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日系三大车企6月在华销量出炉:日产止跌,本田继续承压
巨潮资讯· 2025-07-14 11:03
丰田汽车销量表现 - 丰田6月在中国市场销售新车15.77万辆,同比增长3.7% [2] - 上半年累计销量74.2万辆,同比增长8.63% [2] - 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和口碑为增长提供支撑 [2] - 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持续投入和丰富产品矩阵增强竞争力 [2] 日产汽车销量表现 - 日产6月销售新车5.38万辆,同比增长1.9%,结束连续15个月同比下跌 [2] - 上半年累计销量27.96万辆,同比下降21.02% [2] - 新车型设计和配置更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2] - 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调整助力复苏 [2] 本田汽车销量表现 - 本田6月销量同比下降15.2%至5.85万辆,连续17个月同比下行 [3] - 上半年累计销量31.52万辆,同比下降24.2% [3] - 电动化转型速度滞后可能影响竞争力 [3] - 发动机技术优势未充分转化为市场表现 [3] 日系车企整体市场表现 - 丰田保持稳健增长,日产止跌回升,本田持续下行 [2][3] - 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成效将决定未来市场地位 [3] - 产品策略和消费者需求匹配度是关键竞争因素 [2][3]
顶奢豪车装X指南:副驾没了,狗窝留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3 23:26
宾利纯电概念车EXP 15设计亮点 - 采用非对称三门设计(驾驶侧单门、乘客侧双门)与三座布局,取消传统副驾驶座[4][5][27] - 腾出空间可改装为宠物床或容纳两个登机箱,乘客座椅支持45度旋转及后躺模式[6][28][29] - 内饰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全宽仪表台可在数字屏与木质饰面间切换,中央机械装置显示行车信息[26] - 外观延续经典飞翼B徽标与矩阵格栅,五大核心设计原则包括直立优雅前脸、数字艺术品格栅、无尽引擎盖线条等[18][22][23] - 采用可持续材料:英国百年供应商提供的100%羊毛织物、真丝提花、3D打印钛金属饰面[33][34] 宾利电动化战略布局 - EXP 15是Beyond100战略首个具象成果,预示2026年首款量产纯电车设计语言[4][11] - 计划2026年发布首款量产车后每年推新,2030年实现全系电动化[11] - 已在英国投资25亿英镑用于工厂改造与电池技术研发[13] - 转型策略兼顾品牌调性,避免"一味电动化"冲击奢华基因[14] - 瞄准欧盟2035燃油车禁令与富裕客户对可持续豪华的需求[15][16] 技术性能与行业影响 - 预计量产车续航超600公里,支持800V快充,0-100km/h加速4秒内[35] - 帕拉斯金液态金属车漆不干扰雷达信号,适配自动驾驶场景[34] - 被外媒视为对保时捷Taycan、宝马i7等竞品的直接挑战[37] - 设计灵感源自1930年Speed Six车型,融合经典比例与创新布局[20][32][38]
从濒临崩盘到集体回暖 合资车企惊天“逆袭”背后
经济观察报· 2025-07-12 15:55
合资车企销量增长动力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合资车企销量普遍回升,一汽丰田以16%增速领跑,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分别增长3.5%、2.3%,广汽丰田增长11%,上汽通用同比增长8.6% [2] - 燃油车成为销量增长主要驱动力,一汽-大众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至7.6%,上汽大众朗逸、帕萨特、途观等燃油车家族分别贡献13.7万、11.7万、9.1万辆 [3][4] - 广汽丰田凯美瑞、汉兰达等燃油车同比增长30%,昂科威系列成为上汽通用增长引擎,1-6月累计增近200% [4] 合资车企新能源表现 - 合资车企新能源领域表现乏力,6月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5.3%,远低于自主品牌的75.4% [4] - 合资车企新能源车型缺少爆款,6月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仅为3.