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应

搜索文档
海天味业:强者恒强,盈利能力改善-20250403
平安证券· 2025-04-03 18: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1][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报显示全年营收269.01亿元同比增9.53%,归母净利润63.44亿元同比增12.75%,扣非归母净利润60.69亿元同比增12.51%,2024Q4营收65.02亿元同比增10.03%,归母净利润15.29亿元同比增17.82%,拟每10股派8.6元含税 [4] - 成本下行叠加规模效应使毛利率显著提升,2024年毛利率37.00%同比升2.26pct,净利率提升0.66pct至23.63% [7] - 产品矩阵持续丰富各品类有效增长,酱油营收137.58亿元同比增8.87%,蚝油营收46.15亿元同比增8.56%,调味酱营收26.69亿元同比增9.97%,其他业务收入增16.75%至40.86亿元 [7] - 渠道网络深度优化全国化布局更均衡,各区域营收均衡增长,南部区域增速最快达12.88%,线上渠道营收12.43亿元同比增39.78% [7] - 调整业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04亿、77.40亿、84.63亿元,EPS分别为1.26元、1.39元、1.52元,对应4月2日收盘价PE分别约为32.4、29.3、26.8倍 [9] 财务数据总结 资产负债表 - 2024 - 2027E流动资产从328.42亿增至516.68亿,非流动资产从80.16亿降至49.49亿,资产总计从408.58亿增至566.17亿 [10] - 2024 - 2027E流动负债从89.86亿增至106.53亿,非流动负债从4.71亿降至3.95亿,负债合计从94.56亿增至110.47亿 [10] - 2024 - 2027E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从308.95亿增至450.21亿 [10] 利润表 - 2024 - 2027E营业收入从269.01亿增至350.11亿,营业成本从169.48亿增至217.07亿 [10] - 2024 - 2027E净利润从63.56亿增至84.78亿,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从63.44亿增至84.63亿 [10] 主要财务比率 - 成长能力方面,2024 - 2027E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9.5%、10.2%、9.1%、8.2%,营业利润增速分别为11.3%、11.0%、10.5%、9.3%,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8%、10.4%、10.5%、9.3% [11] - 获利能力方面,2024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37.0%、37.6%、37.8%、38.0%,净利率分别为23.6%、23.6%、23.9%、24.2% [11] - 偿债能力方面,2024 - 2027E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3.1%、21.0%、20.3%、19.5%,流动比率分别为3.7、4.2、4.5、4.9 [11] - 营运能力方面,2024 - 2027E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7、0.7、0.6、0.6,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为117.9(除2024年111.0) [11] - 每股指标方面,2024 - 2027E每股收益分别为1.14元、1.26元、1.39元、1.52元,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1.23元、1.44元、1.65元、1.78元 [11] - 估值比率方面,2024 - 2027E P/E分别为35.8、32.4、29.3、26.8,P/B分别为7.4、6.5、5.7、5.0 [11] 现金流量表 - 2024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从68.22亿增至99.18亿,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37.76亿、 - 0.09亿、 - 0.09亿、 - 0.09亿,筹资活动现金流从 - 40.02亿降至 - 32.09亿 [12] - 2024 - 2027E现金净增加额分别为 - 9.56亿、50.17亿、62.31亿、67.00亿 [12]
【农夫山泉(9633.HK)】24年逐渐走出阴霾,期待25年包装水份额回升——2024年年报点评(陈彦彤/汪航宇/聂博雅)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3-31 14:59
业绩概览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8.96亿元,同比+0.5%,归母净利润121.23亿元,同比+0.4% [3] - 24H2营收207.23亿元,同比-6.7%,归母净利润58.84亿元,同比-6.7% [3] - 24年归母净利润率28.3%,24H2为28.4%,均同比持平 [7] 分品类表现 包装饮用水 - 24年营收159.52亿元,同比-21.3%,24H2营收74.22亿元,同比-24.4% [4] - 24H2市占率环比回升,但同比跌幅扩大,主因2月负面舆情余波、主动降库及绿瓶水促销 [4] - 24年经营利润率31.2%,24H2为30%,分别同比-5.1/-6.1pcts,受绿瓶促销及规模效应弱化拖累 [6] 即饮茶 - 24年营收167.45亿元,同比+32.3%,24H2营收83.14亿元,同比+12.8%,增速环比放缓因23H2高基数(23H2同比+104.8%) [4] - 24年经营利润率45.2%,24H2为46.2%,分别同比+0.8/+0.9pcts,受益东方树叶收入占比提升及规模效应 [6] 功能饮料与果汁 - 功能饮料24年营收49.32亿元,同比+0.6%,24H2营收23.82亿元,同比-2.6%,增速放缓因23H2高基数(23H2同比+34.7%) [5] - 果汁24年营收40.85亿元,同比+15.6%,24H2营收19.71亿元,同比+6.6%,主因产品升级 [5] - 果汁经营利润率24.9%,同比-1.9pcts,受水果季节性因素影响产能利用率 [6] 财务指标 - 24年毛利率58.1%,24H2为57.3%,分别同比-1.4/-1.6pcts,主因绿瓶水促销、包装水销量降及果汁原料成本上涨 [6] - 24年销售费用率21.4%,24H2为20.3%,均同比-0.4pcts,物流费率下降对冲广告促销开支 [6] - 其他收入及收益21.29亿元,同比+15.6%,增厚净利润 [7] 未来展望 - 包装水25年策略聚焦"绿瓶+红瓶"组合,绿瓶补贴或收缩,红瓶推新包装/规格促增长 [9] - 即饮茶25年增速或放缓,但通过供应链建设、营销投入及新品巩固无糖茶龙头地位 [9] - 25年整体营收有望在低基数下实现双位数增长 [9]
