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硬科技”企业成赴港上市主力军 加速“出海”步伐吸引海外合作方
央视网· 2025-06-08 13:49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 - 2025年以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成为热潮 5月份有4家A股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 全年新增"A+H"公司数量有望创近年来新高 [1] - 2025年以来港交所共迎来28家内地公司上市 5月份香港市场新股发行累计募资金额达561亿港币 创2021年3月以来最高单月纪录 [3] - 截至目前有165家内地企业排队登陆港交所 较2025年1月中旬的80家大幅增长 [5] 赴港上市企业结构 - 赴港上市企业包括A股上市公司寻求"A+H"二次上市和A股龙头企业拆分子公司上市 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和新兴科技公司成为焦点 [5] - 企业覆盖消费 新能源 生物医药 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 "硬科技"企业成为主力军 [5] - 人工智能新秀等众多企业冲刺港交所 科技创新活力充沛 形成持续不断的上市储备力量 [5] 赴港上市动因 - 企业募集资金用途普遍提到"出海战略"和"支持海外业务拓展" 内地企业持续"走出去"是主要原因之一 [6] - 港股上市可使公司更贴近海外市场和投资者 提高外资持股占比 有助于拓展海外业务 构建海外融资平台 实施海外员工股权激励 [6] - 赴港上市加速公司"出海"步伐 提供持续融资途径 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海外合作方 [7] 市场表现与投资者行为 - 恒生及恒生科技指数2025年内涨幅均超15% 在全球主要指数中名列前茅 港股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37% [9] - 海外投资者对港股科技 消费等新经济板块的配置比例环比提升15% 国际热钱加速流入内地企业 [9] - 部分优质H股估值已高于A股定价 反映国际投资者对这类公司成长前景的高度认可 [7]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6-07 15:29
上海国资母基金动态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发布第二批子基金遴选结果 共17只子基金入选 其中集成电路2只 生物医药10只 人工智能5只 拟投资金额41.5亿元 基金总规模241.5亿元 放大倍数5.82倍 [2]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总规模890亿元 两批子基金带来近200个招引企业 覆盖光子芯片到基因治疗等硬科技前沿 [2] 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新规 - 广东省财政厅发布《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明确管理费按市场化原则协商确定 依据考核结果拨付 管理费一般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 存续期满后不得收取管理费 [3] 北京诚通科创母基金成立 - 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完成工商登记 总规模300亿元 存续期15年 投向新材料 先进制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硬科技赛道 [4] 广东省智能产业基金启动 - 广东省智能产业基金目标规模100亿元 首期募资20亿元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 由多家企业联合发起 [5] 中国太保基金发布 - 中国太保发布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 目标规模300亿元 首期100亿元 聚焦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6] - 太保致远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目标规模200亿元 聚焦股息价值核心投资策略 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7] 湖北人形机器人基金设立 - 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成立 出资额50亿元 由武汉光谷产业投资等共同出资 [8] 深圳人工智能基金设立 - 深圳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立 出资额14.4亿元 [9] 天津集成电路基金备案 - 天津芯火集成电路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围绕集成电路中小微创新创业者开展种子期 天使轮投资 [10] 武汉车谷科创基金备案 - 武汉车谷科创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总规模10亿元 融合国资平台和社会资本 [11] 弘晖南京天使基金成立 - 弘晖南京天使基金规模3亿元 专注于生物药械赛道 获得南京市地方引导基金等支持 [12] 英诺成都科创基金备案 - 英诺成都科创二期基金完成首关备案 规模2.502亿元 投向电子信息 新能源 新材料等领域 [14] 盐城S基金落地 - 盐城共创接力股权投资基金完成登记 