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色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海上“丰”景正盛,阳江“蓝色粮仓”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农村报· 2025-08-25 16:02
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阳江创建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包括全国最大示范区 [7] - 2024年海水养殖面积达2.43万公顷 产量82万吨 占全省21.8% [8] - 2025年上半年海水养殖产量38.5万吨 同比增长4.46% 增速创近五年新高 [9] 深远海装备养殖发展 - 建成青洲 大镬 大树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达955口 位居全省第二 [32][33] - "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开工 包含6万立方米水体主养殖平台和30个重力式网箱 [34][35] - "海陵岛一号"生态化海洋牧场创新园项目启动 建设4.4万立方米半潜式桁架养殖平台 集成智能投喂和环境监测系统 [38][39] 种业创新成果 - 2024年产出蚝苗45亿粒 虾苗88亿尾 海水鱼苗超33亿尾 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比重超49% [48][49] - 培育卵形鲳鲹 石斑 鲷科鱼类等30多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 [54] - 成功研制无公害南美白对虾种苗标准化繁育技术 实现进口替代 [56][57] 产业融合发展 - "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024年入选国家级试点 [72][73] - 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示范区 [82][83] - "明渔一号"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2024年投苗10万尾 收鱼约8万斤 [84] 未来发展规划 - 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采用工业化养殖模式 预计五年养殖量达25万吨 年产值近100亿元 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 [88][90][92] - 规划至2030年划定海洋牧场用海面积约131平方公里 投放重力式网箱1600口 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5座 [95][96] - 目标2030年海水养殖产品总量达105万吨 海产品加工率达40% [97][98]
宁波远洋:从 “小舢板” 到 “百舸争流” 运力规模十年三倍增长 剑指蓝色经济圈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13:17
运力规模增长 - 公司船队规模达109艘,总载重吨超170万吨,十年间两项核心指标实现超3倍增长 [1] - 2015-2017年新增11艘载重1.3万-4万吨新造集装箱船,2017年末船队规模跃升至54艘,总载重吨超64万吨,载箱量达3.7万标准箱 [2] - 2021年至今新增自有船舶21艘,总载重吨增长近60万吨,载箱量增加超3万标准箱 [5] 资本运作与技术升级 - 2022年12月8日成为国内首家"A拆A"上市港航企业,资本化进程助力运力升级 [3] - 智能船舶辅助避碰系统、智能能效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变频海水系统最高可降低能耗69.6% [5] - 拥有绿色节能型船舶28艘(占自有船队比例近54%),智能船舶占比超30%,全球最大纯电动集装箱海船预计2026年初交付 [5] 航线网络扩张 - 2021年起开辟宁波舟山港至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东南亚直航航线 [6] - 2022年5月开启跨太平洋航程,2024年开通中东集装箱运输航线并突破外贸散货运输市场 [6] - 目前运营40余条航线、100余艘货轮,覆盖国内沿海、长江沿线及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港口 [6] 战略发展背景 - 借势2015年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战略,"一体两翼多联"格局推动水上运力需求激增 [2] - 定制化船型(内支线1000箱船、近洋线1100箱船)成为主力船型,具备装箱量大、运营成本低优势 [2] - 与震兑工业智能、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共建智能船舶与绿色智能船舶联合创新平台 [5]
上证观察家 | 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8-25 12:04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市场建设 - 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是打造经济增长"蓝色引擎"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选择 [1][2] - 蓝色经济一体化将打破合作壁垒 形成自由贸易网络 极大释放区域经济增长潜力 [3] - 中国与东盟需推动经贸合作由"陆地"向"海洋"拓展 尽快形成一体化合作框架 [5] 蓝色经济市场规模与潜力 - 东盟国家约30%的GDP来自海洋经济 中国海洋经济对GDP贡献率约8% [4]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 [4] - 2020-2050年若在蓝色经济领域投资2-3.7万亿美元 可带来8.2-22.8万亿美元净收益 投资回报率达450%-615% [4] - 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自2020年起连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5] -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年间增长16.8倍 