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量
icon
搜索文档
财政部最新部署!蓝佛安发声→
第一财经· 2025-06-25 10:59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 2024年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53亿元 同比增长4.2% 高于收入增速(-0.3%) 接近全年预算增速(4.4%) [2] - 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2125亿元 同比增长16% 显著高于收入增速(-6.9%) [2] - 前5个月国债发行量达6.29万亿元 同比增加38.5%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 增长36.6% [3]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 同比多增3.81万亿元 [4] 政策工具与资金配置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 已下达9.03万亿元 [9] - 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发行1.63万亿元 完成年度限额(2万亿元)的81.5% [6] - 建议将2025年2万亿元化债额度提前至2024年下半年发行 [6] 重点领域政策导向 - 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发行使用 支持"两重""两新"建设 [1] - 国家发改委拟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 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不足 [8] - 房地产领域推进"好房子"建设 优化土地财政政策 加强城市更新统筹 [8] - 民生领域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加大对学生和困难群体保障力度 [6][8] 增量政策储备方向 - 财政增量政策可能包括增发国债/特别国债 地方政府债券 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6] - 针对中美关税战影响 建议储备企业财政贴息 受损行业失业补贴等政策 [7] - 政策设计强调系统集成 精准施策 把握力度时机 加强逆周期调节 [5]
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第一财经· 2025-06-25 10:07
财政政策部署 - 财政部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并准备增量储备政策以应对形势变化[1] - 政策工具包括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发行,支持"两重""两新"建设,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完善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工具箱[1]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 - 前5个月国债发行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2]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3.81万亿元[3]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已下达9.03万亿元[8] 增量政策方向 - 财政增量政策可能包括增发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重点保民生、稳投资、稳就业、扩内需、稳楼市[5] - 去年增量政策包括12万亿元化债组合拳、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和保障房、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等[6] - 今年前5个月已发行1.63万亿元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完成年度限额81.5%[6] 重点领域支持 - 房地产政策将优化土地、规划、财政、金融支持,摸底土地和项目情况以稳定市场[7] - 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强化民生保障[7] - 发改委将下达"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问题[7] 政策实施策略 - 增量政策设计强调系统统筹、集成创新、精准施策和把握力度时机[4] - 政策执行需一次性给足资金、靠前发力、分步实施并做好储备[4] - 专家建议提前发行明年化债额度,并为受关税影响企业提供财政支持[6]
影响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五大变量
吴晓波频道· 2025-06-25 00:51