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4] - 大众ID.系列、丰田bZ系列、日产N7等少数车型表现相对突出,但整体竞争力不足 [4] 合资车企策略调整 - 合资车企加速燃油车智能化转型,一汽-大众启动"智能驾驶辅助2.0"计划,上汽大众推出途昂Pro、帕萨特Pro等智能化版本 [8] - 合资车企与华为、Momenta、地平线等国内智能驾驶公司合作,提升燃油车智能化水平 [9] - 合资品牌加速"中国化",丰田推进RCE体制,大众、丰田、宝马等车企计划进军增程动力市场 [9] 电动化战略转向 - 多家合资车企调整电动化战略,本田宣布强化智能化、加速混动化,奥迪取消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计划 [13] - 跨国车企电动车业务普遍亏损严重,福特2024年电动车业务亏损51亿美元,导致电动化步伐放缓 [14] - 合资车企未来竞争将集中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两大阵营,需平衡智能化、效率与成本挑战 [14] 市场前景与挑战 - 外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降至36%,行业预测可能进一步下滑至30%左右 [13] - 新能源购置税政策调整可能导致渗透率增长进入平台期,合资车企需深挖燃油车置换需求 [15] - 若合资品牌仅聚焦燃油车,销量回升可能短暂,需加快电动化转型以避免错过机会 [15]
从濒临崩盘到集体回暖 合资车企惊天“逆袭”背后
经济观察网· 2025-07-12 09:23
合资车企销量反弹 - 2025年上半年多数合资车企实现销量增长,一汽丰田以16%增速领跑,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分别增长3.5%、2.3%,广汽丰田增长11%,上汽通用同比增长8.6% [2] - 本田两家合资公司与东风日产仍未摆脱下滑态势,本田在华销量31.5万辆同比下滑24%,日产同比下滑15% [4] - 头部德系和日系车企如大众、丰田1-5月呈现正增长态势,4-5月降幅收窄或由负转正 [2] 燃油车市场表现 - 一汽-大众1-6月累计销售43.61万辆,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至7.6% [3] - 上汽大众终端销量52.3万辆,朗逸、帕萨特、途观等燃油车分别贡献13.7万、11.7万、9.1万辆 [3] - 广汽丰田凯美瑞、汉兰达等燃油车同比增长30%,上汽通用昂科威Plus累计增近200% [3] - 6月主流合资品牌燃油车零售51万辆同比增5%,朗逸(2.3万)、速腾(2.2万)、轩逸(2.1万)等经典车型表现突出 [3] 新能源领域短板 - 6月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5.3%,远低于自主品牌的75.4%,销量前20车企中仅上汽大众勉强上榜 [3] - 合资车企新能源份额为3.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仅有大众ID系列、丰田bZ系列等少数车型表现尚可 [4] - 合资车企可借助中方纯电平台及中国科技生态弥补智能座舱、智驾短板 [4] 智能化转型策略 - 合资车企通过燃油车智能化"补课"提升竞争力,与华为、Momenta、地平线等合作落地智能驾驶技术 [5][6] - 一汽-大众推动燃油车端到端大模型技术,上汽大众推出途昂Pro等L2+级辅助驾驶车型,上汽通用计划更新8款燃油车提升智能化 [6] - 奥迪A5L/Q5L将搭载华为乾崑技术实现无图L2级辅助驾驶 [6] 本土化与渠道管理 - 丰田推进RCE体制下放管理权,中国工程师主导车型开发,多家车企计划进军增程动力市场 [7] - 合资品牌采取"降量保价"和"一口价"模式稳定渠道及价格,改善经销商盈利预期 [7][8] - 需实现产品定义、供应链、组织流程等全方位本土化以适应中国市场 [7] 电动化战略调整 - 本田、奥迪、奔驰等放缓电动化步伐,转向混动化或燃油车/电动车并行发展 [9] - 跨国车企因电动车业务亏损(如福特2024年亏51亿美元)及欧美政策变化调整战略 [10] - 行业预测合资品牌份额或从40%降至10%,需平衡燃油车优势与电动化转型 [9][10] 未来竞争格局 - 主流合资品牌回归燃油车核心优势,形成与本土新能源车的两大阵营竞争 [10] - 合资阵营需突破智能化、效率及成本瓶颈,本土阵营需提升产品安全与可靠性 [10] - 新能源渗透率或进入平台期,合资车企可深挖燃油车置换需求延长生命周期 [11]
