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政策性金融工具
icon
搜索文档
财政发力线索探析
太平洋证券· 2025-07-05 15:35
财政政策导向 - 2025年财政政策定调“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较2024年“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更积极,强化逆周期调节[5] - 2025年预算支出强度提升、进度加快,赤字率创新高,资源向民生、消费及新质生产力倾斜[14] 债务工具情况 - 2025年新增50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行资本,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发行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17][18] - 2025年新增专项债限额4.4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5000亿元,增幅12.8%,投向、管理等升级[21] 工具落地进度 - 1 - 5月新增专项债发行1.6万亿元,占全年限额37.1%,快于去年同期的29%,资金多投向基建,土储获更多倾斜[26][29] - 1 - 5月化债资金发行进度达67%,中央财政靠前发力,1 - 5月国债发行总额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32][37] 后续政策方向 - 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提速,前5个月进度不足40%,剩余13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7月、10月分批拨付[6]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筹备中,预计规模5000亿元左右,杠杆效应5 - 15倍,有望拉动投资2.5 - 7.5万亿元[7]
★丰富政策工具 我国将推出稳就业稳经济若干举措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政策方向与战略定力 - 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 - 有关部门正研究丰富政策工具,出台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与去年增量政策形成接续[1] - 后续政策将成熟一项出台一项,包括支持就业、稳定外贸、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营造稳定发展环境五方面[1] 消费提振措施 -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下达前两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超1600亿元,后续还将下达1400亿元左右[2] - 全方位扩大内需是今年经济工作重点,包括提振消费、扩大投资和畅通循环[1] 投资扩张计划 - 将工业软件更新升级纳入"两新"政策支持范围,加快消费基础设施和社会领域投资[2] - 制定充电设施"倍增"行动,支持300万以上人口城市建设停车位[2] - 力争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项目清单,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不足[2]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中国人民银行将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2] - 创设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稳就业稳增长重点领域精准加力[2] 外贸企业支持政策 - 商务部出台"一揽子"政策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加快内外贸一体化[3] - 对受关税影响较大企业加大市场渠道、国内消费、财政金融、服务保障四方面支持[3] - 推动政府增加财政投入、金融机构增加信贷、保险机构增加内贸险支持,减免企业租金等成本[3] 外汇储备管理 - 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分散化,单一市场或资产变动影响总体有限[3]
8000亿“两重”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多领域投资加快推进
第一财经· 2025-07-03 08:28
"两重"建设项目投资 - 国家发改委安排8000亿元支持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 其中第三批超3000亿元 共支持1459个项目 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 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领域 [1][2] - "两重"建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城乡融合发展 能源资源安全等发展急需领域 解决多年未办成的大事要事 [1][2] - 2024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7000亿元 通过编规划 出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提高投入效率 [3] 重大项目投资进展 - 1-5月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 其中公路 水运分别完成8607亿元和870亿元 铁路投资2421亿元同比增长5.9% [5] - 1-5月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4089.7亿元 在建水利项目3.1万个 [5] - 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 增速比全部投资高2.8个百分点 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 [3] 资金支持政策 -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三季度将发行11只超长期特别国债 其中4只发行时间提前 [5][6] - 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力争6月底前下达全部项目清单 [6] -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7400亿元 支持2700余个重大项目 本轮新型工具虽初始规模较小但有望扩容 [7] 项目影响与展望 - 重大项目对投资平稳增长发挥"压舱石"作用 预计2025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增长9%左右 [1][3] - 项目落地加快将推动基建投资提速 在稳定经济运行 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3] - 推动建设改造城市地下管网超14万公里 提升系统安全韧性能力 [3]
500亿,上海设立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
FOFWEEKLY· 2025-07-02 17:58
金融资源供给 - 建立国资并购基金矩阵 设立总规模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 [1] - 运用1000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 重点投向战略性项目和产业链核心环节 [1] - 创新"长期资本+并购整合+资源协同"机制 加强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供给 [1] - 利用科创债、政策性金融工具保障优质招商项目资金需求 [1] - 深化跨境结算、融资、财资管理等一站式出海金融服务 [1] 重点应用场景布局 - 发布AI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重点应用场景 [1] - 重大应用场景优先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 [1] - 开展场景路演、对接及揭榜赛马活动 举办场景应用创新大赛 [1] - 为获奖企业提供高校实验室、低成本办公场地支持 [1] - 优质垂类大模型项目纳入全市公共算力调度体系 对模型推理算力项目实施补贴 [1] 市场动态 -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启动 [3]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聚焦中国资本力量 [3] - 上市公司并购基金设立热度上升 [3]
【财政增量储备政策料适时推出】6月30日讯,文章称,对于下半年,多位专家认为,财政政策将加快存量政策落地,重点在于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后续视经济运行情况,财政方面的增量储备政策有望适时推出、加码扩内需,可能的举措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预计下半年财政将额外筹集5000亿元到10000亿元增量资金,用于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财政或加力支持消费和投资,同时加力支持地方政府,增加地方可用财力。”招商银行研究院总经理助理谭卓表示,财政加力方式可能包括增发超长
快讯· 2025-06-30 07:45
财政增量储备政策 - 财政政策将加快存量政策落地,重点在于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1] - 后续视经济运行情况,财政方面的增量储备政策有望适时推出、加码扩内需 [1] - 可能的举措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1] 财政增量资金规模 - 预计下半年财政将额外筹集5000亿元到10000亿元增量资金,用于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 [1] - 财政或加力支持消费和投资,同时加力支持地方政府,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1] - 财政加力方式可能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1]
专家称财政增量储备政策料适时推出
快讯· 2025-06-30 07:26
财政政策展望 - 多位专家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将加快存量政策落地 重点包括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1] - 后续视经济运行情况 财政增量储备政策有望适时推出 可能举措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1]
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第一财经· 2025-06-25 10:07
