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式回购
搜索文档
A股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提升 年内回购金额创下近五年新高
证券日报网· 2025-11-19 22:00
A股上市公司回购总体情况 - 截至11月19日,A股上市公司年内回购金额达1558.76亿元,创近五年新高 [1] - 年内已有462家上市公司新发布509单回购计划 [1] - 11月19日单日,15家上市公司共发布15个股票回购相关进展,涉及预案披露、方案通过、实施进展及实施完毕等不同阶段 [1] 回购参与主体特征 - 进入2025年以来,央国企及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回购热情高涨 [2] - 宁德时代宣布拟回购40亿元至80亿元股份,美的集团宣布回购50亿元至100亿元股份 [2] - 中国交建及中远海控等公司回购股份计划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2] 回购动机与市场认知 - 上市公司认为当前股价被低估是选择回购的重要原因 [2] - 回购案例增长反映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认可度提高,以及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向价值投资转变 [3] - 股票回购已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2] 注销式回购趋势 - 截至11月19日,128单回购计划用于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占比为25.14%,较去年同期的17.36%进一步提升 [1] - 注销式回购可提升每股收益、传递市场信心、提振股价、优化资本结构和增强股东回报 [4] - 亚宝药业于11月18日注销已回购的800万股股份,永吉股份、联化科技等多家公司近期也宣布将回购股份注销 [4] 注销式回购的驱动与建议 -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流动性充盈程度是进行注销式回购的底气 [4] - 提高注销式回购比例的建议包括加强监管引导和政策激励、加强价值宣传以及优化注销流程 [5]
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回购的股票
36氪· 2025-11-11 19:30
文章核心观点 - 注销式回购是上市公司向股东传递信心、提升每股权益并推动市值修复的有效手段 [3][5][10] - 优秀公司通过战略定力、业务创新和持续回购,能够穿越行业周期并实现价值重估 [17][18][21] - 中国资产(如腾讯、贝壳、阿里)正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注销式回购和业务转型应对市场挑战 [3][9][17] 国际案例与经验 - 伯克希尔通过美国运通的股票回购,持股比例从11.2%被动提升至22% [1] - 苹果过去十年累计回购超7000亿美元,伯克希尔凭借其回购和股息获得丰厚收益 [2][15] - 英伟达2023年启动250亿美元回购,2025年回购规模达620亿美元,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 [11][13] - 美股七姐妹2025年总回购金额超过1.1万亿美元,助推美股连续第三个上涨周期 [3] 中国公司实践与效果 - 腾讯2022-2024年累计回购1876亿港元,超过同期大股东售股金额,市值从不足2万亿人民币回升至近6万亿港币 [8][9][10] - 贝壳第三季度回购金额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3%,创近两年新高 [5] - 贝壳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回购约23亿美元,占启动前总股本约11.5%,今年回购金额同比提升15.7% [10] - 阿里通过注销式回购、AI战略和整合消费业务重塑竞争力,股价从最低55.7港元/股回升 [19] 业务战略与行业前景 - 贝壳实施"一体三翼"战略,家装家居业务贡献利润率达32%,租赁业务贡献利润率提升至8.7% [17] - 贝壳新房业务GTV前三季度同比提升11%,存量房业务GTV第三季度同比提升5.8% [21] - 阿里将战略调整为"用户为先,AI驱动",整合电商、外卖、酒旅等业务焕发战斗力 [19] - 房产交易行业在筑底后有望重新开局,链主企业的流量、数字化和服务价值权重提升 [20][21] 市场机制与逻辑 - 注销式回购通过减少股本直接增厚每股权益,并向市场传递市盈率被低估的信号 [5][10] - 在市场下行期,回购行动可规避"塔西佗陷阱",以实际投入替代高成本解释 [7][8][9] - 公司通过回购为自身未来"下注",反向证明其战略信心和现金流健康度 [15][16]
前三季度回购排名港股前列,贝壳吸引多家长线投资机构增持
市值风云· 2025-11-10 21:17
港股市场表现与支撑力量 - 截至11月4日恒生指数累计涨逾29%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逾30% [3] - 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1.27万亿港元创年度净流入额历史新高 [3] - 截至11月3日239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回购操作累计回购金额达1461.89亿港元 [4] 贝壳第三季度业绩表现 - 总交易额达7367亿元净收入同比增长2.1%至231亿元净利润7.4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2.86亿元 [6] - 净收入和经调整净利润均优于彭博一致预期分别超出约1.4亿元和6100万元 [6] - 非房产交易业务净收入占比历史性提升至45% [6] - 家装家居业务净收入达43亿元贡献利润率提升至32%同比增0.8个百分点 [7] - 房屋租赁服务收入达57亿元同比大增45.3%贡献利润率达8.7%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在管房源规模超66万套 [8] - 存量房业务GTV达5056亿元同比提升5.8%新房业务GTV为1963亿元 [9] - 经营费用为43亿元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6.7% [9] - 研发费用达6.48亿元同比增13.2% [1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92.2亿元人民币经营性现金流8.5亿元 [12] 贝壳回购策略与股东回报 - 第三季度累计回购2.8亿美元同比提升38.3%创近两年单季度回购新高 [13] - 2025年至今累计回购总金额较去年同期提升15.7%前三季度港股互联网和地产行业回购金额排名第四 [13] - 自2022年9月启动回购计划以来累计回购约23亿美元累计回购股数占启动前总股本约11.5% [15] - 回购计划已延长和扩大至2028年8月底和50亿美元 [14] - 管理层认为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16] 注销式回购的优势 - 注销式回购使股票从总股本中永久消失直接增厚每股收益和提升净资产收益率 [19][20] - 假设净利润不变总股本减少可提升每股收益例如从10元提升至11.11元增幅11.1% [20] - 该策略吸引长线投资者如挪威银行投资管理淡马锡等机构增持股票 [20][21] - 苹果公司通过回购注销使股本减少近14%每股收益凭空增长15.7% [20] 贝壳战略与行业地位 - 一体三翼战略进入收获期多元化业务构建对抗行业周期能力 [6] - AI技术深度赋能房产交易领域AI助手好客贡献超50%成交量租赁业务全流程智能运营人效提升13%审核时长降低96% [10] - 在政策底向市场底传导阶段展现商业模式韧性 [6]
山东玻纤:公司始终专注主业发展
证券日报· 2025-11-10 21:07
公司对注销式回购的态度 - 公司表示将统筹考虑市场情况、资金需求与股东利益等多方面因素 审慎研究和论证注销式回购事宜[2] - 如有相关安排 公司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2] 公司经营与发展战略 - 公司始终专注主业发展 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 - 公司积极推动自身价值与市值的均衡发展 努力为股东创造长期稳定回报[2]
年内回购超2500亿元,腾讯、美的等龙头密集出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21:57
资本市场股份回购增持新常态 - 资本市场股份回购、增持的新常态已经形成,A股与港股市场表现强劲,上证指数重回4000点,恒生指数创四年来新高,恒生科技指数一度突破6600点历史新高 [2] - 产业资本回购增持热情持续处于高位,A股市场已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计划,1412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金额达1288.00亿元 [2] - 港股市场有241家上市公司进行回购操作,累计回购金额达1466.73亿港元(约1343.38亿人民币),A股与港股两市回购合计超2500亿元 [2] A股市场回购概况 - A股市场持续回暖,产业资本认为上市公司整体估值仍有上行空间,对后市的积极看好驱动了持续的回购增持行为 [4] - 合计有269家企业股份回购金额过亿元,其中14家企业回购金额超过十亿元,消费、科技和智能制造企业是A股回购的主力军 [4] - 美的集团回购规模最大,累计回购1.3亿股,占总股本1.7048%,支付总金额为95.75亿元,其他大型回购包括贵州茅台近60亿元、宁德时代43.87亿元、徐工机械30.66亿元 [4] 注销式回购趋势 - 在政策支持引导下,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如贵州茅台第一轮回购约60亿元用于注销,第二轮回购也计划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5] - 部分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用途变更为注销,如初灵信息拟将31.8万股回购股份用途从未来出售变更为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5] 政策支持:专项再贷款 - A股市场回购增持热情持续走高离不开专项再贷款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后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达8000亿元 [6] - 自2024年10月至2025年11月5日,A股市场已有760家上市公司披露获得回购增持贷款支持,贷款金额上限为1536.04亿元,包含546个股份回购贷款计划和214个增持贷款计划 [7] - 贷款上限规模最大的是茅台集团和三峡集团,贷款额度上限均为27亿元,贷款期限3年,茅台集团计划增持金额30亿至33亿元,三峡集团计划增持15亿至30亿元 [7] 港股市场回购概况 - 港股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较高,今年以来共有241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回购操作,累计回购金额达1466.73亿港元,回购企业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10] - 科技、消费企业占据主流,金融企业是股份回购的中坚力量,回购金额前五名为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中国宏桥和中远海控 [10] - 腾讯控股以609.65亿港元回购规模稳居榜首,累计回购约1.22亿股,汇丰控股位居第二,累计回购302.57亿港元,友邦保险以176.93亿港元位列第三 [11] - 科技企业如快手-W、药明生物、小米集团-W回购金额均超十亿港元,消费领域安踏体育、太古股份公司A、周大福、百胜中国等回购金额也显著增加 [11] 市场影响与展望 - 在政策支持下,未来上市公司增持回购规模有望持续提升,中长期有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信心,推动市场定价更注重公司内在价值 [8] - 短期来看,上市公司增持回购流入的增量资金为A股市场带来更多活水,保障市场流动性,体现上市公司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坚定信心 [8] - 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是支撑港股市场资金面的重要力量,将提振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后续发展的预期 [14] - 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存在较大估值修复空间,中长期南向资金和外资可能在低利率环境下流入,港股仍有较大上行空间 [14]
A股港股年内回购规模均破千亿,龙头企业密集出手传递市场信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18:36
