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于人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投资于人?增加民生公共服务投入
南方都市报· 2025-11-01 07:05
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加快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转型,通过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投入提升 居民消费率,释放内需潜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10月28日,"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公布,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副理事长王一鸣近日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组织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会"上,围绕规划目 标与经济转型进行了解读。 王一鸣提到,中国制造业正在由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换。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丰富人才 资源优势等逐步形成。针对统一大市场建设,他认为需破解"内卷式"竞争等堵点。 在回答"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破除统一大市场卡点堵点"三者关系时,王一鸣 指出,三者存在明确逻辑递进:只有破除市场分割、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支撑国内大循环顺畅运 行;而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增强,才能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向"强"转变。 当前,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瓶颈,包括"内卷式竞争"、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扭曲、招标投标乱象、地方 保护和市场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针对这些问题,王一鸣认为,必须从制度规则入手,提高制度的统一性、设施的联通性、规则的一 ...
专访迟福林:拉动内需,全面“投资于人”是关键
36氪· 2025-10-31 18:40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形成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经济生活的重头戏 [1] - 全面投资于人对居民消费的能力、信心和预期至关重要 [1] - 投资于人是应对不确定性、形成新发展优势的根本之策和未来10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4] 投资于人的战略意义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2] - 中国投资于人既滞后于投资于物,也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在投资于人上尽快实现重要突破 [2] - 投资于人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结合点,需寻求有效的投资空间 [6] 消费市场潜力 - 以投资于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保障水平,可释放14亿多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 [4] - 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为17%左右,制造业全球占比达到28% [4] - 若中国最终消费占全球比重达到制造业占比水平,将新增不少于10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 [5] 投资于人的重点领域 - 投资于人需重点聚焦于形成人力资本和保障社会公平的关键领域 [6] - 服务性消费如教育、医疗、养老、社区建设等领域的投资空间较大 [6] - 建议深化以人为本的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政府资金更多投向民生领域 [6] 政策与资源配置建议 - 需破除劳动力、人才在城乡、区域、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的壁垒 [6] - 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活动配置 [6] - 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在投资于人中的重大作用,使其成为战略引领者和资源提供者 [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权威学习辅导材料:将对人的投资纳入统计核算范围 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6:08
近日出版发行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对"怎样理解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 密结合?"作出回答。 同时要看到,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存量资本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一些重要产业领域投资不足、投资质量有待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少存量机器设备、基 础设施、老旧小区、城区等有待更新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推动大量新的投资需求快速涌 现,我国投资于物仍有很大空间潜力。 第二,"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投资于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投资于人是指对全人群、全生命周 期人的能力提升和潜力开发的投入,比如育幼、养老、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我国经济长期依靠要 素驱动、投资拉动,投资于物回报率近年来已经有所下降。在全球产业竞争已从"资本密集"转向"人才 密集"大趋势下,要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实现创新驱动、需求拉动,亟须加大对人的投 资,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形成"人力资本红利"。只有这样,才能构筑经济长期发展竞争力,才能在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此外,相较于物质资本投入而言,我国一直以来对民生和人的 全面发展相关领域投入不足,加大对教育、医疗 ...
人民城市里的“投资于人”(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1
从粗放管理到"一户一方案"的精准施策,从物理空间改造到全方位的生活品质提升,治理方式的转变折 射出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城市发展要"见物"更要"见人",城市应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共同 体。这也是"投资于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每一个家庭都是城市治理体系中的"末梢神经",检验着城市的价值指向 一座城市的发展程度,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总量和建筑高度,更在于它对普通民众生活需求的回应力度。 这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 晨曦微露,上海最后的老城厢里,木质马桶与倒粪站碰撞发出的声响,成为这座城市的绝响。随着全市 全面告别"拎马桶",这一延续不知多少年的生活场景走入历史。 有人说,与马桶的"爱恨情仇",交织成上海市民的一段生活往事。石库门里,广式里弄,棚户简屋…… 不大的居住空间,缺失的卫生设施,让不少上海市民不得不用手拎马桶,解决每日如厕之难。 不由得想到上世纪90年代,高楼大厦林立的外滩、五光十色的南京路、游人络绎不绝的淮海路,引不少 外国人惊叹于上海的繁华。而那时候,旧里弄中,每天仍有70万只手拎马桶"招摇过市",无声诉说着一 个超大型城市的治理难题。下定决心解决"拎马桶"问题,不仅仅是破解具体生活难题,更丈量着城市文 ...
经济发展新优势何在?如何投资于人?王一鸣解读未来5年风向
搜狐财经· 2025-10-30 19:13
10月28日,"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公布,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近日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组织的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交流会上,围绕规划目标与经济转型进行了 解读。 王一鸣提到,中国制造业正在由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换。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等逐步形成。针对统一大市场建设,他认为需破解"内卷式"竞争等堵点。 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加快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转型,通过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投入提升居民消费 率,释放内需潜力。 在王一鸣看来,尽管我国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减弱,但正在形成新的优势支撑未来发展,包括超大规模市 场优势、完整产业链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等。 谈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他介绍,我国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是全 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上零售市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将释放巨大的需求 潜能。超大规模市场还能摊薄制造业的研发、投资、物流、营销、采购等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综合成 本。 与此同时,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范围经济 ...
