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转型
搜索文档
海汽集团2024年年报解读:经营承压,多项指标波动明显
新浪财经· 2025-04-30 06:58
营业收入与业务结构 - 2024年营业收入837,363,661.28元,同比下降0.51%,近三年呈现先升后降态势[2] - 汽车客运业务收入492,176,720.77元,占比66.07%,同比下降1.89%,其中新型客运板块收入17,118万元,同比增长16%,定制客运业务收入5,072万元,同比增长54%[3] - 客运站经营收入51,891,616.03元,同比下降15.14%,但毛利率同比增加16.54个百分点[3] - 汽车综合服务业务收入201,952,567.66元,同比下降1.91%[3] 净利润与亏损分析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696,232.97元,同比下降41.65%,亏损扩大[4] - 营业成本727,101,820.35元,同比增长0.31%,主要因外包服务费增加933万元、过路过海费增加559万元等[4] - 传统道路客运受高铁、网约车等冲击,市场缩水,客运站收入减少[4] 扣非净利润与核心业务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6,591,344.28元,同比下降29.90%,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待提升[5] - 汽车客运业务受竞争冲击,班线客运及客运站收入减少1,759万元,租包车业务收入减少1,090万元[5] - 新能源汽车普及对燃油销售、维修检测业务造成冲击[5] 每股收益 - 基本每股收益-0.31元/股,同比下降40.91%[6] - 扣非每股收益-0.37元/股,同比下降32.14%[8] 费用与研发投入 - 管理费用150,262,098.49元,同比下降15.91%,控制成效显著[9] - 财务费用15,322,808.71元,同比下降11.64%[9] - 研发费用1,363,872.80元,同比增长34.01%,研发人员17人,以年轻人才为主[10] 现金流状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353,343.84元,同比下降112.85%,现金回笼能力减弱[11]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5,167,218.68元,同比下降50.48%,工程款支出增加[12]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92,917,489.03元,同比增长29.80%,银行借款增加[13] 行业挑战 - 高铁、网约车及私家车增长挤压传统道路客运市场[14] - 新能源汽车普及冲击燃油销售及维修业务,新能源车保险赔付率高[14] - 道路运输行业政策要求投入新技术、新装备,增加企业成本[16] - 应收款项回收风险随业务规模扩大可能上升[17][18]
TriMas (TRS)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4-30 02:5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本季度合并净销售额同比增长6.4%,达到2.417亿美元,剔除货币、收购和处置影响,有机收入增长超8% [9] - 收购相关销售增长330万美元,与1月剥离AeroEngine损失的360万美元销售额接近,货币因素导致销售额减少380万美元 [9] - 合并营业利润较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超50%,即820万美元,营业利润率扩大290个基点 [9] - 调整后EBITDA增长13.5%,达到3970万美元,利润率提高100个基点至16.4% [9] - 调整后每股收益升至0.46美元,同比增长24.3% [10] - 净债务因收购GMT Aerospace较上一季度增加,净杠杆率升至2.7倍 [10] - 第一季度自由现金流较2024年第一季度改善1480万美元 [1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包装业务 - 有机增长3.3%(已调整负货币影响),预计2025年增长速度较2024年放缓 [12] - 分配产品实现稳健有机增长,生命科学产品线销售额同比增加,封闭产品线因客户库存水平高需求下降 [12][13] - 本季度运营利润转化率较上年同期略降20个基点,因提前采购材料产生额外成本,若剔除该影响利润率将提高 [13][14] 航空航天业务 - 创销售记录,季度收入近9000万美元,受市场需求增加、订单处理能力提升、商业行动和收购影响 [17] - 运营利润转化率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650个基点,EBITDA利润率达疫情前水平 [18] 特种产品业务 - 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790万美元,其中360万美元因剥离AeroEngine,400多万美元因2025年第一季度气缸需求下降 [19]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航空航天和国防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推动航空航天业务增长 [17] - 全球包装市场中,公司分配产品线需求良好,但面临关税相关不确定性 [5]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持续关注包装市场关税动态,短期内与供应商和客户合作降低风险,长期必要时可全球转移生产 [14] - 已在越南开设新的更大工厂,预计成为服务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制造中心 [15][16] - 过去三年实施区域化生产战略,目前仅5%的包装销售产品从中国进口,若关税维持现状,可减轻短期直接影响,必要时加速产品转移和内包 [16] - 收购GMT Aerospace(现更名为TAG)并进行整合,增强在航空航天业务的市场地位,特别是与空客的合作 [18] - 航空航天业务竞争对手工厂发生火灾,为公司带来一定市场机会 [38][4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尽管部分终端市场面临地缘政治挑战,公司2025年开局良好 [8] - 包装业务虽面临关税潜在影响,但对本季度进展和长期前景感到鼓舞 [17] - 航空航天业务开局表现出色,对长期增长前景感到兴奋 [18] - 特种产品业务中,Norris Cylinder订单 intake率开始上升,预计下半年运营利润转化率将正常化,年底运营利润有望达低两位数 [20][21] - 重申2025年展望,虽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但仍谨慎乐观,期待贸易协议带来积极影响 [21][22] 其他重要信息 - 会议讨论的财务结果为调整后数据,排除特殊项目影响 [4] - 公司网站(trimouse.com)投资者板块提供今日新闻稿和演示文稿,会议重播可致电(877) 660 - 6853,会议ID为1300000753075 [2]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公司是否调整上季度提供的各业务部门全年销售和盈利指引? - 目前不调整,因情况不确定 [28] 问题2: 公司如何考虑包装或其他业务部门的投资和潜在逆风,以应对当前环境? - 短期内除第一季度已发生费用外,预计不会有更多异常费用,主要在采购和商业方面减轻关税风险;若情况持续,需考虑生产地决策,预计至少2 - 4个月后做决定 [30] 问题3: 若做出生产地转移决策,实现生产转移的时间框架是多久? - 包装业务组装环节转移需一年多,仅涉及成型业务转移较快,通常约一年 [31][32] 问题4: 航空航天业务本季度有机增长近28%,若全年保持低两位数增长指引,意味着增长大幅放缓,如何看待订单 intake和增长节奏,以及全年运营杠杆情况,17%的部门运营利润率是否是合理参考? - 随着季度推移,基数不同,预计航空航天业务全年有适度运营杠杆提升,但因不确定性,整体保持保守态度 [34][35] 问题5: 收购GMT增加欧洲市场敞口,且竞争对手工厂发生火灾,对公司产能和定价有何影响,为何公司仍保持保守态度? - 这些因素为航空航天业务带来更好前景,收购GMT提升与空客合作地位,竞争对手工厂事故带来一定市场机会;因发布指引不久且情况不确定,希望度过第二季度并评估部门预测后再做调整 [39][40][42] 问题6: 包装业务去年的资本支出投资是否结束,对终端市场销售和订单 intake有何影响? - 资本支出不会停止,包装业务资本支出率将比前几年更温和,公司希望利用现有产能销售产品,但部分产品线仍有投资需求,2025年及以后支出率将低于过去两三年 [44] 问题7: 美容和个人护理业务增长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 部分原因是在拉丁美洲市场获取份额,一款4cc大剂量泵产品在乳液市场需求强劲,该产品较竞争对手有优势,销售增长良好 [46][47] 问题8: 客户和经销商渠道的库存情况如何,是否有为应对关税而提前采购的行为? - Norris Cylinder可能出现提前采购情况,因竞争对手多在海外;航空航天业务需求主要受市场强劲驱动,未出现明显提前采购;包装业务部分地区和客户可能有采购机会,但部分产品线年初库存过高,第一季度未出现异常情况 [53][54] 问题9: 从定价角度看,第一季度未大幅提价抵消关税影响,如何考虑全年销售指引中有机定价与销量在4% - 6%范围内的关系? - 若第二季度关税持续,可能影响全年销售指引,第二季度末会有更多信息 [55][56]
厦门国贸:一季度业绩增长 多举措推进战略落地
证券时报网· 2025-04-29 18:2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05.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2亿元,同比增长2.76% [1] - 第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0.32个百分点至2.01%,经营质量提升显著 [1] - 供应链管理业务贯彻"三链融合"发展新模式,主要经营品种的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稳中有进 [1] 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 - 2025年将继续落实"十四五"战略规划要求,推进"三链融合"业务模式升级,坚持业务转型、模式创新 [1] - 与辽宁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总对总"协议,升级"供应端+港口端"合作模式,在大宗商品内外贸、综合物流及物流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作 [2] - 与安通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集装箱物流、多式联运、场站合作、海铁联运、供应链金融及数智化联通等领域共建集装箱物流服务体系 [2] 产业布局与资源获取 - 与华祥(中国)高纤有限公司启动九江合作项目,加强在化纤产业链上的资源获取能力 [2] - 获批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指定交割厂库资质,提升库存动态管理水平,对冲玉米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2]
广西广电发布2024年报 拟实施资产置换谋求转型
证券日报网· 2025-04-29 09:47
