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
搜索文档
本周六签到!第四届气体分离产业大会丨膜分离/吸附/吸收、CCUS/特种分离工艺、材料与装备!
DT新材料· 2025-05-04 21:17
行业趋势与政策 - 《巴黎协定》6.4条款推动全球碳市场启动,为气体分离产业带来新机遇 [1] - 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聚焦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化难题及最新科研进展 [1] - 会议涵盖气体分离宏观分析、新型高性能材料、CCUS工艺等热点话题 [2] 技术突破与材料创新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量产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公司已具备MOFs吨级量产能力 [1][55] - 中科院团队开发出天然气提氦和脱碳用国产化膜材料及组件,并建立工业试验装置 [41] - 浙江大学团队在电子特气吸附分离纯化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 [31] - 华南理工大学开发出新一代碳分子筛,实现次埃米级精度烯烃/烷烃分离 [11] 应用场景与示范项目 - 江苏油田CO₂驱油现场和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将作为实地参观项目 [1][53]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 [47] - 中国石油首个催化裂化烟气千吨级碳捕集装置通过验收 [48] - 华电句容发电CCUS项目产出99.9%食品级液体CO₂,填补集团技术空白 [53] 企业动态与产业化 - 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推出多款高端分析仪器 [54] - 北京美斯顿开发出MCO2C相变法和水合物法低能耗CO₂捕集技术 [54] - 金宏气体拥有电子气体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特种气体产品线丰富 [56][57] - 四川天人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领域实现理论突破,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 [58] 科研进展与人才 - 南京大学团队在Science发表酸性天然气膜分离研究成果 [62][63] - 西安交通大学开发柔性多孔框架材料,实现乙烷乙烯高效分离 [60]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发聚酰胺酰亚胺等新型聚合物材料 [59] -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在Nat. Mater等刊发表碳分子筛膜研究成果 [64]
穗恒运A2025年一季报简析:净利润增210.36%,短期债务压力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5-01 07:4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10.2亿元,同比下降7.79% [1] - 归母净利润9745.84万元,同比大幅上升210.36% [1] - 扣非净利润7511.44万元,同比增长151.37% [1] - 毛利率提升至14.69%,同比增长30.0% [1] - 净利率显著改善至10.05%,同比增幅达204.24% [1] - 每股收益0.09元,同比上升209.93% [1] 财务健康状况 - 货币资金大幅减少至12.07亿元,同比下降61.07% [1] - 应收账款增至5.79亿元,同比增长10.56% [1] - 有息负债降至100.38亿元,同比减少11.46% [1] - 流动比率仅为0.76,显示短期债务压力上升 [1]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05元,同比下滑127.92% [1] - 三费占营收比12.28%,同比增加2.97% [1] 业务评价 - 2024年ROIC为2.74%,资本回报率较弱 [3] - 2024年净利率4.57%,显示产品附加值不高 [3] - 上市以来累计融资28.68亿元,累计分红22.89亿元,分红融资比0.8 [3] - 商业模式依赖研发、股权融资及资本开支驱动 [3] 财务风险 - 货币资金/总资产仅6.26%,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仅33.45% [3] - 有息资产负债率达51.6%,流动比率0.76 [3] - 财务费用/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高达81.17% [3] - 应收账款/利润达347.73% [3] 战略与社会责任 - 公司积极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实施"双碳"战略 [4] - 对煤电机组进行环保改造,实现超洁净排放 [4] - 注重社会责任,包括保民生、促乡村振兴等 [4] - 通过参股公司参与地方债务化解,助力区域经济稳定 [4] - 已披露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ESG)报告 [4]
三项橡胶工厂标准修订工作会召开
中国化工报· 2025-04-30 23:15
行业标准制定进展 - 中国化学装备科技公司所属企业中化桂林主编的国家标准《橡胶工厂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修订送审稿通过审查 审查专家组认为该标准编写规范 内容科学合理 可操作性强 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 [1] - 同期召开国家标准《橡胶工厂节能设计规范》修订开编会及行业标准《橡胶工厂低碳设计规范》开编会 与会专家对标准修订大纲 技术内容及进度安排达成一致意见 [1] - 三项标准制修订工作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共同指导 [1] 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 - 标准修订旨在满足橡胶行业创新驱动 绿色智造 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2] - 是推动国家"双碳"战略在橡胶行业落地的重要举措 将有效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 [2] 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 - 中化桂林公司作为《橡胶工厂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主编单位 已累计主编参编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2] - 公司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助力橡胶行业绿色化 标准化发展进程 [2]
