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土化运营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KTV,盯上压抑的日本人
虎嗅APP· 2025-09-02 18:27
中国KTV行业现状 - 中国KTV行业门店数量从2014年12万家降至2024年不足4万家 闭店率超过70% [6] - 行业总营收从2014年至2023年缩水62.5%至150亿元人民币 [6] - 消费群体年龄结构显著变化 18-35岁消费者占比从2015年78%降至2023年28% 60岁以上群体占比从5%升至35%成为消费主力 [6] 星聚会国内表现 - 全国门店数近千家 保持零亏损倒闭关停纪录 [6] - 2025年门店总收入预计达30亿元人民币 [6] 日本KTV市场概况 - 2023年日本卡拉OK行业总规模达4430亿日元(约214亿元人民币) 包含约11万家专门卡拉OK厅及居酒屋等场所服务 [7] - 疫情后行业进入双位数增长阶段 [7] - 头部品牌招财猫全国拥有687家门店 2024年7月较去年同期新增15家 [12] - 日本职场人通过下班后社交维系关系 商务宴请需求旺盛 [9] - 社会压抑环境促使KTV成为压力释放刚需渠道 抑郁症发病率和自杀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10] 星聚会日本市场定位 - 定位中高端品牌 避开低价竞争策略 [14][17] - 针对日本本土KTV模式创新 传统品牌采用整栋租赁设40-60间包厢 依赖高轮转率低价策略 [15] - 通过三大消费场景提升客单价:生日聚会套餐(1980日元每日限3场) 商务会议与团建 嗨唱蹦迪融合场景 [18][19] 产品与服务差异化 - 日本量贩式KTV产品力20年未见创新 硬件设施保守 [21] - 星聚会提供现代化装修设计 宽敞包厢环境 便捷点歌系统和演唱打分机制 [21] - 突破纯卡拉OK模式 融合蹦迪观影等玩法营造社交空间 [21] - 服务突破日本自助模式 提供热毛巾 一次性拖鞋 蜂蜜水等个性化服务 [21] 营销与运营策略 - 日本行业依赖传统地推方式 星聚会移植中国线上营销模式 通过Instagram Facebook等平台宣传 [22] - 通过举办本地歌手大赛提升品牌知名度 7月日本客户占比37% 8月首周升至44% [23] - 中国客户复购率达5-6次 日本客户复购2-4次 [23] 本土化核心策略 - 团队本土化:日本籍员工占比80% [26] - 优化用工成本:全职员工薪资为中国2-2.5倍 兼职员工享有法定最低时薪保障但流动性高 [27] - 差异化定价:中小包厢采用"人头+时长"计价 大包厢采用"包厢+时长"计价以兼顾中日消费习惯 [29] 日本市场进入成本 - 400平方米门店初始投资达2000万元人民币 [32] - 装修成本为中国5倍 占总投资额70%-80% [34] - 核心商圈租金极高 租赁保证金需10-15个月(中国仅3个月) [34] - 物业获取需公司名义签约 提供三年财务报表资金证明及第三方担保 [35] 海外扩张计划 - 计划3年内海外门店突破300家 [35] - 已布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市场 [35] - 欧美市场因派对文化及唱歌需求被视为潜力市场 [35]
顾家家居: 顾家家居印尼自建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9-01 17:20
项目概况 - 项目拟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肯德尔工业园建设海外生产基地 包括新建生产车间 研发及检测车间 仓库及购置生产设备等 以满足国际市场对软体类产品的供应需求 [1] - 项目用地19.56万平方米 规划建筑总面积33.08万平方米 总体建设周期4年 建设期内部分产线陆续投产 全部建成后3年内达纲 达纲时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5.20亿元 [1] - 项目预计总投资112,372.85万元 [1] 项目实施背景与必要性 - 自2018年以来国际贸易格局持续震荡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全球家居产业格局将呈现多元分散格局 公司需完善全球基地布局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 [1] - 海外市场占公司业务半壁江山 2024年MBC软体家居全球出口规模保持行业第一 项目建成后可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效益 缩短供货周期 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 - 公司推行"全球深化"策略 通过本土化运营实现全价值链要素优化配置 提升多链运营能力和整体运营效率 [3] 市场可行性分析 - 2023年全球软体家具消费市场达732亿美元 