中国车企出海势头强劲
中国证券报· 2025-07-12 04:50
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 中国汽车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 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提升 [1] -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年产销量突破千万辆 保有量占比达到10% [2]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1600万辆 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50% [2] 汽车出口与全球化发展 - 2024年上半年汽车出口308.3万辆 同比增长10.4% 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 同比增长75.2% [2] - 中国汽车品牌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综合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2] - 长安汽车计划2030年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 年销量突破150万辆 [3] 全球化战略与挑战 - 中国汽车"出海"超越简单产品贸易 正深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1][3] - 面临国际贸易壁垒 本土化适配 跨文化经营与合规风险等挑战 [3][4] - 需重点关注本土融合 风险管控 韧性生态构建三方面 [4] 质量与数据管理 - 质量管理最大挑战是车辆数据传输和管理 需建设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4] - 要求供应商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相关审批认证 [4]
申华控股: 申华控股2024年年度报告(修订版)
证券之星· 2025-07-12 00:1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3859.88万元,同比增加119.42%,主要由于主动调整车型结构和销售节奏,实施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1] - 2024年营业收入41.93亿元,同比减少18.43%,主要受市场、厂商政策等因素影响,4S店销售规模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1][7]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378.19万元,同比增加11.85%,主要由于强化往来款项管理,加快应收账款周转[8] - 2024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4亿元,同比增加594.18%,主要由于转让非主业子公司收到的转让款金额较大[8] 业务板块表现 - 汽车销售板块实现销售收入41.44亿元,复合销售毛利有所提升,宝马板块采取统一业务流程、精细化、轮岗制管理等措施强化运营[3] - 申华金融大厦年内新增出租面积2000平方米,通过硬件改造和服务提升维持良好运营[3] - 渭南汽博园新增开业品牌7家,新增落地品牌10家,累计签约落地汽车品牌36家,同比增加33%[3] - 云南楚雄光伏项目全年稳定运营,完成上网电量2741.87万千瓦时,同比减少3.43%[3][14] 行业趋势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2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3%和6.1%,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升至40.93%[5] - 2025年车企竞争核心将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通过本地化产品定义、差异化营销和技术创新满足多元需求[5] - 上海办公楼市场短期内仍处于供应压力下,2024年甲级办公楼搬迁类租赁成交中升级型需求占比达74%[6] - 消费市场向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转型升级,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16] 公司战略与计划 - 发展战略聚焦"优化存量资产、寻求新质增量"两条主线,立足汽车销售主业,提升运营效率[16] - 2025年经营计划包括深化汽销业务转型、提升申华金融大厦运营水平、优化非核心资产结构、强化资金管理等[16] - 将积极探索汽销业务信息化建设,为车主提供多元化定制服务[16] - 持续关注战略新兴生产力领域,培育和发展"第二增长极"[16]