​达势股份(达美乐中国)正式盈利,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增14倍
财富在线· 2025-03-31 10:08
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餐饮行业收入首次突破5.5万亿元人民币 在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持续快速增长[1] - 比萨行业作为品牌化、连锁化较高的细分赛道 具有广阔前景 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1] - 餐饮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 消费者更注重质价比 对方便快捷、质量稳定且品牌知名度高的餐饮需求增加[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总收入达43.1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1.4%[1][2] - 归母净利润为5,519.5万元人民币 实现扭亏为盈 2023年为净亏损2,660.3万元人民币[1][2] - 经调整净利润达1.31亿元人民币 同比大幅增长1,394.2%[1][2] - 每股基本利润为0.42元人民币 2023年为每股基本亏损0.22元人民币[1][2] - 门店层面经营利润为6.2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8.7% 利润率提升至14.5%[2] - 经调整EBITDA达4.9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4.1% 利润率提升至11.5%[2] 门店扩张 - 2024年新开门店240家 较2023年的180家增加60家[3] - 近90%新门店位于1.5线及三线城市 逐渐进入下沉市场[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 门店总数达到1,008家 其中上海和北京371家 新增长市场637家[3] - 2024年新进驻10个城市 截至年底门店遍布中国大陆39个城市[4] - 2025年计划开设约300家门店 截至2025年3月14日已增开86家门店 另有26家在建 62家已签约[8] 市场表现 - 新增长市场总营收26.65亿元人民币 同比大增77.0% 占总营收比重从49.4%提升至61.8%[5] - 成熟市场总营收16.5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8%[5] - 连续30个季度录得同店销售正增长 2024年同店销售增长2.5%[6] - 按2024年比萨销售额计算 公司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二[5] - 按门店数量计算 中国市场是达美乐比萨在国际市场上的第三大市场[5] 运营效率 - 单店日均销售额13,126元人民币 同比增加4.3%[6] - 新增长市场新门店平均投资回报期为12个月[7] - 会员人数达2,450万人 较2023年底增加990万人[7] - 会员贡献收入占比从59.2%提升至64.5%[7] - 新门店创下达美乐全球门店首30天销售额最高纪录 沈阳门店达1,100万元人民币[4] 发展前景 - 公司门店扩张加速 单店模型持续优化 规模扩张带来成本费用摊薄及盈利能力非线性改善[8] -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增持达美乐比萨超100万股 增持幅度约87%[8] - 股价较IPO发行价46港元累计上涨超130% 截至2025年3月26日报108.00港元[9] - 国家政策加码提振消费 扩大内需成为首要任务 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9]
14家储能电池企业2024业绩盘点
高工锂电· 2025-03-29 18:23
摘要 产业链集体承压,规模效应和成本管控成破局良方 目前,业内 已有 宁德时代、中创新航、鹏辉能源、瑞浦兰钧、派能科技、珠海冠宇、孚能科技、天能 股份、横店东磁、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海辰储能 等14家以上储能电池领域的企业先后披露 了2024年的业绩情况。 从具体市场来看,高工产研(GGII)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储能电芯出货量达到 170GWh,同比增长146%,美国市场储能电芯出货量达到78GWh,同比增长56%,欧洲储能电芯出货 量达到约50GWh,同比增长28%。 整体来看,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持续高速增长,同比增长超55%,但企业利润普遍承压,市 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TOP10全为中国企业,且CR10由2023年的88%提升至93%。 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中国储能锂电池2024年出货量达335GWh,同比增长64%,占比全球超 90%,由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比亚迪、中创新航、瑞浦兰钧、国轩高科、远景动力、鹏 辉能源、楚能新能源等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三星SDI成为最后一个跌出全球出货前十的海外企业。 产业链集体承压,规模效应和成本管控成破局 ...
