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商业化

搜索文档
医药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报告:创新驱动,价值重塑-20250708
平安证券· 2025-07-08 13:05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创新药BD热潮持续、商业化迎来突破、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三点驱动因素下,创新药行业长期向好;CXO及上游行业环境较好,投资思路明确;器械行业在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有望发展;建议关注创新药、CXO、上游、器械领域相关企业 [2] 分组1:行情回顾 2025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 截止2025/6/15,医药板块上涨9.32%,沪深300指数下跌1.80%,医药指数跑赢11.12个百分点;2013 - 2025年6月,生物医药指数5次跑赢上证综指,2025年表现亮眼;截至2025Q1,全部基金医药生物股票持仓占比约9.97%,非指数型基金持有医药生物公司市值占全市场基金持有医药生物公司市值的比例为71.66%;截至2025年6月15日,医药行业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4位 [6][9][13] 2025年上半年医药子行业行情回顾 - 截至2025年6月15日,化学制剂板块表现最好,上涨26.21%,中药板块表现最差,下跌2.97%;目前估值最高的是化学制剂的43.8倍,最低的是医药商业的20.1倍;年初至今,除医疗服务板块外,所有板块估值均有所上升,生物制品上升幅度最大为35% [16] 医药行业个股表现回顾 - 截至2025年6月15日,医药板块涨幅TOP3个股为舒泰神、一品红、永安药业,跌幅TOP3个股为普利制药、*ST吉药、江苏吴中 [21] 医药行业估值及溢价率 - 截至2025年6月15日,医药板块估值为28.55倍,对于全部A股(剔除金融)的估值溢价率为34.68%,低于历史均值,处于近10年来相对低位 [23] 国内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数 - 2024M1 - 11国内医疗机构总就诊人次达68.77亿,同比增长7.34%,未来有望持续恢复 [26] 分组2:创新药 创新药行业观点 - 中国创新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BD热潮持续,2024年交易总金额约523亿美元(+25%),2025年初至6月12日累计BD交易总金额达501亿美元(+136%);商业化迎来突破,2022 - 2024年创新药企业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多项政策出台保障创新药发展;建议关注管线布局丰富、创新药单品潜力大、前沿技术平台布局领先的企业 [32] 创新药管线综述 - 2015年以来中国积累大量创新药管线,2024年临床试验数量达1903项;内卷促使行业从卷“量”到卷“质”;中国创新管线涌现出越来越多FIC,2024年相比2021年管线数量提升95%,FIC和FF分别提升100%和123%,62%的FIC集中在新技术平台 [38][43] 创新药出海 - 目前至少有8款国产创新药登陆美国市场,泽布替尼和西达基奥伦赛引领国产创新药海外商业化突破,2024年呋喹替尼海外销售约2.9亿美元 [48] 创新药相关支持政策 - 2022 - 2025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包括优化审批程序、保障全产业链条、鼓励创新等 [50] 创新药 - BD - 近5年创新药licence - in数量减少,中国内地创新药交易数量及总金额快速上升,2025年license out交易数量为同期license in交易数量的3倍;海外MNC纷纷购买国内创新药资产,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首付款记录 [52][57] 创新药商业化 - 2015 - 2024年,中国共有421款创新药在核心医院渠道实现商业化,主要集中在抗肿瘤用药和免疫调节剂等领域;创新药上市后市场份额逐年提升,2024年肿瘤与免疫调节剂领域创新药市场份额占比提升至31%;2024年部分创新药销售表现亮眼,如泽布替尼实现销售收入190.22亿元,同比增长106.46%;创新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022 - 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创新药企业费用结构持续优化,销售费用率呈下降趋势,研发费用率保持较高水平 [63][64][65][68][70] 2025ASCO国内创新药企表现 - 2025年ASCO大会上,映恩生物、复宏汉霖、再鼎医药、泽璟制药等企业的研究数据结果亮眼 [74] 创新药热门技术 - 双抗能同时靶向两种抗原/表位,具有协同免疫激活等优势,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20款药物获批上市;ADC结合抗体靶点选择性及细胞毒性药物抗癌效力,截至2025年6月中国已有12款药物获批上市;核药新药研发以RDC为主,与ADC在结构、机理、概念验证节奏、适应症布局策略和迭代路径上类似;核酸药物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发挥作用,具有更高研发效率等优势,已上市药物集中在跨国药企,国内药企布局火热 [81][85][91][95] 创新药热门领域 - 镇痛领域全球疼痛管理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 - 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03%;减脂增肌领域ActRⅡ通路是热门靶点,各大药企纷纷布局;脑卒中领域多家企业布局新药临床管线;乙肝领域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临床迫切需要研发肝病新药,目前CHB治愈药物主要有三种作用机制 [107][111][116][120] 投资策略 - 减重增肌药物BD活跃,2023 - 2025年礼来等巨头通过收购或合作布局相关领域;寻找具有稳定现金流且在研管线有突破的传统药企,如长春高新、安科生物等企业在研管线有潜力 [121][125] 分组3:CXO及上游 CXO - 资金端MNC研发投入稳中有升,海外和国内医药投融资情况趋于稳定;产品端多肽、ADC等成为研发热点,CXO纷纷布局增量业务方向;外向型CXO整体需求增长,新兴业务带来额外增量,建议关注在新兴领域积淀深厚的公司;内向型CXO环境趋于稳定,国内医药创新有望改善 [135][142] 生命科学上游 - 2025年我国生命科学上游产业在创新、国内市场渗透、出海三重驱动因素下保持成长;建议关注培养基&蛋白、模式动物、化学特种试剂等细分领域,部分企业出海取得阶段性成功 [143] 分组4:器械 医疗器械市场情况 - 2025年以来,医疗耗材市场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高值耗材市场2025Q1规模同比增长0.7%,IVD市场规模2025Q1同比下降3%;医疗设备市场快速复苏,25年1 - 5月新设备招投标规模同比显著增长 [154] 医疗器械政策情况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加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支持力度,拟发行超长期国债1.3万亿元;多地发布医疗设备集采文件,新一轮财政补助资金发放,县域医疗设备更新项目持续推进;医疗装备作为设备更新赛道之一,2025年有望持续受益政策发展 [157][160] 医疗器械市场趋势 - 医疗设备招投标逐月恢复,带动市场规模增长,25Q1设备市场同比增长约9.2%;2025年设备招投标持续性强,预计全年持续高景气,随着招采推进、设备公司渠道库存消化,报表端有望迎来改善拐点;建议关注医疗设备高端化、智能化完善布局的国产领军企业 [164] 分组5: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 报告对凯莱英、百济神州 - U、中国生物制药等公司进行盈利预测,并给出评级 [168]
平安证券:BD、商业化、政策三大驱动下创新药长期向好
智通财经· 2025-07-08 10:25
中国创新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 中国创新药企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创造与全球相当的创新成果,海外MNC争相抢购中国创新资产 [1] - 国产创新药已有超10亿美元收入的产品,部分在全球市场取得商业化突破 [1] - 行业长期向好驱动因素包括BD热潮持续、商业化突破、政策持续加码 [1] 创新药BD交易 -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发生超100项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约523亿美元(+25%)创历史新高 [2] - 截至2025年6月12日累计BD交易总金额达501亿美元(+135%),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授权辉瑞金额60.5亿美元 [2] 商业化进展 - A股科创板和港股18A创新药公司2024年盈利改善比例上升:A股58.9%(2023年44.6%)、港股73.6%(2023年69.8%) [3] 政策支持 - 2024年创新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4] - 上海市2024年7月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4] CXO及上游领域 - 行业环境:MNC研发投入稳中有升,多肽/ADC成研发热点,CXO布局增量业务 [5] - 投资方向:外向型CXO关注新兴业务高增长公司,内向型CXO关注市占率提升龙头,上游关注培养基/蛋白等出海成功领域 [5] 医疗器械 - 2025年设备更新招投标高景气,渠道库存消化推动报表端改善拐点 [6]
市场沸腾了!“王炸”政策出台,重磅解读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2 21:33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研发端、准入与支付、临床应用多层次的闭环支持体系,推动中国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型 [1] - 政策核心逻辑包括: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促进研发、拓宽支付渠道、提高创新药可及性,未来投资范式将从单一研发管线估值转向"全球化+商业化+政策豁免"三维驱动 [1] 医保数据与资本支持 - 政策突破性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开发数据产品,帮助企业精准定位高发疾病和临床短缺领域(如肿瘤、罕见病等),预计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2] - 鼓励商业健康险资金参与早期研发投资,为创新药企提供更稳定资金支持,缓解融资压力并提升管线可持续性 [2][3] 