为盐城市首支S基金 聚焦科技 医疗等领域成长期 成熟期企业 [15] 广西QFLP基金落地 - 广西柳工华晟创业投资基金完成登记 为防城港市首支QFLP基金 总规模5亿元 首关1亿元 投向大健康 先进制造等领域 [16] 中关村母基金出资动态 - 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拟出资5支子基金 对应管理机构包括国科投资 美团龙珠等 [17] 各地基金招募GP动态 - 珠海市金湾金航私募基金公开遴选生物健康子基金管理人 [19] - 杭州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基金公开遴选合作基金管理机构 [21] - 扬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总规模15亿元 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 [22] - 赣州市种子基金公开征集子基金管理人 [23] - 浦口区高质量发展母基金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 聚焦集成电路 新能源等产业 [24] - 南京生物医药谷公开征集东大医工融合产业专项子基金管理人 [25] - 湖南省金芙蓉产业引导基金公开遴选智能衡器计量及智能制造产业子基金管理机构 [26] 地方政策支持 - 山东省出台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群 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27] - 四川省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目标到2027年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4000辆 建成加氢站超40座 [28][29] - 杭州市上城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规模不低于70亿元 重点投向区域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 [30]
科创板指数体系持续完善 “科八条”激发硬科技资本活水
证券时报网· 2025-06-06 19:43
科创板指数体系完善 - 科创板已形成涵盖29条指数、80只ETF的多层次体系,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 [1] - 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科创综指)于2025年1月发布,全面反映科创板市场整体表现 [3] - 上证科创板计算机主题指数于2025年5月发布,覆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 [3] - 科创板指数体系包括科创50、科创100等宽基指数,科创信息、科创生物等行业主题指数,科创长三角等区域主题指数,科创成长等策略指数 [3] 指数产品创新与资金引导 - 科创综指发布后,10多家基金公司上报16只科创综指ETF产品,包括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等 [4] - 科创板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7.7万户,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六成 [5] - 基金类投资者持有科创板市值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占比超两成 [5] - 境外专业机构投资者(沪股通、QFII、RQFII)持仓占比超3%,社保、保险、年金等长线基金持仓占比均超4% [5] 资本支持硬科技发展 - 79家科创板公司为社保基金重仓股,合计持仓市值超160亿元,其中30家为科创50、科创100公司 [6] - 上交所制定《指数业务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打造"上市公司—指数—指数产品—投资者"良性循环 [6] - 科创板指数体系引导资金向半导体、AI、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集中,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1]
深圳创投回暖:去年退出总量近三年最高,中长期资金投资者数量增超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11
政策支持与行业回暖 - 2024年新"国九条"、国办一号文及七部门联合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旨在畅通"募投管退"循环,支持科技创新[1] -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管理规模达4103.42亿元,基金数量3429只,同比分别增长1.13%、4.13%,较2018年末规模增长2.25倍,年化增速21.74%[1] - 中长期资金参与度提升,政府出资、引导基金等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16.74%,出资规模2381.06亿元,其中引导基金出资规模增长14.11%至909.47亿元[5] 行业集中度与募资结构 -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前10%机构管理74%的基金规模,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基金达6只,规模686.48亿元,同比增长11.02%[2] - 