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
搜索文档
“小创新”破解津潍高铁连续梁施工精度难题
中国经济网· 2025-10-17 23:27
项目背景与挑战 - 津潍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二通道与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1] - 项目站前六标山东滨州市无棣特大桥全长31.907公里,包含11联连续梁[1] - 施工中挂篮轨道精轧螺纹钢锚固合格率始终不足六成,仅为56.9%[1] - “精轧螺纹钢不垂直”问题占比超72.7%,频繁造成返工并拖慢工期,存在安全隐患[1] 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 - 项目团队通过“图纸核查—现场实测—方案优化”的闭环工作路径精准锁定问题根源为构件位置冲突[2] - 创新采用“现场适配调整”方案,在设计规范允许范围内重新优化挂篮行走轨道、垫枕与锚固精轧螺纹钢三者位置布局[2] - 该优化方案具备强适配性,可根据不同连续梁节段施工参数灵活调整,避免资源浪费[2] 实施效果与效益 - 将挂篮轨道精轧螺纹钢锚固合格率从56.9%大幅提升至95.4%[1] - 跨东外环128米、工业八路80米、滨德高速80米三处连续梁的精轧螺纹钢锚固合格率均突破94%,远超85.8%的预设目标[2] - 后续巩固期内合格率进一步攀升至98.6%,施工效率提升40%[2] - 方案减少返工成本,为项目节约费用约6万元[2] 行业意义与公司能力 - 此次技术优化为高铁连续梁挂篮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的精度控制经验[2] - 展现了公司在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实力[2]
联影医疗蔡涛:以技术创新引领医疗可持续发展,赋能全球健康大同
新浪财经· 2025-10-17 22:03
大会概况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世博园区召开 [1] - 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协办 [1] - 申能集团作为全球合作伙伴,在分论坛上热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样板”等议题 [1] 公司技术创新 - 公司拥有近1万项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80% [2] - “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 - “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公司市场表现 - 公司分子影像新增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排名第一 [2] - 2024年度中国影像产品(不含超声和DSA)综合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2] 公司可持续发展与治理 - 公司MSCI ESG评级从B级跃升至A级 [3] - 公司建立了涵盖运营、质量管理、信息安全等的完善管理体系 [3] - 公司首创卒中救治县乡联动模式,累计在乡镇拯救了50多位患者的生命 [3] - 公司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与偏远地区医疗水平提升 [3]
小米之“祸”
经济观察报· 2025-10-17 21:47
核心观点 - 公司正面临由“高级模仿+低价压制”的商业模式、重颜值轻本质的经营理念以及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的生态策略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其跨界扩张之路遭遇严峻挑战 [2][4][11][18] - 公司需要重新思考战略路径,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技术驱动成长,实现深刻的自我批判与自我革命,这不仅是公司的警示,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警示 [1][22][23][26][32]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1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超千亿,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2] - 智能手机出货量4240万台,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 [2] 商业模式挑战:“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 - 公司的性价比竞争策略由“高级模仿”和“低价压制”两大要素构成,通过模仿成熟品牌设计并推行低价快速切入市场 [4][5] - 小米SU7定价20万+,远低于同级别传统豪华品牌跑车,其成本控制可能通过牺牲研发投入、员工福利、供应链利润及产品质量来实现 [6][7] - “高级模仿”策略导致公司陷入专利纠纷,例如与格力的诉讼中,侵权产品被要求停止销售并支付185万元赔偿 [9] - 公司的创新多停留在“符号堆砌”和功能重组层面,而非触及用户核心痛点的底层技术突破 [9][10] 经营理念问题:“重颜值轻本质,过度营销” - 公司将“颜值即正义”作为产品定义核心准则,在汽车领域引发对安全性与可靠性质疑,例如成都车祸中“车门无法打开” [2][12] - 营销策略存在“大字吹牛、小字免责”和“参数碾压”现象,宣传话术与实际用户体验存在差异,如“逆光之王”的宣传标注为“产品设计目标” [13][14] - 选装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发现空气动力学功能几乎为零,暴露出营销与实际产品之间的裂痕 [15] - 过度追求参数炫技,如小米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被指“马力过剩”,但与之匹配的制动、底盘等关键技术信息被淡化 [15][16] 生态系统影响:“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 - 公司的生态链投资倾向于营销与生态控制,而非突破“卡脖子”技术,生态链企业可能陷入依赖,成为“啃米族” [18] - 生态链企业如九号机器人为小米代工的毛利率(2019年为15.11%)低于自有品牌,限制了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的自主性和动力 [19] - 为追求更高利润和品牌自主权,石头科技、九号机器人等生态链企业出现“去小米化”现象,石头科技自有品牌毛利率提升至超过45% [20] - 在汽车行业,公司被指通过挖角竞争对手(如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等方式引发生态冲突 [20] 转型努力与行业反思 - 公司计划在新五年规划中投入2000亿用于研发,并已累计投入约1020亿到1050亿元,旨在从“组装厂”印象转向技术驱动成长 [25][26] - 公司宣布研发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并推进“人车家全生态”布局,但研发布局被指存在“应急式”特征,抗风险能力不足 [26]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是严肃的耐用消费品,不能简单视为3C快消品,造车必须底子扎实,不能忽略安全性和耐用性 [23] - 公司发起涉及11.6万辆SU7的大规模召回,暴露出其品控体系与成熟制造业所需的长周期测试验证之间存在矛盾 [24] - 企业家的自我反思被视作企业重生的关键动力,案例包括TCL李东生、腾讯马化腾、华为任正非和吉利李书福 [26][27][28][29]
99.8%!卤水直接提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化工报· 2025-10-17 17:35
盐湖股份提锂技术突破 - 盐湖股份“察尔汗盐湖卤水直接提锂技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制备出纯度达99.80%的电池级碳酸锂,杂质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1] - 项目组在吸附段验证试验中实现镁锂分离因子突破1000的关键技术目标,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3] - 在纳滤、反渗透等工序实现关键指标突破,单级纳滤产水回收率达90%,镁截留率达98%,反渗透工段产水回收率达75% [3] - 该成果标志着公司在原卤提锂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盐湖提锂产业生态奠定基础 [3] 碳酸酯及电解液行业现状 - 碳酸酯溶剂及电解液是驱动锂电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材料,其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 - 当前行业面临供需失衡和内卷加剧的局面,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来突破发展瓶颈 [4] - 未来能在价值链高端稳固技术优势、在供应链重构中灵活应变的企业将在产业重塑中抢占先机 [4] 2025年行业大会信息 - 大会将于2025年11月6-8日在常州举行,主题为“破卷重构,立新启航”,聚焦行业“十五五”规划 [5][6] - 会议内容涵盖主旨报告、产业可持续发展、电解液与关键材料创新突破及高端对话等多个议题 [6][7] - 大会旨在搭建全产业链交流合作平台,探讨通过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和供应链优化破解行业难题 [5][6]
科新机电:公司目前主要为能源及化工领域项目建设提供压力容器过程装备
证券日报网· 2025-10-17 16:39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目前主要为能源及化工领域项目建设提供压力容器过程装备 [1] 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 国家近期公布的稀土管制条例可能对整体氢能存储产品的推广总体影响有限 [1] - 国家政策支持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鼓励国产替代 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化 [1]
垄断我国98%市场,日德曾以10倍高价出售,自研成功却被日企盗用
搜狐财经· 2025-10-17 16:28
中国钢铁行业总体规模 - 2021年中国钢铁产量达10.33亿吨,占全球总产量一半以上 [1] - 2021年中国钢铁消费量达9.52亿吨,几乎占全球50% [1] - 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3.3% [12] - 全球前15大钢铁公司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以1.1995亿吨年产量位居榜首 [13] 高端特钢领域的历史挑战 - 轴承钢对硬度、耐磨性、弹性要求极高,冶炼需精确控制化学成分和纯净度 [3] - 中国曾因技术滞后,被迫出口低端原料并高价进口成品轴承钢 [3] - 轴承是关键材料,对高铁、飞机、潜艇等大国重器至关重要,材料不过关可导致严重设备停运 [5] - 轴承钢技术曾被美国、日本、德国、瑞典垄断,日本NSK和德国舍弗勒控制中国98%市场 [6] - 外企凭借垄断地位向中国出售轴承钢的价格是其本国市场的10倍 [6] - 整个高端轴承市场被外企把持,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因轴承进口依赖而受困扰 [8] 兴澄特钢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93年,专注于生产高品质轴承钢,目标为世界最高质量 [10] - 2003年将轴承钢疲劳寿命提升至1150小时,远超欧洲产品 [13] - 采用连铸工艺替代模铸和电渣工艺,提升生产效率,成为首家获瑞典SKF采购绿色通道的中国企业 [13] - 2016年打破电渣轴承钢技术垄断,并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CRCC认证 [13] - 公司高端轴承钢被工信部认定为“单项冠军”,国内市场份额超过85%,连续23年称霸国内销售 [10]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成为年产690万吨特钢的行业领航者 [15] - 实施“六合一”双语质量管理手册,融合简化多个标准,提高生产效率 [17] 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 2014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对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企业处罚12.35亿元,因其价格垄断行为 [11] - 中国轴承行业规模预计到2025年突破3000亿元,进口依赖度降至30%以下 [12] - 日本椿中岛公司(曾占全球轴承钢市场35%份额)因产量不足,在2016至2018年间采购中国轴承钢伪装成自家产品高价售往美国 [19] - 西铁城电子公司在2010至2017年间将超过13亿件中国采购的零部件改标为“日本制造”卖给119家企业 [21] - 中国自研轴承钢性能超越部分国外产品,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外企垄断格局逐渐瓦解 [23]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钢铁行业强势崛起,特钢领域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全球市场主导力量 [25] - 中国技术飞速发展,制造业格局正从过去的技术短板转向自主研发 [25]
