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制药
icon
搜索文档
AI制药离“照进现实”还有多远?丨ToB产业观察
钛媒体APP· 2025-05-06 10:16
AI+制药的核心优势 - AI技术将新药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1年半,成本从20亿美元降至260万美元[2][3] - 英矽智能利用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完成早期药物发现仅用18个月和260万美元[3] - 深势科技AI平台在GPCR靶点筛选中发现效能比国际药企提升数百倍,从1200万化合物中筛选出14个先导化合物[4] - 辉瑞利用AI技术使罕见病药物研发周期缩短至传统方法1/3,成本降至1/200[4] - AlphaFold2预测蛋白质结构解决传统实验耗时难题,已被全球超200万科研人员使用[4] 技术突破与行业案例 - 深势科技Uni-Fold技术将蛋白折叠模型训练时间从11天降至4天,推理显存需求降低50%[5] - Uni-Mol Docking v2预测精度达77.6%,性能超越AlphaFold-latest并被列为AlphaFold3实验基线[5] - 辉瑞借助AI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减少30%无效周期,梅奥诊所AI方案提升癌症治愈率20%[6] - AI在老药新用领域提升合成效率50%以上,成功预测药物新适应症[6] 市场规模与资本动态 - 麦肯锡预测2030年AI制药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全面渗透后可达2800-5300亿美元[7] - 2025年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150亿美元,AI制药细分市场达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7] - 泛癌早筛Grail年初涨幅超200%,AI精准医疗Tempus涨幅达165%[7] 商业化挑战与解决方案 - 数据碎片化和模型"黑箱"问题制约发展,目前尚无AI主导药物进入III期临床[8] - 新药研发"十年十亿美金"的长周期特性影响资本热情[8] - 望石智慧建立三级评估标准解决模型幻觉问题,推动行业标准建立[9] - AI for Science理念通过结合科学家经验与AI建模解决高质量数据不足问题[10] 未来发展趋势 - AI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药物研发核心引擎,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11] - 深势科技已构建Hermite药物设计平台和RiDYMO发现平台实现商业化落地[9] - 未来十年AI制药将重塑医药产业格局,催生万亿级市场增量[11]
和讯投顾黄琼珂:市场整体呈现缩量态势,但是符合预期
和讯财经· 2025-04-30 09:34
(原标题:和讯投顾黄琼珂:市场整体呈现缩量态势,但是符合预期) 然而,黄琼珂也敏锐地察觉到,已有部分先知先觉的资金开始行动。他提到,这些资金的动向与之前在 直播中与大家探讨过的几个方向不谋而合。具体来看,科技板块中的"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了资金关注 的焦点,尤其是基建算力端。今日,众多算力核心公司如莲花、美丽等均出现了大幅上涨。在应用端方 面,黄琼珂特别看好两个方向:一是disc方向(或指与特定技术、产品相关的方向,原文表述可能有所 简化或特定语境下的指代),由于该方向在5月份将发布r二版本,且核心龙头已逐渐走出圆弧底形态, 因此备受市场关注;二是人工智能应用中最先能够实现产业化并产生利润的能源制药领域。今日,AI 制药板块在昨日业绩集体爆雷后实现了全面修复,显示出市场的先机先觉效应。 4月29日,和讯投顾黄琼珂对当日市场行情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今日市场整体呈现缩量态势,而 这种缩量背后所体现的正是震荡行情的几个典型特征:成交量持续低迷、板块轮动速度加快以及跷跷板 效应显著。他强调,跷跷板效应与板块轮动速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当 前市场的运行节奏。 黄琼珂举例说明,昨日市场指数呈 ...
掘金AI制药,要躺赚了?
36氪· 2025-04-30 08:24
政策红利下的冷思考与热期待。最好,人人都当掘金者。 AI制药的黄金期真来了。 4月24日,国家相关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下称,《方 案》),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对AI制药的期待。港股AI医疗概念股应声上涨,A股中的 部分AI医疗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细心的投资者或许还会记得,不久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FDA)在耗费十年时间、十亿美 元的投入,但成功率却只有十分之一之后,宣布将终止临床前药物开发中的动物实验,通过采用更高效、 更贴近人体的方法取而代之。 数据显示,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至少有38家AI制药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17.5亿美元的融资。包括英矽 智能获1.1亿美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后,英矽智能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但喧嚣背后却有个尴尬的现实仍悬而未决:全球尚无一款完全由AI技术研发的新药成功上市。那么,AI 制药究竟会不会形成泡沫还是值得期许的未来? 01 目前,AI制药面临着数据割裂与标准化缺失等问题。医药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数 据分散在药企、医院、CRO(合同研发组织)等不同主体。部分药企因质量 ...