股市 - 全球资金流向呈现再平衡趋势,从美国市场调整到欧洲和中国香港市场,德国股市上涨21%,港股上涨19%,美股下跌0.6% [8] - 外资对中国市场配置分化,上半年中国香港市场净流入73亿美元,内地市场净流出50亿美元 [8] - 预计下半年新兴市场吸引力上升,美国或面临外资净流出压力 [9][11] - 中国主要股指盈利增速强劲,恒生科技指数、上证指数盈利增长预期超过20% [14] - 可选消费复苏动能强劲,新能源车全年销量有望突破1500万辆 [15] - 医疗健康板块高增长确定性强,创新药、创新高值耗材、医疗设备板块受政策支持 [16] - 科技板块聚焦AI国产化突围,DeepSeek引领AI大模型机遇 [17] 地产 - 2025年1—4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滑3.2%,降幅较去年收窄13.9个百分点 [21] - 核心城市房价回稳,上海、深圳、杭州、成都新房及二手房价格较去年9月上涨 [23] - 新房市场向高品质转型,改善型需求成为生力军 [30] - 土地收储加速落地,171个城市合计收储金额达3918亿元,宅地规模6565公顷 [34] - 城中村及老旧小区改造提速,20个城市获超200亿元中央补助 [36] 出口 - 1—5月出口14848.48亿美元,同比增长6%,3月同比增长12.4%,4月增长8.1% [39][43] - 东南亚和非洲成为增长引擎,对东盟出口增长12.2%,对非洲出口增长18.9% [44][45] - 机电产品占出口额60%,同比增长8.1%,蓄电池前4个月增速达22.1% [48][49] - 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放缓,需关注美国关税政策窗口 [50][51] 消费 - 城镇化率从2022年65.2%升至2024年67.0%,预计2025年再增0.9% [57] - 消费占收入比重预期今年保持0%,较去年-0.5%改善 [58] - 农村消费者信心增强,高收入老年群体信心提升19个百分点 [63] - Z世代与三线城市消费者保持乐观,低收入千禧一代最悲观 [64][65] - 618大促期间,京东3C家电品类增速第一,苏宁以旧换新订单增长63% [72] 科技 - AI应用端渗透率处于"奇点",如AI Agent、智能驾驶中的HUD/毫米波雷达 [76][78] - 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有望进入"奇点",特斯拉Optimus生产成本或降至2万美元/台 [82][84] - 智能芯片企业护城河显著,22家芯片公司2024年净利润总和约265.5百亿元 [84]
财政收支分化:收入承压但支出加码 期待更多增量财政政策
搜狐财经· 2025-06-24 23:44
财政收支运行情况 -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623亿元同比下降0.3% 其中税收收入79156亿元同比下降1.6% 非税收入17467亿元同比增长6.2% [2]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86亿元同比下降3%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55137亿元同比增长1.9%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53亿元同比增长4.2% 各级财政部门持续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 [3] 税收细分项表现 - 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4%至30850亿元 增速较前值扩大0.6个百分点 主因去年低基数效应 [2][3] - 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2.5% 降幅较前值收窄0.6个百分点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端修复仍待改善 [2] - 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8.2% 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大幅增长52.4%至668亿元 显示资本市场活跃度回升 [2][3] 土地市场与政府性基金 - 1至5月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同比下降11.9% 政府性基金收入受拖累整体增速为负 [3] - 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 反映财政扩张动能不足 房地产与土地市场处于低迷期 [3] 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 5月民生相关支出同比增速维持7.8% 基建相关支出同比降至-7.7% 投资重要性弱化 [4] - 5月科技支出同比增速大幅扩大至20.1% 体现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链韧性的加强 [4] 财政政策展望 - 截至5月累计广义财政赤字3.30万亿元 广义赤字率2.4% 高于过去五年多数同期水平 [5] - 6月后财政赤字通常变陡 需观察支出强度可持续性 下半年或出台更多增量财政政策 [5]
格林基金尹子昕:央行呵护季末资金,债市震荡分化
中国经济网· 2025-06-24 16:06
市场资金面与央行操作 - 六月市场对资金面季节性波动敏感 但央行通过两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叠加每日OMO及MLF增量预期 显著降低"钱荒"担忧 [1] - 央行操作传递"呵护为主"基调 越是临近关键时点 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意图越明显 [1] - 债市经历宽松税期 为平稳跨季保驾护航 利率债情绪提振 中短久期债券表现优异 带动长端利率下行 [1] 债券市场表现与策略 - 债基采取"拉长久期"策略 反映市场对央行重启买债及后续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的强烈预期 [1] - 地方债利差压缩迅速 曲线先陡后平 通过增配长久期资产锁定更高收益并获取资本利得 [1] - 交易拥挤可能加大波动区间 任何超预期经济数据或政策信号可能触发获利了结或技术性抛压 [1] 后续市场关注因素 - 需验证跨季最后交易日及7月初资金利率实际表现 观察央行呵护效果 [2] - 关注机构拉长久期行为持续性 市场一致性预期能否延续 [2] - 央行重启买债时点若推迟 债市可能陷入类似一季度的预期修正 [2] - 重要会议和政策动向可能带来显著交易性机会 尤其是超预期信号 [2] 市场整体判断 - 在央行护航 基本面平稳 市场结构分化环境下 债券市场大概率延续震荡格局 [2] - 操作上建议"在震荡市中把握波段机会" 利用资金面平稳带来的安全边际进行灵活调整 [2]
国家一锤定音!诸多楼市动作频出,下半年新一轮救市来袭?
