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走近大国工程 | 向海逐日追光探访我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
项目概况 - 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是我国首个全容量并网发电的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于5月27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3] - 项目总用海面积512.7公顷,相当于国家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的25倍,与海岸最近距离2公里,最远6.2公里 [4] - 项目采用76万块海上光伏组件,通过16回35千伏集电线路接入220千伏陆上升压站 [3] 发电能力与生态效益 - 项目交流侧额定容量400兆瓦,预计年平均发电量6.94亿千瓦时,可满足约4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4] - 年发电量可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20.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3.5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562公顷 [5] - 光伏阵列可为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8] 技术创新 - 项目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双面双玻海上光伏组件等创新产品,取得7项专利 [12] - 采用行业首创的"大跨度螺栓球钢网架+螺旋变径钢管桩"技术方案,单套光伏支架单元可承重约120吨,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篮球场 [12][13] - 研发全国首台(套)海上光伏智能高效打桩装备"电建海装001号",沉桩效率提升5倍,施工成本降低50%以上 [15] 施工工艺 - 项目水深8.5米至11米,是山东省首批竞配的10个海上光伏项目中水深最深的 [6] - 采用"陆上拼装+海上整体吊装"模式,将海上作业量减少60%、工期缩短30% [16] - 研发大跨度支架单元空中翻转装置、同频滑移电动平车等核心施工装备 [16] 行业影响 - 项目形成可复制的海上光伏项目施工成套工艺体系,5项企业标准已纳入行业标准制定计划 [16] - 已取得专利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论文4篇 [17] - 我国可安装海上光伏的海域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海上光伏具备规模化优势 [9] 运维管理 - 项目配套建设陆上升压站、海上光伏智能建造中心、环境监测系统等设施 [19] - 采用"空—海—底"立体巡检模式,无人机巡检组件缺陷识别准确率可达95% [19] - 智能运维检修平台结合运维船及运维机器人,实现海上光伏智能化运维 [19]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齐敦品走进“在线访谈”节目节能降碳,加快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
新华日报· 2025-06-23 07:23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成效 - 江苏省近3万家公共机构覆盖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领域,通过"双控"和定额管理模式推动能效提升 [2] - 2024年全省公共机构总能耗224.13万吨标准煤、总用水量3.96亿立方米、碳排放总量970.82万吨,均低于"十四五"控制目标 [2] - 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用水量和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9.10%、20.12%、38.41%和20.02% [2] -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定额约束值的公共机构数量从2021年5447家降至955家,降幅达82.5% [2] 政策与制度创新 - 新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公共机构节能提出更高要求,涉及经费管理、差旅、公务用车等8大领域 [3] - 江苏省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公共机构能源托管地方标准《公共机构能源托管规程》,提供全流程操作指南 [5] - 印发《江苏省公共机构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及12个配套细则,开发12个场景方法学,构建完整制度体系 [7] 合同能源管理实践 - "十四五"以来实施842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总投资16.57亿元,合同总金额70亿元,年节能量7.75万吨标煤 [5] - 项目平均年节能率10%,年节约费用1.8亿元,68%县级及以上行政中心实施能源费用托管 [5][6] - 2017年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2023年推动整县(市、区)能源托管试点 [5] 碳普惠机制进展 - 2024年9月启动全国首个公共机构领域碳普惠试点,2025年全省推广,覆盖3万公共机构和2000万用能人员 [7][8] - 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减排行为全链条管理,注册用户15万,累计碳积分858万,减碳量93吨 [7] - 建立碳积分商城激励机制,未来将探索大型活动碳中和与自愿减排交易 [7] - 长三角示范区启动碳普惠试点,推动机制从区域探索迈向全国示范 [8]
山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09
煤电一体化与清洁能源转化 - 塔山发电公司与塔山煤矿通过1500米封闭式输煤皮带实现煤炭就地清洁转化 煤电联营模式降低成本和污染 [1] - 山西通过煤电一体化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 落实"双碳"目标 [1] 新能源装机与调峰能力建设 - 山西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0% 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深度调峰能力 确保用电低谷"让得出"、高峰"顶得上" [1] - 华电朔州热电采用20兆瓦时新型储热系统辅助调峰 提升燃煤机组调峰速率 [2] - 截至5月底山西完成3561万千瓦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增加深度调峰能力611万千瓦 年增新能源消纳90亿千瓦时 [2] 电网稳定性与电力外送体系 - 山西推动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 平鲁区50万千瓦风电场通过500千伏变电站与火电、储能"打捆"外送 [3] - ±800千伏雁淮特高压线路以800万千瓦满功率输送山西清洁电力至江苏 [3] - 山西建成"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 晋北新能源基地投产后年外送京津冀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 外送能力达3600万千瓦 [3] 电力现货市场机制 - 山西电力现货市场通过15分钟更新的价格信号调节火电与新能源发电比例 白天低电价促新能源消纳 夜间高电价激励火电顶峰 [4] - 2.1万余户经营主体参与现货市场 实时价格信号成为核心调度手段 [4]