重磅解读
中国基金报· 2025-04-29 16:48
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解读 - 《实施方案》提出两个阶段目标:2027年取得重要进展,203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 [1][3] - 聚焦四大行动方向:数智技术赋能、转型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监管提升,包含14项具体任务 [1] - 明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全产业链升级,计划2027年前突破30项数智化关键技术 [3][6] 数智化转型的行业影响 - 推动医药工业制造自动化、智能化,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强化网络安全防范 [2] - 促进产业链协同:柔性化智能工厂普及,区块链溯源覆盖90%流通环节,AI需求预测降低库存成本20% [6] - 提升研发效率:AI制药可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加速国产创新药通过FDA/EMA认证 [3][7] 重点投资机会领域 - AI医疗与CXO板块直接受益,AI药物研发、智能制药设备、医疗大数据平台等五类领域被看好 [8] - 创新药械企业:国内在研创新药数量全球领先,未来5-10年将出现多款"重磅炸弹"药物(销售额超10亿美元) [12][13] - 生命科学上游:科研试剂、仪器设备等自主可控赛道因进口替代加速潜力显著 [10] 医药板块发展趋势 - 创新药进入"三个元年":2025年收入放量、盈利跨越、估值抬升,80%创新药公司将迎来产品放量期 [13][14] - 医疗器械与仿制药板块集采压力缓和,消费医疗有望随政策刺激实现基本面反转 [10] - 行业估值处于底部区间,创新药、医疗器械、消费医疗等子行业具备戴维斯双击潜力 [11]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人工智能与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研发效率和生产标准化水平 [4][5] - 数智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20%以上,符合绿色发展趋势 [6] - 41个具体应用场景案例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提供实操参考 [3]
成都先导(688222):2024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行稳则致远,AI再创星辰大海
民生证券· 2025-04-29 13:5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 年成都先导实现营业收入 4.27 亿元,同比上升 14.99%;归母净利润 0.51 亿元,同比上升 26.13%;2025Q1 实现营业收入 1.07 亿元,同比下滑 0.60%,归母净利润 0.28 亿元,同比上升 102.90% [1] - 25Q1 公司毛利率 48.13%,同比+2.92pcts,环比+5.83pcts;研发费用率 12.01%,同比-0.09pcts,环比-0.17pcts;销售费用率 3.53%,同比-0.60pcts,环比-0.62pcts;管理费用率 16.70%,同比+0.34pcts,环比+6.61pcts [2] - 2024 年 DEL 板块收入 1.99 亿元,同比+8.55%;FBDD/SBDD 板块收入 1.20 亿元,同比+30.99%;OBT 板块收入 0.48 亿元,同比+39.72% [3] - 2024 年公司完成 DEL+AI+自动化的 DMTA 分子优化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客户某靶点项目中实现两轮 DMTA 循环 [4]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5.15/6.14/7.22 亿元,同比增长 20.6%/19.1%/17.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65/0.84/1.03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91/71/58 倍 [4] 各目录总结 成长能力 - 2024 - 2027E 营业收入分别为 4.27 亿、5.15 亿、6.14 亿、7.22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14.99%、20.61%、19.15%、17.69%;净利润分别为 0.50 亿、0.65 亿、0.84 亿、1.03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26.13%、27.34%、28.92%、22.66% [6][9] 盈利能力 - 2024 - 2027E 毛利率分别为 51.86%、51.74%、51.64%、51.41%;净利润率分别为 12.03%、12.70%、13.74%、14.32%;总资产收益率 ROA 分别为 2.92%、3.57%、4.44%、5.21%;净资产收益率 ROE 分别为 3.69%、4.55%、5.66%、6.67% [9] 偿债能力 - 2024 - 2027E 流动比率分别为 6.29、5.67、5.49、5.34;速动比率分别为 5.68、5.00、4.80、4.63;现金比率分别为 2.45、2.30、2.18、2.09;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19.02%、20.00%、20.07%、20.40% [9] 经营效率 - 2024 - 2027E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 84.84、95.00、95.00、95.00 天;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 59.24、60.00、60.00、60.00 天;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 0.24、0.29、0.33、0.37 [9] 每股指标 - 2024 - 2027E 每股收益分别为 0.13、0.16、0.21、0.26 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 3.48、3.59、3.72、3.87 元;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 0.32、0.22、0.28、0.32 元;每股股利分别为 0.06、0.08、0.10、0.13 元 [9] 估值分析 - 2024 - 2027E PE 分别为 116、91、71、58 倍;PB 分别为 4.3、4.1、4.0、3.8 倍;EV/EBITDA 分别为 40.47、50.00、41.64、36.51;股息收益率分别为 0.40%、0.54%、0.69%、0.85% [9] 现金流量表 - 2024 - 2027E 净利润分别为 0.50 亿、0.65 亿、0.84 亿、1.03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1.28 亿、0.86 亿、1.13 亿、1.28 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0.05 亿、-0.21 亿、-0.58 亿、-0.65 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0.39 亿、-0.27 亿、-0.44 亿、-0.46 亿元;现金净流量分别为 0.88 亿、0.38 亿、0.12 亿、0.17 亿元 [9]
