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国泰君安期货商品研究晨报:绿色金融与新能源-20250619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6-19 09: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镍矿端担忧有所降温,冶炼供应弹性饱满 [2][4] - 不锈钢负反馈传导减产增加,供需双弱低位震荡 [2][4] - 碳酸锂仓单去化加速,关注潜在采买 [2][9] - 工业硅仓单持续去化,关注上方空间 [2][13] - 多晶硅上游复产,盘面下跌 [2][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镍和不锈钢 基本面跟踪 - 沪镍主力收盘价118,480元,较T - 1跌90元;不锈钢主力收盘价12,525元,较T - 1涨45元 [4] - 沪镍主力成交量76,829手,较T - 1降23,626手;不锈钢主力成交量130,738手,较T - 1增25,428手 [4] 宏观及行业新闻 - 3月3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福特或停止向美国出口镍 [4] - 4月27日印尼CNI镍铁RKEF一期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单条线年产金属镍约1.25万吨 [5] - 印尼某镍冶炼厂恢复生产,青美邦产能恢复至70% - 80% [6][7] - 印尼某冷轧厂6 - 7月停产检修,预计影响量级11 - 13万吨 [7] - 菲律宾镍业协会欢迎删除原矿出口禁令条款 [7] 趋势强度 - 镍趋势强度为0,不锈钢趋势强度为0 [8] 碳酸锂 基本面跟踪 - 2507合约收盘价60,480元,较T - 1涨260元;2509合约收盘价59,880元,较T - 1涨20元 [9] - 仓单量29,967手,较T - 1降1,746手 [9] 宏观及行业新闻 - SMM电池级碳酸锂指数价格环比涨72元/吨 [10] - 雅化集团拟更名并划转子公司股权 [11] - 乌克兰推进多布拉锂矿开发 [11] 趋势强度 - 碳酸锂趋势强度为0 [11] 工业硅和多晶硅 基本面跟踪 - Si2509收盘价7,425元,较T - 1涨65元;PS2507收盘价33,370元,较T - 1跌640元 [13] - 工业硅社会库存57.2万吨,企业库存23.6万吨;多晶硅厂家库存27.5万吨 [13] 宏观及行业新闻 - 美国光伏政策草案未缓解业内忧虑,48E条款投资税收抵免逐年降低 [13][15] 趋势强度 - 工业硅趋势强度为 - 1,多晶硅趋势强度为 - 1 [15]
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扩容 绿色转型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营报· 2025-06-19 06:51
金融开放举措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 包括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如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试点 [1] - 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于2021年 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 支持清洁能源 节能环保 碳减排技术三大领域 [1] -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提出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 [1] 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挑战 - 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尚未完全统一 存在核查难度 不同行业 地区对碳减排项目的理解和标准存在差异 [2] - 工具覆盖面有限 未覆盖"碳达峰"目标实现后需重点部署的潜在绿色转型领域和低碳负碳领域 [2] - 金融机构实际操作中较为谨慎 规模有限 风险补偿与激励机制有待提升 [2] - 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西部 资源型地区的绿色项目供给能力低于东部地区 [2] - 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重点领域有待扩展 如低碳农业 绿色交通 污水处理 绿色建筑等产业 [2] 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试点意义 - 标志着绿色结构性工具迈入深化改革阶段 可能在支持领域 金融产品形态 配套政策机制等方面展开创新 [3] - 推动碳减排工具从点状运行机制向更具系统性 可复制的政策工具转变 [3] - 上海先行先试体现政策可测试性与制度引领相结合 将探索更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工具设计 [3] - 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绿色金融工具制度化 标准化 提升国家气候金融治理能力 [3]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在沪集聚