永太科技(002326)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21:50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5.89 亿元,同比增长 11.18%;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4.44 亿元,亏损同比收窄 36.26% [4] - 2024 年公司营收增长得益于锂电材料板块营收同比增长 18.07%,植保板块营收同比增长 91.79%,医药板块通过市场拓展和成本优化保持相对稳定业绩 [2] 园区建设与负债情况 - 内蒙古乌海、福建、浙江三大新园区部分项目已投产,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将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公司会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能利用率 [3] - 公司目前资产负债率与扩大生产规模资金需求及融资策略相关,正积极优化资金结构,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负债率 [3] 产业链优势与发展 - 公司在锂电材料领域形成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从锂盐原料到电解液全流程覆盖,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 未来将进行技术工艺改进,深化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拓展市场渠道,强化产业链优势 [3] 业务影响与应对 - 固态电池发展对公司锂电材料业务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公司将关注其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对 [3][4][7] 项目相关情况 - 乌海项目四期按既定经营发展战略,结合市场需求推进建设 [4] - 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虽产销规模扩大,但受产品市场价格影响仍未扭亏为盈,公司正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6] 盈利增长驱动因素 - 未来盈利增长由锂电材料业务拓展、医药业务稳定增长、植保业务市场拓展、氟化液等新业务增长潜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产业链整合和协同效应、全球市场拓展和客户合作深化以及成本控制和管理优化等因素驱动 [4] 合作项目情况 - 公司与复旦大学合作的新型锂载体分子技术与公司锂电材料研究方向一致,有望带来新机遇,合作项目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不确定性 [5] 核心业务规划 - 成本控制方面,通过推进技术创新、优化生产工艺、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 [6] - 市场拓展方面,通过参加行业展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客户沟通合作,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 [7] 国际市场拓展 - 2023 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 GDR,提升公司国际市场知名度与影响力,拓宽海外融资渠道,增强与国际投资者联系 [7] - 未来将深化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7] 客户合作情况 - 公司与国内多家知名电池厂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与下游重要客户合作进展顺利,尚未进行固态电池方面合作 [7] 行业发展前景 - 新能源领域锂电材料市场规模将扩大,医药行业市场持续增长,植保行业产品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液冷行业氟化液市场需求增长 [8][9] 市值与产品情况 - 公司致力于强化基本面,提升经营业绩和透明度,目前未触及退市风险警示情形 [9] - 公司目前无 PEEK 材料产品 [9]
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21:26
储能锂电池行业发展 - 中国储能电池2024年出货量达340GWh,同比增长65%,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加、锂电池价格下降、电力市场鼓励机制及海外出口增长[1] - 政策层面明确量化目标,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3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1] - 行业预计2030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150GWh,成为动力电池外的主要增长点[1][2] 碳纳米管导电剂市场前景 - 碳纳米管导电剂相比传统材料具有导电性能好、用量少等优势,能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充电倍率等关键性能[3] - 硅基负极发展中碳纳米管可解决硅材料膨胀问题,预计2030年中国碳纳米管导电剂粉体出货量达4.1万吨,浆料市场规模68万吨[4][5] - 快充技术发展(4/6C)、新型电池体系(半固态/4680电池等)及中国产能优势推动碳纳米管需求,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26.7%[5][6] 天奈科技经营与募投项目 - 2024年公司营收14.48亿元(+3.13%),归母净利润2.50亿元(-15.80%)[7] - "碳纳米材料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碳基导电材料复合产品生产项目"部分场地拟暂时调整为对外出租以提高利用率[38][6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可转债募投项目一期导电浆料生产线已投产,但尚未完全达产[50][60]
15所高校超500人参与,这场赛事跑出广东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20:11