比亚迪如何赚钱? | 电厂
界面新闻· 2025-03-26 18:21
文章核心观点 - 比亚迪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和利润增长,虽车价走低但通过规模效应、供应链整合等实现盈利,且研发投入大,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并有望受益于政策和智能化浪潮 [1][2][8]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71亿元,同比增29%;归母净利润402.5亿元,同比增34%;汽车业务毛利率21.02%,同比增加0.63个百分点 [1] - 2024年公司单车均价14.45万元,比2023年减少约1.5万元 [2] - 2024年公司全球销量达427万辆,同比增长41%,汽车品牌全球销量排名第四,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新能源车销冠 [4] - 招银国际上调公司今年净利润预测幅度达8%,预计将达575亿元,每辆车净利润将达1.09万元 [7] 成本控制 - 规模效应使公司降本,巨大规模能摊薄成本,在与供应商议价上有优势,如智驾天神之眼C平台成本低于业内平均 [4][5] - 公司对供应链垂直整合降本,坚持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垂直整合战略,大部分重要部件自产自研,2023年海豹约75%零部件自产,生产成本低于同级特斯拉Model 3和西方车企 [5] 高端品牌表现 - 2024年方程豹豹5连续五个月蝉联新能源硬派越野销量冠军,豹8成40万级新能源SUV月度销量前三;腾势成全球首个覆盖全品类新能源豪华汽车品牌,腾势D9连续两年获MPV全市场年销量第一,腾势Z9GT连续三个月夺30万起售新能源豪华轿车市场第一 [6] - 中金判断公司在高端车型的技术定价能力进一步提升 [6] 研发投入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6%,远超同期净利润,比特斯拉多出219亿元,14年间有13年研发投入超当年净利润,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 [8] - 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18.24%,达12.2万人,博士学历和40岁以上人员增幅最大 [9] - 大量研发投入使公司技术爆发,推出第五代DM等技术,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10] 行业趋势与展望 - 国家相关政策发布,预期加大补贴将释放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缓解价格竞争、助力消费市场复苏 [11] - 人工智能与汽车领域融合,全民智驾时代来临,自主品牌有望提升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11] - 公司董事长公布今年总销量目标550万辆,含海外市场80万辆以上,中国市场销量增速约30%,海外市场增速高达91.8% [11]
农夫山泉(09633):2024年报点评:走出底部,修复在途
华创证券· 2025-03-26 14:3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主营收入428.96亿元,同增0.5%;归母净利润121.23亿元,同增0.4%;24H2主营收入207.23亿元,同比-6.7%;归母净利润58.84亿元,同比-6.7% [1] - 包装水降幅扩大、饮料环比降速,24H2收入略低于预期;规模效应弱化拖累毛利率,费率优化与其他收入增厚,净利率维持稳定 [5] - 当前经营逐步走出底部,旺季将至经营有望加速修复;优质龙头底色不改,经营逐步走出底部,维持“推荐”评级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主要财务指标 - 2024 - 2027E主营收入分别为428.96亿、493.56亿、551.96亿、609.3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5%、15.1%、11.8%、10.4% [1] - 2024 - 2027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1.23亿、142.04亿、161.15亿、179.3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4%、17.2%、13.5%、11.3% [1] - 2024 - 2027E每股盈利分别为1.08、1.26、1.43、1.59元,市盈率分别为31.5、26.9、23.7、21.3倍,市净率分别为11.8、10.5、9.4、8.7倍 [1] 公司基本数据 - 总股本1124646.64万股,已上市流通股503466.64万股 [2] - 总市值4133 - 5139.64亿港元,流通市值1850 - 2320.98亿港元 [2] - 资产负债率39.3 - 47.63%,每股净资产2.87 - 1.79元 [2] - 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45.81/24.35 - 52.03/31.94港元 [2] 业务分析 - 24H2包装水收入74.22亿元,同减24.4%,饮料营收同增7.4%至133亿,环比明显降速;即饮茶/功能饮料/果汁/其他饮料营收83.14/23.82/19.71/6.34亿元,同比+12.8%/-2.5%/+6.6%/-11.9% [5] - 