资本市场股份回购增持概况 - 资本市场股份回购、增持的新常态已经形成,A股与港股市场表现强劲,上证指数重回4000点,恒生指数创四年来新高,恒生科技指数一度突破6600点历史新高 [2] - 产业资本回购增持热情持续处于高位,基于对上市公司整体估值仍有上行空间的积极看好 [2] A股市场回购数据 - 今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计划或方案,合计1412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金额达到1288.00亿元 [2] - 合计269家企业股份回购金额过亿元,其中14家企业回购金额超过十亿元,消费、科技和智能制造企业是A股回购主力军 [3] - 美的集团回购规模最大,累计回购1.3亿股(占总股本1.7048%),支付总金额95.75亿元,公司曾抛出两份回购计划(15亿元—30亿元和50亿元—100亿元) [3] - 其他大规模回购案例包括贵州茅台回购近60亿元、宁德时代回购43.87亿元、徐工机械累计回购30.66亿元 [4] 注销式回购趋势 - 在政策支持引导下,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如贵州茅台两轮回购均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4] - 部分上市公司将回购用途变更为注销,如初灵信息拟将31.8万股回购股份用途从出售变更为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4] 政策支持与贷款计划 - 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后与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 [5] - 2024年10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760家上市公司披露获得回购增持贷款支持,贷款金额上限1536.04亿元,包含546个股份回购贷款计划和214个增持贷款计划 [5] - 贷款上限规模最大的是茅台集团和三峡集团,贷款额度上限均为27亿元,贷款期限3年 [5] - 茅台集团计划增持公司股票金额不低于30亿元且不高于33亿元,三峡集团计划增持金额不低于15亿元、不高于30亿元 [5][6] 港股市场回购情况 - 今年以来共有241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回购操作,累计回购金额达1466.73亿港元,回购企业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7] - 港股回购以科技、消费和金融企业为主,腾讯控股以609.65亿港元回购规模稳居榜首(累计回购约1.22亿股),汇丰控股第二(302.57亿港元,3.30亿股),友邦保险第三(176.93亿港元,2.92亿股) [7] - 其他科技企业如快手-W、药明生物、小米集团-W回购金额分别为21.72亿港元、17.08亿港元和15.37亿港元 [8] - 消费领域安踏体育、太古股份公司A、周大福、百胜中国分别回购16.85亿港元、16.77亿港元、15.73亿港元、11.73亿港元 [8] 市场影响与前景展望 - 上市公司增持回购有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信心,推动市场定价更注重公司内在价值,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6] - 港交所推行库存股改革允许回购股份作为库存股持有,提升了企业积极性和回购效率,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是支撑市场资金面的重要力量 [8] - 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存在较大估值修复空间,中长期仍有较大上行空间 [8][9]
股市必读:森马服饰(002563)10月29日董秘有最新回复
搜狐财经· 2025-10-30 08:42
股价及交易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2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于5.25元,下跌0.76% [1] - 当日换手率为1.09%,成交量24.01万手,成交额1.26亿元 [1] - 10月29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27.14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686.59万元 [5][6] 供应链与物流能力 - 公司已上线商品智能拉补系统和全域货通等智能工具,通过算法模型提升商品流通决策效率 [2] - 物流架构已调整为TOB和TOC集成运作模式,主要在温州、嘉兴等地运营 [2] - 公司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优化物流布局,结合时效、成本及收货地址选择最优发货方案 [2] 品牌与IP资源管理 - 公司拥有以森马品牌为代表的成人休闲服饰和以巴拉巴拉品牌为代表的儿童服饰两大品牌集群 [4] - 各品牌会根据定位和消费者画像引入IP资源,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4] - 公司内部已建立IP全周期管理制度,覆盖从引入、产品开发到销售的全过程关键环节 [4] 业务多元化与股东关系 - 倍迪家宠物食品品牌为公司股东森马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品牌,并非公司直接业务 [2] - 投资者建议公司响应证监会号召,采用"注销式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 [3] - 公司董秘对投资者的回购建议表示感谢 [3]
万和财富早班车-20251029
万和证券· 2025-10-29 09:58