绿色金融人才培养 -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既懂金融规律又具备绿色产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人才缺口巨大 人才培养成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1] - 第二届广东绿色金融创新推广案例分析竞赛由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等12家高校联合主办 吸引全省15所高校超500名学子参与 征集129支队伍研究报告 报名人数同比增加70% [1][3] - 竞赛通过真题真做形式分析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 实现理论与实践碰撞 在全国范围内开创先河 [1] 参赛规模与专业背景 - 参赛学生专业背景从金融经济类扩展到信息管理 国际教育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跨界领域 [3] - 决赛队伍关注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等传统领域 同时探索碳账户 绿色供应链融资 ESG投资等前沿方向 [3] - 评审专家指出参赛作品紧扣国家双碳战略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创新意识突出 但需加强实证分析和风控研究 [4] 赛事影响与行业联动 - 竞赛规模和质量提升有助于展示广东绿色金融改革成果 提升社会认知度 促进金融业界与高校联动 [3][4] - 广州市委金融办呼吁社会各界支持绿色金融人才培养 打造湾区辐射全国的绿色金融人才高地 [4] - 建议高校强化绿色金融学科建设 与行业共建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 培养复合型人才 [4]
最大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工程启动
中国化工报· 2025-04-30 17:58
项目概况 - 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项目于4月27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 设计总长近400千米 是中国目前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大、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管道 [1] - 管道采用超临界/密相输送技术 途经松原市、长春市、四平市、吉林市 可吸纳沿线吉林石化等企业的碳源 [1] - 一期管道总长282 26千米 设计输量330万吨/年 分两期建设 [1] 技术应用与产业链整合 - 项目采用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增压、全线光纤测漏等先进技术 上游衔接吉林石化碳捕集项目 下游连接吉林油田驱油埋存项目 [1] - 二氧化碳封存地下时作为石油开采介质 开采效率比传统水介质高20%以上 每年可驱油100多万吨 实现"驱油"与"固碳"双效合一 [1] - 整合中国石油驻吉企业捕集、输送、驱油、埋存一体化碳产业链优势 形成"碳捕集—输送—驱油—封存"闭环模式 [1][2] 施工管理与战略意义 - 项目严格执行技术标准 强化材料检验、施工工艺控制和关键节点验收 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手段确保焊接、防腐等工序一次达标 [2] - 科学优化施工组织 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推动工程提质提速 [2] - 项目是中国石油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实践 预计2026年投产 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主干碳网 促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2]
国能日新(301162)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17:32
财务表现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5.5 亿元,同比增长 20.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358.84 万元,同比增长 11.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 8242.84 万元,同比增长 15.67% [2] - 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660 万,较上年同期增长 34.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 1500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04.81% [3] 盈利增长驱动因素 - 新能源并网规模扩大,使新能源电站对功率预测数据服务和并网智能控制产品需求提升,分布式电站“四可”管理要求普及拉动功率预测市场需求增长 [4] - 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公司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延伸产品线助力长期发展 [4] 行业发展前景 - “双碳”战略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政策下,新能源电力将成主力电源,提升行业对新能源全流程管理诉求,为公司业务提供市场环境 [5] - 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市场主体需求多样化,新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数字化与信息化需求攀升,应用场景丰富 [5] 分布式光伏相关情况 - 2025 年 1 月 17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文件明确分布式新能源“四可”管理要求,2024 年 4 月国家发布新国标要求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电网具备功率预测数据提报要求,部分省份要求分布式工商业新建电站具备功率预测功能,公司功率预测业务新增分布式光伏类客户 [7] - 2025 年 3 月华东、山西能源监管局发布涉及存量新能源分布式场站改造要求的通知,具体以电网后续管理要求细则为准,公司将跟进并推广分布式相关产品 [7] 新能源入市新规影响及应对 - 新规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入市,提升对新能源企业投资决策和运营要求,使功率预测、电力交易等产品需求提升,电力交易产品市场需求多元化 [8] - 