公司业绩 - 广西广电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 59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 83亿元 [1] - 亏损原因包括有线收视业务收入下降 运营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低 财务费用及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1] - 公司推进"有线+5G"融合发展 巩固传统业务 加大广电5G业务发展力度 [1] 业务转型 - 广西广电拟置入大股东北投集团旗下交科集团不低于51%股权 同时置出原广电业务 主营业务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2] - 交科集团主营业务为数智工程 数智信息 勘察设计 咨询检测 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 [2] - 交科集团注册资本1 8亿元 北投集团持有100%股权 已有逾40年发展经验 [2] 交科集团优势 - 交科集团在数字经济 道路健康养护 新材料 智慧高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投入 [2] - 公司多次荣登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首 创新活力十强榜首 [2] - 交科集团在道路 桥梁 智能交通方向的省部级平台均为广西交通行业首创或唯一 [3] 转型影响 - 资产置换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资产结构 改善经营质量 [3] - 广西广电加快构建"有线+5G"全业务融合发展新格局 向智慧广电网络服务商 综合文化信息服务商 基础电信运营商转型 [1]
健之佳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证券日报· 2025-04-29 09:23
行业环境分析 - 2025年一季度GDP增速5.4%,但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速降至3.0%,占消费支出比重下降至8.4% [4] - 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中西药品类同比仅增2.1%,CPI同比下降0.1%,PPI下降2.3% [4] - 医药分业改革进入探索期,政策调整导致行业营收停滞、利润承压,医保结算收入占比从44%降至41% [4] - 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强化药品追溯码应用,推动行业规范化 [10] 公司经营表现 - 2025年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0.9%,医药零售毛利率提升2.22%,费用增幅从上年同期的19.98%降至4.74% [4] - 中西成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1%,占比提升至78.06%,保健食品销售增长14.97% [8] - 贴牌商品销售额增长6.8%,占主营业务收入16.33%,带动综合毛利率提升 [9] - 线上渠道营收6.61亿元,同比增长22.13%,占比达28.8%;直播销售2631万元,跨境购业务超400万元 [9] 门店网络与运营 - 2025年1-3月自建门店20家,关闭16家,期末总数5490家,同比增长4.31% [6] - 放缓扩张速度,聚焦存量门店效率提升,通过迁址、整改高亏损门店优化结构 [5][13] - 强化执业药师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单店产出和人效 [13] 战略转型与调整 - 推动从"依赖医保"向专业药学服务+健康管理转型,从"满足需求"转向"激发需求" [12] - 加强非药业务(如个人护理品、医疗器械)布局,OEM品牌LSI护肤系列销售额达372万元 [8][16] - 严控资本性支出,冻结中后台编制,保障现金流安全 [15] - 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存货周转效率,联合药企加大促销力度抢占市场份额 [16][17] 政策应对与合规 - 完善医保稽核系统,部署药品追溯码全场景应用以降低操作风险 [14] - 推进与互联网医院合作获取处方流转,探索"诊所+药店"模式开展门诊统筹业务 [14]
中石化Q1营收同比下降6.9%,归母净利骤降27.6% | 财报见闻
华尔街见闻· 2025-04-28 20:32
一季度,中石化交出了一份不如人意的成绩单:营收同比下降6.9%,归母净利同比大幅下滑27.6%。在 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较大、需求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石化业绩面临巨大挑战。 周一晚间,中石化公布一季度财报: 财务表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9%至7354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7.6%至133亿元;每股收益0.109 元,同比降28.8%。 业务分部表现: 现金流:现金流量净额为81.3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净流出137.55亿元。 资本支出: 一季度资本支出182.48亿元,主要投向勘探开发、化工和炼油板块。 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国际油价下跌和下游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 据财报披露,一季度普氏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75.7美元/桶,同比下降9.0%,自产原油实现价格也下 跌5.2%至71.50美元/桶。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需求同比下降4.0%,化工毛利持续处于低位。 财务费用飙升成利润"杀手"。一季报显示,中石化财务费用同比大增69.3%至45.8亿元,主要原因是外 币贷款汇兑净损失增加。这一因素成为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投资收益同比大幅下 降69.9%至16.5亿元,这主要受套期保值业务盈亏变动以 ...