健全机制守护绿水青山
经济日报· 2025-06-23 06:04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 我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从政策探索到制度定型的历史性跨越 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协同治理新范式 [1] - 补偿范围从单一流域水环境扩展至森林 草原 大气 湿地 荒漠 海洋 水流 耕地等生态系统 [1] - 到2035年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全面覆盖长江 黄河等重点流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 [2] 机制实践与战略意义 -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江河战略"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具体制度实现 体现"流域统筹 系统治理"指导思想 [2] - 机制推动流域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 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从零和博弈向合作共赢转变 [1] - 目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 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补偿标准科学性不足 现有补偿多基于行政协商 生态价值核算难以真实反映市场价值 [3] - 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存在重硬件建设 轻产业和民生福祉培育的错配现象 [3] - 市场化补偿机制发育不足 碳汇 水权等交易试点受限于规则不完善 市场流动性不足 [3] 机制优化路径 - 需建立科学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量化禁养 限产等损失及植树造林等贡献 [4] - 推动生态补偿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发展有机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4] - 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如建立"联合河长制"实行联合监测 交叉执法 [4]
让压气储能成为绿色能源新名片
中国证券报· 2025-06-23 04:53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 -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新型储能技术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中国能建在山东泰安建设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电站[1] - 该项目利用地下废弃盐穴作为储气库,设计储能充电8小时、释能发电4小时,年发电量达4.6亿度,相当于20多万家庭一年用电量[1] - 技术通过"非补燃"实现零污染,无需化石燃料加热空气,同时具备空气净化功能[2] 项目运营特点 - 项目被比喻为"巨型充电宝",可为中小型城市持续供电5小时,显著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2][3] - 采用内循环技术收集压缩热量,避免传统盐穴型电站的"补燃"环节,减少污染和能量损失[2] - 相比抽水蓄能具有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350兆瓦级规模可降低工程造价并提升转换效率[3] 工程建设进展 - 项目于2024年5月28日开工,已完成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等关键节点,计划2025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3] - 作为中国能建首个商业化压气储能项目,实现从技术原创到规模化应用的双向突破[4] 资源利用与产业影响 - 项目激活75亿吨岩盐矿床等废弃资源,推动全国90%以上盐穴资源再利用[4] -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无辅助燃烧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化的国家,技术具备国际推广潜力[5] - 公司计划向全球输出包含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中国绿色能源名片[5] 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项目是国家能源战略重要载体,将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双碳"目标[3][5] - 公司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5]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预测——我国农业生产将持续增效
经济日报· 2025-06-22 06:23
农业产业发展 - 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亩产提升5.1公斤 [1] - 2025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426万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持续增效 棉糖果生产稳中向好 [1] - 生猪产能调控成效显现 猪肉进口下降 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 [1] 农产品进口与贸易 - 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持续扩大 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突出 玉米、牛肉和大豆受国际价格下行影响显著 [2] - 应对进口冲击需采取差异化策略 玉米坚持进口配额管理 深化与巴西、阿根廷农业合作 [2] - 牛肉产业需降本增效 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2] 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 - 全球气候变化深度影响中国粮食产业链安全 产后环节粮食损失增加 [2] - 需实施全链条增产计划 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粮食治理 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 [2] 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发展 - 中国单位农业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水平低于美国、西欧、巴西及全球平均水平 [3] - 减缓农业碳排放需生产消费两端协同 生产端推动低碳技术研发 消费端引导低碳膳食结构调整 [3] 农业科技与竞争力 - 需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3] - 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3]