中国证券报· 2025-06-19 04:58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政策支持与机构集聚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推动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对在沪机构授权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1] - 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在上海落地 [1] - 支持更多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行业协会及新型多边金融组织落户上海 [1] 碳金融与绿色金融发展 -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2] -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带动碳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 [2][3] - 碳金融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创新产品及服务,监管部门需制定合理的定价规则和标准 [2] 金融创新与监管机制 - 支持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金融创新试点,对金融创新试点探索实施尽职免责机制 [3] - 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机制,支持上海金融监管局通过监管互动机制等方式推进创新试点 [3] - 上海应以《行动方案》为契机,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推进 [3] 金融机构与市场影响 - 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专门机构或扩大授权范围,可抢占金融开放前沿高地,获取政策创新红利 [2] - 金融机构可依托上海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开发特色金融产品 [2] - 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将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地位,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市场影响力 [2]
大家保险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4:27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首次以"实践+数据"方式披露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效 并创新采用视频形式提升报告阅读体验[1] - 养老战略为核心 构建"保险保障+养老服务"业务模式 重点发展城市中心机构养老产品 完成全国城心社区和旅居社区布局[2] - 推出"城心2.0"模式 从城市新地标 城心新医养 养老新趋势三方面升级养老解决方案[2] 养老金融实践 - 通过"大家力量系列助老公益活动"开展140场活动 动员1 200人次志愿者 惠及长者及家属3万人次[4] - 2024年累计开展志愿公益活动3 633场 捐赠物资善款75 3万元 提供保险保障40 37亿元[4] 绿色金融发展 - 绿色金融新投项目总额47 1亿元 同比增长90% 落地保险业首单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5] - 设立国内首支保险资金联合产业方设立的户用光伏投资基金 绿色保险保障金额达7 337 7亿元[5] - ESG评估纳入战略投资决策依据 服务8 564家企业覆盖清洁能源 绿色交通 绿色农业领域[5] 普惠金融举措 - 累计提供378亿元农业风险保障 设立210亿元资产支持计划扶持小微企业[7] - 优化新市民专属保险产品 覆盖农民工 外卖骑手等群体[7] - 构建"公益365计划+志愿者协会+APP平台"三位一体公益体系[10] 数字金融创新 - 数字化转型聚焦"线上化 数字化 智能化" 提升客服效率与客户体验[11] - 引入AI大模型技术 强化客户洞察与风险管理能力[14] - 落地行业首单数据中心投资项目 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支持科技创新[17]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 进一步拓展金融开放广度和深度 鼓励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
证券时报· 2025-06-19 02:31
在稳步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层面,金融监管总局将大力复制推广自贸区、自贸港扩大制度型开放的经验 做法,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更多金融业务试点。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探索在更 宽领域、更大幅度上加大开放力度。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窗口,一直走在金融业改革开放最前沿。金融监管总局还与上海市政府 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了鼓励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 域开展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支持探索不动产、未上市股 权等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上海模式,提升上海国际再保险、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等27条具 体举措,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通过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机制、对标国际高标准经 贸规则、深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建设、支持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等 方面的具体工作,更好发挥上海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 "中国拥有充满活力和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全球金融机构展业兴业的 沃土。"6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 ...