河南封丘走好装备制造业差异化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网· 2025-10-17 15:56
展会概况与产业规模 - 2025中国(郑州)重型机械装备展览会于10月15日开幕,吸引超过300家企业参展,封丘县组织17家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组团亮相 [1] - 封丘县参展企业包括隧通机械、海泰重工、新乡市矿山、盛达起重等区域龙头企业,重点展品涵盖智能移动分剪生产线、欧式节能起重机等高端装备 [1] - 封丘全县拥有23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8家,2025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实现增加值23769万元 [1] 技术创新与市场地位 - 企业积极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隧通机械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实验室,累计取得国家专利及省级科技成果120余项 [2] - 隧通机械在盾构用钢管片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50%,稳居行业第一 [2] - 海泰重工建成河南轮胎式船艇搬运起重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其船艇搬运起重机订单已排到一年之后 [2] - 封丘县在起重机细分领域拥有知识产权440项,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3家 [2] 产业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封丘县正由农业强县向重型装备制造业强县转变,通过精耕细作细分领域与差异化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1] - 2024年封丘县举办首届装备制造高端论坛,引导成立起重装备制造协会,并与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 [3] - 未来将抓住“长封一体化”发展机遇,持续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迈进 [3]
大明电子正式启动发行工作,致力迈向全球汽车电子第一梯队
北京商报· 2025-10-17 15:18
上市计划与募资用途 - 公司计划于2024年10月16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证券代码为603376 [1] - 本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投入"大明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二期)"和"补充流动资金" [1] 公司业务与技术实力 - 公司专注于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领域超过三十年,是一家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1] - 公司及子公司共获得166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16项 [1] - 2024年研发费用达1.1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37% [1] - 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荣誉称号 [1] 客户关系与市场地位 - 客户覆盖自主品牌主流厂商,包括长安、上汽、一汽、比亚迪、吉利等 [2] - 公司已进入合资品牌如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的供应链体系 [2] - 公司成功进入福特汽车、丰田汽车、斯堪尼亚等知名外资品牌供应链 [2] - 通过与头部车企的联合研发,形成客户需求-技术创新-产品迭代的良性循环 [2]
匠心铸就生命防线,液压智造中国品牌——合肥英哈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登辉
搜狐财经· 2025-10-17 14:22
公司概况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21年7月,在应急装备领域已成为中流砥柱 [1] - 公司产品应用于抗洪抢险、地震救援、城市排涝及矿山应急等多场景,是液压装备领域的“隐形冠军” [1] - 在2023年合肥暴雨救援中,公司智能排水装备累计排水量超过2万立方米,帮助1000余名受困群众安全转移 [1] 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 - 公司拥有30多项专利,包括锂电排水机器人的国家发明专利,以应对高端液压元器件进口依赖 [2] - 自主研发的高压齿轮泵可实现最高80Mpa输出压力,液压增压器工作压力达70-80Mpa,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 投入500万元与国内液压元器件头部企业开展联合开发项目,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2] - 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智能液压装备联合实验室”,新一代AI算法可将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提升30%以上 [5] - 通过引进科技副总制度,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攻克液压马达径向承压难题,使产品寿命提升2倍以上 [5] 产品体系与性能参数 - 便携式液压破碎镐冲击频率达1200bpm,重量为20kg [4] - 