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土化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外资在华“卖身”真相
虎嗅APP· 2025-08-31 11:06
核心观点 - 外资消费企业集中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并非看衰中国市场 而是经营策略的本地化转型 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实现业务下沉和二次扩张[4][10][24] - 本土企业崛起导致外资市场份额下滑 但外资在金融 高新技术等领域仍保持韧性 且持续加码中国投资[13][20][23] - 麦当劳 肯德基等案例证明"外资交棒本土资本"模式可实现双赢 未来将形成更轻资产 更本地化的运营趋势[5][10][25] 退潮现象 - 2024年夏季出现外资退出潮 星巴克拟售中国业务70%股权 交易额50亿-100亿美元 迪卡侬计划出售30%股权 估值约100亿元人民币[9] - 哈根达斯内地业务剥离金额达5亿-8亿美元 宜家母公司打包出售10座荟聚购物中心[9] - 历史案例包括:2016年百胜中国出售给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 2017年麦当劳中国业务以20.8亿美元售予中信与凯雷[9] 原因分析 - 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从34%降至不足15% 哈根达斯门店从400家缩减至250余家 客流量多季度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3] - 外资下沉市场受阻:一二线城市饱和 三四线市场存在文化认知和消费需求错配 中国消费转向性价比趋势明显[14][17] - 本土化能力不足:标准化运营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产品迭代 线上线下融合及高频政策变动[17] 转型策略 - 外资保留控股权并转向轻资产合作模式 星巴克保留30%股权 迪卡侬仍在中国扩张门店[9][25] - 2025年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 营收利润率达7% 在各类企业中领先[20] - 资本层面持续加码:贝莱德持有工商银行股份超5% 多地城商行第一大股东为外资背景 跨国制造企业仍在华扩产[23]
外界担忧海外占比大,海尔智家用半年报坦然回应
华尔街见闻· 2025-08-30 17:01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全球多元化布局和本土化运营有效应对关税及市场不确定性 实现逆势增长 [2][3][6] - 公司2025上半年收入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海外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2][3]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总收入1564.94亿元 同比增长10.2% [2] - 归母净利润120.33亿元 同比增长15.6% [2] - 海外市场收入790.79亿元 同比增长11.66% [3] 区域市场表现 - 北美市场高端品牌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尽管区域大家电出货量下滑0.8% [3] - 欧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24.07% [3] - 南亚市场同比增长32.47% [3] - 东南亚市场同比增长18.29% [3] - 中东非市场同比增长65.42% [3] 产品策略 - 针对东南亚湿热气候推出智慧制冰及SPACE FIT系列冰箱 推动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一 [5] - 在埃及推出R32单冷变频空调 兼具快速制冷和低能耗特性 市场份额跃升至16% 跻身行业前三 [6] 供应链布局 - 在全球建立本土化产能 包括欧洲、埃及、泰国等地区 [8] - 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30%产能供应本地 其余出口东盟及欧洲市场 [8] - 埃及工厂满足当地需求并辐射非洲、中东市场 [8] - 在东南亚实施工厂直发配送模式 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配送效率 [9] 数字化转型 - 海外全面落地数字化零售TOC转型 [11] - HeS智家海外销售平台使客户自主下单占比提升15.4% [11] - 经营效率提升30% 店均产出同比增长20% [11]