机构投资者数量17110个,出资规模8358.58亿元,占比达59.01%,其中一般企业投资者出资规模5941.80亿元,连续三年正增长[3][4] - 深圳股份合作公司实缴金额4.31亿元,同比增长3.11%,投资规模连续三年上升[6] 投资方向与项目特点 - 基金投资项目20409个,投向企业12503家,创业投资基金在投本金2420.33亿元,同比增长8.69%[7] -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趋势显著:种子期/起步期项目占比46.36%,中小企业项目占比67.28%,初创科技型企业在投本金987.58亿元,同比增长9.03%[7] - 硬科技领域涨幅突出,航空航天与国防、半导体项目数量分别增长25.46%、12.17%,在投本金增长23.54%、13.21%[8] 退出渠道与回报表现 - 2024年退出项目1954个(近三年最高),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同比增长70.28%,累计实际退出金额4373.29亿元[10][11] - 公开市场退出规模显著提升,退出本金113.97亿元,同比增长122.05%,境外上市退出金额达22.14亿元,为2023年的10.87倍[12][13] - 硬科技赛道回报亮眼,化学制品、半导体累计退出回报倍数达5.14、3.01,生物科技2024年回报倍数2.59,高于累计水平[14][15]
新消费需求侧或涌现更多结构性机会,聚焦港股消费ETF(513230)和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布局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11:23
1)港股消费:港股消费ETF(513230),打包电商+新消费,覆盖相对A股更为稀缺的新消费赛道; 2)港股科技: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软硬科技兼备,囊括相对A股更为稀缺的科技龙头。 华鑫证券表示,新消费板块在扩内需政策的托底作用下,叠加消费偏好的快速迭代与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需求侧正涌现出更多的结构性机会。尤其是在零 售渠道变革的背景下,新消费品牌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具备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增长潜力。例如,部分企业在低温新品、电商渠 道优化、特渠拓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硬科技与新消费共振,聚焦港股新CP(支持T+0):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6月6日,港股震荡走低,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扩大至1%,恒生指数跌超0.5%,港股消费板块同样窄幅震荡,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港股消费ETF (513230)现均小幅微跌。 消息面上,2025年消费投资市场正掀起新浪潮。今年以来,港股与A股新消费板块集体狂飙,"消费投资的黄金年代"或已来临。中国Z世代(1995年-2009年 出生人群)的消费行为驱动消费市场发生结构性转变,推动新消费快速崛起。新消 ...
南昌家族企业,冲刺“无人机动力系统第一股”
36氪· 2025-06-06 10:02
创业板IPO破冰与三瑞智能概况 - 创业板2024年首批IPO受理企业中包含无人机动力系统头部厂商三瑞智能,按2024年销售额统计,公司全球市场份额7.1%,仅次于大疆创新排名第二 [1][6] - 公司拟募资7.69亿元用于产能扩充和研发中心建设,但截至2024年底账面流动资产超6亿元,2023年曾分红1.3亿元 [3][13] - 公司成立于2009年,股权结构由创始人吴敏及其家族成员控制,吴敏合计控制81.06%表决权 [3][8][9] 业务结构与市场表现 - 主营业务为无人机及机器人动力系统,2022-2024年营收从3.62亿元增至8.3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13亿元增至3.33亿元,CAGR达71.5% [4][5] - 无人机动力系统收入占比超85%,2024年达7.28亿元,核心产品电机+电调组合贡献55.72%收入 [5] - 机器人动力系统业务收入三年复合增长29%,2024年达4361.76万元,已服务Hexagon、MIT等客户 [6] - 海外收入占比过半,2024年境外收入4.26亿元(占51.38%),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 技术布局与行业竞争 - 公司布局eVTOL动力系统研发,2019年起提供缩比模型和样机动力方案 [6]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6.06%降至2024年4.34%,低于可比公司均值7.77% [16] - 行业竞争方面,大疆占据全球无人机80%市场份额且动力系统自研自产,三瑞智能主要争夺剩余市场,客户包括极飞、航天电子等 [14] 募资用途与资本运作 - 募资项目包括4.07亿元无人机/机器人动力系统扩产、2.58亿元研发中心建设、1.05亿元信息化升级 [11][12] - 此前引入达晨财智等机构投资者,签署包含回购权、优先清算权等条款的对赌协议 [7]
