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狂降18万,宝马“神车”伤透3亿中产
创业邦· 2025-06-12 20:55
宝马降价现象 - 宝马5系价格从43.99万元起售价降至26万元 降幅达18万元 引发老车主不满 [3][5][9] - 宝马i3起售价35.39万元 但部分地区促销价低至15.9万元 相当于打四折销售 [7][9] - 终端优惠暗藏玄机 如贷款方案、利息、保险等附加条件 实际落地价仍超30万元 [10] 宝马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Q1总营收337.58亿欧元 同比下滑7.8% 净利润21.73亿欧元 同比下滑26.4% [6] - 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7.2% 至155,195辆 占全球销量26.5% 为唯一大幅下滑市场 [6] - 2024年宝马在华销量71.45万辆 同比下滑13.4% 跌幅居全球前列 [13] 豪华车市场整体困境 - 奔驰2024年总营收1456亿欧元 同比下滑4.5% 净利润104亿欧元 同比减少28.4% [13] - 奥迪2024年总营收645.32亿欧元 同比下滑7.6% 净利润41.89亿欧元 同比减少33% [13] - 保时捷2025年Q1在华交付量同比下滑42% 至9471辆 [14][17] 新能源与传统车企竞争格局 - 尊界S800售价70.8万-101.8万元 上市7天大定突破3600台 远超奔驰S级同期销量 [5][19][22] - 国产车企如比亚迪、吉利7天内超70款车型降价 引发行业价格战 [19] - BBA与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合作 加速智能化转型 [22][23] 行业趋势与战略调整 - 传统豪车品牌面临电气化转型挑战 三电与智能化技术成竞争短板 [14][19] - BBA全球研发投入超350亿欧元(约2700亿元) 试图通过资金优势扭转局面 [23] - 价格战从短期策略演变为长期肉搏战 行业淘汰赛进入纵深阶段 [19][23]
狂降18万,宝马“神车”伤透3亿中产
创业邦· 2025-06-12 20:50
宝马降价现象 - 宝马5系价格从43.99万元起售价降至26万元,降幅达18万元[5][15] - 宝马i3起售价35.39万元,部分地区促销价15.9万元,相当于打四折[12][14] - 终端优惠需满足贷款分期、置换补贴等条件,实际落地价仍超30万元[16] 宝马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Q1宝马集团总营收337.58亿欧元,同比下滑7.8%;净利润21.73亿欧元,同比下滑26.4%[10] - 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7.2%,至155,195辆,占全球销量26.5%,为唯一大幅下滑市场[10] - 2024年宝马在华销量71.45万辆,同比下滑13.4%,跌幅居全球前列[21] 豪华车市场整体困境 - 奔驰2024年总营收1456亿欧元,同比下滑4.5%;净利润104亿欧元,同比减少28.4%[21] - 奥迪2024年总营收645.32亿欧元,同比下滑7.6%;净利润41.89亿欧元,同比减少33%[21] - 保时捷2025年Q1在华交付量同比下滑42%,仅9471辆[23] 新能源与传统车企竞争格局 - 尊界S800售价70.8万-101.8万元,上市7天大定突破3600台,超越奔驰S级同期表现[8][34][36] - 国产车企如比亚迪、吉利在7天内对超70款车型启动降价,加剧价格战[31] - BBA与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加速智能化转型[39][40] 行业趋势与战略调整 - 传统豪车品牌通过"以价换量"策略应对市场份额流失,但损害品牌溢价能力[11][19][20] - BBA 2024年全球研发投入超350亿欧元(约2700亿元人民币),试图通过资金优势扭转颓势[40]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价格战与产品力升级并行,终端市场竞争白热化[32][33][38]
60天账期,真能做到还是空头支票?
和讯网· 2025-06-12 19:34
"现在的价格战,主要是在于企业自身利润的牺牲以及利用市场地位迫使供应商接受更长的账期(相当于变相压低采购成本)和更低的价格, 大家都牺牲一些利润,不然车很难卖的出去。" 文/徐帅 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兵荒马乱的二十天,车企成了"众矢之的"。 工信部约谈余音未散,各协会的抗议声明就接踵而至,经销商联名上书的墨迹未干,供应商的控诉诗已在业内流传。从部委到协会,从上游 到下游,车企的合作伙伴们陆陆续续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拒绝继续为无休止的价格战买单。 随着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政策为这场"抗议"扣上关键一环。曾经被车企转嫁出去的竞争压力, 如今正通过监管重拳、行业反制等手段推回给车企自身,价格战的战火正逐渐烧回"始作俑者"脚下。 6月10日至11日,17家主流车企的密集声明成为焦点,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能否成为平息价格战的信号?这纸政策又会如何影响接 下来的产业生态? 01 谁在负重前行? 压价与拖账是车企在价格战中惯用的手法。一位自主品牌车企采购部门人士向和讯商业表示,当前车企降本主要依赖谈判压价,而非通过提 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或技术创新来实现。 "理想的价格战,当然是 ...
