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资产
icon
搜索文档
私募“抢筹”近百只新发ETF 加码科技资产成共识
上海证券报· 2025-06-03 02:26
17.83亿份 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今年以来共有104家私募旗下产品出现在97只年内上市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 中,合计持有份额达17.83亿份。其中,超30只科创板ETF得到私募申购,合计申购份额接近6亿份 ◎记者 马嘉悦 知名机构重仓互联网板块 除了A股科创板块,港股互联网也吸引了多家头部私募布局。 私募正在加码科技资产。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今年以来上百家私募旗下产品出现在97 只年内上市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合计持有份额近18亿份。其中,超30只科创板ETF得到私募申 购,合计申购份额接近6亿份。 记者采访获悉,多家头部私募目前重仓港股互联网板块。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科技领域出现重要突破 的背景下,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尚未结束,不管是受益于AI发展的互联网,还是存在替代逻辑的半导 体板块,均将涌现投资机会。 私募借道ETF加码科技 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今年以来共有104家私募旗下产品出现在97只年内上市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 中,合计持有份额达17.83亿份。 具体来看,科创相关ETF备受青睐。 据统计,今年以来私募旗下产品出现在33只今年上市的科创ETF中,合计持有份额 ...
科技资产大重估,小米的野心与筹码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 - 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正在推动中国科技资产重估叙事,2025年初全球对冲基金快速涌入中国股市[1] - 小米股价在5个月内涨幅超过52%,贝莱德持股比例从4.90%提升至5.06%[1][2] - 2025年Q1小米营收同比增长47.4%至111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107亿元同比增长64.5%,远超苹果同期11%的增速[3] 高端化战略成果 - 小米全球智能手机ASP达1211元创历史新高,4000元及以上价位段中国市占率达9.6%[7] - 小米15 Ultra首销月销量同比增长超90%,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25%提升3.3个百分点[7] - 小米SU7 Ultra上市3天大定订单突破1.9万台,刷新中国5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纪录[9] - 定价3万元的中央空调Ultra系列上市不到两个月即完成全年销售目标[12] 生态布局优势 - 2025年Q1小米中国智能手机市占率从13%跃升至19%,超越苹果的15%[15] - 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9.44亿,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收入186亿元[21][22] - SU7系列Q1交付75869台,空调冰箱出货量分别超110万台和88万台同比增长65%[21][23] - 构建了比特斯拉更多生活场景、比苹果更强造车能力、比谷歌更强协同性的生态体系[24]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5年Q1研发支出67亿元同比增长30.1%,未来5年计划投入2000亿研发费用[27] - 首款自研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亮相,集成10核CPU与16核GPU[27] - 开源首个推理大模型Xiaomi MiMo,展现高效轻量可用的技术路径[28] 市场认可与增长预期 - 高盛看好小米AIoT全球最大生态系统,摩根士丹利视SU7 Ultra为豪车序幕开启[33] - 技术积累、产业穿透与资本验证形成共振,推动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33]
港股通50ETF(159712)涨近0.9%,科技资产重估或提振港股配置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15:27
注:指数/基金短期涨跌幅及历史表现仅供分析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 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文中提及指数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 的预测和保证。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选择与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信建投指出,香港资本市场已形成完整且发达的金融体系,金融、地产、科技、消费等行业占据较大 权重。受益于全球对中国资产的重估及国家政策支持,港股市场正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战 略要地。伴随香港上市规则18A、18C及"科企专线"等政策优化,中国优质科技企业加速赴港上市,推 动市场进入中资科技时代。南向资金持续流入,2025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港股配置比例创近五年新 高,科技板块日益成为布局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入口。香港市场流动性改善,叠加中美博弈下中概股回 流趋势,科技行业权重显著提升,半导体、新能源、云计算等核心领域龙头企业汇聚,凸显港股在科技 领域的战略地位。 港股通50ETF(159712)跟踪的是港股通50(港币)指数(930931),该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编制,其样 本覆盖金融、科技、消费等多个行业领域,旨在综合反映港股通范 ...