搜狐财经· 2025-06-23 22:49
宏观经济与房地产行业 - 房地产市场在宏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 [1] - 2025年是房地产行业关键转折点 政策基调从"止跌回稳"升级为"持续巩固稳定态势" [3] 政策支持 - 金融政策加大对房企融资支持 开发贷 并购贷等资金渠道逐步畅通 [5] - 税收政策减免房产交易税费 直接降低购房者数万元支出 [5] - 土地政策灵活调整 需求旺盛城市增加供应 库存压力地区减少出让 [5] 供需结构调整 - "优存量"策略通过收购存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 盘活闲置资产并增加租赁供给 [7] - "拓增量"策略聚焦高品质住房 提高土地出让门槛引导房企提升住宅品质 [7] - 行业从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7] 企业战略转型 - 房企加大产品品质投入 物业服务成为竞争关键因素 [7] - 多元化布局商业地产 产业地产 养老地产等新领域 [9] 市场分化与房价趋势 - 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凭借人口产业优势 房价有望企稳回升 [11] - 三四线城市因人口外流和高库存面临复苏压力 [11] - 广州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政策 其他一线城市可能跟进 [11]
生物柴油行业周报(20250616-20250622):SAF价格周内上涨近8%,Ucome多地离岸价上涨-20250623
民生证券· 2025-06-23 16:0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重视生物航煤、生物船用燃料带来的全球生物柴油市场新增量,叠加原材料出口增值税退税取消落地,生物柴油企业有望迎来需求增长、原材料供应增多的双向推动,建议关注国内拥有较大生物柴油或原材料产能的上市公司:卓越新能、嘉澳环保、山高环能、海新能科、朗坤环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周度数据 - 本周(20250616 - 20250622)外盘 HVO/SAF 价格环比上涨,周四外盘 SAF 到岸价报 2127.65 美元/吨,环比上周上涨 7.71%;外盘 HVO 离岸价报 2236.40 元/吨,环比上周上涨 8.69% [1] - 欧洲 Ucome 离岸价报 1301.85 欧元/吨,环比上周四上涨 4.94%,涨跌幅度为 +61.31 欧元/吨;中国 Ucome 离岸价报 1114.50 美元/吨,环比上周上涨 1.36%,涨跌幅度为 +15.00 美元/吨;东南亚生物柴油离岸价报 1104.50 美元/吨,环比上周上涨 4.89%,涨跌幅度为 +51.50 元/吨 [1] - 从国内价差端来看,若考虑一个月地沟油库存,本周四国内出口欧洲生物柴油价差达 3497 元/吨,周度环比变动幅度为 +387 元/吨 [1] - 本周(20250616 - 20250622)国内潲水油与地沟油价格重心上移,周四国内潲水油平均报价为 6810 元/吨,较上周环比变化幅度为 +80 元/吨;地沟油平均报价为 6420 元/吨,较上周环比变化幅度为 +150 元/吨 [2] 行业新闻 - 新加坡生物混合船燃单月销量创 2024 年 11 月以来新高,5 月生物混合 VLSFO 销量为 9.58 万公吨,生物混合 HSFO 销量 4.09 万公吨,同比上升但环比下降;生物混合 LSMGO 销量达 2300 公吨,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纯生物燃料 B100 今年第三次录得销售记录,为 1900 公吨 [3] - 美国拟议可再生燃料标准数量超市场预期,2026 年的生物质柴油掺混量大幅提高至 56.1 亿加仑,较今年的 33.5 亿加仑增幅达 67% [3] - 欧盟拟提供补贴以促进 SAF 的使用,推出激励计划支持采购超过 2 亿升 SAF,动用出售 2000 万个碳排放许可证所得收入为航空公司提供补贴,预计这笔资金可支持采购约 2.16 亿升电子燃料或多达 26 亿升生物燃料,电子燃料最高可获得每升 6 欧元支持,生物燃料则为每升 0.50 欧元 [3]
天猫618公布剔除退货后成交额增速:一场增量与价值的双向奔赴
搜狐财经· 2025-06-23 02:57
电商行业商业模式变革 - 天猫首次公布剔除退货后的成交额增速 今年618全周期GMV同比增长10% 创近三年最快增速 [2][3] - 平台简化促销机制 天猫取消"满减凑单"推出"官方立减8.5折" 抖音跟进"立减15%"策略 牺牲短期GMV换取用户体验提升 [3] - 行业从货架促销转向全域增长支持 注重品牌生命周期培育 强调"做正确的事"而非单纯效率提升 [5] 品牌商家面临的挑战 - 新品牌面临出圈困局 如朵朵棉站外流量转化率低于5% 霜山家居被误认为无印良品代工厂 [6] - 完美日记案例显示流量依赖风险 2020年后营收下滑 营销费用占比超60%导致连续5年亏损 [7] - 老品牌遭遇焕新焦虑 猛犸象因产品过度专业导致增长停滞 蓝氏宠粮面临主力客群流失问题 [9] 平台赋能策略与案例 - 天猫通过数据洞察助力猛犸象转型 基于120%增速的防晒需求推出"小冰象"防晒衣 备货量提升3倍至3000件 [12] - 霜山家居借平台标签化运营实现100%增长 根据"厨房收纳"等搜索词扩充产品线 不锈钢保鲜盒成类目TOP3 [14] - 淘天在服饰美妆品类占据52.9%/53.5%市场份额 家电3C品类占比47%/45.5% 显著领先竞对 [15] 平台运营机制升级 - 用户端做减法:2025年618采用"基础优惠85折+最高立减50%"策略 消除凑单奥数题痛点 [17] - 商家端做加法:打造"小蓝词搜索+红猫计划"全域闭环 半年店铺留存率达88% 提升复购率 [17][18] - 建立数据资产共享机制 开放消费趋势/用户画像等核心数据 支持品牌科学决策 [18]