AI本土化?特斯拉将接入DeepSeek和豆包
观察者网· 2025-08-25 13:54
合作与技术整合 - 特斯拉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达成合作 由火山引擎为特斯拉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提供大模型服务 [2] - 特斯拉车机语音系统同时接入字节跳动旗下豆包大模型和深度求索旗下DeepSeek Chat [2] - 豆包大模型提供语音命令功能 包括导航、媒体播放、温度控制及查询车主手册 [3] - DeepSeek提供AI互动功能 车主可与语音助手聊天并获取天气、新闻等资讯 [4] 功能与车型支持 - 车主可通过物理按键、"嘿 Tesla"或自定义唤醒词激活车机语音助手 [4] - 特斯拉中国未明确哪些车型支持AI互动能力 [6] - 在美国 AI互动功能仅支持搭载AMD Ryzen芯片的特斯拉车型 且需订阅每月9.9美元高级车载娱乐服务包 [6] - 豆包大模型在中国支持直接控车指令 而美国Grok大模型仅支持聊天和信息获取 无法直接控制车辆 [6] 市场表现与本土化战略 -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国市场累计销量约26.34万辆 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5.4% [9] - 2025年7月特斯拉上海工厂销量(含出口)为6.79万辆 同比下降8.4% 环比下降5.2% [9] - 特斯拉在中国推出售价33.9万元的6座版Model YL 通过加长车身和6座布局吸引家庭用户 [7] - 特斯拉预计2026年推出低成本Model Y 尺寸更小且成本低20% 将主要面向中国消费者 [9]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36氪· 2025-08-19 08:29
门店关闭与经营调整 - 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终止营业 店内商品以6-8折促销 闭店特惠中指定服装可享2件及以上额外10%折扣 [3][4][6] - 北京国瑞城店 浙江宁波海曙印象城店 上海浦江欢乐颂店 上海正大乐城店 济南振华店 长沙泊富广场店 苏州泰华店等多家门店近期关闭 [6][10][12] - 公司称闭店系基于经营效率的正常调整 针对商圈人流下降及经营效益不佳门店进行取舍 同时坚持每年新开约40家门店 2025年3月1日至今已新开15家店铺 [6][12] 价格策略与市场定位 - 产品定价引发消费者争议 例如丝瓜瓤32元 笔芯4元 羽毛球25元 指甲钳42元 普通碗95元 [16][18][20][22] - 2014年起实施降价策略 9年内连续11次降价 部分商品降幅达50% 目标为2020年前使中国市场价格与日本持平 [35][36] - 当前中国本地商品与日本价格差已显著缩小 但消费者仍认为部分产品定价偏高 [39][40] 产品质量与合规问题 - 产品质量问题频遭投诉 例如行李箱使用两次后把手断裂 裤子穿着后腰部出现破洞 不锈钢盆使用两小时后掉漆 [26][28][32] - 2016年至今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涉及13条行政处罚 近期因销售不合格不锈钢剪刀和香薰机被罚款3万余元 [32] 财务表现与本土化战略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内 母公司良品计画销售额同比增长19.2%至5910.9亿日元(约287.11亿元人民币)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1%至435.9亿日元(约21.17亿元人民币) [36] - 中国大陆直营店铺和电商渠道连续10个月保持增长 累计同比增幅达117.3% 护肤美容及家居用品类别对销售拉动显著 [36] - 2019年中国事业部独立后推进全面本土化 涵盖产品设计 原材料采购 生产制造及销售环节 通过产业链本土化降低成本并提升市场适应性 [36] 市场竞争环境 - 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同店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 [34] - 名创优品 NǒME 网易严选等本土品牌以更亲民价格抢占市场 对无印良品形成冲击 [39] - 消费需求多元化背景下 公司需持续优化本土竞争策略以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41]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36氪· 2025-08-19 08:17
