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乌拉特中旗:发展新能源产业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内蒙古日报· 2025-07-04 17:41
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展 - 内蒙古能源集团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50万千瓦灵活性绿色供电示范项目于5月30日全容量并网,总投资18亿元,安装50台单机10兆瓦风电机组及1座220千伏升压站,年均可输送绿电约18.35亿千瓦时,实现产值约3.8亿元、利税约2.1亿元 [2] - 内蒙古能源乌拉特中旗15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于5月31日全容量并网,总投资47.06亿元,建设150台单机10兆瓦风机、3座220千伏升压站及相关配套工程,显著增强地区能源保障能力 [2] - 乌拉特中旗建成内蒙古首批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德岭山新型储能电站,可灵活、快速调节发电功率,有效平抑风电、光伏出力波动,参与电网调峰 [5] 新能源资源与开发潜力 - 乌拉特中旗属全国一类风光资源区,风能理论可开发规模约2300万千瓦,光伏光热理论可开发规模约150万千瓦 [6] - 全旗已建成并网新能源装机583万千瓦(含工商业分布式),累计发电量约976.6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均居巴彦淖尔市首位 [6] - 已成功争取国家首批槽式光热示范、蒙能风储基地、防沙治沙一体化风电、自治区工业园区绿色供电及独立储能等多个示范项目 [6] 新能源发展规划 - 截至2025年,乌拉特中旗已获批新能源项目6项(含储能),总规模158万千瓦,总投资约68亿元 [6] - 将紧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新能源耦合互补,通过'新能源+产业'模式,实现新能源供应消纳一体化发展 [7]
冰轮环境(000811) - 000811冰轮环境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4
2025-07-04 15:58
公司业务与产业板块 - 公司在能源和动力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与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为压缩机和换热装置,覆盖 -271℃ - 200℃温度区间,包括螺杆式、离心式等多种压缩机及工业热泵等 [2] - 打造全系列磁悬浮压缩机产品矩阵,在北京冬奥村项目表现出色 [2] - 客户行业涵盖商业制冷、工业冷冻、商用舒适空调、工业特种空调、余能利用等多个领域 [2] 可控核聚变产品 - 2016 年研发成功极低温用氦气压缩机,填补国内空白,供货中科院国家实验室 [2] - 氦气压缩机入选“第一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陆续供应多家科研院所 [2] 数据中心产品应用 - 顿汉布什公司和冰轮换热技术公司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却装备 [2] - 顿汉布什公司“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集成自然冷却功能的风冷螺杆冷水机组”入选工信部目录,国内服务诸多项目,海外与集成商合作,海外制造基地扩产 [2][3] - 2024 年 7 月升级版 IDC 专用新产品和 FanWal 风墙研发上市 [3] - 冰轮换热技术公司提供多种热交换器,“低碳节能闭式冷却技术”获评示范技术,“液冷系统热交换器”入选山东首台(套)名单 [4] 核电行业产品 - 聚焦核岛冷却、核能供热等场景,研发系列产品,服务国内多个核电站 [4] - 旗下公司分别在核岛冷却、制冷机服务、核能供热技术等方面有成果和应用 [4][5] 工业热管理业务 - 推出“工业全域热控综合解决方案”,依托热泵核心技术,实现余能高效回收与利用 [6] -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 2024 年末授权专利 96 项,软著 33 项,多项技术和产品获国家及行业认可 [6] 海洋经济产品布局 - 船舶制冷系统是传统优势市场,为远洋捕捞及水产品加工业提供解决方案,船用制冷机用于相关船只 [6] - 布局船海绿色能源系统智慧解决方案,产品包括远洋运输船 BOG 再液化装置等 [6][7] - 为“梦想”号提供冷库设备及工程,“海洋绿能装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 2024 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7] 公司竞争优势 - 最大竞争优势为持续技术创新,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旗下有五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双“甲级”资质设计院 [7] - 多项产品和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发明奖等,首创二氧化碳绿色制冷技术获联合国赠款奖励,包揽中国制冷学会全部三个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 - 今年设立中央研究院,强化技术研发,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7]
山东能源集团:推动新材料产业“聚链成势”
中国化工报· 2025-07-04 10:16
