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动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文远知行冲刺港股IPO:创始人不减持承诺提振市场信心,涨逾5%
IPO早知道· 2025-10-29 11:21
全球唯一旗下产品同时拥有七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企业。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IPO早知道消息,WeRide Inc. – W(以下简称"文远知行")于10月28日开启招股,至11月3日 结束,并计划于2025年11月6日正式以"0800.HK"为股票代码在港双重上市。 2024年10月25日,文远知行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及"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 一股"。 文远知行计划本次IPO中发行88,250,000股,最高发售价不超过每股35港元。此外,公司预期将向 国际承销商授出超额配售权,按国际发售价额外发行及配发最多合共 13,237,500 股发售股份(约 占全球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发售股份数目的 15.0%),如全额行使超额配售,则募资金额预计将 超4亿美元。 本次回港上市, 文远知行再次获得全球领先的出行与配送技术平台Uber、东南亚领先的超级应用 Grab、全球最大Tier 1博世Bosch等不同产业上下游资方的投资支持。 其中,Uber承诺将进一步 投资一亿美金。据业内人士透露,公司正积极推进上市前路演,且收到 ...
在血海中游泳!小鹏“重塑”小鹏
中国基金报· 2025-10-29 10:56
小鹏汽车的变革与战略调整 - 公司于2022年至2024年期间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变革,涉及产品配置、组织架构和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4] - 董事长兼CEO何小鹏为凝聚共识,与600多名员工进行了30多次聚餐以推动变革[5] - 公司认识到路径依赖和内耗是企业转型的主要障碍,并致力于克服这些挑战实现自我救赎[5] 公司发展战略:木桶理论与长板打造 - 公司将造车视为一场永不停止的马拉松,强调不能有短板,需要持续补足产品定义、规划、研发、生产、供应链和组织体系等环节[6] - 公司从技术优先转向重视产品和用户需求,通过聘请王凤英等人才补足组织能力短板[7] - 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公司聚焦科技智能化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长板,定位为AI车企[9] AI技术布局与生态构建 - 公司正在构建以AI汽车、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为核心的AI生态系统,计划从智能汽车制造商向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转型[9] - 公司研发720亿参数规模的自动驾驶大模型"小鹏世界基座模型",作为实现L3、L4级自动驾驶的基础[10] - 2025年被公司定义为平台化搭建AI能力的元年,计划将AI打造为标准化能力配置所有汽车产品[10] 全球化战略与海外市场拓展 - 公司进入出海2.0阶段,在欧洲市场完成从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全价值链初步布局,并在奥地利与麦格纳工厂合作实现本地化生产[12] - 公司吸取早期出海经验,采取因地制宜策略,注重欧洲用户对家用车尾箱容量等特定需求[12] - 公司认为要成为全球化车企必须进行海外本地化建设,使利益与当地市场保持一致[13]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造车新势力在过去11年经历了两次行业危机(2019年、2022年),行业从狂飙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的新时代[3][4] - 传统车企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在运营管理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如丰田汽车的持续改善和成本控制[8]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电池材料、制造工艺等关键环节具有全球竞争力[17]
价值港|在血海中游泳!小鹏“重塑”小鹏
中国基金报· 2025-10-29 10:52
小鹏汽车的变革与战略调整 - 公司面临2022年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的多重压力,股价与汽车交付量呈现阶段性波动[8] - 2022年底至2023年底管理团队思考和变化最为剧烈,2022年至2024年处于变革期[8] - 董事长何小鹏推动根本性变革,包括产品配置、组织架构、运营维护等[9] - 何小鹏为凝聚共识与600多名员工吃了30多顿饭[9] - 公司转型期间每件事都很痛苦,需做巨大变革[9] - 公司最大收获是能够自我变革,避免路径依赖和内耗[10] 造车行业的竞争逻辑与短板理论 - 造车是一场永不停止的马拉松,车企不能有短板[13] - 木桶效应指出短板决定盛水量,公司需不断打造长板、补足短板[13] - 公司从技术挂帅转向重视产品和用户,此前团队认为最先进技术可卖更贵,但市场定位错配影响销量[13] - 公司开始从价格、成本角度考虑产品满足目标市场需求[14] - 聘请总裁王凤英补足人才和组织能力短板,其入职前提示钢材价格问题,公司耗时9个月核实[15] - 传统车企拥有几十年沉淀,汽车行业最终靠运营管理能力取胜[15] 小鹏汽车的AI技术定位与长板打造 - 