但海洋领域合作存在碎片化问题 [5] 海洋产业合作具体领域 海洋旅游 - 预计2028年全球邮轮旅游市场恢复5%年增长率 亚洲市场增速更显著 [6] - 2030年中国邮轮旅游市场规模预计达1400万人次 若30%引入东盟市场将带来近500亿元旅游收入 [6] - 建立岛屿旅游经济共同体 推动客源共享 邮轮航线联合营销和人员免签 [6] - 合作开发"一程多站式"国际邮轮航线和跨境旅游合作区 [7] - 推动海洋旅游市场跨境标准统一 规则统一和管理协同 [7] 海洋渔业 - 东盟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25% [8] - 中国与东盟海域水产养殖占全球80% 渔业捕捞占全球60% [5] - 实现海关监管标准互认 实施海产品6小时快速通关机制 [9] - 支持设立跨境渔业加工园区 优化海产品加工增值累计规则 [9] - 共同放宽渔业市场准入 深化渔业技术合作 [9] 可再生能源 - 2000-2020年中国对东盟可再生能源项目公共投资占东盟所收外国公共投资的60% [10] - 2023年中国海上风电规模占全球47% [10] - 开发海上风电场与海洋渔业兼容的"上风下渔"示范工程 [11] - 合作缩短海上风电设备"零关税"过渡期 扩大市场开放 [11] - 建立中国-东盟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 攻克热带海洋环境技术瓶颈 [12] - 探索建立统一海上风电交易市场 发行双币种可转换绿色债券 [1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 未来10年全球海洋新兴产业有望实现107%增长幅度 [13] - 南海可药用海洋生物达1000余种 [13] - 合作建立海洋创新实验室和生物信息资源公共平台 [13] - 支持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飞地和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区 [13] - 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标准与程序互认 合作制定区域性质量标准 [13] 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 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2023年全球前20大港口中东盟仅有2个 中国有76个港口可停靠超1.4万标准箱大型船舶 [15] - 加大中国对东盟欠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援助 合作开展港口建设与改造升级 [15] - 建立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组建区域港口联盟 [15] - 共同开发"海关跨境合作平台" 实现检验检疫等信息互认共享 [15] 经贸规则覆盖 - 推动RCEP规则向海洋领域全覆盖 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16] - 探索对符合可持续标准的水产品进一步降低关税 合作建立可追溯体系 [16] - 进一步开放海运服务市场包括集装箱运输 散货运输和港口作业等领域 [16] - 缩减海洋可再生能源 深远海养殖等新兴产业的负面清单 [16] - 设立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基金 支持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17] 生态资源保护合作 - 合作建立南海海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 [18] - 开展无争议区块油气资源开发合作 联合开展深海油气资源勘探 [18] - 探索开展以维护航道安全为目标的海警合作和共同防务 [18] 海南自由贸易港枢纽作用 - 依托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 鼓励东盟企业围绕海产品加工在海南投资设厂 [19] - 通过共建港口联盟 共同制定豁免查验商品目录加强与东盟国家港口对接 [19] - 在洋浦设立面向东盟的"离岸仓" 推进统仓统配模式 [19] - 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博览会 打造贸易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平台 [19]
蓝色经济的绿色实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4 18:30
绿色港口建设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一流港口的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配备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作业设备集群 实现无人驾驶智能集装箱卡车与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协同作业 [5]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率达100% 集装箱卡车电动化率持续提升 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6] - 作为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 已建成4台风力发电机与屋顶光伏并网发电 累计完成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度 绿电消纳超1550万度 [5] 渔旅融合转型 - 象山斑斓海岸通过串联6个渔村打造多元业态旅游线路 融合渔业、农业与旅游业 形成产业多样性发展模式 [8] - 新型网箱养殖技术使抗风浪能力显著提升 养殖空间扩大 渔民年收入从约5万元增至最高30万元 [9] - 海上综合平台带动亲子游与赶海体验热潮 配套建设艺术田园综合体、海洋馆及精品民宿 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9][10] 生态海岸开发 - 苍南168黄金海岸公路全长168.88千米 串联31处沙滩、1个海洋生态湿地公园及2个天然海湾 沿线80%路段可观赏海景 全年约200天呈现蓝色海水景观 [12] - 采用轻建设模式激活存量资源 改造58个网红打卡地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12.12万人次 同比增长34.88% [13] - 通过国有平台运营与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模式 向村民支付年秩序维护费95.8万元 周边民宿从45家增至80家 餐饮收入增长3-5倍 [13]