全年/24H2毛利率分别同比-1.5/-1.6pcts至58.1%/57.3%,销售/行政费用率24年分别同比-0.4/-0.5pct,24H2分别同比-0.4/-0.4pct,其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24H2/全年分别同增1.1/0.7pcts [5] - 24H2包装水/即饮茶/功能饮料/果汁/其他饮料经营利润率分别同比-6.1/+0.9/-0.9/+2.0/+3.8pcts,全年/24H2净利率分别约28.3%/28.4%,同比基本持平 [5] 未来展望 - 25年小瓶包装水份额已稳步回升,以中大规格包装水拓展家庭等场景增量,叠加报表基数降低,营收有望加速增长、毛利率修复,包装水盈利有望同步修复 [5] - 饮料业务无糖茶、电解质水等赛道景气延续,核心产品渠道库存已至较低水平,今年寻求新增量,旺季将至加速可期,全年有望延续双位数以上增长 [5] 投资建议 - 给予25 - 27年EPS预测1.26/1.43/1.58元(25 - 26年原预测为1.28/1.45元),当前股价对应25年PE 27倍 [5] - 考虑公司经营质地优秀且流通盘较小,估值切换之下给予25E PE 30X,对应目标价42港元,维持“推荐”评级 [5] 财务预测表 - 2024 - 2027E营业总收入分别为428.96亿、495.56亿、554.16亿、611.75亿元,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21.23亿、142.04亿、161.15亿、179.32亿元 [10] - 2024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58.1%、59.4%、60.0%、60.3%,净利率分别为28.3%、28.8%、29.2%、29.4% [10] - 2024 - 2027E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9.3%、39.7%、39.6%、38.7%,流动比率分别为1.0、1.2、1.4、1.5 [10]
海峡股份25亿关联收购,标的公司盈利能力待考
IPO日报· 2025-03-26 11:01
收购交易概况 - 海峡股份拟以25.15亿元现金收购大连中远海运持有的中远海运客运100%股权,评估值较账面净资产溢价23.11% [1]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交易双方均为大连中远海运旗下客滚运输企业 [1] - 收购公告当日公司股价6.99元,后续报收6.42元,市场反应平淡 [1]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海峡股份是海南自贸港核心航运企业,2024年上半年水路运输收入占比92.02% [4] - 公司2017年起通过收购整合琼州海峡南北岸航运资源,实现客滚业务整体运营 [5]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2.19亿元(+6.76%),但归母净利润2.54亿元(-31.24%),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 [5] - 客滚船与货滚船差异显著:客滚船可同时载客载车(上层乘客舱/下层车辆甲板),主要服务短途跨国及旅游航线;货滚船仅载货(多层车辆甲板),适用于货运航线如新能源汽车出口 [5] 收购财务影响 - 交易将通过债务融资(公司债+银行贷款)支付不超过18亿元,完成后负债规模将显著上升 [6] - 2024年1-11月交易后负债合计预计增长235.68%,2023年度增长242.47% [6] - 股东权益将下降:2024年1-11月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下降11.29%,2023年度下降11.77% [7] 标的公司分析 - 中远海运客运拥有12艘船舶,占渤海湾总运力41.38% [9] - 收购后海峡股份船队规模将达62艘,成为全球最大客滚船运营商及国内首个跨区域龙头企业 [9] - 标的公司2022年亏损2.88亿元,2022/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43.67%/3.82%,显著低于同行渤海轮渡的5.61%/28.64% [12][13] - 合并后营收提升显著:2023年营收预计从39.32亿元增至50.05亿元(+27.31%),2024年1-11月从38.21亿元增至46.79亿元(+22.43%) [9] - 但净利润贡献有限:较收购前仅增加4.62%(2023年)和1.05%(2024年1-11月) [11] 协同效应预期 - 琼州海峡(冬春季旺季)与渤海湾(夏秋季旺季)可形成淡旺季互补 [9] - 通过"北船南调"或共建"运力池"缓解高峰期运输压力,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9]
极兔速递-W(01519):深度研究报告:全球化综合物流服务商,三大市场解析公司盈利路径