港股科技ETF(513020)涨近1.8%,科技行业权重提升或推动港股长期结构性变化,资金连续4个交易日净流入港股科技ETF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14:18
港股科技ETF表现 - 港股科技ETF(513020)上涨近1.8%,连续4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 [1] 港股科技市场动态 - 5月27日港股市场迎来科技企业上市热潮,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及全球领先优势的企业密集涌向港交所,推动港股向全球科技资本枢纽转型 [1] - 港股市场已形成完整金融体系,科技行业权重显著提升 [1] - 受益于全球对中国资产的重估及政策支持,港股正成为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战略要地,预计未来3年将进入科技牛市时代 [1] - 港股市场结构演进至中资科技时代,伴随18A、18C及"科企专线"等上市制度优化,更多优质科技企业将通过港股登陆国际舞台 [1] 港股科技板块概况 - 当前港股科技板块涵盖半导体、新能源、AI等核心领域,总市值达6.29万亿港元 [1] -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超6000亿港元,流动性持续改善 [1] 港股通科技指数 - 港股科技ETF(513020)跟踪的是港股通科技(港元)指数(931573),该指数由国证指数公司编制 [1] - 指数覆盖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高科技领域,旨在综合反映港股市场中科技类上市企业的整体表现 [1]
4000亿“算力航母”横空出世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并事件 - 海光信息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合并后新公司市值或超4000亿元[2][7] - 截至公告前,海光信息市值3164亿元,中科曙光市值906亿元[7] - 两家公司股票自5月26日起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7] 股权与关联关系 - 中科曙光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东,持股27.96%[4][8] - 中科曙光背靠中科院,两家公司均具有"国家队"属性[5] - 海光信息董事历军同时担任中科曙光董事、总裁[8] 财务与业绩表现 - 2024年中科曙光权益法下确认海光信息投资损益5.4亿元,占其归母净利润11.42亿元的47.3%[9] - 2025年一季度海光信息营收24亿元(同比+50.76%),扣非净利润4.422亿元(同比+62.63%)[12] - 同期中科曙光营收25.9亿元(同比+4.3%),扣非净利润1.07亿元(同比+89.1%)[12] 业务协同效应 - 海光信息主营CPU/DCU芯片设计,中科曙光主营高端计算机及存储设备[9] - 合并将优化从芯片到系统的产业布局,强化算力产业链协同[9] - 合并后有望形成"算力航母",提升中国高端计算生态竞争力[1][9] 投资者动态 - 葛卫东家族曾持有中科曙光4385万股(2019年峰值),2025年一季度仍持有1285.61万股[12][13] - 葛卫东通过混沌投资持有海光信息1845.71万股,当前市值约25.13亿元[14][15] - 赤峰黄金实控人李金阳持有海光信息6573万股,市值89.4亿元(较2024年Q3上涨75%)[16] 中科系资本版图 - 中科曙光控股曙光数创(持股62.07%),后者占据液冷基础设施市场61.3%份额[18] - 中科星图(中科曙光持股15.7%)为算力应用出口,总裁曾任中科曙光副总裁[18] - 德邦证券认为中科系跨学科协同有望打开业务天花板[18] 行业整合趋势 - 2025年北方华创通过收购芯源微17.9%股份实现控制[19] - 2024年美埃科技私有化捷芯隆,亚信安全收购亚信科技20.316%股份[19][20] - 本次合并或进一步激发科技领域资产整合热度[21]
景顺长城旗下多只基金跻身FOF持仓TOP10!
