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搜索文档
不借东风的长安汽车:“我们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7-25 10:4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拥有162年历史,从军械制造转型至汽车制造,1958年生产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1983年与日本铃木合作进入微型车领域 [2][3] - 2000-2016年为合资辉煌期,2016年销量达306万辆历史峰值,其中合资品牌贡献40%,长安福特单年贡献95.8万辆销量及182亿元净利润 [4] - 2018年起合资业务危机显现,长安福特营收从2016年1265亿元暴跌至2021年不足300亿元,2019年合资投资收益为负19亿元导致公司亏损26.5亿元 [4] 战略转型与自主品牌 - 2016年合资巅峰期开始布局自主品牌,2017-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增长72.3万辆,占比从58%提升至93%,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222.6万辆占总销量83.1% [6] - 2020年启动新能源转型,布局阿维塔(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深蓝、启源三大品牌,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73.4万辆(同比+52.8%),占总销量32.6% [7] - 深蓝品牌29个月达成40万辆下线,月销3万台可盈亏平衡,阿维塔预计2026年盈利 [7] 重组与独立央企进程 - 2025年2月与东风集团筹划重组,拟合并后年销量超500万辆超越比亚迪(427万辆),双方互补优势包括东风商用车/氢燃料技术与长安乘用车/智能化技术 [9][10] - 重组磋商116天后终止,2025年6月公司宣布独立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第99家央企,总部落户重庆,董事长朱华荣任新央企董事长 [16][18][20] - 独立后决策链条缩短,可直接对接国资委,新能源业务获单独考核,聚焦技术突破与市占率而非短期利润 [20][21] 经营数据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公司总销量268.4万辆(自主品牌占比83.1%),净利润73.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162亿元(为比亚迪三分之一) [6][21][25] - 2025年上半年销量135.5万辆(同比+6.8%),新能源车45万辆(同比+48.8%) [8] - 2024年新能源品牌合计亏损55.9亿元,阿维塔单台亏5.4万元,深蓝单台亏6477元 [2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2025年Q1销量增速仅1%,新能源占比停滞35%,受民营车企先发优势及价格战冲击,深蓝增速明显放缓 [27] - 需突破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算法等技术瓶颈,减少对合作伙伴依赖,同时平衡现金流与研发投入 [25][27] - 独立后需建立一级央企治理结构,在规范性与市场反应速度间取得平衡 [27]
探访中复神鹰青海生产基地 一根碳纤维里的创新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6:19
公司概况 - 中复神鹰位于青海西宁的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 [2] - 公司采用自主突破的干喷湿纺技术,彰显中国在碳纤维生产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 公司产品覆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风电、医疗器械、体育器材等全应用场景,开发31个系列定制化产品 [2][4] 技术创新 - 全球首款干喷湿纺超高模量碳纤维为航天器、卫星提供高精度部件支撑 [4] - 国产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融入国产大飞机战略 [4] - 实现全球首款干喷湿纺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万吨级制备 [4] - 公司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筑牢国产高端碳纤维自主保障体系 [4] 产业布局 - 西宁甘河工业园区打造以中复神鹰为龙头的碳纤维专业园区"园中园",重点发展新能源配套、体育器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示范项目 [4] - 借助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及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品牌效应,布局碳纤维自行车等高附加值体育用品制造 [4] 市场前景 - 未来中国碳纤维市场增长将聚焦汽车交通、轨道交通及热塑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三大领域 [6] - "可回收"属性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市场对可回收解决方案需求日益迫切 [6] - 西宁正构建废弃碳纤维复合材料热裂解与化学回收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6] 应用拓展 - 公司拓展低空经济复合材料、船舶耐腐蚀材料应用 [6] - 跨界医疗领域研发牙齿修复、人造骨等产品 [6] - 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持续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6]