公司定位为AI车企,构建以AI汽车、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为核心的AI生态系统[19] - 2024年发布车型如P7+是全球第一款AI定义的汽车,G7是全球首款L3级算力的AI汽车[19] - 公司研发720亿参数规模的自动驾驶大模型小鹏世界基座模型,为L3、L4级自动驾驶基础[20] - 2025年展示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和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陆地航母预计2026年交付[22] - 2025年是公司平台化搭建AI能力的元年,AI将成为标配能力以获得更强议价能力和规模效应[22] - 公司依托全栈自研AI体系实现从工厂产线到发运区的无人驾驶[22] 全球化战略与出海2.0阶段 - 公司欧洲首个研发中心于9月8日启用,可直接倾听欧洲用户需求[25] - 吸取上一次出海经验,第一代P7被欧洲用户冷落,因尾箱容量不足[26] - 公司步入出海2.0阶段,重视因地制宜策略,不能以中国用户情绪价值看全球市场[26] - 9月15日官宣与奥地利麦格纳工厂合作,实现欧洲本地化生产[26] - 公司要成为全球化车企不能光靠出口,需完成海外本地化建设[27] - 在欧洲市场建立品牌的中国车企较少,公司机会在于科技优先定位[29] 新能源汽车行业成长空间 - 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车替代处于中期阶段,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34] - 中国已建立完善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在电池材料、制造工艺等环节具领导地位[34] - 头部企业将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向更广阔场景延伸,如AI生态系统涵盖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35] - 行业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效率和生态拓展三层面积累可持续竞争优势[35]
炸翻全球科技圈!黄仁勋“AI春晚”引爆英伟达,反驳AI泡沫、抛GPU核弹…
搜狐财经· 2025-10-29 10:46
公司市值与市场表现 - 英伟达股价在GTC大会后收涨约5%,续创历史新高,市值一夜增加2318亿美元,总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 [1][3] - 英伟达最新股价为201.030美元,单日上涨9.540美元,涨幅达4.98%,年初至今累计上涨49.73% [4] - 英伟达当前总市值约为4.89万亿美元,在科技巨头中位列第一,超过微软的4.03万亿美元和苹果的3.99万亿美元 [4] GTC大会核心公告与技术布局 - 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GTC大会宣布了涵盖6G、量子计算、物理AI、机器人、自动驾驶、核聚变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与突破 [3] - 英伟达与诺基亚达成合作,包含10亿美元股权投资,共同推出面向6G的电信计算平台NVIDIA ARC [5][6] - 公司推出NVQLink技术,用于连接量子处理器与GPU超级计算机,该技术已获得17家量子处理器制造商和5家控制器制造商的支持 [6][7][8] - 英伟达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建设7台超算,其中与甲骨文合作建造的Solstice系统将配备创纪录的10万块Blackwell GPU,成为美国能源部最大的AI科学超算 [9][10] - 另一套名为Equinox的系统将包含1万个Blackwell GPU,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11] AI硬件与平台进展 - 英伟达展示GB200 NVL72 AI超级计算机,其性能和成本效率均提升10倍 [11] - 公司发布L4级自动驾驶平台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 10,并与Uber合作,计划从2027年开始逐步将全球自动驾驶车队规模扩大至10万辆 [11] - 过去四个季度,Blackwell架构GPU的出货量达到600万块,预计Blackwell及明年推出的Rubin芯片合计销售总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 [14][15] - 英伟达最快的AI芯片Blackwell GPU已在亚利桑那州实现全面生产,这是该芯片首次在美国制造 [18][19] - 公司首次展示了下一代Vera Rubin超级GPU的实物,该芯片已完成实验室测试,预计明年实现量产 [20] 对AI行业的战略观点 - 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明确反驳AI泡沫论,认为强大的AI模型已能产生客户付费意愿,足以证明昂贵计算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 [12][13] - 英伟达将AI定义为一种新的计算方式,是「会用工具的工人」,未来数据中心将转型为专门生产AI"Token"的AI工厂 [20]
观车 · 论势 || 平衡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9 10:36