财富在线· 2025-05-26 15:42
FOF持仓动态分析 - 景顺长城旗下多只基金跻身公募FOF持仓数量和市值TOP10,涵盖主动权益、被动指数、固收+和纯债基金等品类 [1] - 在主动权益基金中,景顺长城品质长青和研究精选分别被21只和20只FOF持有,持仓市值达1.6亿和3.38亿,其中品质长青的FOF持有数量较上季度增加18只 [1] - 持有这两只主动权益基金的FOF均为外部FOF,显示第三方机构对其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 [1] 基金经理表现 - 品质长青基金经理农冰立深耕科技成长领域,过去一年回报达59.45%,超额收益显著(基准14.53%) [2] - 研究精选基金经理张雪薇专注AI产业链,过去一年回报38.26%(基准9.66%) [2] - 两位基金经理均为景顺长城科技军团核心成员,投资策略结合产业趋势研判与个股精选 [2] 指数与固收+基金表现 -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被11只FOF持有,持仓市值2.74亿,是一季度FOF持仓份额增长最多的指数基金 [2] - 挂钩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港股科技50ETF(513980)规模超百亿,年初至今份额增加百亿 [2] - 固收+基金景颐双利被20只FOF持有(市值2.16亿),景盈双利持仓FOF数量增加4只至6只(市值0.54亿),两者历史业绩均位列同类前1/3 [2] 纯债基金与综合实力 - 景顺长城景泰裕利纯债被12只FOF持有(市值1.19亿),规模达152亿,过去三年业绩排名前列,五年最大回撤仅-2.14% [2] - 公司产品覆盖主动权益、被动指数、固收+和纯债,均进入FOF持仓TOP10,体现多元化布局和"多资产管理专家"战略进展 [3]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新浪基金· 2025-05-15 15:41
行业趋势 - 创新药板块长期投资价值显著,中国创新药正从追赶转向超越阶段 [1] -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分为三阶段:2015年前仿制药为主、2015-2022年快速转型、2022年后成果涌现,目前处于爆发式增长初期 [5][6] - 国产创新药企业2024年预计实现报表端扭亏,未来将呈现研发端与财务端双爆发 [2][6] 市场表现 - 2024年创新药领涨医药板块,底层逻辑是科技资产牛背景下产业逻辑强化 [3] - 港股创新药板块Beta更强(估值泡沫少、优质资产多),A股转型企业估值上升空间更大 [4] - 下半年重磅会议、医保谈判或推动板块贝塔式上涨,叠加个股Alpha兑现 [2][4] 技术驱动 - AI在临床前靶点筛选、结构改构中替代人工,可提升研发效率并缩短周期 [7] - 未来可能出现AI主导靶点发现的上市药企案例 [7] 政策支持 - 医保政策加速创新药入院,提供合理定价支持 [8] - 地方财政对临床II/III期创新药项目补贴达数百万/项 [8] - 商保覆盖力度有望加强,缓解医保压力并扩大创新药市场 [8] 投资策略 - 重点关注强需求弱供给领域(如特定适应症),把握行业Beta与个股Alpha共振 [9] - "三周期共振"策略:产业周期(全球定价权)、公司周期(盈利提升)、资本周期(估值修复) [9] - 创新药投资两阶段:Biotech向中型药企跃升(50亿→500亿市值)、BioPharma向BigPharma升级(1000亿→3000亿市值) [10][11]
【国信电子胡剑团队|0414周观点】中国科技资产长期价值重估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剑道电子· 2025-04-14 15:02
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 - 中国科技资产长期价值重估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市场波动显著,上证指数下跌3.11%,电子行业下跌3.89%,恒生科技和台湾资讯科技分别下跌7.77%和7.13%,而费城半导体指数上涨10.93% [3] - 美国政府发起的关税博弈局势反复,中国政府采取多项反制措施,政策应对更加系统和前瞻,美国CBP发布的《特定产品对等关税豁免指南》显示对华贸易政策态度趋缓,市场风险降低 [3] 电子行业市场表现 - 电子行业在过去一周表现不佳,下跌3.89%,落后于上证指数的3.11%跌幅 [3] - 恒生科技和台湾资讯科技板块跌幅更大,分别达到7.77%和7.13%,而费城半导体指数逆势上涨10.93% [3] 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中国政府针对美国关税博弈采取多项反制措施,同时推出稳定资本市场和开拓内需市场的政策组合,政策应对更具前瞻性 [3] - 美国CBP发布的《特定产品对等关税豁免指南》显示对华贸易政策态度有所缓和,市场风险降低 [3]