核心观点 - 市场整体趋势依然向上 A股与经济有望在政策刺激下同步出现向上的拐点 [7] - 中线投资建议关注维持高景气度的半导体、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 [7] - 投资者可关注前期热门行业龙头回调后的低吸机会 风险偏好较低者可逢低关注宽基基金 [7] 国内金融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收盘3988.22点 下跌0.22% [2] - 深证成指收盘13430.10点 下跌0.44% [2] - 创业板指收盘3229.58点 下跌0.15% [2] - 沪深两市成交额2.15万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缩量1923亿元 [7] 宏观政策动态 - 证监会大力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 [4] -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4] - 证监会出台措施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 [4] 行业最新动态 - 核聚变领域迎里程碑式突破 产业链投资机遇凸显 相关个股包括旭光电子 新风光 [5] - 高通入局AI芯片市场 相关合作伙伴有望站上风口 相关个股包括顺络电子 长电科技 [5] - 中国风光发电领跑全球 风电产业链有望盈利修复 相关个股包括新强联 威力传动 [5] 上市公司聚焦 - 金健米业2025年三季报主业盈利实现关键突破 品牌升级与社会责任并进 [6] - 均胜电子冲刺"A+H"双上市 募资聚焦汽车智能化与机器人赛道 [6] - 海正药业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102.14% 创新与国际化战略显效 [6] - 通化东宝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逾50% 胰岛素类似物收入首次超过人胰岛素 [6] 市场回顾及展望 - 沪指盘中突破4000点大关 再创十年新高 但三大指数最终全部收跌 [7] - 市场热点快速轮动 福建板块掀起涨停潮 平潭发展8天6板 军工板块盘中快速拉升 [7] - 三季报行情即将收官 红利板块与科技股反复拉锯 [7]
中小投资者保护出实招!涉及先行赔付、量化监管等多个焦点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13:40
核心观点 -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涵盖八大方面共23项具体措施,核心在于从公司上市入口端、交易公平性、投资者回报、机构责任及违法打击等多维度强化中小投资者保护[2] 新股发行与招股书优化 - 优化新股定价机制,鼓励长期投资导向的网下配售,研究试点对锁定期更长、锁定比例更高的投资者提高配售比例,并从严限制报价操纵行为[3] - 禁止承销机构按发行规模递增收费,禁止保荐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以发行上市结果或审计结果作为收费条件[3] - 提升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要求其“简明清晰、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3] 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 - 大力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2][3] - 引导上市公司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施一年多次分红,增强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3] 交易公平性与程序化交易监管 - 加强融资融券业务监管,完善规则以提高业务透明度和公平性[4] - 加大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的信息核查力度,完善异常交易监控标准,针对性强化交易监测监控[4] - 重申交易必须通过持牌机构系统进行,严禁为个别投资者提供特殊便利,确保所有投资者在统一规则和通道下交易[4] 机构投资者服务与适当性管理 - 引导经营机构提供更多适合中小投资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6] - 督促经营机构将投资者教育嵌入业务流程,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6] - 压实代销机构适当性管理责任,要求其在销售金融产品时充分履行风险说明告知义务[6] - 经营机构因提供产品或服务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且无法证明已履行适当性义务的,支持法院判令其承担赔偿责任[6] - 压实经营机构处理投资者诉求的主体责任,要求及时答复投诉并推动纠纷解决,对侵害投资者权益的机构依法严肃处理[6] 市场乱象整治与违法行为打击 - 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违规减持、非法证券期货投资咨询及通过自媒体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零容忍”[7] - 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协作,打击侵占挪用私募基金财产、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等违法犯罪行为,提高打击及时性和精准性[7] 纠纷化解与先行赔付机制 - 推动证券监管部门与人民法院“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全面落地,完善“示范判决+批量调解”工作机制,通过委托调解高效化解群体性纠纷[8] - 鼓励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相关证券公司依法自愿作出先行赔付投资者的承诺[8] - 引导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主动采取先行赔付或其他措施弥补投资者损失[2][8] - 上市公司主动退市或因收购要约导致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应当提供现金选择权等保护措施[8]
证监会:大力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20:12
政策核心观点 - 证监会发布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意见,核心在于推动上市公司增强投资者回报 [1] 投资者回报措施 - 大力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 [1] - 多措并举引导上市公司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施一年多次分红 [1] - 旨在增强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