公司战略与业绩 - 山东能源集团于2022年7月成立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作为新材料产业投资平台和管理主体,定位为"打造一流新材料产业集团" [1] - 新材料公司坚持"紧盯前沿、基金赋能、沿链聚合、打造生态"的产业发展理念,目标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1] - 截至2024年,新材料公司下属10家公司中包括2家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1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和5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 - 2024年1至5月,新材料公司累计完成利润较同期大幅增盈,超额完成年度考核指标平均进度 [1] 产业集群发展 - 新材料公司重点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钙基新材料、纤维及复合新材料、光电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 [2] - 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齐翔腾达是全球最大碳四深加工基地,甲乙酮、顺酐产销量世界第一,2024年出口创汇4.42亿美元 [2] - 纤维复合新材料领域,山东玻纤年产3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造项目和年产12万吨高模量、3万吨超高模量玻纤池窑全面达产,产品可应用于120米以上超长风电机组叶片 [2] - 钙基新材料领域,千万吨级工业钙石加工线项目进入联合试运转,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建成后将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纳米碳酸钙生产线,预计年产值3亿元以上 [2] - 光电新材料领域,2024年建成长江以北首条百兆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线 [3] 智能化转型 - 山东玻纤年产3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造线实现"黑灯工厂",用工从300人减少到100余人 [4] - 新材料公司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融通的数智体系,推动企业优质高质量发展 [4] - 智能化标杆项目包括玻纤"黑灯工厂"和石油化工"智能天团",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4] 高端化发展 - 齐翔腾达的碳三碳四产业链实现"一滴油到高端材料"的转化,打造原料产品一体化、生产规模化、技术领先化、产品高端化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5]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填补了长江以北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领域的空白 [6] - 纳米碳酸钙生产线将石灰矿石从吨价100元左右提升至每吨3000元,实现价值百倍跃升 [6]
研判2025!中国聚醚多元醇行业产业链、产量及重点企业分析: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4 09:29
行业概述 - 聚醚多元醇是聚氨酯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家具、汽车、家电、建筑保温等行业,通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环氧化物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生成 [1][2] - 按应用和特性分类,聚醚多元醇可分为软泡聚醚、硬泡聚醚和特种聚醚三大类 [2]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聚醚多元醇行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80-1992年起步阶段(天津石化建成全国最大聚醚装置,年产2万吨),1993-1999年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产能达26万吨/年,较1994年增长近50%),2000-2010年技术创新阶段(长春吉大建成500吨/年聚醚醚酮装置打破垄断),2010年至今绿色发展阶段(2023年产能达785万吨,产能利用率约63.16%) [4][5] - 绿色发展阶段新增产能集中于POP聚醚、高回弹聚醚等高端产品,行业响应"双碳"战略推动绿色生产技术,如长华化学启动全球首套低温低压制二氧化碳聚醚项目(年产8万吨) [5][6]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包括基础化工原料(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等)、起始剂、催化剂、特殊功能单体及生产设备,中游为聚醚多元醇生产制造,下游应用于汽车、软体家具、鞋材等领域 [8] - 环氧丙烷是核心原材料之一,2025年1-5月中国环氧丙烷产量为215.93万吨,同比增长6.52%,供应能力提升有助于缓解原料紧张局面 [10]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聚醚多元醇产量为548万吨,同比增长7.07%,但产能利用率低于70%,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特种聚醚占比不足30%,进口依存度超15% [1][12]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万华化学占据国内7%市场份额,聚醚多元醇产能达159万吨/年,产品覆盖软泡、硬泡、CASE用聚醚及特种聚醚,掌握DMC催化连续化生产技术,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430.68亿元,同比下降6.70% [14][16] - 隆华新材POP聚醚国内市占率近30%,2024年聚醚多元醇业务营业收入为55.13亿元,同比增长12.28%,毛利率为3.84% [14][18] - 长华化学高回弹PPG产品技术领先,产品以软泡聚醚为主(占比超60%) [14] 行业发展趋势 - 绿色转型与高端化发展加速,万华化学计划2025年建成10万吨/年生物基聚醚装置,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40%,特种聚醚需求年均增速超15% [20] - 市场需求多元化与结构升级,新能源汽车带动CASE用聚醚需求激增,高端家居市场对零醛环保聚醚需求增长 [21][22] - 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深化,万华化学环氧丙烷自给率超80%,成本较外购低12%,并在匈牙利建设30万吨/年聚醚基地 [23]
绿电直连新政解读| 告别“绕路”直达用户
中国电力报· 2025-07-04 09:25