陆家嘴论坛后,宽松交易或延续
华创证券· 2025-06-18 22: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6月18日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市场关注本次论坛内容;回顾2019年以来历次会议央行领导发言及债市表现,当前债市货币宽松预期或继续演绎,6月是下半年较好布局窗口 [1][10][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陆家嘴论坛央行行长讲话回顾 - 2019 - 2020年会议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定位 [2][11] - 2021 - 2023年议题转向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呼应“双碳”目标与小微实体支持 [2][11] - 2024年议题聚焦货币政策框架改革,推动货币政策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导转变 [2][11] - 2025年演讲围绕全球金融治理,提及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问题 [2][12] 历史陆家嘴论坛后的收益率表现 - 行情走势多延续,会议后30个交易日收益率幅度多数在10bp以内,超10bp的是2020年和2021年 [3][15] - 收益率下行概率较高,但交易主线与会议内容相关度有限;2020年收益率上行,2019、2021、2023年下行,2024年窄幅震荡 [3][15] 债市策略:宽松交易未止,把握布局机会 - 货币宽松预期继续演绎,6月是下半年较好布局窗口 [4][19] - 10y国债维持窄波动,接近1.62%建议部分止盈,债市在1.6 - 1.7%窄区间交易 [4][20] - 短国债或有5 - 10bp压缩空间 [5][23] - 存单资金宽松,7月理财带动下或向1.6%附近修复 [5][28] - 信用债关注3年内下沉、4 - 5年利差小幅压缩机会 [6][29]
2025陆家嘴论坛释放新信号:央地协同擘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蓝图
搜狐财经· 2025-06-18 21:55
金融开放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包括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以提升跨市场风险监测能力,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向穿透式监管的重要跨越 [2] -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将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贸易融资等场景的应用,探索"数字人民币+稳定币"跨境结算模式 [3] - 证监会推出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企业上市 [4] - QFII制度优化方案将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扩展至100个,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完善外汇衍生品序列 [4] 资本市场改革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引入资深专业投资者制度,提升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 [4] - 并购重组'分期支付'机制和数据中心REITs的推出将激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4] - 证监会推动科创债ETF和科技创新指数开发,引导中长期资金投向硬科技领域 [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央行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自贸离岸债发行,为"一带一路"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 [5]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探索跨境银团贷款、非居民账户体系优化等38项举措 [5] -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累计交易保费近16亿元,登记业务超1200亿元,为大国重器提供风险保障 [6] 金融创新与科技发展 - 央行在沪试点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和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提升贸易真实性审核效率 [6] - 绿色金融支持范围扩展至转型金融领域 [6] -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联动香港、东盟等区域,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 国际金融合作 - 沪港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推动转数快与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互联 [8] - 联合开发离岸经贸金融产品,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 [8] - 中国推动《巴塞尔协议III》落实,加强与CPTPP等国际规则对接 [8] 市场影响与机遇 - 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预计可带动外贸企业资金成本下降50-100个基点 [9] - 科创板改革和REITs扩容将激活券商投行业务,头部机构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有望受益 [9] - 人民币国际化和绿色金融体系完善将利好跨境金融平台和碳中和主题基金 [9]
日科化学: 关于间接控股子公司对外投资成立合资公司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8 21:12
对外投资概况 - 公司全资子公司哈金贝斯之控股子公司碳和科技拟与融汇公司合资成立融和智算,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000万元,其中碳和科技出资1,960万元(占比49%),融汇公司出资2,040万元(占比51%)[1] - 本次投资已于2025年6月18日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无需提交股东会审议[1] 投资合作方基本情况 - 融汇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克拉玛依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营范围涵盖投资活动、资产管理、工程技术服务等[2] 合资公司基本情况 - 合资公司暂定名为克拉玛依融和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融汇公司持股51%,碳和科技持股49%,双方均以货币形式出资[3][4] 投资协议主要内容 - 合资公司利润分配顺序为: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按出资比例分配剩余利润,分配时间原则上在会计年度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4] - 若公司连续5年综合平均分红比例未达6%以上,双方可启动退出机制[4] 对外投资目的及影响 - 合资公司将利用绿色金融低成本融资优势采购国产算力设备,托管至碳和科技数据中心并收取IDC服务费,算力服务租赁由设备提供商指定客户采购[5] - 合资公司面临政策审批、设备断租及融资成本等潜在风险,需与设备供应商签订兜底协议[5] 其他事项 - 合资公司设立需经有关部门核准登记和审批,未来可能受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6]
日科化学:全资子公司哈金贝斯之控股子公司碳和科技拟与融汇投资合资成立克拉玛依融和智算科技有限公司
快讯· 2025-06-18 20:52
合资公司运营模式 - 合资公司将利用绿色金融低成本融资优势募集资金 资金将全部用于采购国产算力设备 [1] - 采购的国产算力设备将托管至碳和科技数据中心 碳和科技将收取IDC服务费 [1] - 算力服务租赁层面 国产算力设备提供商将指定客户向碳和科技采购算力服务 [1] - 碳和科技将通过向合资公司采购算力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 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