 中国与全球化 - 2001年中国加入WTO 关税水平大幅降低 [7] - 中国建成全球最庞大供应链 但劳动者收入不足形成贸易赤字 [7] - 中国"出口导向"模式依赖欧美市场开放 [7] 全球化转折点 -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对全球化的反思 [8] - 新冠疫情促使各国关注供应链安全 [10] - 特朗普主义兴起代表反全球化力量 [10] - 2025年4月2日可能成为"全球化终结之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