南极电商:业务转型利润承压,业绩拐点有望到来-20250428
华西证券· 2025-04-28 12: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评级为增持,上次评级也是增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新增自营业态带动收入增长,但因商誉减值及业务转型投入增加全年亏损,2025Q1本部收入稳健增长,战略投入期利润承压,鉴于商品销售收入高增但毛利率低,上调25 - 26年收入预测,略下调25 - 26年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3][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总营业收入33.58亿元,同比增长24.75%,利润总额 - 2.54亿元,同比减少294.64%,归母净利润 - 2.37亿元,同比减少312.04%;2025Q1总营业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2.03%,利润总额 - 0.08亿元,同比减少114.82%,归母净利润 - 0.14亿元,同比减少128.54% [2] 分析判断 - 2024年重塑供应链新增自营销售业态带动收入增长,总营业收入33.58亿元,同比增长25%,移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货品销售额收入分别为28.0/3.7/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7%/192%,品牌综合服务/经销商品品牌授权业务收入分别同比 + 51.3%/ - 25.19% [3] - 2024年销售费用率提升且计提商誉减值,销售费用共计5.88亿元,同比增长430%,销售费用率达17.5%,子公司时间互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08亿元,归母净利润 - 2.37亿元 [4] - 2024年持续优化供应链,与国内外供应商合作打造可溯源产品,制定《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把控产品质量;12月在上海环球港商城开设第一家品牌快闪店,获较好消费者反馈,未来将继续布局线下渠道 [5] - 2025Q1收入同比增长2%,本部实现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20%,因自营转型货品销售收入增加及时间互联调整策略维持收入稳定;品牌转型短期战略性品牌投入扩大使销售费用同比增加0.55亿元,利润承压,后续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5 - 27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038/4825/5768百万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03/621/1034百万元,EPS分别为0.12/0.25/0.42元,对应最新PE分别为37/18/11倍 [7]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给出2024A - 2027E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数据及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每股指标、估值分析等主要财务指标 [11]
南极电商(002127):业务转型利润承压,业绩拐点有望到来
华西证券· 2025-04-28 11: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评级为增持,上次评级也是增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新增自营业态带动收入增长,但因商誉减值及业务转型投入增加全年亏损,2025Q1本部收入稳健增长,战略投入期利润承压,鉴于商品销售收入高增但毛利率低,上调25 - 26年收入预测,略下调25 - 26年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3][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总营业收入33.58亿元,同比增长24.75%,利润总额 - 2.54亿元,同比减少294.64%,归母净利润 - 2.37亿元,同比减少312.04%;2025Q1总营业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2.03%,利润总额 - 0.08亿元,同比减少114.82%,归母净利润 - 0.14亿元,同比减少128.54% [2] 分析判断 - 2024年重塑供应链新增自营销售业态带动收入增长,移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货品销售额收入分别为28.0/3.7/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7%/192%,品牌综合服务/经销商品品牌授权业务收入分别同比 + 51.3%/ - 25.19% [3] - 2024年销售费用率提升、计提商誉减值致归母净利润 - 2.37亿元,销售费用共计5.88亿元,同比增长430%,销售费用率达17.5%,子公司时间互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08亿元 [4] - 2024年持续优化供应链体系,与国内外供应商合作打造可溯源产品,制定《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把控产品质量;12月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品牌快闪店,未来将继续布局线下渠道 [5] - 