核心观点 -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面临门店收缩、价格争议和质量问题等多重挑战,同时本土品牌的崛起加剧了竞争压力 [6][18][51][57] - 公司通过连续降价和本土化策略试图扭转颓势,取得了一定业绩改善但仍面临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和质量信任危机 [53][54][55][58] - 极简风格门店正从城市核心商圈退场,反映出品牌定位与当前中国消费市场需求的错配 [4][6][35] 多地门店收缩 - 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关闭,与三里屯太古里店距离过近导致分流 [8][11] - 近期全国至少7家门店关闭,包括北京国瑞城、上海正大乐城等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门店 [11][17] - 公司解释为经营效率调整,2023年3月以来仍新开15家店,保持年均40家开店节奏 [17] 价格争议 - 产品定价引发广泛吐槽:丝瓜瓤32元、笔芯4元、羽毛球25元、指甲钳42元、碗95元 [23][27][31] - 消费者质疑中国制造产品定价过高,社交媒体出现"价格标的是否为日元"的调侃 [19][22][29] - 2014年起实施11次降价策略,部分商品降幅达50%,但消费者仍认为价格高于心理预期 [53][58][59] 质量问题 - 产品投诉频发:行李箱使用两次把手断裂、裤子穿两次出现破洞、不锈钢盆两小时掉漆 [37][41][45] - 2016年以来涉13条行政处罚,最近因销售不合格不锈钢剪刀和香薰机被罚3万余元 [49][50] - 质量争议严重损害品牌形象,消费者表示"价格与质量不成正比" [39][47] 市场竞争 - 本土品牌名创优品、NǒME、网易严选等以更低价格抢占市场份额 [57] - 2018年Q2首次出现同店销售负增长,显示中产消费者偏好转变 [52] - 中国大陆门店和电商连续10个月增长117.3%,414家门店覆盖全国 [55] 战略调整 - 2019年中国事业部独立,推进全产业链本土化降低成本 [54] - 护肤美容和家居用品成为销售增长主力品类 [55] - 目标消除中日价差,但实际执行仍存差距 [53][58]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商业洞察· 2025-08-18 17:25
门店收缩情况 - 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关闭 店内商品以6-8折促销 指定服装在现有折扣基础上再享2件及以上10%折扣[3][5][7] - 闭店原因包括经营效率调整及商圈人流下降 北京世茂工三店与三里屯太古里店直线距离仅几百米形成同业竞争[7][8] - 近期至少7家门店关闭 包括北京国瑞城店、上海正大乐城店、长沙泊富广场店等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门店[8][12][14] - 公司坚持每年新开40家门店 2025年3月1日以来已新开15家店铺[14] 价格与质量争议 - 产品定价引发消费者质疑 丝瓜瓤售价32元 笔芯4元 羽毛球25元 指甲钳标价42元 普通碗售价95元[17][20][23][25] -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行李箱使用两次后把手断裂 裤子穿着后腰部出现破洞 不锈钢盆使用两小时后掉漆[28][32][38] - 2016年以来公司涉及13条行政处罚 最近因销售不合格不锈钢剪刀和香薰机被罚款3万余元[42] - 消费者吐槽"价格标的是日币吧"及"中国制造为何定价不低"[15][17] 市场竞争与战略调整 - 2015年起中国同店销售增幅放缓 2018年第二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44] - 2014年启动降价战略 9年内实施11次降价 部分商品降幅达50%[45] - 2019年中国事业部独立推进本土化 产业链本土化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适应性[45][46]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内 母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19.2%至5910.9亿日元 净利润增长30.1%至435.9亿日元[47] - 中国大陆直营店和电商连续10个月增长 累计增幅达117.3% 护肤美容和家居用品为主要增长驱动[47] 行业竞争环境 - 名创优品、NǒME、网易严选等本土品牌以更亲民价格抢占市场份额[48] - 公司称中日价格差已基本消除 但消费者仍认为部分产品定价高于日本[49] - 消费需求多元化使公司需持续调整策略以贴合中国市场[48][50]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8 12:41