亚太和北美合计占比近70% 前五大消费国为美国(28%) 中国(26%) 德国(5%) 英国(5%) 印度(5%) [3] - 项目可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桥头堡 借助印尼政经 地理及成本优势高效输送产品至目标市场 扩大业务规模并巩固出口领先地位 [3] - 印尼地处东南亚核心区域 是重要交通枢纽 产品辐射范围广 且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 [4] 政策与资源支持 - 印尼政府为吸引外资出台税收减免 土地优惠及有利关税条件等政策红利 有效降低项目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 [4] - 印尼拥有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 人口红利显著 劳动力成本具有较大竞争力 [4] - 项目契合国家产业链出海战略导向 可借助政策东风在国际市场抢占有利竞争位置 [4] 公司实施能力 - 公司在技术研发 生产管理 供应链布局 市场营销及数字化运营等环节积累丰富经验与实力 [5] - 自2018年以来公司已成功运营越南 墨西哥及美国基地 为海外基地运营管理积累实战经验 [5] - 公司坚持推动海外本土化经营 因地制宜建设研发 生产 销售和服务能力 提升供应链体系稳定性与安全性 [5] 项目进度与实施细节 - 项目计划2025年三季度启动 建设周期4年 从建设期第2年开始部分工程陆续竣工并筹备投产 [5] - 项目采用行业先进 高效及节能的生产和检测设备 以及公司熟练掌握的最优核心技术与工艺流程 [5] - 主要原材料为皮革 海绵 木材和织物等 与国内外供应商长期稳定合作 能源由当地供水供电系统提供 [6] 选址与土地安排 - 项目选址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肯德尔工业园 用地面积19.56万平方米 土地权为HGB权 有效期30年 到期后可多次申请延期 [6]
TUMI中国首家旗舰店落地上海,与城市共建生活方式样本
第一财经· 2025-08-31 13:51
公司市场扩张战略 - 公司在中国上海开设首家旗舰店,标志着其市场布局进入新阶段 [1] - 公司计划开设更多门店并开展具有在地特色的区域活动,以庆祝成立50周年 [3] - 公司去年9月在中国一线城市开设了三家门店,显示出对中国市场需求的信心 [3] - 公司在中国超过20个城市设有门店,旗舰店选址于上海南京西路这一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地标之一 [3] 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洞察与本地化策略 - 公司认为中国消费者极具参与热情且文化素养深厚,不仅追求高质量产品,也重视品牌的深层意义和情感联结 [3] - 公司选择上海开设旗舰店是因为其拥有成熟多元的消费群体以及在时尚潮流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引领地位 [3] - 公司正努力了解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因其在品牌互动和数字素养方面表现出更高成熟度 [5] - 公司通过南京西路商圈的文旅、展会设施与商业空间联动,学习本地市场偏好并快速掌握流行趋势 [5] 公司的数字化与营销策略 - 公司跟上中国数字潮流,在抖音及小红书等平台进行电商直播,同时保持其基于品质、耐用性和创新的品牌形象 [5] - 公司任命中国演员魏大勋为其亚太地区品牌代言人,体现对新一代消费者的重视 [7] 产品与客户体验创新 - 上海旗舰店设有开放式贵宾区和创意物料展示墙,让消费者近距离接触前沿设计材料并体验材料技术创新 [7] - 公司丰富了生活方式产品线,新增雪茄盒、太阳镜以及个性化手提包和配饰等产品 [7] - 公司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消费者在店内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名字、标志或城市主题的定制 [7]
引入本地投资、推4款新能源车型 大众汽车捷达品牌将成立新公司
中国经营报· 2025-08-31 00:37