履带式排水机器人排水量为600-1200m³/h,轮式两栖供排水机器人采用6×6底盘设计 [4] - 多功能抢险车ihdDPV-1600总排水能力达1600m³/h,可同时驱动两台大流量水泵 [4] - 新一代锂电智能排水机器人续航时间提升至6小时,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 [14] - 正在研发的超大流量液压水泵,目标单泵排水量将突破1500m³/h [14] 生产制造与质量管理 - 采用柔性生产线和“乐高式”模块化生产模式,为电网定制应急排涝方舱时,一个月内完成从设计到交付 [6] - 通过ERP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使产品交付周期缩短20%,库存周转率提升10% [6] - 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7922五星级售后服务认证 [8] - 每台设备出厂前经过72小时连续测试,液压水泵密封性能测试压力达工作压力的1.5倍,耐久性超出国标20% [8] 管理层战略与公司业绩 - 创始人拥有金融与实业跨界背景,推行“技术民主化”管理,鼓励一线工程师参与决策 [9][11] - 公司战略聚焦液压技术深度研发,拒绝多元化诱惑 [12] - 2024年度合作客户数同比增长150%,年度销售额实现200%爆发式增长 [12] - 公司先后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正在申报“专精特新”企业 [12]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三年内实现液压装备完全自主智能作业,改变传统应急救援模式 [14] - 产品已通过CE认证,为进入欧亚、东盟市场做好准备,并与国外液压企业开展技术交流 [16] - 从应急救援领域向水利、交通、农业等更广阔市场拓展 [16] - 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包括换电式锂电机器人和锂电液压动力站,以实现“零碳排”作业 [16]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 公司推行技术人才双通道晋升机制,核心团队稳定率保持在95%以上 [13] - 2023-2024年累计向社会捐赠价值超60万元的应急装备 [13] - 发起“液压芯片”攻关倡议,呼吁行业共同突破高端元器件进口依赖 [13]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道生天合:构建领先的综合性新材料企业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4:20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高性能热固性树脂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 - 主营业务是以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和有机硅等为基础原材料的高性能热固性树脂材料 [1] - 公司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生产企业之一,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系列”销量位居全球第一 [2]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风电叶片用结构胶”销量位居国内第二、全球第三 [2] 财务表现与核心业务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月至6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4.36亿元、32.02亿元、32.38亿元及17.85亿元 [3] - 同期,公司自产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收入分别为24.36亿元、21.44亿元、21.20亿元和12.23亿元 [3] - 2022年及2023年,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及工业胶粘剂产品的销量增长率分别达145.80%和240.65% [6]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取得各项专利69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 [5]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月至6月,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9406.75万元、1.02亿元、8769.05万元、4400.47万元 [5] - 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同时掌握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和有机硅等多种基础化工原料产品配方的企业之一 [4] 客户与市场拓展 - 风电领域客户已基本覆盖国内主要风机叶片生产企业,包括中材科技、时代新材、洛阳双瑞等 [2] - 终端客户包括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中国海装等国内知名风电整机厂商 [2] - 公司已通过维斯塔斯、恩德集团等全球领先风机厂商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并进行批量供货 [2] - 新能源汽车业务已涵盖比亚迪集团、广汽集团、吉利集团、泰科电子等终端客户 [6]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已形成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用树脂和新能源汽车及工业胶粘剂三大系列产品 [6] - 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氢能、航空、电力、光伏、消费电子、半导体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 [1][7] - 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年产5.6万吨新能源及动力电池用等高端胶粘剂、高性能复合材料树脂系统项目”(拟投入5.59亿元)和偿还银行贷款(拟投入1.35亿元) [7] - 上市旨在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支持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