电力市场参与主体面临挑战,电力交易发展依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公司认为电力交易市场将呈现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上升、新能源发电地位重要、依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电力交易托管需求增加等特征,公司将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能力,关注市场变化,提升自研“旷冥”新能源大模型预测能力 [9] 虚拟电厂业务 - 2025 年 4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政策文件,明确到 2027 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 2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达到 5000 万千瓦以上,明确诸多机制,公司将跟进政策落地情况并拓展业务 [10] - 公司通过资源签约合作模式(签约工业负荷、电采暖等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和投资建设及代运营模式(拓展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等资源投建运营或代运营业务)开展虚拟电厂业务,未来将探索资源聚合及市场化交易服务业务方向 [10][11]
仕净科技:穿越周期的韧性与潜力,光伏新势力的崛起之路
新浪财经· 2025-04-30 15:34
公司业绩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0.54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7.71亿元,主要受光伏电池业务拖累[1] - 光伏电池项目2023年底投产,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固定成本较高[1] - 光伏电池产品价格2024年大幅下降,182 TOPCon、210 TOPCon、210R电池片价格较年初分别下降40%、14%和30%[2] 光伏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组件需求500GW,但总产能突破1000GW,供给过剩严重[2] - 单晶PERC组件、TOPCon、HJT双面双玻组件价格降幅分别达30%、13%、30%[2] - 三季度起光伏产品价格止跌企稳,行业预计未来2-3个季度尾部产能出清[2] 公司技术优势 - 2024年研发支出1.61亿元,同比增长4.61%,拥有262项专利(60项发明专利)[3] - 自主研发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LCR)、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等,覆盖多行业污染治理[3] - 提供制程污染防控、末端治理、运维监测等整体解决方案[3] 客户与市场地位 - 客户包括晶科能源、隆基股份、长城汽车等各行业龙头[4] - 光伏行业废气处理市场份额超75%,处于绝对龙头地位[5] - 子公司仕净光能TOPCon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6.5%,行业领先[5] 光伏业务布局 - 一期18GW TOPCon电池片项目2023年12月投产,2024年TOPCon市占率已达70%[1][5] - 预测2025年TOPCon市占率将提升至80%,公司定位N型电池第一梯队[5] - 光伏产能全面落地后将成为新增长极,与环保主业形成协同效应[6] 行业展望 - 分布式光伏高速增长,海上光伏前景广阔,补充传统光伏发展[5] - 行业自律推动产能出清,供需格局改善将加速价格回归[5] - 公司计划持续深耕环保设备研发,同时拓展光伏电池技术创新[6]
中国核电:运行与在建装机双提升,成长预期持续强化
中金在线· 2025-04-30 15:26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核电作为清洁基荷能源在低碳化与能源安全背景下重回政策与资本焦点 [1] - 中国核电在清洁能源央企梯队中定位为"第二核心资产",展现长期潜力 [1] - 行业进入新一轮集约化扩张周期,全国在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6,083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1.81%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772.72亿元,同比增长3.09%,利润总额225.64亿元,同比微降1.82%,归母净利润87.77亿元,同比下降17.38% [2] - 营业成本441.16亿元,同比增长6.28%,毛利率43.37%,归母净利润率11.36% [4]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07.21亿元,营业现金比52.70%,十年复合增长率9.5% [5][10] - 总资产6,597.39亿元,同比增长22.34%,资产负债率68.27%,净资产收益率9.44% [5][8] 核电业务进展 - 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2,375万千瓦,年发电量1,831.22亿千瓦时,非计划停堆率0.04次/堆年,WANO综合指数平均99.13分 [6] - 控股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18台,总装机2,064.10万千瓦,较在运容量增长近90% [7] - 漳州1号2025年投运,漳州3/4号、徐大堡2号等进入建设关键阶段,预计2030年前集中释放产能 [7] 新能源业务发展 - 风电与光伏发电量332.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21%,占上网电量16% [12] - 控股新能源在运装机2,959.62万千瓦,同比增长59.84%,在建1,435.82万千瓦,光伏超2,000万千瓦,风电近1,000万千瓦 [12] - 阿拉尔2GW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推动新能源营收占比提升 [12] 资本市场与估值 - 2024年股价累计上涨超40%,总市值突破1,900亿元,纳入上证50与沪深300指数 [16] - 完成定向增发募资140亿元,引入社保基金等战略投资者 [16] - 市净率2.01倍,低于长江电力3.4倍,存在系统性重估空间 [14] - 2024年拟每10股派1.80元,分红比例41.92%,创上市新高,近三年累计分红超105亿元 [17] 战略展望 - 构建"核+风+光"多元增长曲线,从单一核电运营商向清洁能源平台转型 [12][18] - 估值逻辑从PB/PE向PEG、PB-ROE联动过渡,进入"增长兑现—估值重构"阶段 [15][18] - 未来5-10年或成能源央企最具成长想象空间的估值中枢型平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