绿电直连政策核心 - 国家发布《通知》提出以"绿色电力直供+市场交易+绿证认证"为核心的新型能源消费机制,旨在落实"双碳"战略并重塑能源流通路径[1] - 绿电直连模式通过物理层面的电力输送路径重构,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终端用户的直接耦合,形成覆盖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的闭环管理体系[2] - 该模式突破传统电网集中式调度,鼓励"就地生产、就地消纳",降低输电损耗并提升绿电消纳水平,尤其适用于园区、数据中心等高负荷主体[3] 绿电直连技术与管理特征 - 核心特征包括可追溯性(明确时空边界与全生命周期数据记录)、专属性(供应对象单一性避免绿电凭证化脱钩)、可计量性(以接入点为结算参考点保障透明度)[2] - 接入方式分为并网型(通过公共电网调度)与离网型(独立微电网系统),项目需安装双向计量装置以防止绕越计量行为[2] - 通过物理直连线路明确产权分界点,解决新能源与负荷时空错配问题,增强系统稳定性[3] 市场交易机制创新 - 允许除电网企业外的各类经营主体(含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打破垄断格局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技术迭代[4] - 电源与负荷可由不同主体投资,需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或合同能源管理协议,支持以聚合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4] - 并网型项目可作为整体参与现货、中长期等电力市场交易,禁止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以保障企业自主选择权[5] 区域差异化政策设计 -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可自主设定上网比例上限、物理距离限制等细则,适应资源禀赋与电网状况差异[6] - 新能源丰富地区可放宽上网比例,负荷密集区域需控制新能源利用率以避免电网调峰压力[7] - 要求项目内部资源做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并配置储能提升系统灵活性[7] 绿电消纳责任与配套体系 - 将消纳责任从电网端前移至用能主体,通过"以荷定源"原则匹配新能源装机与负荷需求,避免盲目扩张[8] - 项目需缴纳输配电费等合规费用,同时享受政策性补助,绿证交易市场提供碳减排经济激励[8] - "物理溯源+绿证认证"机制为企业提供国际认可的绿色用能证明,助力全球绿色贸易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9] 行业转型与发展前景 - 绿电直连标志着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制度与技术新范式[9] - 该模式推动新能源与负荷深度融合,为能源系统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9] - 未来有望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力量,加速"双碳"目标实现[9]
欧普照明捐3000万设科创基金 助力复旦新工科建设
长江商报· 2025-07-04 07:29
慈善捐赠与教育支持 - 公司向复旦大学捐赠3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 用于新工科建设 聚焦人才引进 师资建设 课题科研和学生培养[1] - 捐赠资金具体用途包括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 支持青年教师学术发展 以及智慧照明 绿色低碳 健康光环境等课题研究[1] - 基金将设立助学金与学生科技竞赛奖金 培养品学兼优 实践能力卓越的新工科学生[1] - 公司向贵州丹寨和云南宾川的三所学校捐赠456套高品质教室及宿舍照明灯具 惠及572名学生[2] 社会公益活动 - 公司爱心员工志愿者团队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走进敬老院 为老人带去歌舞表演和互动 并赠送2000份安全排插[2] - 联合上海市消保委健康消费办举办家庭健康光公益科普活动 教授市民照明知识和选购技巧[2] 绿色发展与智慧照明 - 公司推出新一代高光效路灯 光效达200lm/W 发光效率领先行业 并实现电源驱动器与单灯控制设备的深度融合[3] - 智慧道路照明和智慧多功能杆项目已在北京 上海 深圳 成都 苏州等多个城市落地 连接路灯节点数量累计突破100万个[3]
科德宝: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升级,加码投资中国
国际金融报· 2025-07-04 07:19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1] - 中国市场是公司全球第三大市场,对集团战略至关重要,已深耕30年并持续加码投资 [1] - 2024年中国区销售收入达107.3亿元,同比增长5.9%,成为全球业绩亮眼增长点 [1] - 公司长期战略聚焦移动出行转型、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三大领域,与中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高度契合 [3] 研发与技术创新 - 以长三角为核心布局研发中心,包括无锡、南通、上海青浦、杭州等地 [2] - 持续加大本土研发投入,推进高科技设施升级与自动化改造,强化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 [2] - 旗下多家业务集团设立技术中心,如恩福中国技术中心、威巴克亚太区技术中心等 [2] 绿色低碳实践 - 杭州工厂启用1200平方米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20万千瓦时,年减碳118.8吨 [3] - 上海嘉定新工厂将投运359.9千瓦光伏系统,预计年发电39万千瓦时 [3] - 苏州工厂2024年采购160万千瓦时绿电,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至41%,单位销售额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3% [3] 汽车业务发展 - 公司超40%销售收入来自汽车业务,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核心发力点 [4] - 深度匹配中国客户在移动出行变革中的需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趋势一致 [4]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6月零售107.1万辆同比增长25%,1-5月出口85.5万辆同比增长64.6% [3]