奔驰二季度销量下滑9%,中国市场暴跌19%
犀牛财经· 2025-07-11 11:33
销量表现 - 公司第二季度全球汽车与厢型车总销量为54.71万辆,同比下滑9% [1][3] - 纯电动车销量4.19万辆,同比下滑18%,其中奔驰乘用车纯电车型销量3.5万辆,同比下滑24% [1][3] - 分车型看:高端车型销量6.48万辆(同比-8%),核心车型27.38万辆(同比-6%),入门车型11.51万辆(同比-16%)[3] - 分区域看:中国市场销量14.04万辆(同比-19%),北美市场8.06万辆(同比-14%),欧洲市场15.97万辆(同比+1%)[1][3] 质量与信任危机 - 因保险丝盒、涡轮增压器、电池管理系统等缺陷,公司召回1.61万辆涉及A级、CLA级、EQC等多款车型 [3] - 车机导航系统出现大面积崩溃,影响C级、E级、S级及EQ系列车型,部分功能修复延迟超过24小时 [4] - 公司采取免费更换零部件、软件升级等措施应对召回,并通过提供"远程控制-30天延期包"补偿车主 [4] 战略调整 - 计划到2027年降低生产成本10%,措施包括优化供应链、缩减德国工厂产能等 [5] - 2025年起将推出纯电GLC SUV、C级轿车及改款S级等新车型,覆盖纯电和插混领域 [5] - 未来三年将推出中国专属车型,包括纯电MPV和长轴距CLA等 [5] - 2024年全球电车销量18.5万辆(同比-23%),但公司仍计划在华追加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 [5]
吉利汽车(0175.HK):公司上调全年销量目标 极氪9X首搭多项新技术 建议“买进”
格隆汇· 2025-07-11 11:18
销量表现 - 公司6月销售汽车23.6万辆,同比增长42.1% [1] - 1-6月累计销量141万辆,同比增长47.4% [1][2] -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2.24万辆,占比52% [1] - 吉利品牌6月销量19.3万辆,同比增长59%,环比增长2.3% [1] - 领克品牌6月销量2.6万辆,同比增长7.7%,环比下降4.8% [1] - 极氪品牌6月销量1.67万辆,环比下降12%,同比下降17% [1] - 6月出口量4万辆,同比增长13%,占比17% [1] 品牌表现 - 1-6月吉利品牌累计销售116.4万辆,同比增长56.9% [2] - 1-6月领克品牌累计销售15.4万辆,同比增长22.3% [2] - 1-6月极氪品牌累计销售9.1万辆,同比增长3.3% [2] - 领克900单月销量5566辆,单价超30万元 [1] 产品与技术 - 公司发布全球首个全栈900V高压电混架构SEA-S [1][3] - 极氪9X搭载205千瓦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 [3] - 极氪9X前后双电机综合功率分别为290千瓦和370千瓦 [3] - 极氪9X支持6C快充,20%-80%电量补能仅需9分钟 [3] - 极氪9XCLTC纯电续航里程最高可达380公里 [3] - 极氪9X配备双英伟达Thor芯片和5个激光雷达 [3] - 极氪9X首搭吉利最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千里浩瀚H9 [3] 销量目标与新品规划 - 公司将全年销量目标上调至300万辆,同比增长38% [1][2] - 上半年已完成销量目标的47% [2] - 下半年新品包括银河A7/M9、极氪9X/8X、领克10EM-P [2] - 极氪9X预计8月底开始预售 [3] 财务预测 - 上调2025年净利润至138.4亿元,同比增长47% [1][3] - 上调2026年净利润至179亿元,同比增长30% [1][3] - 上调2027年净利润至223亿元,同比增长24% [1][3] - 2025-2027年EPS分别为1.37/1.78/2.2元 [1][3] -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8.6/7倍 [1][3]
叫停电动车研发,本田在打什么算盘?
