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电动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上涨1.85%,前十大权重包含豪威集团等
金融界· 2025-06-25 22:05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低开高走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上涨1.85% 报3207.47点 成交额597.4亿元 [1] -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近一个月下跌4.16% 近三个月下跌8.12% 年至今上涨0.72% [1] 指数构成 -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选取主营业务涉及智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整车生产以及汽车后市场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1] - 指数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日 以1000.0点为基点 [1] 权重分布 - 十大权重股分别为宁德时代(15.19%)、比亚迪(14.68%)、立讯精密(6.86%)、汇川技术(4.98%)、豪威集团(4.45%)、长城汽车(3.84%)、科大讯飞(3.13%)、长安汽车(3.01%)、三花智控(2.81%)、亿纬锂能(2.67%) [1] - 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74.25%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25.01% 北京证券交易所占比0.74% [1] 行业分布 - 工业占比37.55% 可选消费占比34.30% 信息技术占比22.09% 原材料占比5.31% 通信服务占比0.75% [2] 指数调整规则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调整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 调整时间与指数样本定期调整实施时间相同 [2] - 特殊情况下将对指数进行临时调整 样本退市时将从指数样本中剔除 [2] 跟踪基金 - 跟踪智能电车的公募基金包括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联接A、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联接C、泰康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易方达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浦银安盛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 [2]
盘前下跌!王兴又减持“理想”,回应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6-17 20:12
王兴减持理想汽车 - 王兴在6月10日至6月13日累计减持573.7万股理想汽车股份,套现6.53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0.61% [5][6] - 2025年以来王兴已两次集中减持,3月18日至3月21日减持650万股,6月10日至6月13日减持573.7万股,累计套现13.51亿港元 [8][9][10] - 近年来王兴持续减持,2024年3月减持416.23万股套现5.03亿港元,2023年9月减持194.79万股套现3.11亿港元 [10] 理想汽车股价表现 - 6月17日理想汽车港股收盘价108.60港元/股,跌幅2.34%,总市值2325亿港元 [2] - 美股盘前一度跌超2% [2] 理想汽车经营状况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59.3亿元,同比增长1.1%,环比下跌41.4% [13] - 净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9.4%,环比下跌81.7% [13] - 车辆毛利率19.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 [14] - 整体毛利率20.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 [14] 行业竞争态势 - 赛力斯、零跑汽车等竞争对手在增程式技术路线上发力,理想汽车竞争压力持续上升 [14] - 2025年前5月理想汽车月度交付量多次被其他新势力超越,1月、2月、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 [15] - 5月交付量环比增速转正,公司完成全系车型智能焕新版升级 [15] 公司回应 - 理想汽车表示王兴减持为个人行为,交易占其总持股很小部分,不涉及美团持股 [6]
雷军官宣:小米YU7,月底见
新华网财经· 2025-06-16 14:16
小米YU7新品发布 - 小米YU7将于6月底发布 同时发布搭载玄戒O1芯片的小米平板7S Pro等重磅新品 [1] - YU7采用2200MPa超强钢车身防撞梁设计 共4根 显著提升侧碰保护能力 [3] - 前门承载能力提升52.4% 防撞梁吸能性能提升40.2% 后门承载能力提升37.6% 吸能性能提升25.4% [4] 产品规格与业务进展 - 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 提供宝石绿等4款配色 另有5款将在发布会公布 [4] - 车身尺寸4999/1996/1608mm 轴距3000mm 提供单电机后驱/双电机四驱/高性能四驱三个版本 [4] - 最高续航835km 配备96.3kWh磷酸铁锂电池 [4] - 汽车业务连续6个月交付量突破2万台 2025Q1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营收186亿元 [4] 财务与市场预期 - 汽车业务亏损逐步收窄 预计2025Q3-Q4实现盈利 [4] - YU7智驾研发总预算35亿元 行业投入领先 [4] - 长江证券预测YU7将延续SU7成功 提升单车均价和销量 改善毛利率 2025年净利润有望转正 [5] - 远期预测显示公司在高端化领域可能实现24%市占率 销量突破200万辆 [5] 营销活动 - 雷军预告6月18日由卢伟冰进行新品直播预热 [5]
雷军官宣:小米YU7,月底见
新华网财经· 2025-06-16 14:16