绿色科技赋能材料革新 中国建材集团勾勒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中国建材集团高质量发展实践 - 媒体团走访中国建材旗下7家企业,聚焦绿色转型、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三大维度[1] - 集团以"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为使命,推动"材料制造"向"材料创造"跃升[17] 北新建材绿色建材创新 - 采用脱硫石膏作为石膏板原料,2024年消纳工业副产石膏1523万吨[2] - 开发无甲醛鲁班万能板、国潮石膏板等爆品,龙牌金刚板实现传统材料替代[3] - 采暖板实现装修采暖一体化,1-2分钟极速升温并通过APP智能控温[3] 碲化镉发电玻璃技术 - 2017年成功下线世界首块1.92平方米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4] - 光电转换效率领先,弱光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4] - 产品已出口至欧洲、非洲、中东及东南亚市场[5] 风电叶片技术突破 - 萍乡叶片生产108米风电叶片,主梁减重超10%[7] - 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20%以上,DR数字化检测确保质量[7] - 中材叶片连续14年国内市占率第一,近三年全球第一[8] - 萍乡叶片具备年产2.6GW能力,累计生产14.2GW(超4500套)[8] 特高压电瓷技术 - 中材电瓷棒形支柱绝缘子达国际领先水平[9] - 拥有70余项专利(含30项发明专利),产品出口欧美市场[9] - 天然气能耗降低26%,实现"零废料"生产[10] 水泥产业绿色转型 - 上高南方实现矿山资源100%综合利用[11] - 2024年碳排放量降幅达29%,氮氧化物排放将下降83%[12] - 建成200万吨骨料生产线和75万方商品混凝土生产线[12] 发泡陶瓷创新应用 - 江西中材用工业固废生产发泡陶瓷,实现全生命周期无废料[13] - 产品形成五大系列,应用于装饰构件等四大领域[14] - 2023年产销率达120%,获17项专利[14] 玻纤零碳智能制造 - 巨石淮安基地100%绿电生产,年碳减排超40万吨[15] - 配套233兆瓦风电场年发电超6亿千瓦时[15] - 全球每3支风电叶片有1支采用巨石材料[16] - 在建10万吨电子级玻纤生产线配套500兆瓦风电项目[16]
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建设迎重大进展
新华日报· 2025-07-04 06:03
项目概况 - 三峡阳江青洲七海上风电场项目标段Ⅲ风机基础沉桩工程圆满收官 标志着广东省深远海风电开发取得关键性突破 [1] - 项目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附近海域 中心点距岸70公里 水深46-53米 总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1GW) [1] - 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满足超百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00万吨 [1] 施工技术突破 - 项目采用单根重337吨 长93米的钢管桩 属于大型海上风电基础构件 [2] - 选用"秦航工5000"和"乌东德"专业施工船 确保施工效率与精度 [2] - 沉桩精度和质量严格把控 每个机位均完美达标 [2] 项目管理创新 - 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准捕捉短暂作业窗口 单套钢管桩施工周期控制在32小时以内 [3] - 执行"一机一方案"制度 为每个机位定制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3] - 推行"一机一分析"制度 通过工序横向对比持续优化施工流程 [3] 多方协作机制 -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总承包单位及施工单位中交三航局高效联动 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4] - 总承包单位统筹各作业面 协调保障潜水员安全 避免与打桩作业冲突 [4] - 监理单位严格监管施工质量与现场安全 项目领导班子亲临一线指挥 [4] 行业示范意义 - 为我国深水远海区域海上风电开发积累工程与管理经验 [5] - 推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和创新链高质量发展 [5] - 为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可复制示范样本 [5]
远东股份6月份中标大单合计25.93亿元 持续加码创新研发费用五年超29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7-04 03:03
公司订单情况 - 2025年6月子公司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合计25.93亿元,涉及智能缆网、智能电池和智慧机场等业务 [1]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为11.77亿元,显示在手订单充裕 [1] - 2024年全年子公司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合计245.93亿元,其中智能缆网业务订单195.06亿元,智能电池业务订单25.07亿元(同比增长411.41%),智慧机场业务订单25.79亿元(同比增长53.96%)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260.9亿元(同比增长6.66%)创历史新高,但净利润亏损3.18亿元,主要因智能电池业务亏损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48.74亿元(同比增长1.3%)创同期新高,净利润4593万元(同比增长84.6%),扣非净利润3360万元(同比增长480.01%) [2] - 分业务看,2025年一季度智能缆网业务营收42.07亿元(净利润1.21亿元),智能电池业务营收3.29亿元(同比增长93.64%)但亏损1.07亿元(同比减亏0.53亿元) [2] 业务布局与技术研发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新能源、智能电网、锂电池、军民航机场系统集成及工程建设,服务超过1000万客户包括2000余家战略客户 [2] - 加速布局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并在光伏与储能领域推出全场景电缆解决方案 [3] - 2020-2024年研发费用累计29.54亿元,其中2024年研发费用7亿元,累计实现近200项产品技术达国际领先/先进水平,拥有700余项专利技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