行业核心观点 -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驱动的交通革命关键十字路口,安全与商业化成本是主要发展瓶颈[1] - 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的动态平衡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2] - 安全责任内涵已从被动碰撞安全拓展至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行驶安全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安全[3] 行业发展瓶颈 - 安全边界模糊与商业化成本过高仍是发展瓶颈[1] - 机器驾驶面临三大本质安全挑战:应对“长尾场景”能力不足、感知与认知存在固有局限、黑箱效应带来不可控风险[1] 技术解决方案 - AI大模型通过海量真实数据训练重构自动驾驶决策逻辑,可在毫秒级速度应对“非标场景”[2] - 车路云一体化是保障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行驶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该技术路线[2] - 低轨卫星互联网具有低延迟(10~30毫秒接近5G)、高带宽、低成本优势,可降低自动驾驶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3] - 中国在低轨卫星领域加速布局,今年7月27日至8月26日一个月内发射了6组低轨卫星[3] 政策与标准支持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部署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4] -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政策标准将更具指导性和落地性,需加快制定数据流通与共享规则[4] 未来发展方向 - 专业化、高质量安全产品服务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4] - 需要通过技术进步证明机器开车比人开车更安全,用数据和结果让社会相信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可靠性[4] - “零事故出行”愿景越来越近,创新是产业突围引擎,安全责任是行稳致远底盘[4]
文远知行冲击港股 创始人兼CEO韩旭承诺3年内不减持公司股份
中证网· 2025-10-29 10:12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王婧涵)10月28日,文远知行在港交所发布招股书,计划于11月6日在港交所上 市。公司拟全球发售8825万股(绿鞋前),预期将向国际承销商授出超额配售权,如全额行使超额配售, 则募资金额预计将超4亿美元。 根据公司招股书,文远知行在香港的IPO获得了Uber、Grab和博世Bosch的投资。 目前,文远知行Robotaxi已在开放道路上完成超2200天的公共商业运营,在公共道路上的自动驾驶里程 约5500万公里。 文远知行表示,公司创始人兼CEO韩旭已正式签署自愿锁定协议,承诺三年内不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 份。 据悉,文远知行拥有中国、美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沙特、比利时七国自动驾驶牌照,业务覆盖 超30座城市,拥有自动驾驶车辆超1500辆,其中超700辆为Robotaxi。 ...
都与英伟达合作!优步拟部署1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Lucid同步加码L4平台
硬AI· 2025-10-29 09:46
优步与英伟达合作计划 - 优步宣布将从2027年起扩充一支由英伟达技术驱动的10万辆自动驾驶车队,目标是降低无人出租车的运营成本 [2][3] - 作为合作一部分,Stellantis将成为首批向优步提供英伟达驱动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汽车制造商之一,计划交付至少5000辆供优步在美及国际市场运营 [6] - 优步将负责车辆的端到端车队管理,包括远程协助、充电、清洁、维护及客户服务 [6] 合作基础与技术平台 - 合作基于双方1月建立的伙伴关系,优步同意向英伟达提供驾驶数据以帮助改进其AI模型和芯片技术 [2][5] - 英伟达同期发布新技术平台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 10,支持制造商为车辆配备兼容自动驾驶软件的硬件和传感器 [2][6] - 优步与英伟达将合作建立“机器人出租车数据工厂”,收集超过300万小时的自动驾驶专属驾驶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英伟达将提供处理器、AI模型及数据工具 [9][10][11] 优步现有自动驾驶业务与扩展 - 优步已在美国奥斯汀和亚特兰大与Waymo合作推出自动驾驶服务,并在阿布扎比、沙特与文远知行合作提供无人出租车服务,但车队规模有限 [9] - 优步计划将Waymo在奥斯汀和亚特兰大的车队扩展至“数百辆”,但与公司数百万名网约车司机相比仍显微不足道 [9] - 优步现有及未来的自动驾驶合作伙伴均可使用英伟达技术,为最终部署10万辆车队贡献力量 [9] Lucid与英伟达合作开发L4自动驾驶 - 同日电动车厂商Lucid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开发L4自动驾驶平台,目标打造可在所有场景下独立运行的乘用车 [2][12][13] - 合作将从为Lucid现有Gravity SUV开发更先进驾驶辅助技术开始,最终利用英伟达DRIVE AV平台及传感器系统开发L4能力 [13] - Lucid中型平台将于明年推出首款车型,新设计已具备整合自动驾驶技术能力,现有车型Lucid Air与Gravity SUV也可能在未来改款时加入相关功能 [15] Lucid其他自动驾驶合作 - 今年7月Lucid宣布将与优步和Nuro合作,开发一支由Lucid Gravity SUV组成的无人出租车车队,配备Nuro技术并由优步拥有运营,计划六年内部署至少2万辆车 [16] - Lucid公司表示将继续采取多条路线并行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包括与优步的无人出租车合作及内部研发项目 [16]