合资合作与公司架构 - 中国一汽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 [2] - 新公司将引入本地投资 作为大众汽车旗下子品牌运营 保持与大众汽车集团及一汽-大众最大化协同效应 [2] - 新公司将全面整合捷达现有资源 依托中国本土研发与成熟供应链体系 获得更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与运营灵活度 [4] 产品战略与市场布局 - 捷达品牌计划2028年推出4款面向入门级市场的新能源车型 首款车型计划2026年上市 [2][3] - 新车将配备面向入门级市场的电动化 数字化及高级驾驶辅助(ADAS)功能 保持强劲价格竞争力 [2][3] - 至2030年紧凑级车型有望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约50%份额 售价10万元左右入门级车型是重要增长驱动因素 [2] - 通过捷达电动化转型 大众汽车集团将实现新能源汽车主流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 [3] 技术研发与本土化 - 捷达新能源车型将整合本土开发平台技术 合资企业技术创新实力 [2] - 持续推进本土化商品定义及商品研发 以更具竞争力 更贴合本土市场 [4] - 凭借中国在生产制造方面优势 捷达品牌计划以中亚为起点开拓海外市场 [4] 集团战略与行业趋势 - 捷达产品规划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史上最大规模新能源产品攻势组成部分 至2030年计划推出约50款新能源汽车(含约30款纯电动车型) [4] - 合资车企正积极调整战略 放开中国市场产品开发权限 采用本土企业技术 将中国方案反哺全球市场 [2] - 成都作为全国汽车保有量最高城市 拥有强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4]
四川省汽车产业提速换挡,三方领导见证捷达品牌立下军令状
中国青年报· 2025-08-30 22:33
合作协议签署 - 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成都经开区管委会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并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 [2] - 四川省汽车产业迎来新"生力军" [2] 产品与市场规划 - 捷达品牌计划2028年前推出5款全新产品 其中包含4款新能源汽车 [2][4] - 首款新能源车型计划于2026年上市 [4] - 品牌将发力布局入门级新能源汽车市场以服务更广泛客户群体 [3] 战略定位与运营模式 - 新公司将全面整合现有资源 依托中国本土研发与成熟供应链体系 [3] - 获得更充分自主决策权与运营灵活度以实现快速市场响应和深度本土化融合 [3] - 目标打通产销一体化链路 从商品创新到市场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3] 本土化与技术创新 - 一汽-大众将融合中德双方优势提升本土化运营效率并加强自研自创能力 [3] - 打造合资技术新高地为四川汽车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3] 海外拓展战略 - 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和本地化产业优势多元化布局海外生态 [4] - 以中亚市场为起点实施"深耕本土 辐射海外"战略 [4] 产业协同效应 - 成都市拥有强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协同优势 [5] - 捷达品牌有望构建千亿级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贯通研发创新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 [5] - 一汽-大众以捷达模式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 [5]
海尔智家(600690):25H1表现优异,国内国外维持稳健增长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9 15:33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OUTPERFORM) 目标价36.16元人民币 [2] 核心观点 - 25H1营收1564.9亿元同比增长10.2% 归母净利润120.3亿元同比增长15.6% [5] - Q2单季度营收773.8亿元同比增长10.4% 归母净利润65.5亿元同比增长16.0% [5] - 中期分红0.269元/股 分红比例达归母净利润21% [5] 财务表现 - 25H1毛利率26.9%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 净利率7.69%同比提升0.36个百分点 [6]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3034.68/3147.44/3317.91亿元 增速6%/4%/5%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11.84/238.14/267.06亿元 增速13%/12%/12% [4] - 预计2025-2027年EPS为2.26/2.54/2.85元 [4][7] 国内业务 - 25H1国内营收774.2亿元同比增长8.8% [6] - Leader品牌增长超15% 