零跑汽车朱江明:最不喜欢、不希望打“价格战”
快讯· 2025-06-12 19:31
行业价格战观点 - 行业价格战实际激烈程度低于外界想象 许多是将原有优惠叠加形成宣传效应 [1] - 公司明确表示不参与价格战且不会主动挑起价格战 [1] - 公司强调成本控制能力可应对市场变化 同时保障产品竞争力与持续盈利能力 [1] 公司战略立场 - 公司高层表态最不喜欢且不希望打价格战 认为随意降价不可取 [1] - 公司通过整合优惠方式进行营销 而非直接降价策略 [1]
快递行业打响“反内卷”第一枪,应从哪里下手?
36氪· 2025-06-12 18:45
汽车行业反内卷措施 - 工信部宣布对车企及产品进行全面检查 违规企业将面临最高暂停新产品申报的惩罚 [1] - 多家车企参与"账期不超60天"承诺 从供应商账期问题入手重构上下游关系 [1] - 行业提出三条底线:质量与安全标准 诚信经营与契约精神 长期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1] 快递行业内卷现状 - 价格战导致末端生存空间挤压 服务质量下滑 行业出现网点跑路 刷单 黄牛泛滥等乱象 [5] - 头部快递争夺激烈 一线网点普遍亏损 严重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 [5] - 业务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 但需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6] 价格战的影响 - 汽车行业价格战促使车企降本增效 对短期盈利造成挑战 [8] - 快递行业四年价格战未达预期效果 反而使市场集中度更分散 [11] - 低于成本的低价战导致产业链整体受损 最终伤害用户体验 [8] 行业转型举措 - 快递企业(顺丰 申通 极兔等)表态不再通过价格战获取市场份额 探索差异化路径 [12] - 汽车行业集体发声反对内卷 推动竞争逻辑转变 将政策外力转化为内生变革动力 [9] - 主管部门要求快递企业增加0.1元派费 但效果仍需强化 [5] 监管与规范 - 汽车行业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划定质量安全红线 [12] - 需加强企业违法违规处罚 强调快递总部主体责任 推出综合治理措施 [14]
比亚迪打响“账期战”
华尔街见闻· 2025-06-12 18:23
行业动态 - 中国汽车行业过去三年深陷"价格战",全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至3 9%,逼近生存红线[2][14][15] - 2025年6月1日新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规定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0天[6] - 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多次发声整治汽车行业"内卷",支持中汽协《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6][7] 车企行动 - 6月10日晚起,广汽、东风、一汽、长安、吉利、奇瑞、赛力斯和比亚迪等超过10家车企在12小时内集体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内[2][5] - 上汽和北汽进一步承诺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不合理结算方式[10] - 车企集体行动引发资本市场积极反应,6月11日汽车及零部件板块涨幅居前,比亚迪、上汽等涨超2 5%[7] 供应链现状 - 此前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DPO)高达170天以上,部分超过240天,远高于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的40-50天水平[8] - 供应商长期面临资金压力,有内饰厂反映为某些自主品牌供货账期更长且难以获得应有尊重[8] - 供应商对"60天账期"承诺持谨慎乐观态度,关注起算点(交付日/验收日/开票日)和执行细节[9][10] 财务影响 - 比亚迪2024年底应付账款2440亿元占营收31%,平均付款周期127天;吉利应付账款1824亿元周期127天;赛力斯应付账款685亿元占营收47%周期166天[12] - 理想汽车应付账款536亿元占营收37%周期165天,新势力普遍付款周期较长[12] - A股TOP10车企中仅长安汽车"(货币资金-有息负债-经营性负债)/总资产"为正,部分车企经营性净负债占总资产比例超70%[12][13] 行业趋势 - 2025年前4个月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5 7%,但行业利润率从2024年4 3%降至2025Q1的3 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14][15] - "账期战"将加速行业洗牌,财务基础薄弱车企面临淘汰,头部车企凭借健康现金流更具优势[13][15][16] - 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竞争焦点转向内生增长动力和效率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16][17]
5月跳楼价活埋价中,十大佬六小龙地位渐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2 17:51
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中国车市无序"价格战"和"内卷式"竞争被国家层面叫停,车企承诺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以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4][5][6] - 1-4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从3月的3.5%提升至4月的4.4%,显示行业盈利改善[7] - 4月降价潮降温:降价车型数量从3月的23款减少至14款,纯电动车型降价数量同比减少24款[7] - 5月乘用车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长13.3%,1-5月累计零售881.1万辆,同比增长9.1%[9] - 中国品牌乘用车1-5月销量756.2万辆,同比增长26.3%,市场份额达68.8%,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10] 头部车企销量表现 十大汽车集团 - **比亚迪**:5月销量38.2476万辆(同比+15.35%),1-5月累计176.3369万辆(+38.7%),批发量居首[13][29][30] - **上汽集团**:5月销量36.6万辆(+10.25%),新能源车占比34.2%(12.5万辆,+50.3%)[13][34][36] - **中国一汽**:5月销量26.13万辆(+7.5%),自主新能源同比+69.8%,红旗品牌销量3.41万辆(+10.8%)[17][19][20] - **吉利汽车**:5月销量23.5208万辆(+46%),新能源车占比58.7%(13.8万辆,+135%)[13][28] - **奇瑞集团**:5月销量20.5732万辆(+9.1%),新能源车占比30.7%(6.3万辆,+47.7%),出口量居首(10.1万辆)[13][31][32] - **东风公司**:5月零售20.6万辆(+1.3%),但1-5月累计90.5万辆(-13.3%)[14][39][41] 造车新势力六小龙 - **零跑汽车**:5月交付45067辆(+148%),1-5月累计17.4万辆[49] - **鸿蒙智行**:5月交付超4.4万辆,问界M9/M8分别交付15481/12116辆,占据50万/40万元市场销冠[50] - **理想汽车**:5月交付40856辆(+16.7%),1-5月累计16.8万辆[52] - **小米汽车**:5月交付超28000辆,1-5月累计12.5万辆[54] 细分市场与产品趋势 -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奔腾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96%,北汽新能源销量同比+215.1%[21][47] - 高端化趋势显著:长城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29.2%(29839辆,+24.67%)[26] - 出口表现亮眼:奇瑞1-5月出口44.4万辆,占其总销量43.2%[32]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6月信息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中汽协会数据· 2025-06-12 15:02