36氪· 2025-07-11 10:42
本田电动化转型战略 - 公司电动化转型策略较为被动,更多基于政策调整而非主动出击,相比同行如大众、丰田等进攻强度不足 [1] - 近期因美国终止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取消7500美元新车抵免及4000美元二手车抵免),公司叫停部分电动车研发以止损 [6][9] - 全球电动化态度分化:欧洲转型力度放缓,中国市场需求强劲,导致公司采取区域差异化策略(如中国加大投入,欧美收缩) [6][1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2025年CES展发布0系列概念车(0 Saloon/0 SUV),计划在俄亥俄州电动车中心量产,但后续进展受政策环境影响 [4] - 调整研发投入:原计划10万亿日元纯电研发预算削减至7万亿日元,重心转向混动领域 [10] - 2027-2030年规划推出13款下一代HEV车型,目标提升燃油效率10%、降低混动系统成本30%(较2023年) [12] 合作项目进展 - 与索尼合资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2023年财报显示运营亏损520亿日元(约26亿人民币),收入为0,新车Afeela市场反响平淡 [8] - 终止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经济型电动车计划,基于奥特能平台的本田Prologue前景不明 [9] 中国市场策略 - 中国新能源市场特殊性迫使公司调整策略,但产品研发仍延续"本田主导+属地修改"模式,未能完全适应当地需求快速变化 [14] - 烨品牌等新车迭代存在"本田特色",但用户需求响应速度不足,导致市场份额与品牌美誉度下滑 [14][16] - 需强化中国研发团队自主权,从产品定义到技术取舍全面本土化,以应对丰田、日产等竞品的成功案例 [16] 行业环境观察 - 电动车产业已脱离早期环保驱动逻辑,政策波动(如欧美补贴退坡)直接影响车企战略节奏 [6] - 全球车企电动化目标趋同,但区域市场执行路径分化,中国成为不可忽视的核心战场 [1][12]
中国汽车扎堆的英国市场,是赴欧好选项吗?
观察者网· 2025-07-10 12:57
中国车企进军英国市场 - 奇瑞汽车将在英国推出两款全新SUV车型,并针对当地市场进行优化,通过英国各地的经销店上市销售 [1][3] - 奇瑞已在英国推出Omoda和Jaecoo品牌,新车发布反映了公司对英国汽车行业的信心 [3] - 吉利汽车计划在英国推出吉利品牌,并在第四季度将EX5推向市场 [3] - 长安汽车宣布将在今年向英国消费者销售深蓝S07,并于9月开始交付 [3] - 比亚迪、上汽名爵、小鹏、零跑汽车等中国品牌已开始在英国销售产品 [3] - 埃安、蔚来、萤火虫、腾势、极氪等品牌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登陆英国市场 [3] 中国汽车在英国的市场表现 - 6月中国品牌汽车在英国销量达到18944辆,占比10%,高于去年同期的6% [5] - 上半年中国汽车在英国的市场份额超过8% [5] - 英国没有对中国车加征关税,在电动车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对中国车企是巨大机遇 [7] - MG在英国的市场表现接近本地品牌,英国不像法国和德国那样需要重点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因此阻力更小 [7] 英国汽车市场特点 - 去年英国电动车渗透率达到23%,位列世界第三 [9] - 英国电动汽车购买者以商业车队为主,私家车购车渗透率仅为10%左右 [10] - 2023年英国电动汽车产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8%,占汽车总产量的38.3% [10] - 2024年英国共生产77.9万辆汽车,其中60.3万辆用于出口,国内新车注册量达到195.28万辆 [12] - 英国本土生产汽车近77%供给出口市场,剩余产能仅占国内需求量的9% [14] 英国政策环境 - 英国政府原计划2030年前禁止销售全部含内燃机新车,但今年4月新法令规定新生产燃油车不得于2030年后继续销售,混合动力车可继续销售至2035年 [12] - 英国汽车出口量在5月严重下滑,对美国市场出口量同比下跌55.4%,对欧盟同比下跌22.5% [14] - 1-5月英国汽车总产量仅有34.8万辆,同比下滑12.9%,迎来1953年以来最低水平 [14] 中国车企面临的挑战 - 英国相关行业人士已开始向政府发出收紧政策的提示,建议让中国车企在英国本地建厂 [9] - 在英国建厂将大幅增加建设成本,并面临英国汽车出口严重下滑的问题 [14] - 缺乏距离英国较近的欧洲工厂将加重运输及海外运营成本 [14] - 在中国品牌全面赴英的过程中,需避免过多的同质化产品堆积形成左右互搏之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