新消费快速崛起,硬科技与新消费共振,聚焦港股消费ETF(513230)和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港股新CP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11:2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早盘涨幅一度超过1.5%,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跟随上涨,持仓股中阅文集团、快手、美团、商汤、阿里巴巴等涨幅居前 [1] - 港股消费ETF(513230)现涨1.23%,成交额超3600万元,持仓股中阅文集团涨超6%,快手-W涨近5%,美团、百威亚太均涨超3% [1] 新消费赛道驱动因素 - 消费主体代际更替,主力消费群体从70后、80后转向Z世代,消费行为呈现"悦己"特征,更愿为情绪价值和个性化体验买单 [1] - 消费理念转型升级,从追求"品牌溢价"转向"质价比"优先,推动国货品牌崛起 [1] - 大众品消费渠道及习惯改变,折扣店、零食量贩、会员商超等性价比渠道成为主流,情绪消费、质价比、健康化成为大单品关键因素 [1] 港股投资标的 - 港股消费ETF(513230)打包电商+新消费,覆盖A股稀缺的新消费赛道 [2]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软硬科技兼备,囊括A股稀缺的科技龙头 [2]
上海一举出资17家GP
投资界· 2025-06-05 11:17
罕见一幕。 欢迎加入投资界读者群 超级创投活水。 作者 I 周佳丽 报道 I 投资界-解码LP 以下文章来源于解码LP ,作者周佳丽 解码LP . 投资界(PEdaily.cn)旗下,专注募资动态 投资界-解码LP获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发布第二批子基金遴选结果公示。这一 次,共有17只子基金入选——集成电路2只、生物医药1 0只、人工智能5只。拟投资金额 共4 1 .5亿元,基金总规模2 41.5亿元,放大倍数5 .8 2倍。 从去年7月正式签约,到如今不到一年时间,总规模89 0亿元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 的遴选与出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中。4月,上海国投先导基金年度会议透露,两批子基 金带来近20 0个招引企业,覆盖从光子芯片到基因治疗的硬科技前沿。 目之所及,一张极具想象力的产业版图正在上海徐徐铺开。 上海国资出资40亿 投17只基金 据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第二批子基金遴选共有79家机构踊跃申报,经过专家评 审、立项尽调、现场答辩、正式投决等流程,最终筛选出17只优质子基金。具体来看入 选名单: 第二批集成电路子基金共有两只,既有聚焦特定产业场景的CVC 基金,也有依托地方国 资的生态整合枢 ...
变革、出海与政策红利叠加,港股IPO好戏连台!丨港美股看台
证券时报· 2025-06-05 08:22
港股IPO市场迎来爆发。 5月20日,宁德时代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其H股股价开盘后迅速攀升并罕见地超越A股股价。此次IPO募资规模 达410亿港元,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规模IPO。随后,恒瑞医药、吉宏股份等龙头企业相继登陆港股,推动市 场持续升温。 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港股IPO募资总额已突破77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逾7倍,接近2024年全年募资总 额的90%,远超2023年水平。市场分析指出,本轮IPO热潮的驱动因素包括: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资企业加 速国际化布局,以及港交所持续深化市场改革。 这一盛况不禁让人联想到2018年到2021年的中概股回归潮,彼时港交所掀起了数十年来最大的变革,包括允许 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等,吸引了阿里巴巴、美团、网易、百度等一大批中概股巨头相继回港上市,这一变革也 重塑了港股生态,由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变成新经济板块,大放异彩。但近年来,港 股市场又出现了"硬科技"缺失的新质疑。如今,这一轮IPO热潮正在改写这一局面。 2023年3月,港交所宣布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特专科技公司18C章节,允许尚无收入、无盈利的"专精特 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涵 ...
瞄准A股硬科技 外资最新调研图谱浮现
上海证券报· 2025-06-05 03:18
外资机构调研A股情况 - 5月以来222家外资机构调研185家A股公司累计532次高盛富达贝莱德瑞银安联Point72等机构频繁现身 [1] - 电子设备和仪器集成电路板块最受外资关注奥普特澜起科技沪电股份奥比中光等公司吸引30家以上外资机构调研 [1] - Point72调研17次居外资机构之首重点关注华测检测妙可蓝多瑞芯微三家公司 [1] 外资关注行业分布 - 医疗保健工业机械电子元件等板块也获较多外资关注百济神州汇川技术新产业深南电路等行业龙头调研次数居前 [2] 外资机构看好的投资方向 - 科技成长领域受重点关注AI投资为长期趋势产业逻辑强劲 [3] - 中国制造方向包括高端机械汽车医药等板块 [3] - 新消费领域部分公司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并成功拓展海外市场 [3] - 汽车整车龙头及元件AI相关机器人潮玩宠物等板块被摩根资产管理看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