新品发布 - 小米YU7将于6月底发布,同时将发布搭载玄戒O1芯片的小米平板7S Pro等多款重磅新品 [1] - 小米YU7定位为"豪华高性能SUV",提供宝石绿、钛金属、寒武岩灰、熔岩橙四款配色,另有5款配色将在后续发布会公布 [4] - 小米YU7长宽高分别为4999/1996/1608(1600)mm,轴距3000mm,属于中大型SUV [4] 产品性能 - 小米YU7采用2200MPa超强钢应用于车身前后车门防撞梁,共4根,显著提升侧碰保护能力 [3] - 前门承载能力提升52.4%,防撞梁吸能性能提升40.2%;后门承载能力提升37.6%,防撞梁吸能性能提升25.4% [4] - 提供单电机后驱、双电机四驱、双电机高性能四驱三个版本,最高续航达835km,配备96.3kWh磷酸铁锂电池 [4] 业务发展 - 公司汽车业务亏损逐步收窄,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4] - 小米YU7智驾研发总预算达35亿元,行业投入处于领先水平 [4] - 2025年一季度汽车业务连续6个月交付量突破2万台,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 [4] 市场预期 - 长江证券研报预测YU7上市将延续SU7成功,有望成为爆款,带动单车均价及销量增长,改善毛利率和经营性支出 [5] - 研报预计2025年有望实现净利润转正,远期在高端化领域市占率可达24%,销量有望突破200万辆 [5] - 公司具备纯电、轿车与SUV、20-80万元全价格带产品布局能力,是少数实现全场景、全能源系列布局的自主品牌主机厂 [5] 营销活动 - 公司将于6月18日由卢伟冰进行直播,提前介绍月底发布会的新品 [5]
联合动力创业板IPO过会 2024年度动力系统产品出货量超450万台
智通财经网· 2025-06-13 07:18
公司IPO进展 - 联合动力深交所创业板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拟募资48.5711亿元 保荐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定位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要产品包括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等动力系统核心部件 [1] - 公司为超过40家整车企业、170个车型提供动力系统解决方案 2024年度动力系统产品出货量超过450万台 [1] - 公司深度参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 包括车型设计、动力系统开发、整车产销量爬坡及售后质保等环节 [1] - 公司协同上游供应商持续进行创新升级 推动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自立自强 [1] 市场份额 -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公司电控产品份额10.7% 第三方供应商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 [2] - 电机产品份额10.5% 第三方供应商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 [2] - 驱动总成产品份额6.3% 排名第四 [2] - 车载充电机产品份额4.5% 排名第八 [2] 募投项目 - 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 总投资379931.5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261187.51万元 [3] - 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项目 总投资191930.78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132294.88万元 [3] - 数字化系统建设项目 总投资16233.3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12228.2万元 [3] - 补充营运资金 拟投入募集资金80000万元 [3]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0.27亿元、93.65亿元、161.78亿元 [3] - 2022-2024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1.86亿元、9.36亿元 [3] - 2024年末资产总额1807215.7万元 较2023年末增长47% [4] - 2024年末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483595.56万元 较2023年末增长24.6% [4] - 2024年度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91313.91万元 较2023年度增长477.3% [4]
特斯拉“光环”褪色:在华销量八连降背后的四重“围城”
36氪· 2025-06-12 20:14
特斯拉全球销量下滑 - 2025年前4个月特斯拉在欧洲总销量仅6.2万辆 同比减少40% 市场份额从1.8%跌至1% [1] - 2025年4月美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0% 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对其领先地位形成挑战 [1] - 中国 欧洲 北美三大核心市场同时出现销量下滑 公司面临全球性困境 [1] 中国市场面临的四重围城 第一重:市场竞争 - 20-30万价格区间成为血腥战场 比亚迪"汉"和"海豹"紧咬Model 3 小鹏G6/G7在智能化上形成代差 极氪007/001以设计吸引用户 理想通过家庭定位蚕食Model Y客群 [4] - 竞争对手在产品迭代速度 本土化需求理解(后排舒适度 K歌功能等) 定价策略上远超特斯拉 [4] - 20万以下市场因缺乏"Model 2"等产品 无法参与比亚迪"秦"/"宋"/"元"主导的主流消费市场竞争 [5] 第二重:产品力滞后 - Model 3/Y设计语言源自十年前 极简风格被年轻消费者视为"朴素"甚至"过时" 内饰被吐槽为"毛坯房" [7] - 产品线严重偏科 仅依赖Model 3/Y两款车型 改款升级难以带来新鲜感 Cybertruck因定位和法规限制在中国注定小众 [9] 第三重:品牌心智变化 - 特斯拉不再是智能电动代名词 华为ADS 2.0 小鹏XNGP等本土技术在城市NOA体验上已建立口碑 部分场景超越FSD [10] - 公关层面持续被动 从"刹车失灵"争议到车展维权事件 强硬公关风格与中国"用户至上"文化存在冲突 [12] 第四重:战略困境 - FSD因数据安全 法规审批等问题入华受阻 小规模落地版本功能受限且体验不理想 [13] - 中国智驾企业已抢占先机 建立本土路况数据优势 FSD未来需与华为 小鹏等直接比拼实际体验 [15] 未来破局方向 - 加速FSD全面落地以重塑科技领先形象 [17] - 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平价车型如"Model 2" [17] - 采取更谦逊 本土化的市场沟通策略 [17]
小米汽车副总裁紧急回应!