支付端与商业化突破 - 首次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形成"基本医保保基础、商保目录促创新"的分级保障机制,商保与企业主导的市场化定价将扩大支付空间 [4] - 商保目录与医保目录同步申报调整,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路径或同时申报两者 [4] 临床应用优化 - 优化药品挂网程序,推动创新药快速进入定点机构,支持"特例单议"付费方式,医疗机构需在目录更新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且不受"一品两规"限制 [5] - 政策细则破解进院难题,缩短获批到放量时间窗口,提升商业转化效率 [5] 行业发展趋势 - 创新药板块因政策支持、商业保险推动及AI赋能等因素,2025年下半年业绩和估值修复确定性较高,分化将更明显,需关注"国际化+自主可控+院外营销"模式 [6] - 行业进入渐进式创新2.0时代,具备国际竞争力,未来1~2年临床数据及跨国药企合作(BD)是重要催化剂 [6] - 投资逻辑转向商业化盈利与BD兑现,聚焦高技术平台型(如ADC、双抗)、下一代免疫疗法及商保覆盖的高值药领域 [6]
创新药的资本新盛宴:盈利曙光乍现
北京商报· 2025-06-16 21:36
行业趋势 - 2025年国产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政策支持、研发突破和BD交易推动行业爆发 [1] - 5月底8家企业11款新药密集获批,国产创新药进入收获高峰 [1] - 国家药监局起草《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拟将审评审批时间缩短至30个工作日 [1][10] - 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反超一级市场融资总额 [7]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8] 二级市场表现 - 4月8日至6月16日,A股创新药板块累计上涨32.79%,港股创新药板块指数涨幅超70% [3] - 今年以来逾八成港股18A上市药企股价上涨 [3] - 舒泰神、常山药业、睿智医药等个股涨幅翻倍,其中舒泰神涨幅超500% [3][6] - 信达生物总市值突破1300亿元 [3] - 截至5月30日,医药板块估值为26.47倍(TTM) [4] BD交易与商业化 - 辉瑞为三生制药ADC管线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 [7]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获得1.1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52.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7] - 百济神州预计2025年实现全年经营利润为正,成为行业盈利拐点标志 [11] - 复宏汉霖、和铂医药、康宁杰瑞制药等港股18A企业已实现盈利 [11] - 百利天恒、神州细胞等A股创新药企摘"U",多家明星企业减亏 [11] 研发与竞争格局 - 5月29日获批的11款新药中多款为相关领域"国内首款",1-5月已有20余款1类创新药获批 [10] - 迈威生物的迈粒生是国内首个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药物 [10] - 百济神州的百赫安是国内首款HER2双抗药物及首款胆道癌HER2靶向药物 [10] - 泽璟制药的泽普平是首个国产JAK抑制剂类骨髓纤维化治疗药物 [10] - 国内PD-1/PD-L1领域涌入超100家企业,形成"15款单抗+8款双抗"的拥挤格局 [13] 未来挑战与方向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通道,仅少数企业能实现研发成果、盈利能力和BD突破 [1] - ADC、双抗等平台技术及肿瘤赛道占出海交易超80%,同质化竞争加剧 [13] - 创新药企需聚焦First-in-class/Best-in-class药物,建立差异化优势 [13] - 海外临床试验开发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仍需提升 [14] - 投资者期待从"何时盈利"转向"稳定分红" [15]
香港医药ETF(513700)大涨4%,创新药板块集体爆发
新浪财经· 2025-06-12 14:23
截至06月12日14:04,香港医药ETF(513700.SH)上涨4%,主要成分股中中国生物制药上涨16.56%,百 济神州上涨6.99%,药明生物上涨3.94%,再鼎医药上涨9.91%,信达生物上涨2.56%。 香港医药ETF(513700),联接基金(A类 021088,C类 021089,I类 022844) 关联个股: 信达生物(1801)、百济神州(6160)、药明生物(2269)、石药集团(1093)、康方生物(9926)、 中国生物制药(1177)、京东健康(6618)、三生制药(1530)、再鼎医药(9688)、翰森制药 (3692) 消息面上,港股创新药企中国生物制药在第46届高盛全球医疗健康年会上透露,今年将至少有1个重量 级对外授权交易落地,该股受此消息刺激大涨超15%,带动创新药板块整体走强;百济神州股价同步创 历史新高,相关成分股表现活跃提振香港医药ETF日内涨幅。市场对创新药企商业化进展的乐观预期成 为短期行情催化因素。 券商研究方面,申万宏源证券指出港股通医药板块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基本面改善确定性较高,2024年 年报显示港股通医药企业收入增速环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2.4%, ...