个税的蝴蝶效应——5月财政数据点评
一瑜中的· 2025-06-22 23:43
核心观点 - 5月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达12.3%,领跑各税种,且1-5月累计增长8.2%,显著高于全年预算安排的3.2% [4][13] - 个税高增主要由工资薪金(占65.5%)和股息红利(占13.3%)驱动,前者或与体制内工资延迟调整有关,后者受益于红利股成交放量 [5][6][16][18] - 个税全年若维持8.2%增速,将超收约700亿,但量级远小于近年增量债务政策(5000亿~12万亿),仅能对冲部分政策幅度 [7][22] - 后续增量政策观察窗口集中在7月底政治局会议、8月底和10月底人大常委会,政策方向仍取决于经济需求 [8][9][23][24] - 5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1.2%,支出同比4%,增速下滑主因卖地收入转负(-14.6%)及特别国债错位效应消失 [2][41] 分项总结 一、个税表现及驱动因素 - **高增持续性**:工资薪金部分因公务员调薪延迟(2020-2024年特殊事件导致),股息红利部分因上证50等红利股成交放量(2023年10月起持股未满1年需缴税) [5][6][16][18] - **行业贡献**: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1-5月税收+1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7%)等科技领域税收双位数增长 [27] 二、财政收支动态 - **收入端**:5月税收收入增速0.6%(4月1.9%),非税收入-2.2%;中央收入维持正增(+0.4%),地方首次转负(-0.1%) [25][26] - **支出端**:民生类支出(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合计拉动增速2.5个百分点,科技环保支出拉动0.7个百分点,基建类支出拖累1.6个百分点 [35] 三、政策影响评估 - **个税对冲能力**:2024年个税规模14522亿,超收700亿相当于国内消费税0.9个百分点或增值税0.2个百分点,难以匹配万亿级债务工具 [7][22] - **政策窗口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6月底落地,增量债务政策可能于8月/10月人大常委会审议 [8][23][24] 四、广义财政与行业数据 - **卖地收入**:5月同比-14.6%(4月+4.3%),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转负(-8.1%) [41] - **制造业税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5月税收+28.8%,信息传输软件业+10% [27]
5月财政数据点评:财政支出节奏放缓
国盛证券· 2025-06-22 15: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5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再度转负,支出力度明显回落,需观察6月及以后财政发力可持续性,后续或需增加新预算规模扩大赤字,下半年增量财政政策可期 [1][4] 各部分总结 财政收入情况 - 5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1.2%,增速再次转负,1 - 5月累计同比-1.3% [1][8] - 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月同比0.1%,税收收入同比0.6%,非税收入同比-2.2%,中央同比增长0.4%,地方增长 - 0.1% [1][10] - 5月税收同比0.56%,国内增值税同比6.1%、个人所得税同比12.3%增速突出,企业所得税同比0.02%,盈利增长承压,地产相关税种同比 - 8.6%,跌幅扩大,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分别同比17.7%、33.0% [2][12] - 5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当月同比 - 8.1%,增速由正转负,若无增量政策,短期内难以大幅改善 [2][14] 财政支出情况 - 5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速4.0%,较前值明显回落,1 - 5月累计同比6.6% [1][8] - 5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6%,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8.8%,增速均下滑 [3][16] - 5月基建类财政支出整体收缩,同比增速 - 7.69%,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支出有不同程度变化,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旅游等社科文教支出增速较高 [3][16] 财政赤字情况 - 截止5月,累计广义财政赤字为3.30万亿,假设今年名义GDP增速为4%,目前累计广义赤字率为2.4%,高于过去五年多数同期水平,与2022年接近 [4][21] - 进入6月后广义财政赤字往往变陡,需观察6月财政支出能否延续较高强度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