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国际化
icon
搜索文档
特稿|方星海: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人民币更广泛使用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3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提供流动性充足、风险对冲工具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 [1] - 何立峰副总理强调要全面落实《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要求上海市担负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协调配合 [1]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始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2]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推动科创板、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要举措落地 [2] - 2009年国务院文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基本实现目标 [2] - 上海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权威排名中多次跻身第三、第四名 [2] - 重要外资商业银行中国法人子行总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股指期货等重要金融产品均落户上海 [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 - 当前国际形势加速演变,中美大国博弈进入长期战略相持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为国家应对外部风险做贡献 [3] - 大国博弈的获胜之道在于技术标准、货币、金融市场等被更多国家使用,华为5G技术全球推广是典型案例 [3] - 美元仍是唯一国际货币,但美国巨额国债和财政赤字引发市场担忧,近期出现"股债汇三杀"现象 [4] - 人民币在SWIFT结算中占比稳定在4%左右,排名第四或第五 [5] - 人民币国际化需解决国际投资者对汇率风险和收益风险的担忧,关键措施包括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期权、扩大国债期货开放等 [5] 历史经验与未来方向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抓住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机遇,如加入WTO后聚集外资机构总部、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 [6] - 当前形势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机遇 [6]
特稿|连平:国际货币体系变局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28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美元仍是中心货币但信用基础从黄金挂钩转为经济实力和政府信用 [2][3] - 美国经济占比从2000年31.2%降至2024年26.4%,贸易逆差从3697亿扩大至9178亿美元,财政赤字从盈余236亿恶化至1.8万亿美元,国债余额从5751亿激增至36万亿美元,削弱美元信用基础 [6] - 美元武器化操作(SWIFT排除、资产冻结等)加剧全球对美元信任危机,新兴市场通过双边本币结算、增持黄金等方式推进"去美元化" [7][8]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下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上海作为最大人民币投资市场将受益于央行和机构增持需求 [1][13] - 人民币在SWIFT支付中占比仅2.3%(2024年),与我国大宗商品进口规模不匹配,需加快期货市场开放提升定价权 [15] - 需完善CIPS系统、扩大金融开放、增加高评级人民币债券供给(如国债),当前离岸市场规模制约了回流机制 [16] 稳定币发展影响 - 美元稳定币市值达2400亿美元(2025年),80%持有美债,"天才法案"可能引入数千亿资金缓解美债压力但会加剧美元超发风险 [11][12] - 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金融结算等场景扩张,美国试图通过"美元-稳定币-加密货币-美债"循环巩固货币霸权 [10][11] - 人民币稳定币可作为国际化抓手,建议在香港试点后立法推进,重点发展跨境支付和投资结算场景 [1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需构建境内离岸市场("外-外"型)与香港联动,当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外汇储备中占比偏低需突破 [17] - 资本账户可兑换和汇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需建立配套风险预警机制 [18] - 黄金价格2020年来上涨78%,反映避险需求升温,可结合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提升金融中心地位 [9][15]
特稿|管涛:全球关税风暴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28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已完成从"非国际化"向"国际化"的政策转变,成为IMF特别提款权(SDR)第三大权重货币[1] - 在贸易融资中占比6.0%(第四),国际支付占比3.8%(第四),外汇储备占比2.2%(2024年底)[2] - 正在实现从外围货币到次中心货币的跃升,但份额仍远低于美元(国际支付50.2%)和欧元(22.0%)[2]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 美元信用危机加速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美国经济下行风险上升、滥用关税措施、资本管制传闻、美联储独立性受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4] - 2025年特朗普政策导致股债汇"三杀",美元避险资产地位削弱[5][6] -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新兴货币赶超需要先发国家衰败[3]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 全球金融动荡为人民币扩张提供空间[6] - 可借鉴美元"出海"经验,探索数字金融技术应用[12]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列为金融强国核心要素[13][14] 人民币国际化挑战 - 黄金可能更多受益于国际储备多元化,2024年金价涨20%,2025年又涨30%[7][8] - 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内外压力:外部遏制(极限关税)、产业链重塑、金融科技脱钩[8] - 人民币未完全可兑换,汇率未完全市场化,跨境证券投资开放不足[9]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 加强经济逆周期调节,推动名义增速高于实际增速,改善投资者体验[10] - 推动金融制度"边境后开放",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11] - 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健全人民币国债市场,增加安全资产供给[12] - 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3]
特稿|盛松成:沪港金融中心协同发展,构建金融强国“双引擎”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28