2025Q1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本部实现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20%,因自营转型货品销售收入增加及时间互联调整策略维持收入稳定;品牌转型短期战略性投入扩大致销售费用增加,后续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5 - 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38/4825/5768百万元,归母净利润303/621/1034百万元,EPS分别为0.12/0.25/0.42元,对应最新PE分别为37/18/11倍 [7]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展示了2024A - 2027E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数据及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每股指标、估值分析等主要财务指标 [11]
一年狂开近万家门店,卖零食的“好想来”母公司3年营收暴涨58倍
观察者网· 2025-04-24 18:50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323.29亿元 同比增长247.86% 净利润2.935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 同比大涨453.95% [1] - 资产总额达72.53亿元 同比大增84.78% [1] - 三年实现营收三级跳:2021年4.34亿元→2022年5.49亿元→2023年92.94亿元(同比增1592.03%)→2024年323.29亿元 较2022年增长超58倍 [3] 业务结构 - 量贩零食业务营收317.9亿元 占总营收98.33% 成为绝对主力业务 [3] - 食用菌业务营收5.39亿元 较2021年仅增长24.2% 增幅微弱 [3] - 量贩零食业务2023年营收87.59亿元 同比涨幅达13057.81% [3] 门店扩张 - 2024年末门店数量达14196家 较2023年末4726家净增9776家 增速超206% [2] - 年新增门店数量超过蜜雪冰城 [2] - 通过收并购区域品牌实现快速扩张 主要品牌包含陆小馋、好想来、来优品和吖嘀吖嘀 [4] 品牌战略 - 2023年10月起将四大品牌统一合并为"好想来品牌零食" [4] - 区域品牌保留本地名称与logo(如来优品在安徽) 保持一定自主性 [4] - 2025年经营重点转向存量门店运营、供应链深耕及品牌建设 不再强调拓店 [4] 股价表现 - 股价从2024年8月起持续暴涨 8个月内每股上涨约100元 [5] - 截至4月23日股价达128.35元/股 总市值231.02亿元 较2021年上市时8.27亿元市值增长近27倍 [5] - 发行价7.19元/股 2023年5月曾涨至47.43元/股 [5]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为王泽宁(持股41.3%)、王丽卿、陈文柱 三人存在亲属关系 [6] - 王健坤家族持股比例至少52.11% 对应身家超120亿元 [6] - 董事会14名成员中家族成员占5席 收购品牌创始人未进入高管或主要股东行列 [6] 公司治理 - 董事长王健坤被实施留置 其姐王丽卿代行职务 公司称留置事件与公司无关 [6] - 高速扩张引发对公司治理架构的审视 需应对消费者、供应商及投资人等多方关注 [7]
股价提前涨?控股股东筹划股份转让,亚振家居控制权或变
国际金融报· 2025-04-23 16:14
控制权变更及股价异动 - 公司控股股东上海亚振投资正在筹划股份协议转让事项,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公司股票于4月22日继续停牌[1] - 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涨停,收盘价为6 94元[1] - 在交易公布前4月8日-4月17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48 61%,市场质疑存在内幕交易,但公司否认[5] - 2024年11月公司曾筹划类似控制权变更事项,但因交易双方未能达成一致而终止[6] 历史并购尝试 - 2018年8月公司计划跨界收购新品一铝业65%股权,后因盈利预测和估值分歧终止交易[7] - 2020年公司试图以541 62%溢价率收购劲美智能,后因市场变化终止,该交易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7] 财务表现及退市风险 - 2018-2023年公司仅在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3 42%,其余年份均为下滑[8] - 2018-2019年及2021-2023年5年总亏损近5亿元[8] - 因2018-2019年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曾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0年靠政府补助摘帽[8] - 公司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0 96-1 18亿元,营业收入1 9-2 2亿元[8] - 若2024年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公司可能再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10] 业务发展及转型 - 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国内最早欧式家具专业制造商之一,主营中高端海派经典及现代家具[11] - 2016年12月15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12] - 早期受益于行业快速发展期业绩良好,但后期未能像同行实现收入阶段式成长[12] - 公司产品以手工雕刻的中高档欧式家具为主,面临消费者偏好向现代风格转变的挑战[12] - 公司尝试拓展定制家居业务和新业务转型(如收购铝业和智能家居公司),但均未成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