华创证券· 2025-03-25 17:1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华创证券首次覆盖极兔速递(01519.HK),给予“推荐”评级,目标价7.69港元,当前价5.64港元,对应空间36%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极兔速递是全球综合物流服务运营商,2024年调整后实现盈利,三大市场齐发力,东南亚贡献利润主要来源,中国区盈利能力快速提升,新市场处于成长初期 [5] - 从三大市场解析公司盈利路径,中国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且调整后实现盈利,东南亚市场稳居龙头是主要盈利来源,新市场业务快速发展潜力巨大 [5] - 基于三大市场件量增速及收入成本变化趋势,给予公司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分别为3.33、5.38、7.61亿美元,对应EPS分别为0.04、0.06、0.08美元;采用分部估值法得出2025年港币市值690亿 [5] 各部分总结 全球化综合物流服务商,24年实现经调整后盈利 - 公司概况:创立于2015年,快递网络覆盖13个国家,截至2024年12月31日,运营238个大型转运中心、19100个网点;发展历程为起家东南亚,后扩张至中国及其他国家;在东南亚、中国、新市场亮点多,东南亚连续五年领先,中国快速扩张,新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17][23][25] - 股权结构:同股不同权,创始人李杰为实际控制人,采用AB股架构,李杰通过11.11%股份控制约55.56%总投票权 [28] - 业务模式:采用区域代理模式,具备弱化利益与文化协调要求等独特优势,国家总部制定策略,区域代理负责日常管理运营 [31] - 财务指标:2024年集团经调整净利润首次盈利2.0亿美元,经调整净利率2.0%;收入持续高增长,2024年达102.6亿美元,同比+15.9%;经调整EBITDA为7.8亿美元,同比+431%;经调整EBIT首次盈利3.0亿美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提升,业务件量增长 [34][35][37] 中国市场:难以复制的极兔案例,份额稳步提升,调整后实现盈利 - 极兔中国崛起的背后:借拼多多东风起网,依靠OV体系拓网,通过两次战略性收购实现能力跃迁 [58][62][65] - 中国区经营表现:收入和件量持续高增,20 - 24年CAGR分别为91.1%、75.6%;2023年EBITDA扭亏,2024年EBIT盈利;单票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单票收入降幅慢于行业,单票成本差距收窄;推动自动化设备和车辆投入,提高网络运营效率;服务质量提升,增强获客能力 [74][77][82] 东南亚市场:稳居市场龙头,集团主要盈利来源 - 东南亚市场共性:人口红利突出,经济动能强劲,物流效率差异为拓展提供跳板,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 [100][101][102] - 市场拓展逻辑:“基础设施先行+资本杠杆+区域协同”,分本土化渗透、区域化网络复制、跨境一体化三个阶段 [103] - 东南亚市场表现:电商行业迅速增长,快递件量逐年攀升,极兔蝉联市场龙头地位,2024年市占率28.6%,同比提升3.2pts;财务表现维持健康盈利,收入和毛利增长,单票收入和成本有变化 [104][113][117] - 分部增长亮点:抓住新电商市场增长机遇,拓展客群破局自建物流,中国经验赋能优化运营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需求 [128][133][135] 新兴市场:业务快速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 新市场共性:消费能力强,城市化率高 [10] - 新市场市场表现:电商零售渗透率提升,带动快递行业高速增长 [10] - 新市场经营表现:份额与效率持续提升,市占率从2022年的1.6%提升至2024年的6.1%;减亏明显,2024年单票毛利从2023年的0.01美元增长至0.11美元 [10]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基于三市场件量增速及收入成本变化趋势,给予公司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分别为3.33、5.38、7.61亿美元,对应EPS分别为0.04、0.06、0.08美元 [11] - 估值:采用分部估值,东南亚市场对应市值59.77亿美元,新市场对应市值6.15亿美元,中国市场对应市值164亿人民币,合计2025年港币市值690亿,目标价7.69港元 [12]
吉利汽车:2024年集团总收益2402亿元 增长34%
证券时报网· 2025-03-20 14:45
文章核心观点 - 吉利汽车2024年虽面临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竞争和增速放缓,但销量、收益、利润等指标均实现增长,经营现金流良好 [1][2] 财务表现 - 总收益增加34%,达到2402亿元 [1] - 整体毛利率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至15.9% [1] - 净利润为168亿元,同比增长240% [1] - 归属本公司股权持有人溢利为166.3亿元,同比增长213% [1] - 撇除一次性收益及亏损后,归属本公司股权持有人溢利为85.2亿元,同比增长52% [2] - 2024年税收约为16亿元,主要因中国附属公司股息支付增加和某些车型需求强劲带来利润增加 [2] - 总现金水平在2024年年末增加15%,达到437.5亿元 [2] 销售情况 - 平均出厂销售价格较去年上升2.5%,按备考基础计入领克合营公司销售后,综合平均出厂销售价格同比上升2.9% [1] - 2024年共售出2176567辆汽车,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全年经修订之销量目标200万辆 [2] - 中国批发量同比增长27%,达到1762045辆,出口批发量同比增长57%,达到414522辆 [2]
每卖一辆亏1万!小米 SU7攻入BBA和保时捷腹地