AI技术引擎×医疗产业创新!北电数智落地AI+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标杆案例
江南时报· 2025-04-27 23:33
人工智能正凭借强大的技术穿透力与创新驱动力,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吸引着各界目 光。然而,AI产业的前行之路并非坦途,诸多挑战横亘在前。国产算力商业化落地难、场景应用落地 难、数据价值释放难,已成为制约AI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瓶颈。基于此背景,北电数智与中日友好 医院的合作,为突破AI医疗领域的发展困局带来了全新思路,也为AI如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 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关于促进"互联 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医疗(002173)服 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强调,要加快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 的应用,推动智能医疗设备研发和应用示范,建立智能医疗服务体系。这些政策为医疗AI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但现实中,AI产业在医疗领域的落地面临重重挑战。国产算力商业化层面,国内算力技术虽有进展, 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市场需求碎片化、商业模式不成熟,导致算力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医疗机构因 高昂成本难以借助先进算力提升服务。场景 ...
国内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市举行;“千帆星座”完成五批次发射;七部门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应用试点——《投资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5 07:58
重要市场新闻 - 美股三大指数全线收涨,道指涨1.23%,标普500指数涨2.03%,纳指涨2.74% [1] - 科技股普涨,特斯拉、亚马逊、微软涨超3%,谷歌、Meta涨逾2%,苹果涨近2% [1] - 半导体板块表现强劲,美光科技、博通涨逾6%,英特尔、AMD涨超4%,英伟达涨逾3% [1] - 中概股多数上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0.68%,小马智行涨近40%,蔚来、富途控股涨逾6% [1] - 国际油价走强,美油主力合约收涨0.80%报62.7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涨0.59%报66.51美元/桶 [1] - 国际金价大幅反弹,现货黄金涨1.83%报3347.95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涨2.04%报3361.30美元/盎司 [1] - 欧洲三大股指小幅上涨,德国DAX指数涨0.47%,法国CAC40指数涨0.27%,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05% [1]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 - 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办,包括竞速跑、越野跑、足球、篮球等竞技赛和搬运、智能抓取等应用赛 [2] - 无锡市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目标三年时间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 [2] - 具身智能将AI融入机器人实体,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实现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之一 [2] - 预计未来五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有望在2026年突破万亿规模 [2] - 相关概念股包括汉威科技、固高科技、东土科技等 [2] 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 - 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支持建立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 [3] - 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应用试点,鼓励龙头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等组成联合体 [3] - 人工智能可缩短药物上市时间约40%至8年,提高成功率 [3] - AI制药发展势头强劲,进入临床试验的人工智能发现的药物分子数量快速增长 [3] - 相关概念股包括仟源医药、成都先导、华森制药等 [3] 卫星互联网产业 - 我国低轨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已完成五个批次组网卫星发射,进入常态化发射组网阶段 [4] - 2022年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314亿元,预计2025年达447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11% [4] - 6G加速融合卫星通信推动空天地一体化布局,IMT-2030推进组加快6G研发 [4] - 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带动终端生态进入黄金期 [4] - 相关概念股包括天银机电、上海瀚讯、硕贝德等 [4][5] 支付宝商家助力计划 - 支付宝推出"商家百亿助力计划",包括免费升级商家收银设备和推出提振消费专项补贴 [5] - 向合作伙伴全面开放基于"碰一下"的超300种细分行业场景解决方案 [5] - "碰一下"已覆盖全国超400个城市,接入5000+品牌及千万商家,用户数量破亿 [6] - 形成涵盖软件开发、硬件制造、手机厂商、服务商、品牌商家的完整生态链条 [6] - 相关概念股包括拉卡拉、复旦微电、四方精创等 [6] 公司风险提示 - 未名医药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被暂停生产、销售,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净利润-1400.37万元 [7] - ST天喻2024年度财务报表可能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7] - 江盐集团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285.55万股,占总股本2% [7] - 惠伦晶体及实控人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8]
