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搜索文档
金融践行“两山”理念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样本调研:“快”与“新”双支撑
中国经营报· 2025-09-24 10:53
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背景 -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和绿色金融纳入国家战略10周年 绿色金融成为银行业工作重点 [1] - 公司是国内绿色金融最早探路者之一 2006年推出首个能效项目融资产品 [1] - 截至2025年6月末 公司绿色贷款规模和承销绿色债券规模均居股份制银行首位 是境内唯一连续六年获得明晟ESG最高评级的银行 [1] 业务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10756亿元 较2020年末累计新增7562亿元 累计增幅237% 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1% [2] - 2024年累计落地碳减排等可持续挂钩贷款213亿元 碳资产质押类产品25亿元 [8] - 2025年以来推广碳金融产品82亿元 包括碳减排挂钩贷款65.52亿元 碳资产质押贷款4.9亿元 绿色电力证书开发贷款11.42亿元 [8][9] 服务体系与创新产品 - 建立"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专案"三层级产品服务体系 [1][6] - 2025年上半年落地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超340笔 金额超259亿元 [6] - 创新气候挂钩贷款模式 将贷款利率与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赋分挂钩 满分12分分四个评级档次 [6][7] 组织架构保障 - 建立从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到总分行绿色金融部的完整组织体系 [4][5] - 董事会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高管层成立绿色银行战略推动工作组 [5] - 2022年推动企业金融条线改革 将绿色金融部与战略客户部合署办公 [5] 数字化建设 - 2017年研发国内首个金融机构自主开发的绿色金融IT平台"点绿成金"系统 [5] - 2023年推出银行业首个双碳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具备AI项目识别和碳减排量自动计算功能 [5] - 数字化平台集中管理资产数据 助力环境信息披露和提升管理效率 [5] 专业服务案例 - 为华峰集团再生纤维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快速放款 贷款利率较其他银行下降约20BP [2][3] - 创新"效能挂钩贷款利率"机制 将融资成本与企业环保绩效绑定 [3] - 福清龙江治理项目审批用时不足一个月 累计投放贷款2.17亿元 采用建设期信用免担保模式 [3][4] 行业解决方案 - 聚焦六大产业领域:节能环保 清洁生产 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绿色服务 [8] - 为企业提供ESG咨询和双碳战略规划等非金融服务 依托总行及碳金融研究院研究力量 [8] - 莫干山旅游项目发放贷款2.45亿元 创新采用"气象+金融"服务模式 [6]
在生态底色上书写创富新篇
金融时报· 2025-09-24 10:28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践 - 公司为浙江安吉余村景区创建工程提供5亿元银团贷款支持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 [4] - 公司通过银团贷款形式简化企业融资流程并提高业务落地效率 [4] - 该银团贷款项目有效促进安吉乡村经济发展并实践生态发展理念 [4] 气候金融创新模式 - 公司在湖州德清县发放首笔气候贷给予莫干山旅游公司主体授信敞口2.5亿元 [5] - 贷款将存续期利率与气象局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赋分挂钩(评分大于8分则下调利率) [6] - 通过五维评估体系(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气候论证/防御能力/保险/生态价值影响)进行项目评分 [6] 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 公司推出碳权与碳汇/排污权/水权/林权/环保贷/气候贷/光伏贷/茶易贷/可持续挂钩贷款等创新产品 [8] - 2024年上半年落地绿色创新产品344笔总金额近260亿元 [8] - 截至2024年6月末绿色融资规模达2.43万亿元绿色贷款规模1.08万亿元保持股份制银行首位 [8]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建设 - 2017年研发国内首个金融机构自研绿色金融IT平台"点绿成金"系统 [9] - 2023年推出国内银行业首个双碳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9] - 依托"技术流"评价体系在内蒙古落地CCUS碳减排贷款在宁夏服务风力偏航减速器生产企业 [9] 区域发展成效 - 安吉县通过金融支持实现全域旅游发展连续7年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一名 [4] - 莫干山景区新增新能源充电桩/无障碍设施/智能交通指引系统优化游客体验 [6] - 余村集体经济收入从矿山时期最高300万元转型发展为年迎百万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3][4]
(农民丰收节)“只此青绿”成“美丽山东”鲜明底色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10:00
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23日电(记者 赵晓)从黄河三角洲的"鸟浪"奇观到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青山叠翠, 从"无废城市"的减污降碳到国际零碳岛的绿色转型。在山东,"青绿"是一种颜色,也是一以贯之的发展 理念。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多年来,山东以此为指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 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大局中勇"挑大梁","美丽山东"跃然而现。 以绿为底 初秋时节,俯瞰鲁北平原,千年乐陵枣林苍翠夺目,这里不仅是"中国金丝小枣之乡",更是山东践 行"两山"理念的鲜活缩影。 当地现有千年枣树1400余棵,500年枣树1.4万余棵,构成全国最大的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为守好这 片"净土",乐陵深入开展枣林"护航"行动,通过去杂树、栽新苗、重托管等措施,对枣树种植核心区实 施全域化保护。 在济南,老牌国企济钢"弃钢去铁",将发展动力从"地下"转到"天上",向空天信息产业进军;在淄博, 制造业央企齐鲁石化提质增效,落地实施鲁油鲁炼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实现新旧产能迭代;在 潍坊,内燃机行业强者潍柴动力以"新"蓄势,布局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领域,向新能源赛道 跃迁…… ...