创业邦· 2025-03-19 11:17
文章核心观点 小米2024年Q4及全年财报显示营收增长,市值突破万亿,手机业务支撑汽车业务发展,汽车业务亏损收窄且毛利率提升,小米SU7 Ultra冲击豪华车市场,公司提升2025年汽车交付目标 [2][3][5] 营收与市值情况 - 2024年全年小米集团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35.0%;Q4总收入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为近两年来营收增速最快季度 [2] - 受过去5个季度营收增速连续两位数增长及汽车业务“反哺”影响,2月上旬小米集团市值突破万亿,截至3月18日港股收盘,股价报57.65港元/股,总市值14477亿港元 [3] 业务营收与毛利情况 手机×AIoT业务 - 2024年Q4,手机×AIoT分部收入923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16.0%;互联网服务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18.5% [5] - 2024年小米集团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1.3%,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62亿元,还不包括相关股票薪酬费用9亿元和其他一次性损益 [5] 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 - 2024年Q4,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总收入167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163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3亿元 [5] - 2024年Q2 - Q4营收分别为64亿元、97亿元、167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8亿元、15亿元、7亿元;交付新车量分别为27307辆、39790辆、69697辆;毛利率分别为15.4%、17.1%、20.4%;每辆平均售价ASP分别为228644元、238650元、234322元 [9] 手机业务高端化情况 - 小米未来5年坚持高端化战略,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达300亿元 [6] - 小米高端化探索始于小米10,至小米14有所破局,截至2024年11月,小米14系列累计销量接近800万台,星展银行预测小米15系列出货量将比小米14系列增长30% [6] - 2024年Q4,小米全球出货量4270万台,全球市占率12.9%;国内市场份额16%,位居第四 [6] - 2024年Q4,小米在600美元以上市场份额创近两年新高,智能手机ASP由Q3的1102.2元增加9.1%至1202.4元 [6] - 2024年国内市场,小米在3000元及以上智能手机市场市占率达23.3%,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4000 - 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排名第一,达24.3%;5000 - 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达9.7% [7] 汽车业务亏损情况 - 因新能源造车业务前期沉没成本高,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一直亏损,但随着产能扩大和交付量提升,亏损收窄 [8][10] - 2024年二季度,小米SU7每卖一辆净亏约6.6万元;三季度每卖一辆净亏降至约3.77万元;Q4每卖一辆净亏约1.0043万元 [10] 汽车业务毛利率与ASP情况 - 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由2024年Q3的17.1%增加至Q4的20.4%,主要因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产能环比增加致单位制造成本减少,以及享受首销期权益的车辆交付减少 [10] - 2024年Q4,小米智能电动汽车ASP较Q3小幅下降1.8%,至每辆234322元,主要因Xiaomi SU7系列当季交付产品结构不同 [11] 小米SU7系列销量与小米SU7 Ultra情况 - 截至3月18日,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20万辆 [11] - 2月27日,小米推出小米SU7 Ultra,标准版起售价52.99万元,“竞速套装”版售价62.99万元,“纽北限量版”售价81.49万元,直指传统豪华品牌腹地 [12] - 截止3月2日,小米SU7 Ultra大定突破1.9万,其交付周期最短,小米工厂产能或向其倾斜,且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今年6月中旬竣工,启用后交付压力或缓解 [14] 汽车交付目标情况 - 雷军将2025年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2024年保时捷全球交付31.07万辆,同比下滑3%,中国市场交付量仅为5.69万辆,同比大跌28%,小米SU7 Ultra和保时捷Taycan存在竞争关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