卡萨帝收入增长超20% [6] - 卡萨帝厨电增长超40% 洗衣机增长超30% 热水器和净水产品均增长超20% [6] 海外业务 - 25H1海外营收790.8亿元同比增长11.7% [6] - 新兴市场高速增长:南亚增33% 东南亚增18% 中东非增65% [6] - 成熟市场稳定增长:美洲增2% 欧洲增24% 日本增7% [6] 估值分析 - 采用2025年16倍PE估值 较原2024年18倍PE有所下调 [7] - 当前股价26.00元对应2025年预测PE为13倍 [4] - 同业对比:美的集团2025年预测PE13.03倍 格力电器7.48倍 [10] 竞争优势 - 全球化布局明确 本土化运营优势显著 [7] - 多品牌多品类矩阵完善且协同效应明显 [7] - 国内龙头地位稳固 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推动需求 [7]
一口清凉 火遍多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2 06:01
核心观点 - 中国冰淇淋品牌通过产品创新、供应链升级和本土化运营成功拓展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市场 海外业务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并突破国际品牌垄断 [6][8][16] 市场表现与销售数据 - 印度尼西亚市场单日最高销售3.5万支冰淇淋 沙特销售点超3000家且月销量达50万支 [8] - 伊利Cremo冰淇淋近三年年均销售额实现双位数增长 覆盖泰国等14个国家地区 [8] - 伊利冷饮业务2024年财报显示海外营收增长13% [8] 产品与品牌策略 -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推出热带水果口味产品 包装采用当地文化元素设计 [15] - 通过免费提供冰柜策略渗透10余城市中小型零售终端 [15] - Joyday品牌定位"热情活力、快乐分享" 产品具备抗化性技术改良 [12][15] 供应链与物流创新 - 采用陆海联运及大功率冷机冷链车 运输时效缩短至15天内抵达中东 [10][11] - 海关通关时长由6-8小时压缩至2小时内 东盟原产地证书享受30%关税优惠 [10] - 海外自建工厂覆盖印尼、泰国 配套完善分销网络与冷链体系 [11] 行业生态拓展 - 国产冰淇淋机海外订单增长20% 1-7月产量超8000台同比增30% [12] - 海外公益活动覆盖百万人次 包括儿童关爱、体育赛事支持等领域 [16]
中国潮玩IP能走多远?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1:35
核心观点 - 中国潮玩行业依赖爆款IP驱动增长但面临可持续性挑战 行业需通过内容生态建设和多元IP组合构筑护城河 同时需应对估值定位与出海本土化等关键问题 [1][2][4][5][6][7][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潮玩市场频现爆款案例:TOP TOY三丽鸥系列、52TOYS机甲盲盒、泡泡玛特Labubu系列(2024年贡献公司近一半收入)但爆款生命周期差异显著 短期爆红与长期存续并存 [1] - 行业面临核心问题:爆款退潮后如何维持业绩增长 资本市场重新审视成长逻辑 新消费板块股价普遍回调 [1][2] 护城河构建策略 - 持续变现能力依赖两种路径:社交平台事件驱动型IP(生命周期2-3年)与多渠道内容输出型IP(如Hello Kitty、万代高达) [2] - 内容生态建设是关键:通过电影、游戏、卡牌(如宝可梦)、短视频、联名活动、主题乐园、门店体验等多媒介触达消费者 维持连接 [2][3] - 中国IP品牌积极尝试内容深化:泡泡玛特推出主题乐园、珠宝店、跨界咖啡店 通过生活场景渗透延长IP生命周期 [3] - 多元IP组合策略可分散风险:避免单一IP审美疲劳(如消费者更换品牌鞋类案例) 迪士尼模式证明多元IP对利润波动的缓冲作用 [4] 估值体系分析 - 兼具成长性与盈利能力的消费企业在稳定成长期适用20-25倍PE估值 中国市场对"零售"标签谨慎(估值打折) 欧美高质量零售企业估值达25-30倍PE [6] - 玩具公司(如美泰、孩之宝)估值波动大 多维持在15倍PE 游戏公司因依赖爆款与周期性 估值集中在15-20倍PE [6] - 抗周期能力体现在财务指标:存货周转率、毛利率、ROE等检验供应链管理与消费者偏好洞察能力 [6] 出海发展路径 - 欧美市场具备潜力:美国因人均消费力高与文化趋同被视为重点 欧洲因文化差异运营成本更高 [7] - 本土化是关键成功因素:泡泡玛特Crybaby系列(泰国设计师打造)成为2024年仅次于Labubu的热门IP 证明文化亲近感的重要性 [8] - 需建立本土化运营体系:对海外资源整合与管理能力提出高要求 同一IP在不同市场的受欢迎原因可能不同 [8] 行业风险概述 - 资本市场高预期与高估值可能忽略商业模式需长期验证 业绩增速放缓或短期压力会加剧股价波动 [8] - 竞争加剧导致新玩家涌入 IP同质化、价格战、营销过度造成审美疲劳 长期存活企业稀少 [8] - 舆论风险:抽签概率、黄牛囤货等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市场情绪反噬 影响品牌口碑与发展 [8]