中信证券秦培景:中国科技资产重估 全球定价权将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4-11 02:12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资产巨震,中国资产韧性凸显,多家机构看好科技主线,中国科技资产重估处于早期,未来将沿三重路径展开,市场定价体系将重构,投资港股互联网及AI科技板块或是更优选择 [1][4][5][8]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现状 - 2月以来港股率先起势,虽有波动但仍被认为有空间,“东升西落”叙事增多,反映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风险偏好提升 [2] - 截至4月10日,香港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约位于2010年以来的56.06%分位,沪深300指数约位于43.64%分位,中国资产当前估值不贵 [4] - A股科技板块经历阶段性估值扩张后进入分化调整期,人工智能等高景气赛道市盈率突破历史中枢;港股市场因流动性折价与地缘因素压制处于估值洼地,恒生科技指数深度折价与盈利预测上修错配 [4]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逻辑 - 核心逻辑是“科技价值发现 + 产业升级验证”,科技和制造需同时发展,是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范式转换 [2][3] - 短期看,中国AI技术突破打破“中美科技代差”悲观预期,推动全球资金对中国科技资产再配置;长期看,中国通过“新质生产力 + 并购重组”重构产业链附加值 [2]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路径 - 中长期将沿着“技术突破兑现—政策乘数释放—产业链价值重塑”三重路径展开 [1][5] - A股需通过AI与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产业融合实现技术溢价向盈利增量转化;港股受益于国际资本再配置与中概股回归红利,估值修复动能将随离岸市场风险偏好改善释放 [5] 未来科技定价核心逻辑变化 - 未来3 - 5年核心驱动围绕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与产业链重构三重维度展开 [6] - 技术上,人形机器人和商业航天领域预计2025年迎来规模化量产拐点;政策上,央国企通过并购重组等提升市值管理能力;产业链上,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窗口打开 [6] - “研发正估值”将成未来市场对科技定价核心逻辑,估值体系转向“主业PE + 创新业务PS”双轨模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成关键指标 [6] 投资建议 - 投资者可采取“杠铃策略”平滑波动,更看好港股互联网和AI科技板块 [8] - 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中长期港股对南向资金吸引力将强化 [8][9] - 未来A股和港股分化将沿资金属性、产业映射、政策弹性三条轴线深化,两地市场将形成双循环格局建立新动态平衡 [9]
中国叙事正在变
投资界· 2025-02-25 15:36
叙事之变 - 外资投行研报转向全面看多中国经济与科技 德银报告将中国类比为1980年的日本而非1989年 强调中国工业机器人占全球70%且持续增长[6] - 高盛预计2025年MSCI中国和沪深300指数上涨20% 摩根士丹利指出DeepSeek引发全球对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6] - 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2月21日累计上涨34% 中国"科技十姐妹"平均涨幅27.5% 美股"七巨头"仅涨1.3%[6][7] 事实之证 - DeepSeek崛起成为宏观事件 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成本为美国1/3至1/5 速度比美国快2-3倍[9] - 2024年跨国药企授权交易1/3来自中国 较两年前12%大幅提升 绿氢产能占全球半数以上[9][10] - 低空经济快速落地 电解槽成为中国新能源出口"第四样" 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已实现全球市场主导[9] 力量之源 - DeepSeek和《哪吒2》体现中国创新主体性 后者10秒特效镜头耗时1年制作 使用600块碎肉控制器[12][14] - 基础设施优势支撑产业发展 如电网弹性保障AI算力需求 政府代建厂房降低企业初创成本[15] - "国民共进"模式显著 中船80%技术创新有民企参与 文旅产业通过政府专班实现高效服务[15] 冷静之心 - 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11381亿元但逆差达16118亿元 进口单价0.702美元高于出口0.535美元[18] - 警惕"国产替代"项目内卷现象 部分项目钻政策空子未解决卡脖子问题[18] - 需保持政策连续性 民企融资难/账款拖欠/乱收费等问题仍需机制化解决[18] 未来之途 - 产业飞轮已形成内生进化能力 需在前沿科技领域构建通用化创新范式[20][21] - 中国正从技术追赶转向思想引领 朱松纯提出AGI需突破西方叙事框架 融合"心与理"的智能体系[21] - 原创性觉醒推动新商业文明 通过好产品回答"中国对世界贡献"命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