无印良品门店收缩情况 - 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关闭 店内商品6-8折促销 闭店特惠指定款服装可叠加10%折扣 [6][8] - 闭店原因包括盈利下滑及同区域竞争 三里屯太古里店与世茂工三店直线距离仅几百米 [8] - 近期北京国瑞城 上海正大乐城 长沙泊富广场等全国多地门店关闭 公司称系经营效率调整 每年仍计划新开40家门店 [8][14] 价格与产品质量争议 - 产品定价引发消费者质疑 丝瓜瓤32元 笔芯4元 羽毛球25元 指甲钳42元 普通碗95元 [16][20][24] - 质量问题频发:行李箱使用两次把手断裂 裤子穿两次腰部破洞 不锈钢盆两小时掉漆 [27][30][33] - 2016年以来公司因产品质量问题受13次行政处罚 最新处罚涉及不合格不锈钢剪刀和香薰机 罚款3万余元 [37] 市场竞争与战略调整 - 2015年起中国同店销售增速放缓 2018年Q2首次负增长 公司启动11次降价 部分商品降幅达50% [40] - 2019年推进本土化战略 中国事业部独立 供应链本地化降低成本 2025年前九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19.2%至287亿元 [40][41] - 面临名创优品 NǒME 网易严选等本土品牌竞争 消费者仍认为部分产品价格高于日本市场 [41] 历史定位与市场变化 -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以"无品牌标识+高性价比"崛起 进入中国后改定位中高端 成最大海外市场 [27] - 当前中国消费需求多元化 品牌在价格和质量上逐渐偏离早期用户偏好 [38]
人事频繁变动 宝洁站在转型十字路口
北京商报· 2025-08-17 23:40
高管变动 - 宝洁美容部门CEO Alex Keith将于2026年2月20日退休 现任全球个人护理总裁Freddy Bharucha将于2025年12月1日接任 全面领导150亿美元的美容产品组合 [3] - 宝洁集团CEO Jon Moeller即将卸任 首席运营官Shailesh Jejurikar将于2026年1月1日接任 [5] - 2025年全球美妆行业高管换血潮 欧莱雅 雅诗兰黛 LVMH 宝洁 资生堂等累计更换百名高管 [5] - 宝洁CEO平均任期4-5年 此次换帅延续了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层更替频繁的传统 [6] 美容部门业绩 - 2025财年美容部门净销售额1073 98亿元 同比下滑2% 净收益194 86亿元 同比下滑8% [3] - 2024财年美容部门净销售额增长1% 净收益下跌7% [3] - 美容部门产品组合包括SK-II 玉兰油 潘婷等知名品牌 [3] 中国市场战略 - 2024年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 同比增长8 7% 成为全球第二大美妆市场 [7] - 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从2019年35%跃升至2024年48% 珀莱雅 上美 谷雨等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全渠道运营与国际大牌竞争 [7] - 国际美妆品牌通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加强与中国研发机构合作等策略加速本土化进程 [7] - 宝洁在中国市场更侧重个人护理和家庭护理领域 而非化妆品赛道 面临市场下沉 价格竞争等挑战 [8] 公司整体运营 - 宝洁正经历全球业务重组 品牌战略调整的关键节点 管理层调整成为转型重组的关键一环 [1] - 2025年4-6月有机销售额增长2% 价格上涨和产品组合优化贡献1%增幅 [8] - 宝洁已通知美国零售商从8月开始对约25%产品提价约5% 以抵消新一轮关税成本压力 [7]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虎嗅APP· 2025-08-16 11:34