阿迪达斯二季度主品牌收入增长12%,大中华区营收连续九季度攀升
搜狐财经· 2025-08-01 09:58
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营收达59.52亿欧元,按不变汇率计算同比增长8% [1] - 2025年上半年累计营收达121.05亿欧元 [1] - 公司维持全年营收高个位数增长及营业利润17-18亿欧元的指引 [1][4] - 主品牌收入在第二季度增长12%,上半年按不变汇率计算增长14% [1] 区域市场表现 - 大中华区表现亮眼,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营收分别增长11%和13%,连续九个季度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1] - 欧洲市场因2024年欧洲杯高基数效应,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11%(剔除Yeezy影响) [1] - 北美、拉美、新兴市场及日本/韩国等地区在第二季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1] - 上半年所有区域剔除Yeezy影响后均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拉丁美洲以25%的增速领先 [1] - 大中华区上半年贡献营收18.27亿欧元 [1] 产品品类表现 - 第二季度服装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7%,显著高于鞋类的9%及配饰的7% [2] - 跑步业务成为鞋类增长核心驱动力,以ADIZERO系列为代表的跑鞋收入同比增长超25% [2] - ADIZEROEVOSL单款产品贡献全球跑鞋业务近30%的增量 [2] - 大中华区跑鞋上脚率在无锡、武汉马拉松中较2023年分别提升14.08%和26.15% [2] 销售渠道与策略 - 第二季度批发收入按不变汇率增长14%,自营零售及电商分别增长9% [3] - 公司上半年新开设60-70家门店,并推进门店现代化改造 [3] - 全价销售策略及与零售商的深度合作是渠道增长的关键 [3] - 上半年各渠道剔除Yeezy影响后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3] 成本管理与战略方向 - 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公司预计下半年成本将增加2亿欧元,第二季度已产生数千万欧元额外支出 [4] - 公司维持全年营业利润指引,若剔除关税影响,目标可上调至少2亿欧元 [4] - 公司将通过优化采购组合、控制折扣率及运费成本对冲部分压力,暂未计划全面提价,但将针对新品重新定价 [4] - 本土化运营被视为全球增长的核心策略,大中华区依托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推出本土化营销活动 [4] - 公司预计2025年主品牌收入将保持双位数增长 [4] 行业竞争与展望 - 除北美市场外,公司目标在其余区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5] - 公司计划在北美实现业务规模翻倍,以巩固全球竞争力 [5]
上过《歌手》的海外歌手,现在怎么样了?
虎嗅· 2025-07-30 15:41
有没有发现,《歌手》舞台上的国际面孔越来越"卷"了? 自茜拉在《我是歌手第二季》上一鸣惊人,跃上这块"跳板",企图吃上内娱这块流量蛋糕的海外歌手日益密集,角逐也愈发白热化。 去年,凡希亚(Faouzia)和香缇·莫(Chanté Moore)"神仙打架",让那英等资深歌手"压力山大",引爆"五旬老太守国门"等一系列热梗;今年,节目中的 海外歌手数量持续加码,米奇·盖顿(Mickey Guyton)、格瑞丝·金斯勒(Grace Kinstler)、艾莉西亚·伊芙琳(Alexia Evellyn)等多位实力唱将的同台竞 技,更是成为了驱动节目话题与流量的核心引擎之一。 然而,当我们跳出节目本身,回溯《歌手》系列舞台上海外歌手的事业发展轨迹时,会发现聚光灯熄灭后的故事并非总是圆满。 从迪玛希的后续影响力未能兑现初期的爆红潜力,到凡希亚的热度经历明显的回落……这不禁让人疑问:节目中的"神仙打架"和光鲜数据,究竟能在多大 程度上转化为他们在华发展的"硬通货"?剥开海外歌手来华"淘金热"的表象,《歌手》系列节目恰恰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观察切片,揭示出一场高淘汰率 的"幸存者游戏"。 其中,KZ·谭定安和MISIA的Spo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