从年赚80亿元到单季亏3亿元,“疫苗代理王”智飞生物遭遇存货危机
华夏时报· 2025-07-22 10:24
股价表现 - 7月22日收盘价为20.35元/股,处于历史低点区域,较2021年5月146.21元高点下跌86% [2][7] - Wind金融终端对公司一季报评分为20分,在368家同行业公司中排名第347位 [2] 财务危机 - 2025年一季度账上现金30.69亿元,短期债务高达147亿元,资金缺口显著 [3][4]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至-44.14亿元,同比骤降149.6% [4] - 2025年一季度亏损3.05亿元,为上市15年来首次单季亏损 [7] 代理业务崩盘 - 代理业务占比超90%,2024年代理产品收入骤降52.46% [9] - 核心产品四价HPV疫苗批签发量暴跌95.49% [9] - 存货余额从2023年末90亿元激增至2024年末222.18亿元,2025年一季度仍保持219亿元高位 [9][11] - HPV疫苗存货需超9个季度消化,且面临国产九价疫苗(499元/支,价格不足默沙东40%)的减值压力 [12] 业绩滑坡 - 2023年营收529.18亿元,2024年腰斩至260.70亿元;净利润从80.70亿元暴跌74.99%至20.18亿元 [5] - 自主产品收入2023年同比骤降68.70%至10.28亿元,占总收入不足2% [14] 转型尝试与挑战 - 2023年10月代理GSK带状疱疹疫苗,但面临长春高新子公司百克生物的价格与年龄覆盖竞争 [13] - 2025年3月拟增资控股重庆宸安生物进军GLP-1领域,但后者尚无商业化产品且国内53条管线竞争激烈 [13] - 自主疫苗如26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收入大幅缩水,2024年自主业务同比微增14.93%至11.82亿元,占比仅4.53% [14][15] 债务压力 - 2025年7月通过发行60亿元公司债预案,但即便全额偿债后资金缺口仍超50亿元 [16] - 2025年一季度财务费用激增至6627万元,同比暴涨超10倍 [16]
汽车行业创新,长城汽车百亿研发彰显民族品牌硬实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11:16
自主研发创新 - 公司研发投入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2024年达104亿元,占销售额的5.2% [1] - 工程师团队规模达2.3万人,平均每4名员工中有1名工程师 [1] - 环境风洞实验室总投入近100亿元,具备2000余项新能源、热管理等领域的试验能力,可模拟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上6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以及最高每小时250千米的风速 [1] 产业链整合 - 从依赖外部采购到构建自主供应链,实现发动机、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2] - 2018年推动零部件公司独立运营,成功进入宝马等国际企业供应链 [2] - 构建了相互辅助、资源循环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2] 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 - 打造端到端大模型、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据智能体系、九州超算中心,支撑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2] - 自研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覆盖从城区到乡村、从行车到泊车的全场景应用 [2] - 2024年营收达2021.95亿元,2024年上半年销量近57万辆 [2] 民族品牌发展 - 通过自主掌控核心技术和全价值链创新体系,推动民族品牌高质量发展 [3] - 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系统实现全链条创新,印证了"做强做大民族品牌"的逻辑 [3]
中国再度打破西方封锁!又一关键材料被探明,引来全球疯狂抢购,
搜狐财经· 2025-07-19 18:06
铼矿资源发现与全球竞争 - 中国陕西某小城探明铼矿资源170多吨,使中国从"贫铼国家"跃升为重要资源大国[1][9][11] - 全球铼矿探明储量仅2000多吨,年产量约50吨,主要分布在智利、哈萨克斯坦和美国[3][5] - 铼矿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尤其在航空航天领域,每架大型客机发动机可能包含数百公斤铼合金[7][11] 铼矿的工业应用与技术挑战 - 铼金属具有出色耐高温性能,是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火箭喷嘴等关键部件的必需材料[3][7] - 铼矿通常伴生于铜矿、钼矿中,含量极低,提炼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15][16] - 中国在铼金属提炼和高纯度合金生产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实现大规模高效生产[18][20] 全球技术竞争与合作动态 - 西方国家如美国GE、英国罗罗公司垄断铼合金生产技术,中国商飞仍部分依赖进口铼[20][22] - 自2018年起美国及盟友对中国实施高端材料禁运,包括铼合金、钛合金等关键领域[22][24] - 多国提出"技术换资源"合作方案,试图以先进技术换取中国铼矿资源[13][24][25] 中国铼矿资源的战略意义 - 陕西铼矿发现为中国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提供重要资源支撑[9][11] - 资源开发将助力中国减少对外依赖,打破西方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垄断[13][27] - 中国面临资源开发与技术自主创新的平衡难题,需加快技术攻关掌握话语权[27]