门店收缩与经营调整 - 无印良品近期在北京世茂工三、上海正大乐城、长沙泊富广场等全国多地关闭门店,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亦受影响 [4][6][8] - 公司解释闭店为基于经营效率的正常调整,对商圈人流下降或效益不佳门店进行取舍,同时保持每年新开40家门店的节奏(2025年3月后已新增15家) [12] - 北京世茂工三店闭店主因与附近三里屯太古里店(直线距离仅几百米)形成同质竞争,叠加盈利能力下滑 [8] 价格策略与消费者争议 - 产品定价持续引发争议,典型商品如丝瓜瓤32元、笔芯4元、羽毛球25元、指甲钳42元、普通碗95元,被吐槽"中国制造却定价偏高" [16][19][21] - 2014年起公司实施11次降价策略,部分商品降幅达50%,目标使中国售价与日本持平,但消费者仍感知价差存在 [36][40][41] - 中国区董事长称中日价格差已"几乎消失",但社交平台反馈显示部分产品仍高于日本市场 [40][41] 产品质量与合规问题 - 产品质量投诉频发,包括行李箱把手断裂、裤子穿两次破洞、不锈钢盆两小时掉漆等案例 [24][28][30] - 2016年以来公司累计13次行政处罚,涉及不合格剪刀、香薰机等产品,最近一次被罚3万元 [33] - 质量争议削弱品牌根基,与早期"扎实品质"定位形成反差 [23][33] 市场竞争与本土化挑战 - 2018年Q2中国同店销售首次负增长,当前虽实现连续10个月增长(累计同比+117.3%),但面临名创优品、网易严选等本土低价品牌冲击 [35][38][39] - 2019年启动全面本土化战略,中国事业部独立运营,供应链本土化降低成本,设计更贴近本地需求 [37] - 2025年前三季度母公司财报显示销售额5910.9亿日元(+19.2%),净利润435.9亿日元(+30.1%),中国门店达414家 [38] 品牌定位演变 - 日本市场初期以"无品牌标识+高性价比"崛起,契合泡沫经济后消费理性化趋势 [22] - 进入中国后转为中高端定位,吸引早期中产群体,现因定价策略摇摆与质量争议导致定位模糊 [22][23] - 当前需平衡品牌调性与本土竞争压力,寻找符合中国消费者预期的价格质量平衡点 [42]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创业邦· 2025-08-16 11:15
门店收缩情况 - 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终止营业 店内商品以6-8折促销 指定服装折扣商品可享2件及以上10%额外折扣 [5][7][9] - 闭店原因包括盈利下滑及门店分布过密 世茂工三店与三里屯太古里店直线距离仅几百米 [9] - 其他闭店门店包括北京国瑞城店 浙江宁波海曙印象城店 上海浦江欢乐颂店 上海正大乐城店 济南振华店 长沙泊富广场店 苏州泰华店等 [9][10][12][13][15] - 公司回应称闭店系基于经营效率调整 每年仍新开约40家门店 2025年3月1日至今新开15家店铺 [15] 价格争议 - 产品定价被消费者质疑过高 具体案例包括:丝瓜瓤32元 笔芯4元 羽毛球25元 指甲钳42元 碗95元 [17][19][21][25][27] - 消费者吐槽中国制造产品定价仍高于预期 甚至调侃"价格标的是否为日币" [17][19] - 公司自2014年起实施11次降价 部分商品降幅达50% 旨在使中国市场价格与日本持平 [44] - 当前中国本地商品与日本价格差已很小 但消费者仍认为定价偏高 [46] 产品质量问题 - 产品质量频遭投诉 案例包括:行李箱使用两次后把手断裂 裤子穿两次后腰部破裂 不锈钢盆使用两小时掉漆 [28][30][32][37][39] - 2016年至今公司涉及13条行政处罚 最近一次因销售不合格不锈钢剪刀和香薰机被罚款3万余元 [42] - 产品问题导致品牌信任度下滑 消费者表示不再购买 [39] 财务表现与战略调整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内 母公司良品计画销售额同比增长19.2%至5910.9亿日元(约287.11亿元人民币)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1%至435.9亿日元(约21.17亿元人民币) [45] - 中国大陆直营店铺和电商渠道连续10个月增长 累计同比增幅达117.3% 护肤美容和家居用品类别拉动销售 [46] - 公司推进本土化战略 2019年中国事业部独立 实现产品设计 原材料 生产制造和销售全环节本土化 [44] - 本土化降低产业链成本并增强产品市场适应性 [44] 市场竞争环境 - 本土品牌如名创优品 NǒME 网易严选凭借更亲民价格抢占市场 对无印良品造成冲击 [46] - 中国同店销售增幅自2015年逐步放缓 2018年第二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 [44] - 消费需求多元化使竞争加剧 公司需持续调整以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