港股创新药ETF年初至今涨幅已超60% 从估值洼地到交易热土:创新药板块行情还能走多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23:04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创新药板块成为成长赛道最大黑马,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年初至今涨幅超60%,日内成交额突破13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并稳居全市场ETF成交额榜首 [1]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重磅合作交易,成为本轮行情重要催化剂,市场聚焦具备Best-in-Class潜力、关键临床进展或国际BD交易可能性的项目 [2] - 2025年ASCO中国研究成果显著:73项口头报告创历史新高,ADC管线研究中中国占比48.4%(89/184项),双抗研究占比49%(34项) [2] 创新药行业竞争力分析 - 中国肿瘤领域临床试验全球占比从10年前5%-10%提升至2024年40%,国产创新药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 [3] - 竞争力驱动因素包括高质量临床数据(如实体瘤/血液瘤突破)、跨境合作规模(如License out交易)、原创分子突破(FIC/BIC阶段) [3] - 东吴证券指出国产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提升,国际投资者信心增强,但行业仍面临融资环境未全面改善、企业商业化能力偏弱等挑战 [2][3] 政策支持与商业化路径 - 中共中央办公厅提出制定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完善多层次用药保障体系,解决创新药"落地难"问题 [4][5] - 供给侧通过医疗资源下沉扩大基层创新药应用,支付侧建立"基本医保+商保"体系,商保目录可针对性覆盖高性价比药品 [5] - 医保丙类目录因定义和执行细则未明确暂未落地,商保创新药品目录被视为更操作性强的制度创新,可积累真实世界证据为医保准入铺垫 [6]
中国创新药“从此站起来了”
36氪· 2025-06-10 18:26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行业经历周期性低谷后迎来显著回暖,政策支持、资本涌入和研发突破共同推动行业进入新上行周期 [1][2][16] - 2025年第一季度创新药领域融资总额超20亿元,涉及19起投融资事件,资本在免疫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赛道全面布局 [3][4][5] - 2025年1-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20余款1类新药上市,其中5月29日单日批准11款创新药,创历史纪录 [1][6] - 中国创新药企加速国际化进程,2025年达成多项高额海外授权合作(如三生制药60亿美元协议),70余项原创研究亮相ASCO年会 [10][16] - 药品审评制度改革成效显著,2015-2024年国产1类新药年获批数量从个位数增至30个以上,临床试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8][12] 资金端动态 - 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等三只港股创新药ETF年内涨幅均超41%,港股创新药ETF过去20日获2亿元净流入 [1][2] - 基金经理预测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将从当前2000亿元增长至1万亿元,主要驱动力为医药消费升级和人口老龄化 [2] - 英矽智能完成7.9亿元E轮融资,成为AI制药领域标志性事件,显示资本对技术创新的高度认可 [4] - 融资集中在免疫细胞疗法(英百瑞等)、基因治疗(微光基因等)、核酸药物(大睿生物等)和新型抗体(星联肽等)四大方向 [4] 产品研发进展 - 5月29日获批的11款创新药中,恒瑞医药占3款,复星医药2款,科创板企业共5款,涉及双抗、氘代等新技术 [1] - 获批新药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疾病、代谢疾病及罕见病领域,多款为相关领域"国内首款"或"国产首款" [1] - PD-1药物商业化表现分化,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年销售额接近40亿元,领跑同类产品 [9] - 2021年后上市的创新药尚未出现年销售额破10亿元产品,反映商业化难度提升 [8] 国际化进程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0亿美元授权协议,石药集团推进累计50亿美元的三项BD合作 [10] - 中国临床研究质量在国际核查中超过美英韩,仅次于日法,提升全球认可度 [12] - 2023-2024年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中约30%来自中国,显示国际竞争力增强 [16] 政策环境优化 - 药监局全面实施71个ICH指导原则,审评标准与欧美日趋同 [12] - 2024年出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构建覆盖研发至支付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13] - 医保支付改革推出DRG/DIP除外支付政策,年内将推出首版丙类药品目录完善商保支付 [14] - 国家医保局推动建立"医保+商保+自费"多层次支付体系,加速创新药市场准入 [15]