特朗普再批“无能”:美联储几个月后就换人!美股又创新高,黄仁勋发表最新演讲,英伟达市值一夜暴增1.6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9 09:01
英伟达GTC大会技术发布 - 公司CEO黄仁勋在GTC大会上广泛探讨AI产业前沿,涉及6G、量子计算、物理AI和机器人、核聚变、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7] - 宣布与诺基亚达成合作协议,包括10亿美元股权投资,并合作推出面向6G的电信计算平台NVIDIA ARC,以捕捉AI-RAN市场机遇[8] - 展示基于CUDA‑Q核心构建的NVQLink,用于连接传统GPU和量子计算机以加速量子计算[9] - 宣布与美国能源部达成协议,将再建设7台超级计算机,其中名为Solstice的系统将配备10万块Blackwell GPU,成为美国能源部用于科学发现的最大AI超级计算机[9] - 推出新一代工业级边缘AI平台IGX Thor,旨在将实时物理人工智能带到边缘端[22] - 推出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 10,这是一套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参考级量产计算平台与传感器架构,并宣布支持Uber从2027年开始逐步将其全球自动驾驶车队规模扩大至10万辆[22] - 披露新款BlueField-4数据处理芯片,可加速千亿量级的AI基础设施,支持800Gb/s吞吐量,并实现高性能推理处理[14] - 展示由NVLink连接的72个GPU构成的芯片盾牌[9] - 宣布截至2026财年末,公司账上已有超过5000亿美元订单,并展示了截至2028年的GPU路线图及下一代Vera Rubin架构芯片样机[16] 英伟达合作伙伴与市场影响 - 在物理AI方面,公司重点展示Omniverse数字孪生技术,用于构建现代工厂以及训练和打造机器人,其中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加速下一代人形机器人研发[20] - 公司与General Atomics等合作伙伴打造高保真、AI驱动的数字孪生聚变反应堆[22] - 宣布与T-Mobile、思科等合作伙伴打造美国首个面向6G的AI原生无线堆栈[9] - 微软宣布将率先在Azure云平台提供搭载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版GPU的计算服务[24] - 英伟达股价报201.03美元,上涨4.98%,总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其市值一夜增加23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456.18亿元)[4] 相关科技公司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续创新高,纳指涨0.8%,道指涨0.34%,标普500指数涨0.23%[2] - 微软涨约2%,总市值重新站上4万亿美元[24] - 英特尔涨超5%,特斯拉、亚马逊涨超1%,苹果、奈飞、Meta小幅上涨;谷歌小幅下跌[26] - 诺基亚ADR涨约23%,创2021年1月份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因英伟达计划对其进行10亿美元股权投资[27] - Wayfair收涨超23%,创2022年4月份以来收盘新高[28] 宏观经济与市场环境 -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无能,并称其任期将于明年5月结束,届时将换上新的人选[1] - 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于10月议息会议再次降息25个基点,至3.75%~4%区间,据CME美联储观察该概率为99.5%[29][30] -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今年9月份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自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最高,截至9月30日年内外资被动型基金累计流入180亿美元[29] - 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跌近2%,WTI原油期货结算价收跌1.89%报60.1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收跌1.86%报64.40美元/桶[28] - 现货黄金一度跌破3900美元关口,最终收跌0.75%报3951.95美元/盎司[28]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跌1.23%[28]
黄仁勋凌晨炸场:6G、量子计算、物理AI、机器人、自动驾驶全来了!AI芯片营收已达3.5万亿|2025GTC超全指南
AI前线· 2025-10-29 08:40
英伟达GTC大会核心观点 - 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宣布了广泛的战略合作与技术愿景,涵盖6G通信、量子计算、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旨在推动AI从工具向主动执行者转变,构建未来的“AI工厂”基础设施 [2][6][17][56] - 公司股价在大会当日上涨约5%,总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创下新高 [9] - AI芯片Blackwell和Rubin的订单总额已达到5000亿美元 [8] 战略合作与产业布局 - 与诺基亚合作共建6G AI平台,推出Aerial RAN Computer Pro (ARC-Pro),并计划投资10亿美元,目标是将AI融入无线网络核心,升级全球数百万个基站 [3][10][13] - 与Uber合作计划在全球部署1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推动机器人出租车商业化 [15] - 与美国能源部、甲骨文合作打造7台AI超级计算机,其中阿贡实验室的系统算力将达到2,200 exaFLOP [16][20] - 与Palantir、CrowdStrike、Synopsys等行业巨头合作,将AI能力嵌入数据处理、网络安全、芯片设计等垂直领域 [15][28] - 其模型与库已深度集成进亚马逊云科技、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等主流云平台及ServiceNow、SAP等SaaS系统 [28] 前沿技术发展方向 - 在量子计算领域,推出NVQLink互联架构,连接传统GPU与量子处理器,并依赖GPU超算系统进行控制与纠错 [20] - 在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提出“三计算机”体系:Grace Blackwell AI计算机用于模型训练、Omniverse用于数字孪生仿真、Jetson Thor用于实际执行,形成物理智能闭环 [23][24] - 公司投资并合作Figure AI等具身智能公司,加速下一代机器人研发 [6][25] - 开源模型生态强大,已有23个模型登上性能榜单,并持续投入 [28] AI的重新定义与未来愿景 - AI被定义为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其核心是从基于规则的程序设计转向基于数据的学习模式 [32][33] - AI正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执行者,具备使用工具、制定计划、理解需求的能力 [34][35] - 未来计算的基础设施是“AI工厂”,其核心是使用GPU将能源转化为智能,以生产Token为目标,算力成为新的生产资料 [40][41][52][53] - AI的发展受两条指数曲线驱动:AI使用指数(智能与算力增长)和AI采用指数(用户体验与使用规模),二者形成正反馈循环 [46][47][48] - 推动AI前进需要“极致协同设计”,在芯片、封装、互联、系统、算法、应用等每一层同时创新,超越摩尔定律的限制 [49][50][51]
独家对话PIX Moving曹雨腾:全新无人车产品不抢饭碗,做增量价值
钛媒体APP· 2025-10-29 08:37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基于滑板底盘的模块化智能汽车开发企业,同时从事L4无人车业务 [3] - 基于滑板底盘核心技术,公司已成功开发Robobus、无人清扫车、无人零售车等多款L4无人车产品,这些产品已进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公司在中国和日本布局了三座智能制造工厂,拥有基于自身滑板底盘的完整整车产品及自建制造体系,使产品成本大幅降低 [8] - 公司的无人车产品定位为“移动空间”服务车队,而非单纯的无人巴士,旨在提供增量价值和新商业模式 [8] 核心产品战略与市场规划 - 公司计划通过“百城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于全球100座城市、1000个生活场景部署自动驾驶移动空间,预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出行 [9] - 公司不会单纯进入无人配送物流车市场参与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新技术催生新商业模式,基于新产品打造新业态,帮助城市或乡村进行综合场景升级 [10] - 公司将于今年11月发布移动空间车队的场景,与城市区域合作打造“科技+文旅”场景,使无人车成为场景入口和旅游目的地 [9] 行业合作与赛事参与 - 公司是2025年Hitch Open世界AI竞速锦标赛的重要合作伙伴,为赛事提供统一的智能线控底盘平台,确保硬件支持的公平性 [2][4] - 公司支持赛事的开源政策,赛事产生的极限场景数据将完全开源,这些数据是训练物理智能大模型的稀缺资源,将极大推动生成式AI模型算法发展 [2] - 公司认为硬件统一的赛事模式让软件不断迭代升级,有机会在全球复制,并能带动更多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参与 [4][5] - 公司通过赛事链接产业资源,例如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奥特威尔开源软件的合作源于早期黑客马拉松活动,后续拓展至日本及全球合作 [6] 技术能力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的L4无人车技术目前可以顺利完成张家界天门山99道弯赛道,但时速预计不超过30公里,与竞速赛事不可相提并论 [5] - 公司以RoboBus为核心的自动驾驶产品已在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意大利、阿联酋、印度等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获得累计数亿元订单 [6] - 公司致力于打造低成本、开放式的自动驾驶硬件平台,降低行业创新门槛 在2018年至2019年期间,改装一辆商用车或乘用车做无人驾驶的基本套件成本超过100万元 [6] 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 - AI领域最缺乏具备实际动手和场景落地能力的人才,公司一直与高校、工程师社区合作,从中获得人才并链接产业资源 [5] - 公司希望通过与赛事、高校合作让创新更分布式和去中心化,愿意深度参与这类活动以实现公司愿景 [6] - 公司建议AI竞速赛事未来应扩大参与者范围至各类高校、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并延长筹备时间,同时拓展至自动驾驶不同维度的比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