自主创新提速、AI回归价值!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金融科技迈入深度重构期
证券时报网· 2025-07-18 22:30
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 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技术架构革新与智能化应用落地成为重塑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1] - 自主创新步入高峰窗口期,云原生和分布式单元化架构成为金融机构核心系统升级的重要选择 [1] - AI大模型在经历爆发式探索后,正回归业务价值本质,向核心场景寻求深度突破 [1] 自主创新与金融IT基建 - 金融行业信息技术发展沿国产化与智能化升级两条主轴推进,自主创新进程从银行扩展至证券、保险、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机构 [2] - 券商和保险机构向国产数据库、云平台及核心系统服务商的选型项目激增,区域性银行、中小券商与保险公司成为建设主力 [2] - 腾讯云联合行业头部ISV提出采用云原生与分布式单元化架构,通过微服务实现功能模块解耦与敏捷叠加,降低系统长期运维难度 [2] - 国产数据库厂商数量在过去一年减少超过60家,具备大规模业务验证能力、通过严格安全测评的头部产品成为金融机构普遍选择 [3] AI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 大模型技术推动金融行业从观望走向"百花齐放",应用落地回归理性,能否解决核心业务痛点、实现可量化效率提升成为价值标尺 [4] - 通用模型叠加检索增强(RAG)与简单工作流已在代码助手、企业知识库、客服与营销内容生成等低精度要求场景成熟落地 [4] - 头部机构推进路径:能聊天—能干活—代理自主规划—多Agent协同,券商APP中已用于C端投顾问答、舆情分析,保险领域用于代理人培训、知识库、营销计划书生成 [4] - 涉及交易策略、行业研究、信贷决策等复杂场景尚处探索期,需通用模型、领域模型、企业自有高质量数据及复杂工程化组合提升准确率 [4] - 模型幻觉及共振风险暂无彻底解决方案,腾讯云通过多模态验证、多模型交叉校验、安全模型嵌入合规判断及一致性校验等工程手段缓解 [4]
火车之轮风驰电掣 中国制造动能强劲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8 06:57
公司背景与历史 - 公司从蒸汽机车起家,现已成为我国铁路大提速主型牵引机车生产者,并在大功率机车领域首次实现永磁直驱技术应用[1] - 公司成立于1954年,已生产超过1.2万台各种型号大马力干线机车,为中国铁路发展提供动力[1] - 公司凭借核心专利持续突破,展现出新的发展动能[1]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公司研制的永磁直驱货运机车首次满载试验成功,该技术拥有6件核心专利,取消齿轮箱后电机输出转矩较异步电机增大5.2倍[2] - 公司通过13年攻坚,破解永磁电机小型化与大扭矩矛盾,开发空心轴啮合传动专利和散热风道拓扑优化专利[2] - 公司实施"一体两翼一支柱"产业布局,构建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2] - 公司近10年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53件,主持和参与起草技术标准70余项,实施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2项[3] 专利应用与成果转化 - 永磁直驱技术使机车效率提升5%,单台货运机车年节电超30万度,相当于200个家庭全年用电量[4] - 高原型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搭载可拆卸式减震橡胶垫专利技术,在极寒缺氧环境中维护成本降低40%[4] - 全三维设计机车数据演进专利让研发周期缩短30%,设计误差率趋近于零[4] - 电力机车轮对驱动智能装配生产线专利使生产效率提升30%,质量故障率下降45%[8] 产业拓展与新领域 - 矿山装备专利群覆盖12项关键技术,攻克高原动力衰减世界难题[5] - 电气化公路专利支撑国内首条商用线落地,牵引公路货运减碳30%[5] 研发机制与人才培养 - 公司建立需求导向科研机制,通过"问题树"看板收集一线工人改进建议[6] - 专利价值评估采用"三把尺"标准:技术先进性、产业适配度、经济收益预期,85分以上项目进入"绿色通道"[6] - 公司构建"科学家-专家-工匠"三级人才梯队,拥有8位全国技术能手和114名中车级专家[7] - 青年创新基金每年投入千万支持"金点子"转化[7]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持续强化创新与专利布局,助力中国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8]
太空“办公新伙伴”:华为商用电脑随天舟九号开启中国智造新篇
环球网· 2025-07-17 18:34