2025下半年港股医药投资策略:以创新药为主线,关注出海机会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9 16:46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下半年港股医药投资以创新药为主线,关注出海机会,创新药出海交易活跃,Pharma推进创新转型,医疗服务受医保和宏观环境影响,CXO季度环比改善 [3] 行业复盘 - 年初至6月4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涨幅约42%,申万医药生物指数涨幅约9%,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跌幅约3% [14] - 港股医药整体估值低于A股和海外医药,港股、A股、美股医药公司中位数估值分别为15x、25x、20x 25E PE [14] - 自2024年以来,整体医药基金持仓水平处于相对低位 [14] - 港股医药各子行业表现分化,创新药、Pharma板块年初至今累计回报率分别为85%和40% [18] - 2017年至今,A+H两地上市医药公司数量从5家增至20家,除龙头公司外,港股股价相对A股折价25%-70% [23] - 2025年初以来港股融资环境有所恢复,已有四家18A公司上市,27家公司递交招股书,创新药公司占比约50% [28] - 创新药部分公司股价靓丽,Pharma板块1-year forward PE平均值为21倍,目前为19倍,医疗服务板块PE平均值为14倍,处于历史低位 [34] - 2024年港股创新药公司总收入719亿元(+30% YoY),扣除影响后同比增长43%,合计亏损229亿元,同比收窄29% [35] - 2024年传统药企约半数收入正增长,头部pharma公司如翰森、中生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1%和10% [35] - 医疗服务受医保和宏观环境影响,严肃医疗类内生增长或受影响,消费类医疗服务客单价和需求承压 [35] - CXO季度环比持续改善,需关注订单恢复情况 [39] 创新药 - 目前八款国产创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1Q25泽布替尼、呋喹替尼、CARVYKTI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62%、59%、137% [43] - 2024年国内药企License-out交易数量81项,总金额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8%,2025年初至今交易数量43件,总金额超460亿美元 [43] - 2024年下半年以来,PD-(L)1/VEGF双抗BD交易持续落地,国内仅康方生物依沃西获批上市,BNT327和SSGJ-707进入三期临床 [46] - 2025年ASCO会议公布多项国产创新药临床结果,涉及ADC、双抗等产品 [47] - 2025年4月北京和深圳发布创新药支持政策,涵盖审评审批、临床应用、融资等环节 [49] - 2018-2024年国内创新药NDA受理数量复合增速为13%,2024年达117件,IND数量从2018年的515件增至2021年的2,366件,复合增速约29% [57] - 2024年创新药公司核心产品持续放量,百济、信达等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速超40% [61] - 2024年港股创新药公司总收入719亿元(+30% YoY),扣除影响后同比增长43%,合计亏损229亿元,同比收窄29% [66] - 部分公司如和黄、复宏2024年已实现盈亏平衡,百济、信达等有望于25-26年实现盈亏平衡 [70] Pharma - 2024年传统药企约半数收入正增长,头部pharma公司恒瑞、翰森、中生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3%/21%/10%,三生和远大收入增速分别为17%和13% [74] - 2023年以来,翰森、石药、三生等成功实现自研管线对外授权合作,如三生制药与辉瑞就SSGJ-707合作,首付款12.5亿美元 [76] - 2024年翰森、中生、石药研发费用分别为27亿、51亿、52亿(19-24年cagr为19%/16%/21%),研发费用率均有提升 [81] 医疗服务 - 2023-2024年医保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2024年全国医保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34,810亿元(同比增长4%)、29,676亿元(同比增长5%) [85] - 2024年国家医保基金当期结存4,683亿元,同比下降12%,累计结存同比下降19% [85] - 过去十年居民和职工医保住院率呈上升趋势,医保基金面临压力,医保预付政策有望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 [85] - 医疗服务受医保和宏观环境影响,业绩面临压力,严肃医疗类内生增长或受影响,消费类医疗服务客单价和需求承压 [35] 重点标的 - 关注创新+出海相关标的,如创新药领域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Pharma领域的三生制药、翰森制药等 [3][71]