宁波远洋船队规模突破109艘 正向着更深更广的蓝色经济圈全速前进
证券日报网· 2025-08-22 19:46
公司运力规模增长 - 船队规模突破109艘 总载重吨超170万吨 较十年前增长超两倍[1] - 2015年后运力快速扩张 两年内新增11艘新造集装箱船 载重吨1.3万至4万吨[7] - 2021年至今新增自有船舶21艘 总载重吨增长近60万吨 载箱量增加超3万标准箱[11] 资本运作与上市进程 - 2020年12月启动分拆上市计划 2022年12月8日成功登陆A股主板 成为国内首家"A拆A"上市港航企业[9] - 上市后催化运力升级 推动船队规模跨越式增长[11] 船队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 - 智能船舶辅助避碰系统、船舶网络集成平台、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11] - 变频海水系统最大可降低能耗69.6%[13] - 绿色节能型船舶28艘 占自有船队比例近54% 智能船舶占比超30%[13] - 国内首批纯电动集装箱海船正在建造 预计2026年初交付[13] 航线网络拓展 - 形成近洋、内支、内贸三大集装箱运输业务体系[7] - 2021年起开辟直通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直航航线[15] - 2022年5月首次跨太平洋航行 2024年开通中东航线并进军外贸散货运输市场[15] - 当前运营40余条航线 覆盖国内沿海、长江沿线及日韩、东南亚、中东港口[17] 核心船型与运营优势 - 内支线1000箱船和近洋线1100箱船为自主研发主力船型 具有装箱量大、运营成本低的特点[9] - "新明州快航""东南亚精品航线"成为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拳头产品[17] 行业战略背景 - 2015年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战略推动"一体两翼多联"发展格局形成[5] - 构建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水水中转"集疏运网络[7]
深海科技,下一个国家级战略主线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21 09:31
深海科技战略定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并列成为国家级战略主线 [1][2] - 深海科技核心目标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国防安全 并探索海洋蓝色经济业态 [1][2] 资源安全战略意义 - 美日加速布局深海资源开发 美国通过行政令加快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 日本计划2026年钻探南鸟岛5500米深海稀土以摆脱对华依赖 [2] - 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 铜钴镍等战略矿产依存度达78%-95% 深海资源开发成为保障资源安全的关键路径 [2] 国防安全迫切需求 - 深海具备作战空间大 环境优势显著和隐蔽性强特点 是实施以深拒止战略的重要领域 [3] - 美国形成政策-军事-科技三位一体霸权体系 日本推行海洋立国强化岛链军事化 中国面临水下国门洞开安全困局 需构建跨域协同水下攻防体系 [3] 蓝色经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 存量市场庞大 边际增长对子行业带来显著业绩增量 [3] - 未来海洋经济驱动来自远洋渔业 海上风电 港口航运及海水淡化等新兴业态 以及深海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3] 产业链核心环节 - 深海科技产业链以深潜 深钻和深网三大核心为支柱 覆盖基础材料 核心部件到高端装备制造全链条 [4] - 钛合金作为战略级海洋金属 凭借高比强度和耐腐蚀特性主导深海耐压结构 [4] - 声呐是水下探测与导航核心 水声信号处理为制胜点 存量设备更换和新增舰艇/UUV/海底声呐网建设带来可观需求 [4][5] - 水下机器人装备体系围绕探测作业 资源开发和安全保障构建 [5] 投资关注方向 - 态势感知能力建设是深海科技发展基础 建议关注中国海防 集智股份和中科海迅三家态势感知领域公司 [5]
连云港十年立法护航港城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8-20 14:28
立法方向与成果 - 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施行21部地方性法规,构建具有港城辨识度的法规体系 [1] - 针对海洋经济制定海洋牧场管理、滨海湿地保护、海岛保护等条例,形成特色海洋生态保护法规集群 [1] - 出台石化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条例,为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提供保障 [1] 营商环境与产业促进 - 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地 [1] - 立足"山、海、港、城"禀赋制定旅游促进条例,助力建设"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 [1] 民生治理与民意反馈 - 养犬管理条例有效化解高频投诉矛盾 [1] - 消防条例新增"厂中厂"火灾隐患预防条款,献血条例引入"8000毫升用血优待"等民生条款 [1] - 设立3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包括"海上枫桥立法联系点"让渔民参与立法 [2] 民主立法实践 - 通过征求基层意见、颁发立法建议采纳证书、向群众讲解新规等方式增强法规生命力 [2] - 连云港将持续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支持"一带一路"强支点城市建设 [2]
都市评:广州海洋空间开发提高“弹性” 还要强化联动与协同
南方都市报· 2025-08-18 23:33
