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金量十足:经济稳步前行 振奋人心
央视网· 2025-07-15 16:01
经济增长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一季度5.4%,二季度5.2%,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 [7]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 [7] - 经济在外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运行,专家评价为"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 [9] 消费表现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二季度进一步提升至52.3% [3][5] - 体育娱乐用品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形势较好,家用电器、家具等以旧换新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超20% [3] - 消费超预期成为内需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11] 投资与贸易表现 -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6.8%,二季度提升至24.7% [5]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31.2%,二季度为23% [5] - 货物贸易进出口创同期新高,出口展现韧性 [7][11] 产业发展 - 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加大 [7] - 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保持较快发展,新动能持续积聚 [7] - 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长保持较快水平 [11] 政策支持 -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 [7] -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协同发力 [13] - 政策为下半年稳增长打开较大空间 [15]
中国消费市场动能分析与复苏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7-14 14:11
扩大内需的战略意义 - 扩大内需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1] - 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显著高于外需14%的贡献率[2]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2024年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超1.3万亿元,2025年扩围至手机、平板等品类预计进一步刺激消费[3] 消费对经济转型的长期价值 - 国内消费比重扩大可增强经济韧性,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等冲击[4] - 消费市场升级推动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4] - 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销量增长35.5%,带动电池、电机、充电桩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11] 消费动能减弱的驱动因素 - 居民消费放缓主因预期转变和财务状况变化,家庭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从2015年38%升至2024年60%[5][6] - 消费模式向服务消费转型,2024年国内旅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17.1%,实物商品零售额仅增3.2%[7] - 房贷压力导致家庭主动缩减可选消费,修复资产负债表成为理性选择[7] 新消费增长点的潜力 - 新能源汽车、银发经济、国货品牌构成新增长极,新能源行业未来2-3年GDP占比每年或提升超1个百分点[11] - 银发经济覆盖养老、医疗、旅游等多元需求,国货品牌在服装、美妆等领域市场份额持续扩大[12] - 乐观预测显示新能源行业增速可抵消房地产产业链每年1个百分点的下滑缺口[11] 政策协同发力的实施路径 - 短期促销政策如消费券使2025年前四月家电销售额同比增24%-25%,汽车销量增12%[8] - 制度改革重点包括减少加班(2024年周均工时48.7小时)、降低社保缴费(当前37%高于OECD均值26%)、推进户籍改革[8][9][10] - 财政政策需向育儿、教育、医疗等领域倾斜,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17]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八成,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 2025-07-13 20:07
中国经济内需驱动增长 -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 [1] - "十四五"前4年经济增速均值5.5%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 [1][2] -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56.2% 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2] 消费升级趋势 - 2024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 增速高于商品零售3个百分点 [4] -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 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 [4] - 2013-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从2.5万亿元增至5.6万亿元 增长119% [4] - 2023-2024冰雪季旅游收入5247亿元 2024-2025预计达6300亿元 [5] 投资拉动效应 - 过去4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0.2% [3] - 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 [3] - 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 [3] - 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达1281.8万台 [3] 基础设施进展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覆盖80%以上县 [10] - 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10]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 2025年预计再节约3000亿元 [10] - "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 [9][11] 服务消费发展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46.1% 较发达国家仍有提升空间 [4] - 2013-2024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从10.6%升至11.3% [5] - 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从6.9%升至9.0% [5]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8] 政策支持方向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 [13] - 推进价格和工资联动改革 [13] -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3] - 制定中长期国有资本划转社保计划 [14]