2025年6月11日下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发布会内容主要包括2025年5 月汽车产销数据及经济运行情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出席本次发布会。中国汽车工业协 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主持发布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发布2025年5月汽车产销数据及经济运行情况。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整体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市场活力不断释放,但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 滑,"增量不增利"的局面未有改善。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 下降的重要因素。协会于5月31日对外发布了《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 议》,旨在引导所有企业遵从公平竞争原则,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共同 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倡议》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来源: 中汽协会行业信息部 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向新向好,内需空间不断扩展,外需市场更加多元。今 年以来,"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持续显效,叠加车企新品投放、多地车展促销等利好因素,助力汽 车市场消费活力加速释放。 5月,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产销较去年同期实现10%以上的增长,且内需和出口均 ...
多家车企宣布对供应商账期不超60天 能否缓解“价格战”带来的蝴蝶效应?
央广网· 2025-06-12 14:32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十余家国内大型车企集体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此前平均账期长达170余天,部分超过240天[1] - 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整车厂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账期120-200天)转嫁成本压力,远高于国际车企50-70天水平[1][2] - 新能源汽车降价导致电池企业研发投入减少20%-30%,产业可持续性受威胁[2] - 钢铁行业受汽车行业拖累,部分主机厂要求汽车板降价超10%,并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延迟支付货款[3] 账期缩短的影响 - 新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1日实施,强制要求大型企业60天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5] - 60天账期将缓解供应商现金流压力,提升经营稳定性与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协同[5] - 整车企业短期面临现金流管理挑战,但长期可提高供应链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5] 竞争格局与供应链关系 - 买方市场下车企利用强势地位拉长账期,供应商因产品同质化被迫接受[2][3] - 车企通过延迟付款获取账面资金优势,用于研发、投资或第三产业[3] - 拖欠一级供应商将引发二级、三级供应商连锁资金断裂风险,导致资产减值缩水[4] 行业转型方向 - 汽车产业需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及自动驾驶技术创新[6] - 高质量服务与互联网化用户服务成为未来竞争主题[6] -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将热点技术融入产品以维持销量与利润增长[6] 政策与执行挑战 - 缩短账期承诺需配套清理历史欠款,避免承诺流于形式[7] - 供应商与代理公司需同步执行支付规则,防止资金卡在中间环节[7] - 产业链健康需全环节协同,仅车企承诺不足以解决系统性问题[7]
中国车市自主品牌占比近七成
36氪· 2025-06-12 12:29
(图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图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从销量来看,新能源汽车及自主品牌占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走高,但增收不增利的问题正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的五月,汽车销售的成绩单出炉,产销较去年同期实现10%以上的增长,且内需和出口均有较好的表现。 6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下称"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5月,乘用车共销售235.2万辆,同比增长13.3%。其中,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表现亮 眼,共销售162.2万辆,接近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0%。乘用车出口46.8万辆,同比增长17.7%。 提及原因,中汽协认为是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内需消费活力加快释放,叠加企业新品密集上市、多地车展促销活动火热开展等因素所致。 数据显示,2025年1月—4月,汽车行业总营收3.26万亿元,同比增长7%;但利润率仅为4.1%,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6%的平均水平。 从销售环节来看,新车库存压力虽有所缓解,但仍居高位。据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乘用车库存预警指数为52.7%。4月底全国汽车库存规模一度达350万 辆,为年内新高。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适度库存并非负面信号,是行业为应对市场波动、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