中国经营报· 2025-06-11 13:49
青岛小米汽车着火事件说明 - 公司副总裁李肖爽回应青岛车辆着火事件,称系普通交通事故导致副驾易燃物品起火,无人员受伤 [2] - 网友评论支持公司及时澄清,指出着火源非电池而是车内物品 [4] 网络谣言处理 - 公司创始人雷军否认"高阶驾驶培训致命车祸"传闻,称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4] - 李肖爽发布严正声明,明确相关传闻为恶意造谣 [5] 高阶驾驶培训项目 - 公司在北京开展面向SU7车主的高阶驾驶培训,首批1万名用户免费参与 [8] - 培训内容包括极限工况模拟、金卡纳练习等,使用SU7 Max作为教学车辆 [8] - 教练团队拥有10年以上培训经验,课程设计围绕车辆性能参数展开 [8] 小米SU7车型信息 - SU7为4门5座C级豪华科技轿车,提供三种版本,售价21 59-29 99万元 [8] - 截至6月6日,SU7累计交付量超过25万台 [9] 财务数据 - 一季度SU7系列交付新车75,869辆 [9] - 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总收入186亿元,其中电动汽车收入181亿元 [9]
阿尔特成立智能机器人科技公司 已启动多个机器人项目研发工作
证券时报网· 2025-06-08 20:53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成立北京阿尔瑞特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开辟机器人新赛道 [1] - 新公司由阿尔特联合云视科技、上海乙蜂共同投资,已完成注册并举行成立庆典 [1] - 公司组建行业顶尖人才团队,扩大专业技术团队规模,积极促成与专业院校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1] 机器人业务规划 - 阿尔瑞特主要业务为一体化设计研发平台,基于汽车工程技术提供定制化机器人解决方案,开发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多种机器人品类 [1] - 新公司已启动轮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钻井机器人、宠物洗澡机器人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 [1] - 公司将建设由NVIDIA Isaac技术加持的一体化仿真训练平台,为机器人开发提供从仿真、测试到优化的全周期技术支持 [2] 产业生态与合作支持 - 新公司选址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域自2023年起重点布局机器人产业,已聚集大量机器人及上下游企业 [2] - 云视科技作为合资方,其视觉识别技术将为机器人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2] - 公司作为NVIDIA合作伙伴,获得NVIDIA全力支持 [2] 公司主营业务 - 公司为A股唯一一家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主营整车及整车平台全流程研发、新能源智能化平台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 [3] - 在汽车设计业务方面,公司承接整车开发项目,涵盖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整车工程、软件开发等环节 [3] - 在核心零部件业务方面,已形成涵盖动力系统、新能源车高压电系统、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品型谱 [3] 海外业务与AI应用 - 公司通过研发设计、产线设计、技术授权等多种服务模式实现海外业务落地 [3] - 公司将AI大模型和数字化研发工具应用到造型、工程、仿真建模分析测试等研发业务链环节 [3] - 公司已为国内外80余家客户开发近500款车型,包括理想one、东风本田e:NS1、广汽本田e:NP1等 [3] 近期大额订单 - 公司与某全球知名企业(客户Z)签署技术开发合同,研究开发某新能源车型整车开发项目,费用不含税金额约为2.14亿元 [4] - 公司与未来能源签署《大型重卡EV套件开发委托合同》和《采购合同》,总金额为68亿日元(约3.37亿元人民币) [4] - 与客户Z的合作将提升公司海外新能源整车研发设计市场份额,实践"技术+供应链"国际化战略 [4]
【重磅招募】2025长安汽车前瞻技术交流盛会 · 7月专场。「长安汽车官方主办,年度性供应商交流合作平台 」→附重点采购方向清单
半导体芯闻· 2025-06-05 18:04