中国迈向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00:59
中国制造业与消费转型 -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1] - 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2024年消费规模近50万亿元,投资超50万亿元,进口超20万亿元[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6.5%[3] - 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9.6%,低于高收入国家58.7%和中等收入国家52%[3]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3] 消费转型的战略意义 - 内需可缓冲外部冲击,应对外部风险挑战[4] - 消费大国可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4] - 扩大内需将为全球企业带来增量市场,优化中国与全球经贸关系[4] - 消费繁荣将带动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4] 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 - 宏观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各地出台提振消费细则[5] -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6][7] - 放宽准入、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发展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7] -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5月消费增速创2024年初以来最快[7] 消费转型的中长期制度建设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激发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积极性[8] - 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8] 转型趋势与影响 - 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9] - 转型将深刻重塑中国经济未来,提升民生福祉[9][10]
扩大内需,政策发力和改革加力相结合
搜狐财经· 2025-07-11 15:12
宏观政策调整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确保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大于名义GDP增速以拉动总需求 [1] -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投向惠民生和促消费领域 [1] - 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1] - 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消费、外贸领域支持 [1] 财税体制改革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改革激励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积极性 [3] - 增强税收调节功能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清理市场准入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优化新业态准入环境 [4] - 放宽教育、卫生、养老等行业准入限制优化服务业经营主体资质要求 [4] - 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和产业集聚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 [4] 消费与投资协同 - 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科技创新、新基建、绿色消费等领域释放新型消费潜能 [5] - 加强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形成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的良性循环 [5][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完善城乡融合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6] - 建立激励机制释放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 [6]
中金:关注反内卷效应 ——2025年6月物价数据点评
中金点睛· 2025-07-11 07:31
6月CPI同比由负转正 - 6月CPI同比由上月的-0.1%转为0.1%,结束连续四个月负增,主要受工业消费品价格回升带动[1] - 核心CPI同比升至14个月新高的0.7%(5月为0.6%),能源与核心商品同比均改善[1] - 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3%,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由上涨3.1%转为下降8.5%,边际拖累CPI同比0.14ppt;鲜菜和鲜果价格同比分别收窄至-0.4%和上涨6.1%,边际提振CPI同比0.16ppt[2] - 工业消费品价格改善较多,CPI消费品价格同比为-0.8%,较上月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其中家用器具价格同比结束28个月负增首次转正至1.0%,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同比降幅收窄至28个月和26个月最小的-3.4%和-2.5%[2] - 服务CPI同比与上月持平于0.5%,医疗服务价格改善但旅游价格放缓[3] PPI同比跌幅走扩 - 6月PPI同比由上月的-3.3%进一步走阔至-3.6%,环比-0.4%(与5月持平),连续第7个月负增,30个品类中有26个环比未增长[5] - 国内外能源价格表现分化:油气开采业价格环比上涨2.6%(5月为-5.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下降3.4%(5月为-3.0%)[5] - 建筑价格持续走弱:黑色金属采掘业价格环比下降2.0%,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下降1.8%[5] - 出口相关行业价格承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环比下降0.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0.2%,纺织业价格下降0.2%[5] - "反内卷"政策下部分行业价格改善:汽柴油车整车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和0.3%,同比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1.9和0.4个百分点;光伏设备及电子元器件制造价格同比下降10.9%,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同比下降4.8%,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6] 政策展望 - 反"内卷式"竞争拉开序幕,政策或将从需求端财政、货币、社保、民生等政策协力促消费、扩内需,供给端完善制度、加强监管、行业自律来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8] - 政策有望改善部分行业的供求关系,促进物价合理回升和可持续创新[8]