“十五五”投资:“投资于人”成为主线,“投资于物”布局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8:12
投资理念转变: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 - 投资理念转变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更加重视民生成为“十五五”规划要点 [1] -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随着资本存量增加和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于物的有效投资空间减小,因此需转向投资于人以提升人力资本 [3] - 在科技时代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投资于人”不仅是发展阶段需要,也体现发展理念变化,投资空间和收益率比固定资产投资更大 [4] 投资于人的具体举措 - 提升人力资本需改善人口数量与结构,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为长期发展奠定人口基础,并聚焦人口质量提升,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 [3] -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理念转化为具体部署,包括促进高质量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办好教育、健全社保、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民生举措 [4] - 扩大有效投资的具体方向包括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适应人口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投资 [4][7] 投资于物:布局未来产业 - 投资于物特别强调“布局未来”,2024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规划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 [5] - 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5] - 从国际竞争看,需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占据地位以提升竞争力;从经济发展规律看,需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全球价值链高度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6] 扩大有效投资的路径 - 扩大有效投资需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并提高投资效益,具体包括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7] - 有效投资是向有正收益、百姓愿意消费的领域投资,需培育经济内生动力,加大民生保障消除消费后顾之忧,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和产品创造新需求 [8] - 政府投资应改善投资环境和搭建平台,中央政府投资着眼于全局性,地方政府着眼于地区性,核心是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以增强市场主导 [8] 当前投资结构与产业优化 - 今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产业结构优化,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7]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十五五”时期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部署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
一财社论:用有温度的治理驱动经济发展
第一财经· 2025-10-29 22:02
战略基点与核心观点 - 将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内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1] - “十五五”规划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基点放置在内需尤其是消费内需上,并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5]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方针 - 规划更加重视总需求问题,提出了大力提振消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方针[1] - 规划第五部分明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2] 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 -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秩序面临严重挑战[1] - 国内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等问题[1] - 长期以来驱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出口动力面临独木难支的风险[1] 投资于人的战略意义 - 投资于人是规划最振奋人心的亮点,人是所有经济要素中最活跃的一个,将更多资源投资于人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深层问题的关键[2] - 投资于人需要将人作为经济社会活动围绕的中心来设计和建构,为人提供合法权益自由施展的空间和制度场景[3] - 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为人提供触手可及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成就感,让个体微观动机有效转化为可量化的宏观行为[2] 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核是需求尤其是消费层面的内容,最终需要消费汇聚的市场承载力[2] - 市场是挖掘亿万人个性化偏好,使其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科技产生深度匹配和连接的关键[2] - 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现代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需与个体偏好建立有效连接,构建人能消费得起、愿意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3]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路径 - 有效需求不足缘于两大问题:人们缺乏有效购买力,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3] - 解决购买力问题需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并优化社会保障制度[3] - 解决制度性交易成本问题需构建法治化的消费市场,降低不必要的交易成本[4]
“十五五”规划建议关键词解读 | 投资于人
搜狐财经· 2025-10-29 14:42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坚持惠民生和 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十五五"规划建议 关键词解读 6 投资于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释义 记者:王可心 与建厂房、买设备、修路架桥等"投资于 物"相区别,"投资于人"就是将资金资源 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投资于人"的 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财政资金 和公共资源投向教育、就业、医疗、社会 保障等民生领域,以人力资本提升和消费 潜力释放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读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是内在统一 的,均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扩大国 内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人的全 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需要。 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在保持基础设施合理投资的 同时,将投资更多转向教育、医疗、 ...
“十五五”规划建议更重视投资于人
搜狐财经· 2025-10-28 21:42
投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坚持惠民生和 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这一表述延续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 "投资于人"理念,意味着宏观政策更加重视民生导 向,成为"十五五"规划一大主线。 苏剑表示,投资于人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对经济具有供需双侧拉动作用。在需求端,教育、医疗、 康养、在职培训等相关支出可拉动经济增长;在供给端,这些投入能提升人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就业 和居民增收,释放消费潜力,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核心竞争力正从规模优势转向创新 优势。通过投资于人,优化教育结构、强化产教融合、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释放人才红利,为培 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在电站、房屋、铁路等"物"的积累达到相应水平后,将更 多资源投向人成为共识。 在近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表态,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 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商务部表示,"十五五"时期既重 ...
“十五五”,中国经济怎么干?你的生活将有哪些改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0:28
经济发展目标与收入分配 - 2035年中国人均GDP目标为2.5万美元,意味着收入增加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倍增 [1] -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重点,具体措施包括增强税收调节功能、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1] - 行业“内卷”会降低整体利润,将在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产能集中行业进行“反内卷”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2] 财政支出与产业投资转向 - 财政支出将向民生领域倾斜,体现“投资于人”的目标导向,减少对房地产和基建的依赖 [2] - 银发经济、生育补贴、养老服务、基层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领域预计将迎来重大变化 [2] 科技创新与重点行业 - 科技创新策略从“自主可控”转向“抢占制高点”和“加强原始创新” [2] - 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行业被指出拥有巨大增长空间 [2] - 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半导体、银发经济和健康产业等领域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3] 市场环境建设 - 国家将聚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