航天发射任务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搭载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 [1] - 飞船计划实施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向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运送6.5吨物资 [3] - 运送物资包括航天员生活物资、平台设备、推进剂及科学载荷 [3] 货运飞船功能 - 天舟九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货运飞船,承担天宫空间站物资运输任务 [3] - 飞船运送物资包括驻留物资、舱外服、维修备件及科学载荷 [3] - 飞船配合空间站完成轨道调整、姿态控制及科学实验 [3] 华为商用电脑 - 华为擎云笔记本电脑随天舟九号进入空间站,通过MIL-STD-810G军规测试 [5] - 电脑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达100万小时,适应极端环境 [5] - 该电脑为商用市场产品,非航天定制特供品 [5] 自主创新 - 天舟九号发射展现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 [5] - 华为擎云通过持续研发突破技术瓶颈,打造高性能终端产品 [5] - 华为电脑成为太空任务工具,体现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 [7] 航天与科技协同 - 航天任务与商用科技产品结合,推动行业创新 [5][7] - 华为电脑在太空环境稳定运行,验证其技术可靠性 [5][7] - 中国航天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科技企业同步发展 [7]
从“安全”到“美肤”,热水器的变革路上,华帝抢到了先手
中金在线· 2025-07-17 18:01
行业发展历程 - 英国工程师发明首台燃气间歇式加热器被视为燃气热水器鼻祖 [1] - 40年前中国第一台国产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在南京诞生 [1] - 2000年5月存在安全风险的直排式热水器被全面禁止销售 [3] - 2013年国产燃热迎来"恒温"重大升级 [4] - 2025年AWE现场十数个知名燃热品牌展示创新产品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当前国内燃气热水器市场规模约1343万台 [1] - 2024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7% [1] - 2024年上半年抖音渠道销量同比提高104.4% [1] - 2024年上半年下沉渠道销量同比增长62.2% [1] 技术创新 - 华帝1995年推出第一代"花之雨"系列燃气热水器 [3] - 2002年华帝研制出下置风机燃气热水器显著提升安全性能 [3] - 2015年华帝研发专利温控舱技术(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1085968.5)实现水温"启停零波动" [4] - 华帝推出"以水养肤"美肌浴燃气热水器推动行业创新高端化 [1] 企业贡献 - 华帝1992年成立并迅速成为"中国灶王" [3] - 华帝积累的燃烧技术名列前茅 [3] - 华帝作为行业领跑者推动产品技术升级 [4]
DHA1新型热作模具钢-百科
搜狐财经· 2025-07-17 16:17
DHA1模具钢研发背景 - 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热作模具钢由中国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多家企业共同研发 [1] - 在高温强度、抗热疲劳性和耐磨性等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1] - 标志着我国高端模具钢领域正逐步摆脱进口依赖 [1] 材料特性 - 采用铬5.5-6.5%、钼2.0-3.0%、钒0.8-1.2%的合金体系 [2] - 碳含量控制在0.35-0.45%之间实现硬度与韧性平衡 [2] - 添加微量铌元素使600℃高温环境下保持HRC45以上硬度 [2] - 较传统H13钢硬度提升约15% [2] 热处理工艺 - 1030-1050℃油淬配合520-550℃二次回火的最佳工艺路线 [4] - 热疲劳寿命达30000次以上比进口同类产品提升约20% [4] - 在铝合金压铸生产中模具使用寿命较传统材料延长30-40% [4] - 单套模具可完成15万次以上压铸作业 [4] 应用领域 - 成功应用于重达80吨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后底板模具制造 [4] - 家电企业采用DHA1制造的透明件注塑模维修周期从2周延长至8周 [4] - 航空航天领域钛合金热成形模具寿命提升25%以上 [5] 市场表现 - 市场价格4.8-5.2万元/吨比同性能进口材料节省30%以上采购成本 [5] - 2024年国内高端模具钢市场占有率达18% [5] - 预计2025年市场占有率将突破25% [5] - 某压铸企业年模具采购费用降低1200万元产品不良率下降0.8个百分点 [5] 产业链协同 - 上游特钢企业开发专用纯净钢冶炼工艺将氧含量控制在12ppm以下 [5] - 下游工具厂商配套开发针对DHA1的精密加工方案 [5] 技术突破 - 研发团队攻克"大截面组织均匀性控制"、"纳米碳化物弥散强化"等关键技术 [6] - 获得发明专利14项 [6] - 通过多向锻造工艺将横向与纵向冲击功差异控制在10%以内 [6] - 2024年荣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6] 国际影响 - 正在改变被瑞典、德国、日本企业垄断的高端模具钢市场格局 [6] - 在国际机床展上首次实现与欧洲顶尖产品同台竞技 [6] - 预计未来三年内占据全球高端模具钢市场15%的份额 [6] 未来发展 - 研发团队已开展DHA1迭代研发重点提升800℃以上持久强度和抗熔损性能 [6] - 有望成为全球热作模具钢领域新标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