港股概念追踪 | 七部门发文推进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 AI制药展现较大潜力(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4-25 07:22
政策规划 - 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1] - 方案重点布局数智技术赋能行动、数智转型推广行动、数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数智监管提升行动四大专项行动,包含14项重点工作任务[1] - 方案针对医药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质量安全、流通追溯、CXO等核心领域,列出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等关键要素清单[1] 行业影响 - 政策标志着医药产业进入以数据驱动、智能赋能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将深刻重塑行业格局[2] - AI等技术可破解研发痛点、重构生产流程、优化流通体系,数智化改造成为未来主攻方向[2] - 全产业链数字化将提高产业整体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为中医药现代化带来机遇[2] AI制药市场 - 2023年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13.8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29.94亿美元,2021-2026年CAGR 30.47%[3] - 2022年中国AI制药对外合作管线市场规模15.5亿元,自研管线11.6亿元,预计2035年分别达1353亿和686.3亿[3] - 2023年全球制药研发支出超3000亿美元,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研究占比25%约800亿美元[3] - 多数头部AI制药企业可将药物发现效率提升50%以上[3] 企业表现 - 药明康德2024年营收392.41亿元(剔除新冠项目同比+5.2%),经调整净利润105.83亿元,净利率27.0%创历史新高[4] - 康龙化成2024年营收122.76亿元(+6.39%),归母净利润17.93亿元(+12.01%)[4] - 医渡科技依托"AI医疗大脑"YiduCore,覆盖公共健康、临床研究、医疗管理、新药研发等领域[4]
AI制药产业迎来重磅政策利好,两家公司已有前瞻布局
选股宝· 2025-04-24 22:36
行业 - 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 - 2030年)》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支持建立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开展应用试点,鼓励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1] - 人工智能可缩短药物上市时间,提高成功率,未来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深度融合阶段,药物上市时间平均缩短约40%至8年,药物研发总成本平均降低约75%至6亿美元 [1] - AI制药发展势头强劲,大型药企加速布局AI + 新药研发,随着利好政策驱动及AI技术进化,AI制药产业望加速爆发 [1] 公司 - 仟源医药与亿药科技于24年5月设立合资公司仟源亿药,聚焦基于AI制药技术下两条管线(抗衰老及肥胖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亿药科技有灵素系统可提高筛选效率 [2] - 华森制药与高校专家合资成立的成都奥睿药业基于AI药物发现技术平台,致力于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研发,孵化有相关创新药研发项目 [2]
云顶新耀-B(01952):“双轮驱动+年度商业化盈利”破局,摘B在即剑指Biopharma新标杆
智通财经网· 2025-04-22 09:05
公司业绩与摘B进展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7亿元,同比激增461.16%,首次达到港交所摘B条件(市值至少40亿港元且最近财年收益不低于5亿港元)[1] - 公司成为港股市场又一家迈向成熟Biopharma的创新药企,标志其进入新发展阶段[1] - 摘B后公司有望复制同行成功路径,如康方生物摘B后股价累计涨幅达107%[3] 核心产品商业化表现 - 耐赋康®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并进入医保目录,海外市场同步拓展至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上市7个月销售收入达3.53亿元[2] - 依嘉®通过渗透300多家核心医院及CSO合作,2024年销售额3.53亿元,同比增长256%[2] - 两大核心品种合计贡献7.06亿元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99.8%,是摘B的关键推力[2][3] 研发管线与AI制药布局 - 伊曲莫德(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预期销售峰值达20亿元,已在中国澳门获批并通过"港澳药械通"进入大湾区,NMPA受理其上市申请,预计2026年获批[3] - 公司依托AI驱动平台(如算法"妙算")提升研发效率,首款AI驱动mRNA肿瘤疫苗EVM16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成为港股"AI+创新药第一股"[3] 战略与市场认可 - "自主研发+授权引进"双轮驱动策略成效显著,公司在IgA肾病和抗生素领域以较低代价引进耐赋康®及依嘉®,展现独特商业洞见[1][2] - 中金研报大幅上调目标价133%至70港元,认为公司研发药估值开始体现[4] - 公司计划持续完善研产销闭环,推动核心品种规模商业化以提升二级市场价值[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