天津蓟州区: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中国发展网· 2025-09-23 16:47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朱波报道 9月22日下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蓟州区专场。蓟州区区长张建 宇,蓟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刘凤林,蓟州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金福鹏,蓟州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建军,蓟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宋伟龙出席,介绍蓟州区落实 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张建宇指出,"十四五"时期,蓟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 列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工作,办成一批打基础利 长远的大事要事,各方面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蓟州全面实施 坚持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三地一城"为功能定位,用足用好首都资源,发展红利持续释放。深入实施"农品进京""引客入蓟"工程,全力服 务北京市场,农品进京销售额突破13亿元、重点时段北京等外地游客占比超过50%。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 ...
【经济日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
经济日报· 2025-09-23 11:18
国新办16日举行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 举办。这是10年一届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 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介绍,近年来,我国 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解决了过去自然保护地生态 系统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肖放说,近年来,我国在渔业发展上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 与生态同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势头得到遏制,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在慢慢回升,2021年 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期前增加36种。 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何宏平表示,在"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 际,中国将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契机,汇聚全球生态治理智慧,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 作,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成果和经验,为共建地球生 ...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9-22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于2005年8月15日提出,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1] - 该理念突破了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知,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 [2] - 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 [3] “两山”转化的重要意义 - 突破了单一生态功能的认知局限,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无穷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思路转变和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 [2] - 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摆脱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传统路径的依赖 [3] - 破解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国际发展难题,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 [3]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 - 核心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明确生态环境具有生产要素地位,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发展生产力 [4] - 基本法则是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本质特征是公共性、人民性,生态环境具有天然公共属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6] “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 - 市场驱动是核心路径,需摸清“生态家底”、创新生态经济模式、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将生态资源作为抵押物为生态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7] - 制度支持是重要保障,政府需打造生态制度体系,通过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落实“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8] - 产业融合是直接途径,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推动生态服务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 [8]
露天采矿区变身旅游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9 09:00
公司概况与转型历史 - 公司前身为露天采矿区,自宋朝以来经营采矿业,于20世纪90年代末因资源枯竭关停 [2] - 为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公司于2002年被改造为玉石林景区,并于2003年元旦对外营业,实现了从矿山到景区的转型 [2] - 公司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成为矿山遗址保护和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典范 [2] 景区资源与资质 - 景区由罕见的汉白玉石柱、石笋组成,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因地质断裂隆升和岩溶渗蚀形成独特汉白玉地质景观 [2] - 公司于2015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于2023年被评为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 [3] 客源市场与战略定位 - 景区目前65%的客源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2] - 公司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景区功能从单一观光旅游转变为复合型休闲度假 [3] 资本开支与设施升级 - 2024年,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对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 [3] - 基础设施升级使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游客 [3]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推动实施"景区焕新"和"文化润景"工程,进一步丰富产品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和舒适度 [3] - 公司计划讲好景区的地质文化故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一家之言|绿水青山的五重价值