187家上市公司预告半年报业绩
搜狐财经· 2025-07-11 07:14
半年报业绩预告概览 - 截至7月10日已有18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报业绩预告 其中139家预增占比74.33% 41家预减占比21.93% 7家不确定占比3.74% [2] - 142家上市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其中67家增幅超100% 20家超300% 11家超500% 7家超1000% 5家超2000% [3] - 华银电力以4423%增幅上限成为"预增王" 先达科技2835%位居第二 天保基建2329%位居第三 [3] 高增长行业分布 - 高增长个股主要集中在电力 半导体 风电设备 医药 农林牧渔等景气度持续向好的领域 [2] - 电力行业中华银电力业绩大增主因发电量增加和燃料成本下降 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80亿至2.20亿元 同比增幅3600.70%至4423.07% [5] 头部企业净利润规模 - 38家公司半年报最高净利润超5亿元 21家超10亿元 12家超20亿元 5家超30亿元 3家超60亿元 [4] - 工业富联以121.58亿元净利润上限暂居榜首 牧原股份107亿元位居第二 立讯精密67.45亿元位居第三 [4] - 上海医药 新和成 华友钴业 海大集团 云铝股份等公司净利润上限均超28亿元 [4] 龙头企业业绩驱动因素 - 立讯精密通过垂直整合战略强化技术护城河 全球化产能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业务涵盖消费电子 汽车电子及通信领域 [5] - 立讯精密将发挥海外生产基地优势 配合客户需求提供全球化制造服务 通过智能制造升级与底层能力创新提升全产业链成本管控效能 [5] A股整体盈利趋势 - 2024年度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94% 较前三季度下降2.51个百分点 呈现筑底态势 [6] - 2025年一季度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3.63% 增速较2024年全年回升6.57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企稳向好 [6] - 电子 通信等行业因AI产业链发展维持高景气度 大消费产业链中汽车 家电等行业龙头公司需求回升 [6]
21评论丨供需两端发力,推动“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06:58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在7月9日国新办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 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21~2024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5.5%,今年预计 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幅跃升。这样的成就来之不 易。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从生产端来看,是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升 级、结构调整的结果。"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 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3%,比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分产业和产品来看,有的产业 实现跨越式发展态势,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1.2万套,2024年产量达到1051.9万套, 2021~2024年期间增长了近50倍,年均增长165.4%。有的产业从总量增长看并不突出,但随着产品升级 换代,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方面汽车产业很有代表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 国汽车产量为2532.5万辆,2024年产量达到3155.9万辆,年均增长5.7%, ...
把握扩大内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58
扩大内需战略的理论逻辑 - 扩大内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而非权宜之计,涉及经济稳定与安全双重目标[1]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 - 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内涵型增长[3] 扩大内需的历史必然性 - 大国经济特征均以内需为主导,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调整国内外循环关系[5]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动能减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结束[6] - 14亿人口与4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商品零售额将居世界首位[6] 扩大内需的实践路径 -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供给与需求两端动态平衡[7] - 需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提升收入水平、优化社保体系、改善消费环境[8] - 投资需与消费升级衔接,超前部署新基建并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 - 供给与需求需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避免结构性矛盾加剧[7] - 需突破技术封锁,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与竞争力[9] - 供给侧改革需消除供给约束堵点,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9]
CPI转涨,下半年政策仍需锚定“稳物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9:27
物价走势 - 6月CPI同比由5月的下降0.1%转为增长0.1%,在连续四个月同比下降后迎来首涨 [2] - 扣除食品和能源影响后,核心CPI保持温和回升 [2] - 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跌幅可控但依旧偏弱 [2] - 上半年交通工具燃料累计下降7%,对物价造成拖累 [2] - 国际原油价格自5月初触底后6月逆势抬升,对物价下拉影响减弱 [2] - 金价维持高位震荡,国内金饰品价格偏高对物价有拉升作用 [2] 行业影响 - "两重""两新"政策激发国内需求回暖,消费者对家电、手机、平板"以旧换新"意愿强烈 [3] - 文娱耐用消费品、家用纺织品和家用器具回升对整体物价形成有利影响 [3] - 新能源汽车领域价格战及需求回落对整体物价造成影响 [3] - 6月PPI偏弱,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偏低影响企业盈利和投资扩张意愿 [3] 政策预期 - 宏观政策导向聚焦扩大内需和稳定物价,稳定国内需求并发展非美地区贸易关系 [4] - 货币政策宽松条件存在,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空间但可能保持克制 [4] - 结构性货币政策使用或将加大,市场对总量型工具期待应更理性 [4] - 财政政策发力点需依靠国债和地方债发行,保证社会融资规模必要增速 [4] - 三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为"两重""两新"及科创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