上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 - 上海和香港作为中国两大国际金融中心,构建"双引擎"格局,通过制度型开放联动服务国家战略并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1] - 沪港协同发展"在岸+离岸"双轮驱动模式,强化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现状 - 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达3650.3万亿元,同比增长8.2% [2] - 上交所股票市值和成交额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和第五,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二,原油期货规模全球第三 [2] - 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近50%,跨境收支中人民币占比达70% [2] - 上海持牌金融机构达1782家,拥有全品类金融市场和外资机构集聚 [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现状 - 香港是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枢纽,2024年底人民币存款总额约1.1万亿元 [3] - 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2024年日均交易额达30975亿元,同比增长50%,处理全球75%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 [3] - 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外汇市场及利率衍生工具市场 [3] 沪港金融合作基础 - 香港是上海最大外来投资来源地和服务贸易伙伴,中资在港资管规模逐年上升 [4] - 两地已建立"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和ETF通等互联互通机制 [4] - 在"一带一路"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研发及监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4] 协同发展潜力与方向 - 上海发挥在岸市场"门户"作用,香港充当"超级联系人",形成优势互补 [5] - 沪港合作有助于香港应对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助力上海完善离岸金融体系 [5] - 促进人民币资产定价机制完善,增强在岸对离岸市场定价传导 [6] - 加强监管合作与制度创新,提升金融开放水平 [7] - 扩大人民币市场深度与广度,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 [8] 制度创新与全球对标 - 参考伦敦-纽约"双子星"模式,构建差异化分工与协同机制 [10] - 上海自贸区可开展离岸金融试点,探索人民币"外循环"管理模式 [11] - 通过"规则互认—数据共享—风险共防"协作提升监管兼容性 [11]
特稿|余永定: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碎片化风险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28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美元地位 -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源于美国国际收支恶化与美元黄金兑换危机 美元外汇储备对美国黄金储备比例飙升导致抛售 [2] -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通过贸易逆差提供全球流动性 但债务积累引发偿债能力质疑 美国海外净负债达18万亿美元占GDP70% [3][5][9] - 全球外汇储备从1969年330亿美元增至2021年13万亿美元 美元储备达7万亿美元 增长400倍 [6] 全球金融安全网与改革方向 - IMF主导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包含各国外汇储备11万亿美元 央行互换额度3330亿美元 区域安排如CMIM2400亿美元 合计占全球GDP15% [7][8] - 改革核心需降低非储备货币国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灵活汇率制度可减少外汇储备需求 [8] - 国际货币体系碎片化趋势显现 六国央行货币互换未与IMF合作 可能形成货币集团 [13]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展 - 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提议成立1000亿美元亚洲货币基金遭搁置 后通过《清迈协议》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 [11][12] - ASEAN+3框架下中日韩加强金融合作 但清迈协议在2008年危机中未发挥预期作用 [12] - 中国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国际化 同时支持IMF多边规则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重启 [13] 美元体系风险与全球不平衡 - 美国净外债与国债分别达18万亿/35万亿美元 占GDP70%/100% 储蓄不足加剧债务压力 [9] - 全球不平衡问题持续 2006年美国净外债占GDP13% 2022年升至70% 外资流入中断可能引发美元危机 [9] - 市场对美元信心存在"沙堆效应"临界点不确定性 但储备需求延缓了崩溃预期 [10]
新财观|“稳定币”能否“稳定” 使用场景和制度因素是关键
新华财经· 2025-06-17 22:05
稳定币监管框架发展 - 美国与中国香港近期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 标志着数字资产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1] - 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 成为全球首个对法币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的司法管辖区 [2] - 香港监管原则包括"价值锚定监管" 严格的牌照制度(2500万港元最低资本要求)和反洗钱机制 [2] 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与功能 - 稳定币通过锚定法币(如美元、港元)为数字世界提供交易清算与价值储存支撑 [1] - 与传统支付相比 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实现秒级结算 费用可低至传统支付的十分之一 [1] - 7×24小时运作模式打破银行营业时间限制 提升全球资金流动效率 [1] 稳定币的商业逻辑与关键因素 - 稳定币商业逻辑与预付费卡类似 依靠锚定机制维持价格稳定 [1] - 使用场景和制度空间是稳定币成败的关键 如Libra因"超主权"性质挑战美元霸权而失败 [1] - 稳定币成功需要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 香港方案提出储备审计、用户资产隔离等要求 [3]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 美国推动稳定币立法构建"美元-稳定币-美债"闭环 USDT发行方持有超800亿美债 [2] - 在高通胀国家(如阿根廷、土耳其) 稳定币正演变为新型"美元化"形式替代当地货币 [2] - 稳定币作为现实世界与加密货币生态的纽带 未来将实现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 [3] 稳定币市场现状与风险 - USDT规模大幅高于USDC 部分因其对洗钱等灰色需求的"灵活度" [3] - 硅谷银行危机曾导致USDC发行方Circle的33亿美元储备金被冻结 [3] - 稳定币价值高度依赖发行方信用 发行人财务恶化或运营失误可能触发风险 [3]
美元这把镰刀,割不动香港!