中国环境报· 2025-09-18 11:22
文章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含五个逐级递进的价值层级:金钱财物、经济发展、精神财富、社会正义、人文遗产 [1][2] - 五种价值以不同比例构成 在不同地域因地制宜地内化为环境资源价值 [2] 微观商品经济层面 - 自然环境中矿产、土地、水及动植物资源直接或间接构成产品一部分 为传统交易奠定物质基础 [1] - 经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已实现吃饱穿暖 [1] 宏观经济发展层面 - 长远发展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严重环境污染和过载资源消耗是经济发展瓶颈 [1] - 对自然环境需要有计划地利用 [1] 精神财富层面 - 物质需求满足后 人们追求健康舒适生活 整洁优美自然环境成为居住重要考量 [1] - 美丽自然风光吸引旅游度假 “绿水青山”转向身心健康和法治权利精神层面 [1] 社会正义与公平层面 - 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使当代人获益 也给后代人生存发展留下机会 [2] - 是本地人权益 也是区域、流域及全球人共同财富 实现绿色发展下共同富裕成为重要话题 [2] 人文遗产与价值观念 - “绿水青山”体现积极价值观念和从容生活态度 被视为自然馈赠和宝贵遗产 [2] - 对大自然怀有敬畏、珍惜、热爱之心 追求健康身体和心灵 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 [2]
短评丨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48
9月12日,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在浙江启动。这一改革试点不仅是金融工具的一次 创新,更是生态治理模式的重要转型——它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让社会资本真正"愿意来、留 得住、有回报",进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当然,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仍需警惕可能的风险。比如过度开发对生态本底的破坏,或资本逐利 性导致公益目标偏移。浙江强调的底线思维和规划管控正是为此设置红线。唯有在严格监管下,才能确 保生态优先原则不被突破。 浙江的实践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生态修复依赖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市场化机 制设计,让社会资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基金投资范围既涵盖生态系统恢复等公益性领域,也延 伸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板块。这种设计本质上是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化解生态修复投入 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难题。 从首批签约项目可以看出两大创新路径:一是"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如安吉、浦江等地将耕地修 复与农文旅产业融合,让原本难以盈利的修复工程通过后续产业运营获得回报;二是"生态修复+权益 打包",如绍兴柯桥将矿山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权绑定,践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这两种模式都在 ...
“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
环球网· 2025-09-17 12:02
活动概述 -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与环球网共同发起“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 [3] - 活动旨在通过技术研究、国际传播与产业赋能三大体系,推动区域绿色品牌建设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3] - 活动于2025年8月15日启动案例征集,11月1日截止,并于11月12日进行成果展示与对接 [14][19][21] 行业战略定位与发展 - 气象工作被定位为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 - 气象已成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 [5] - “气象+”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涵盖能源、农业、康养等领域 [5] 协会里程碑与标准建设 - 2025年是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成立十周年 [5] - 协会于2016年创办“中国天然氧吧”品牌,并发布首个团体标准《气象旅游资源分类与编码》 [5] - 2024年发布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中国气象经济发展报告(2024)》,填补国内气象产业研究空白 [6] 生态建设量化成果 - 截至2024年,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8] - 已建成7批共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8] 绿色经济转型数据 - 截至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28.6%,煤炭占比下降至53.2% [9] -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86%,超过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 [9]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超过3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70%,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9] 产业赋能与平台建设 - 活动最终落脚于为地方产业赋能,通过气象经济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商协会大会等平台对接资源 [10] - 2025年7月成功举办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设立“新质生产力”和“民生服务”两大板块,展示AI、大数据、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应用 [10] - “一带一路”国际商协会大会是全球首个以社会组织为参与主体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11] 案例征集核心方向 - 征集内容聚焦四大实践方向:文旅篇、产业篇、科普篇、传播篇 [15][16] - 文旅篇重点征集气象旅游、气象文化、环境气象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 [15] - 产业篇重点征集以气象数据为核心驱动力,赋能清洁能源、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案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