公司概况 - 长安汽车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 拥有163年历史底蕴和40余年造车经验 全球布局12个制造基地 22个工厂 16个研发中心 研发人员超1.8万人 [3] - 实施新能源"香格里拉" 智能化"北斗天枢" 全球化"海纳百川"三大战略 旗下涵盖长安品牌三大序列 深蓝汽车 阿维塔三大品牌及多家合资企业 [3] - 2024年总销量268.3万辆(同比+5.1%) 自主品牌销量223万辆(同比+9.4%) 新能源车销量超73万辆 海外销量超53万辆 [3] - 2025年目标为总销量300万辆 新能源100万辆 海外100万辆 重点推进智能电动转型和全球化发展 [3] 研发实力 - 全球研发中心占地1000亩 总投资43亿元 涵盖7大功能 12大领域 180个实验室及云数据中心 协同五国九地研发网络 [4] - 研发体系覆盖仿真分析 噪声振动 被动安全等核心技术领域 以及混合动力 空调系统等实验室集群 [4] 行业活动 - 举办"前瞻技术与生态链合作展示交流会" 聚焦智能电动化转型 已累计吸引300余家产业链企业参与 [7] - 2025年活动将围绕长安研发采购需求升级 强化整零协同 覆盖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 三电技术等10+主题论坛 [30] - 设置开幕式 产品展示 前瞻技术论坛 供需对接 参观互动五大板块 定向邀请100+供应链头部企业参展 [21][27] 技术采购方向 - **智能系统**:涵盖自动驾驶感知系统(雷达/视觉传感器) 域控制器 汽车芯片 智能座舱(HUD/多屏交互/车载XR)等43项细分领域 [43] - **动力系统**:包括纯电/混动/氢能三电技术 热管理集成模块 电控元器件等 涉及电池热管理 压缩机系统等26类部件 [46] - **底盘系统**:聚焦线控技术(制动/转向/悬架) ADAS关联技术(AEB/ACC)及轻量化部件等18项关键技术 [48] - **新型供应链**:覆盖智能车门 轻量化材料 工业软件(数字孪生/AI仿真)等数字化技术及通用零部件 [53] 合作模式 - 构建"链主"驱动生态 联合学会 科研院校(清华/重大等)及供应链企业开展联合研发 闭门论坛定向邀请50家核心单位 [30][34] - 采购对接覆盖长安10+部门(深蓝/阿维塔/前瞻院等) 重点交流车型规划 供应链策略及技术解决方案 [36] - 提供新品应用 协同开发的一站式平台 强化现有供应商优化与潜在供应商储备 [13][14]
月销量猛增50.3% 上汽新能源车正以“全能姿态”重塑市场格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6-04 14:02
核心业绩表现 - 5月整车批售36.6万辆,同比增长10.2%,实现单月销量同比五连涨 [1] - 新能源车销量达12.5万辆,同比增长50.3% [1] - 海外市场销量达9.8万辆,同比增长11.2% [1] 技术突破与安全标准 - 电池系统安全标准高于国标30%,"魔方"电池累计交付超50万套,实现零自燃、零热失控纪录 [6] - 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3%,荣威D7 DMH实测续航超2200公里,百公里油耗低至2.49L [7] - 第二代全栈线控底盘将于2027年落地,L3级量产自动驾驶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今年装车 [7] 品牌战略与产品矩阵 - 智己品牌定位科技先锋,首发灵蜥数字底盘2.0及IMAD3.0智驾系统 [8] - 荣威品牌定位国民生活伙伴,主打体面、超值、信赖三叉戟优势 [8] - MG品牌覆盖全球20国销量TOP10,主打年轻化定位 [8] - 产品线覆盖10万级至近百万级,累计推出超100款车型 [8] 生态协同与合作模式 - 与Momenta(算法)、地平线(芯片)、华为(全栈)、大疆(感知)深度协同开发智能驾驶全栈架构 [9] - 与华为联合发布"SAIC尚界"品牌,融合鸿蒙智慧生态 [9] - 与OPPO打通手机车机生态,与宁德时代合作提升电池技术,联合火山引擎赋能AI座舱 [10] - 与大众、通用进入合资合作2.0时代,技术共创优势互补(如别克"逍遥架构") [10] 全球化战略与成果 - 海外累计交付超550万辆,连续8年出口第一 [11] - 欧洲发达国家销量占比达25% [11] - 建立研发、制造、金融、二手车全产业链,拥有自营船队 [11] - 实施Glocal战略(全球+本土),推动从产品输出向标准输出转型 [12] 企业战略转型 - 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用户型高科技企业转型 [5] - 通过技术护城河、品牌新势能、生态协同及全球布局四重引擎驱动 [5] - 基于9400万用户基盘与70年造车底蕴构建科技新势能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