大胡子说房· 2025-06-17 19:10
香港成为稳定币中心的核心原因 - 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完整监管法例[1][2] - 京东旗下币链科技CEO披露港元稳定币JD-HKD进入沙盒第二阶段测试,验证跨境支付与供应链金融场景[3][4] - 稳定币被视为中美货币竞争工具,掌握其发行权意味着占领未来全球金融与数字资产主导权[5][7] 香港与上海的对比优势 - 香港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允许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发行[12][15][16] - 香港拥有40年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经验,管理次级货币能力突出[24][27][29] - 香港资本自由流动框架吸引外资、国内资本及海外华资三类资金[30][34][54] 香港吸引资本的具体表现 - 2023年香港吸引外资投资额达67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34] - 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通过港交所快速IPO(128天),融资后投向海外项目(匈牙利49亿欧元、西班牙41亿欧元)[38][39][41] - 海外华资规模约24万亿人民币,香港成为其回流首选地[49][52][53] 稳定币与香港金融地位的协同效应 - 稳定币需国际资金流动性支持,香港作为资本枢纽具备天然优势[55] - 香港有望从亚洲金融中心升级为比肩纽约、伦敦的世界级金融中心[57] -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将强化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作用[12][17][18]
贸易战让美元“自戕”,韩元转而“锚定”人民币
华夏时报· 2025-06-17 15:56
美元指数与人民币表现 - 美元指数今年累计下跌9.4%,近两个月下跌5.54%,贸易战引发市场对美国政府政策信心动摇 [2] -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63%,近两个月上涨0.57%,表现稳健 [2] - 韩元今年以来对美元上涨7.85%,近两月上涨7.13%,走势与人民币相似 [2] 韩元与人民币联动性 - 韩元与人民币相关性自2018年以来平均约为0.6,特朗普再次当选后回升 [3] - 韩元疲软时与人民币联动性增强,强势时联动性减弱 [3] - 联动关系具有不对称性,韩元贬值时联动性更强 [3] 中韩贸易关系 - 2024年中韩贸易额2.33万亿元,占中国贸易总额5.32% [5] - 中国对韩贸易逆差2516亿元,韩国是中国第四大贸易逆差国 [5] - 中国连续多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 [5] 货币合作与金融市场 - 中韩签署40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是单一国家中额度最高之一 [5] - 韩国推出韩元对人民币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交易,指定11家做市商 [5] - 直接交易将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促进两国贸易投资 [6]
港股人民币计价平稳运行两周年 纳入互联互通提上日程
上海证券报· 2025-06-17 02:27
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运行情况 - 2023年6月19日至2025年6月16日,24只双柜台个股人民币柜台累计成交额达49051亿元 [1][2] - 最活跃个股为中国移动-R(6117亿元)、中国平安-R(5775亿元)、腾讯控股-R(5687亿元)、香港交易所-R(5356亿元)、阿里巴巴-WR(4872亿元) [1][3] - 24只双柜台个股总市值占港股主板市值的36% [3] 龙头公司人民币柜台交易表现 - 腾讯控股-R从首日成交额3662万元增至近期多个交易日达5000万元 [5] - 香港交易所-R单日成交额最高突破2亿元,近一个月日均成交额19033万元较首月356万元增长434% [5] - 中国移动-R、腾讯控股-R、阿里巴巴-WR等今年以来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 [2] 市场结构与流动性特征 - 人民币柜台日均换手率普遍低于万分之一,主因大盘蓝筹股总股本庞大且机构投资者占主导 [6] - 当前人民币柜台交易规模仍显著低于港币柜台,流动性存在提升空间 [3] 制度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 - 双柜台模式通过两年实践验证了制度设计和市场基础设施可行性 [4] - 香港证监会计划年底前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简化内地投资者交易流程 [6] - 该模式未来可能扩展至衍生品、融资活动等领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4] 对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 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港股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尤其利好长期配置型资金 [2][3] - 高股息央企如中国移动-R对追求稳定收益的人民币资金具有天然吸引力 [3] - 纳入港股通后,内地投资者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 [6]
美元不香了?韩元正在“锚定”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6-16 23:46
韩元与人民币汇率联动性 - 韩元和人民币汇率联动性自2018年以来平均相关性约为0 6 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和贸易摩擦加剧时表现更为明显 [1] - 汇率联动性在特定时期增强 包括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 2024年特朗普政策预期变化 [1] - 联动性具有不对称性 韩元贬值时与人民币联动性增强 升值期间则减弱 这种不平衡由兑美元共同贬值及中韩出口市场竞争造成 [1] - 未来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韩元受人民币影响或进一步加剧 韩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外汇风险管理需同时关注中美动向 [1]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截至2024年末 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和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 2025年1月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达3 79% [3] - 超过8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欧洲国家表现突出 如德国 法国 瑞士 比利时央行等 [3] - 一带一路沿线及资源型经济体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 中东产油国与中国签订人民币结算石油协议 东盟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额同比增23% [3] - 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硬需求 储备多元化及资源国去美元化三条路径重塑区域货币秩序 未来伴随中国国债增信和离岸市场完善 隐性锚定效应或进一步扩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