财政政策部署 - 财政部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并准备增量储备政策以应对形势变化[1] - 政策工具包括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发行,支持"两重""两新"建设,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完善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工具箱[1]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 - 前5个月国债发行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2]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3.81万亿元[3]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已下达9.03万亿元[8] 增量政策方向 - 财政增量政策可能包括增发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重点保民生、稳投资、稳就业、扩内需、稳楼市[5] - 去年增量政策包括12万亿元化债组合拳、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和保障房、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等[6] - 今年前5个月已发行1.63万亿元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完成年度限额81.5%[6] 重点领域支持 - 房地产政策将优化土地、规划、财政、金融支持,摸底土地和项目情况以稳定市场[7] - 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强化民生保障[7] - 发改委将下达"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问题[7] 政策实施策略 - 增量政策设计强调系统统筹、集成创新、精准施策和把握力度时机[4] - 政策执行需一次性给足资金、靠前发力、分步实施并做好储备[4] - 专家建议提前发行明年化债额度,并为受关税影响企业提供财政支持[6]
利率专题: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历史与当下
天风证券· 2025-06-18 18:15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政策性金融工具,回顾历史上专项建设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特点、成效,分析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背景、节奏、运作模式和投向领域,认为其或已在路上且投向更聚焦科技创新等领域,需持续观察[1][3][7] 历史上的政策性金融工具 专项建设债券 - 2015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创设,缓解地方支出压力、弥补资金需求,成基建“稳增长”抓手[1][9] - 资金来源为政策行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中央财政贴息90%后分档贴息;国开行和农发行选项目投放;用于项目资本金投入等;投向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非市场化非纯公益有一定收益项目;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10] - 2015年8月发行,当年投放8000亿元,2017年逐渐淡出,如国开行2018年余额减少381.89亿元[15] - 2015年11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累计增速环比提升;按25%资本金比例估算,80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撬动3.2万亿元总投资,贡献约5.8%投资增速[2][20]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 2022年6月推出,缓解基建资金约束,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21][24] - 央行牵头支持政策行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贴息2年;发展改革委等形成备选项目清单,政策行自主选择投资;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投向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等;按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无须地方政府出具还款承诺或承担兜底责任[10][26] - 节奏快,从提出到项目开工约3个月,2022年两批共7399亿元支持270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24][25] - 2022年上半年专项债发力、下半年该工具接力,基建投资增速抬升,开工率低位回升,支撑实物工作量落地和经济基本面稳定[2][27]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关注要点 - 推出背景与前两轮有相似处,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待巩固,关税博弈扰动宏观图景,《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3][31] - 落地节奏或较快,多地召开项目推进会、政策宣讲会并作部署安排[3][33] - 运作模式或由政策性银行牵头,央行通过PSL等提供资金支持[3] - 投向领域更聚焦科技创新、消费、外贸等领域,各地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基础设施展开,涵盖数字经济等领域;市场关注其规模、杠杆撬动效应和使用发行节奏[3][36]
【固收】促信贷还有“撒手锏”——2025年6月13日利率债观察(张旭)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6-13 21:29
信贷增长分析 - 2025年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元,较4月多增3400亿元,但较去年同期少增3300亿元 [3] -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是影响信贷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低成本长期债券置换高成本短期债务,虽短期拖累增速但长期利好经济 [3] - 4-5月制造业PMI分别为49.0%和49.5%,低于一季度均值49.9%;同期PPI同比增速-2.7%和-3.3%,亦低于一季度-2.3%均值,反映有效需求弱化 [3] 政策工具与历史经验 - 2020年和2022年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19.6万亿和21.3万亿,较前一年多增2.8万亿和1.4万亿,显示外部冲击下政策发力可维持信贷强度 [4] -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7400亿元(月均1900亿元),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问题并撬动信贷需求 [4] - 2025年拟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按20%资本金比例测算,5000亿元规模可撬动2万亿元信贷需求 [5] 信贷质量与结构优化 - 金融机构"规模情结"导致存贷款市场内卷,如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可能损害银行稳健性并诱发资金空转 [5] - 经济结构调整和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背景下,信贷增速适度下降属正常现象 [6] - 结合5%GDP和2%CPI目标,国有大行信贷增速7.5%即为合理水平 [6]
2025年6月13日利率债观察:促信贷还有“撒手锏”
光大证券· 2025-06-13 17: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虽使信贷增长速度不高,但利于经济增长,不意味着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下降 [1][9] - 信贷同比少增反映有效需求弱化,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冲击影响,但政策积极应对可强化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2][1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促信贷“撒手锏”,但信贷并非越多越好,过度竞争会影响银行可持续性和稳健性 [3][13] - 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下信贷增速适度下降正常,国有大行信贷增速达7.5%左右较满意 [4][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促信贷还有“撒手锏” - 2025年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元,较4月多增3400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3300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影响信贷增长 [1][9] - 今年4、5月国内制造业PMI分别为49.0%和49.5%,PPI同比增速分别为 -2.7%和 -3.3%,均低于一季度均值,反映有效需求弱化 [1][9] - 有效需求弱化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冲击影响,历史上政策积极应对可强化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如2020和2022年 [2][11] - 2022年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截至10月末投放7400亿元,激发有效信贷需求;今年政治局会议要求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每5000亿元理论可撬动2万亿元信贷资金需求 [3][13] - 金融机构“规模情结”导致存贷款市场“内卷式竞争”,影响银行可持续性和稳健性,还会滋生资金空转和套利 [3][13] - 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下信贷增速适度下降正常,综合考虑GDP和CPI增长目标,国有大行信贷增速达7.5%左右较满意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