康方生物临床试验药“失控”背后:授权收入“断奶”,创新“缩水”、销售“内卷”,合规防线如何失守
华夏时报· 2025-06-09 15:39
合规管理危机 - 康方生物因"临床试验抗癌药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流入市场"事件陷入舆论风波,重庆患者李某美使用后出现肺炎不良反应[2][3] - 公司将责任归咎于重庆销售人员伪造研究立项文件及医院伦理批件,以临床研究名义骗取药物并无偿提供给患者[4] - 事件暴露公司合规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药物流向追踪等关键环节全面失守[4] 财务表现与商业模式 - 2023年公司净利润达19.42亿元,主要依赖29.23亿元海外授权收入(占总营收64.57%)[5] - 2024年海外授权收入骤降95.84%至1.22亿元,导致总营收从45.26亿元腰斩至21.24亿元[6] - 商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88%至20.02亿元,但无法弥补授权收入缺口,全年净亏损5.01亿元[6][7] - 2020-2022年亏损额分别为13.21亿元、12.58亿元、14.22亿元,显示公司长期依赖单一授权交易的商业模式风险[7] 商业化与研发投入 - 销售团队从2023年788人增至2024年816人,销售成本同比增长116.92%至2.89亿元[10] - 2024年销售费用率达47.17%(10.02亿元),同比增加12.51%,但研发投入逆势缩减5.29%至11.88亿元[11][12] - 销售成本增速是毛利增速(16.53%)的7倍,显示销售策略效率低下[10] 产品管线与市场预期 - 依沃西单抗(PD-1/VEGF)2024年5月获批,为公司商业化注入新动能[6] - 公司预计2025年卡度尼利和依沃西两款双抗产品将因医保执行放量,已完成1000家医院准入,目标覆盖2000家以上医院[9]
创新药火了!最新研判
中国基金报· 2025-06-08 21:39
行业表现与驱动因素 - 截至6月6日,万得创新药指数年内大涨逾20%,港股创新药指数涨超50% [1] - 关键驱动因素包括:产业转型升级(从仿制药转向全球化创新研发)、政策支持(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科技属性受关注)、国际化进展(海外授权交易占比达30%) [3][5][6] - 可持续因素:老龄化需求、政策支持、研发能力增强、新技术涌现;短期刺激因素:ASCO等行业会议催化 [4][5] 行业发展阶段 - 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从"跟随式创新"迈向"全球领跑"突破期,2025年或成收入放量、盈利跨越、估值抬升"三个元年" [4][7] - 研发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创新药IP出海交易量占全球30%,头部企业逐步盈利 [6][7] - 商业化仍处初级阶段,多数企业通过BD形式出海,未来或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 [6] 全球竞争格局 - 中国创新药展现全球竞争力,对海外药企构成实质性压力,未来或占全球30%-50%市场份额 [9][10] - 竞争核心在于FIC(First-in-Class)或BIC(Best-in-Class),头两款药物通常占据80%市场份额 [9] - 疾病领域分化明显:肿瘤领域(I/O+ADC、双抗)迭代快,但全球销售额前十仍由欧美MNC主导 [10] 估值水平 - 当前估值合理偏低:A股申万医药生物指数PS 2.75倍(近十年42.47%分位),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PS 1.35倍(近十年65.26%分位) [11] - 万得创新药指数1135点(较2020年2046点仍有差距),修复空间较大 [11][12] - 港股创新药估值处历史低位,"盈利改善+国际化"支撑进一步修复 [12] 研发与商业化进展 - 重点关注领域:GLP-1(多靶点、小分子)、肿瘤(ADC、双抗)、代谢病(心梗、心衰)、自免、基因治疗等 [14][15] - 商业化主线:2025年医保放量、海外授权(肿瘤/自免/慢性病领域高额交易) [14] - 临床突破:2025年ASCO会议中国70项研究入选,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 [7][15] 行业挑战 - 研发难题:"三个10"(10%成功率、10年周期、10亿元级投入),海外临床与商业化能力待提升 [16] - 同质化竞争:原创靶点稀缺,基础科学限制导致"内卷"加剧 [16] - 支付环境:商业健康险需培育,国内支付能力仍需引导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