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行——外企扎根中国市场信心更坚定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6
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投资 - 465家跨国公司负责人参加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 表达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和扎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1] - 韩国希杰集团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 业务涵盖食品 生物 物流 娱乐 新零售等多个领域 未来将在中国市场拓展更多合作关系 [1] - 新加坡金鹰集团2024年底在山东济宁投资110亿元建设莱赛尔纤维生产基地 认为中国基础设施完备 通信技术领先 高速铁路四通八达 [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案例 - 路易达孚集团青岛食品科技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完成土地竞拍用时不到3个月 过去5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占全球总销售额25% [3] - 费尼亚集团中国市场已成为其全球第三大市场 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领跑者 [4] - 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表示中国光伏 储能 电网等领域技术水平世界前列 为跨国企业创造广阔机遇 [4] 中国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 瑞穗金融集团认为中国积极营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为跨国企业提供广阔空间 [2] - 路易达孚集团表示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扩大内需 促进产业升级 让跨国公司深感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3] - 中国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完善市场机制 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注入强大动力 加速全球绿色转型 [4] 绿色发展与双碳目标 -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中国积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培育绿色经济 [3] - 嘉能可集团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和解决方案重要供应商 认为中国市场表现对其目标实现至关重要 [3] - 中国制定双碳目标为低碳经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4]
黔源电力:党建引领定航向 稳中求进谋新篇
中国证券报· 2025-06-21 04:46
公司概况 - 黔源电力是贵州省第一家电力上市公司,隶属于中国华电集团,成立于1993年,致力于水电和清洁能源开发 [1][2] - 公司建成投产9座水电站和4座光伏电站,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 [7] - 2024年12月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碳中和"认证证书,进入"绿色零碳"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7] 发展战略 - 公司以水电为基础,着力打造国际一流"零碳"综合能源上市公司 [1] - 坚持"清洁、环保、高效、和谐"的开发理念,走"绿色清洁、多能综合"的"零碳"发展之路 [6] - 以水电与光伏协同开发为核心,统筹推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流域生态保护 [7] - 2025年将聚焦"五个价值",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规划打好基础 [8] 党建工作 - 公司实施"四力四推"党建工程,将党建纳入绩效考核并设置量化指标 [1][3] - 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中设立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 - 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名单,2个案例入选2024年度中国电力党建创新实践案例 [3] - 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党建赋能行动,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 [2] 人才管理 -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4] - 推行"一人一订单、一人一规划"职业发展规划,"一纵两横"交流锻炼干部 [5] - 加强党务岗位与经营管理双向交流,把党支部书记岗位作为培养领导人员的重要台阶 [5] -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重点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5] 科技创新 - 将科技创新置于经营发展核心地位,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成果 [7] - 深化智慧能源平台集成应用,推动数智化转型 [7] - 完成水电远程集控平台、远程诊断平台、数字电厂等试点建设任务 [7] - 推动生产控制系统软硬件产品自主可控,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7]
国联股份: 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文版)
证券之星· 2025-06-20 20:13
公司概况 - 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6日,2019年7月30日于上交所主板A股上市(股票简称:国联股份 股票代码:603613 SH)[2] - 公司主营B2B电子商务和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电子商务为基础,以产业大数据和产业数字化为支撑,为相关行业提供工业品和原材料的网上商品交易、商业信息服务和数字技术服务[2] - 公司实施"一体两翼"经营策略,"一体"是快速推进多多电商的交易规模和平台影响力,"两翼"是提升国联资源网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加强国联云的数字技术服务能力[2] 战略定位 - 公司战略定位为"平台服务、科技驱动、数据支撑",以"平台、科技、数据"构建产业数字生态[2] - 公司使命是"促进传统产业降本增效",愿景是成为产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企业[2] - 公司紧密围绕国家数字经济、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创新应用等重大产业导向,立足于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2] ESG治理 - 公司将ESG理念融入发展肌理,在技术创新、生态协同、绿色转型等方面持续探索[1] - 公司董事会设有战略规划与ESG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4个专门委员会[3] - 2024年公司进一步提升ESG整体管理架构有效性,在双碳战略推进、绿色运营升级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方面完成多项工作创新[3] 技术创新 - 公司依托技术矩阵,国联云平台深度赋能超3万家工业企业,通过数字孪生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与能耗优化[1] - 2024年公司获得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颁发的"2024年度优秀数据商"奖项,同时入选"北京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4]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拥有专利44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245项[5] 绿色运营 - 2024年公司范围一碳排放425.76吨二氧化碳当量、范围二碳排放1,080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耗0.36吨标准煤[9] - 公司大力推进绿色办公行动,从日常办公的各个环节入手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11] - 公司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智能调控,综合能源成本平均下降10%[13] 供应链管理 - 公司入选商务部"2024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典型案例"[4] - 多多数字云仓在霍尔果斯成功挂牌,为各大电商平台及供应商、客户提供一站式仓储管理服务[15] - 天津智慧数字云仓项目以实际运营为基础,推动仓储管理和作业向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15]
绿色金融面临诸多挑战,陆家嘴论坛共商加强国际合作协同
第一财经· 2025-06-20 18:56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绿色贷款余额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也位列全球前列[1][4] -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已建立,涵盖发展目标、统计标准、产品体系、考核评价与国际合作、信息披露等方面[4] - 人民银行更新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扩大了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和范围[4] 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 现行绿色金融标准主要服务于纯绿经济活动,尚未覆盖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经济活动,如电力、钢铁等八大高碳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75%)[4][5] -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发现功能未充分发挥,碳市场期货、期权等产品匮乏,制约碳价格机制形成[5] - 政策统筹协调难、标准不统一、创新激励不足、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1][4] 绿色金融改进方向 - 完善政策标准:建议出台国家层面转型金融标准,覆盖重点高碳行业,支持企业通过先进技术或设备更新实现降碳[5] - 加强产品创新:扩大碳市场经营机构主体范围,丰富期货、期权等碳经营产品种类,完善定价激励约束机制[5]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碳核算能力,加强碳足迹管理,防范"洗绿"风险[5] 保险业在绿色金融中的角色 - 中国人保提出成为灾害风险韧性复原者、环境外部性治理者和绿色经济转型长期投资者的目标[5] - 计划夯实巨灾保险共同体运营机制,研发符合中国灾害实际的巨灾风险量化模型,推广多灾因巨灾保险[6] - 聚焦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新能源行业,创新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探索"绿动出海"项目[6] 国际合作与协同 - 中国持续加强与欧盟、新加坡等的绿色金融标准协调对接,形成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重要成果[7] - 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较小,需进一步融合分类目录以促进绿色资本跨境流动[8] - 消费者需求上升和政策推动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两大引擎,需加强国际协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9] 新兴金融工具 - 复旦大学与气象部门、期货交易所正推进基于气象指数的金融衍生品上市交易,以应对极端灾害风险[6] - 需开发更多工具(如保险、衍生品)将外部成本内化,支持复杂气候体系的数据需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