广州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提出"蓝色经济"宏图 规划798平方公里海陆空间 布局"一带三区、串珠成链" 目标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1] - 2024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达4979亿元 占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25% [1] - 规划提出六大产业组团与五大产业园区 覆盖国际航运枢纽、海洋智能制造、现代渔业养殖等传统优势与新兴领域 [1] - 设置占海域面积15.06%的"海洋预留区" 为未来战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1]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生态保护区占海域面积36.29% 严格保护岸线占大陆岸线8.58% [4] - 创新引入海岸建筑退缩线机制 采用"正面清单+分类管控"模式 [4][5] - 对14个海岛实施差异化管控 其中9个无居民海岛将实行清单式管理 8个适度利用发展类海岛按功能划分为游憩、农林牧渔及特殊用途 [5] 产业发展与区域协同 - 优化利用海岸线占比达80.22% 将承载密集经济活动 [5] - 规划提出需解决六大产业组团的地理分隔问题 建立清晰的产业联动机制 [5] - 需加强区域协同 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处理好城市群竞合关系 [5] 规划实施挑战 - 需防范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经济活动密集海岸线的影响 [5] - 特色产业空间分布需形成更清晰的联动机制 [5] - 规划中的海岸建筑退缩线、海岛清单管理、预留区等设计将构建中国海岸带治理新范式 [5]
中期市场展望:居民资金入市与“慢牛”格局的正反馈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8-18 18:28
宏观背景 - A股市场07733HK逐步走出震荡磨底格局,呈现稳健上升态势,国内经济韧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形成双重支撑 [1] - 全球贸易04446HK/3722不确定性加剧,4月7日关税冲击事件未演变为系统性风险,高风险资金率先入市显示对中国经济内生动能的信任 [1] - 中国经济体量与韧性增强,对外部冲击吸收能力显著提升,国际机构投资者逐步意识到这一变化 [1] - 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转型关键阶段,制造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服务消费扩容、资本市场07837HK/7216改革等多因素叠加提供新增长空间 [3] - 7月经济数据显示投资与消费增速边际放缓,但财政与货币"托底+培育新动能"双向发力下结构性活力有望释放 [3] 资金面逻辑 - 居民资金入市与否决定牛市厚度与持续性,截至2025年上半年居民部门超额储蓄07781HK/5304规模超趋势线50万亿元 [4] - A股总市值/居民存款与流通市值/居民存款均处历史低位,显示居民存款"搬家"刚起步 [5] - 居民资金入市将形成"正反馈效应":入市→流动性改善→风险偏好提升→更多资金入市,成为慢牛深层动力 [5][6] 制度与改革 - 2024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方向聚焦"提高投资者回报",包括分红比例提升、退市制度优化、注册制完善等 [7] - 制度改革重塑估值逻辑,改变"业绩不确定、分红不可见、政策风险高"的刻板印象,推动风险溢价下行 [7] - 本轮"健康牛"是资金推动与制度改革双重结果,价值观重塑为估值扩张创造长期空间 [8] 行业配置 新技术与新成长 - 国产算力与AI产业链03573HK/4781进入产业化加速期,芯片、算力基础设施到应用端高景气 [9] -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05752HK/5264受益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自动化需求增加,政策支持打开中长期空间 [10] - 固态电池2026-2027年进入产业化关键期,电解质、隔膜材料等配套环节迎新机会 [11][12] - 医药与创新药08015HK/7382因老龄化加速与健康需求提升长期景气,医保谈判优化增强成长性 [13] 大金融 - 券商受益交易活跃度提升与投行业务扩展 [15] - 保险因利率下行负债端改善,权益市场回暖利好投资端收益 [16] - 银行凭借稳定分红与低估值优势在防御配置中具吸引力 [17] 主题机会 - 军工与自主可控08157HK/7944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获确定性增长,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政策支持突破 [18] - 低空经济如无人机、通用航空飞行器政策支持显著,商业化场景落地 [19] - 海洋科技包括海上风电04446HK/1474、深海装备等在"蓝色经济"战略下成新增长点 [20] 防御配置 - 高股息资产07837HK/2808如煤炭、石油石化、电力股息率普遍超5%,部分龙头超10%,兼具股息替代与防御性现金流特征 [21] 中期逻辑 - 中国经济韧性、居民资金潜力、制度改革共同构筑慢牛基石,指数将稳步上行且波动率维持低位 [26] - 新成长与防御配置并行07781HK/7631,主题机会切换呈现"多点开花"格局,长期投资者可逐步布局 [26]
最新GDP公布!全国GDP百强城市洗牌:广州第5,哈尔滨58,威海86
搜狐财经· 2025-08-12 06:46
中国城市GDP百强榜单分析 头部城市格局 - 上海、北京、深圳稳居前三甲,经济体量均突破1.8万亿元 [1]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继续领跑榜单前十名 [1] - 上海上半年GDP达26222.15亿元,同比增长4.61% [7] - 北京上半年GDP为25029.2亿元,同比增长5.5% [7] - 深圳上半年GDP为18322.26亿元,同比增长5.9% [7] 腰部城市竞争 - 金华以17.29%的增速跃升17个位次,成为最大黑马 [1][10] - 宁波以7.96%的增速反超天津 [1][8] - 杭州上半年GDP达11302.72亿元,同比增长11.5% [8] - 成都上半年GDP为12108.21亿元,同比增长8.57% [8] - 武汉上半年GDP突破万亿,达10592.8亿元,同比增长6.19% [8] 资源型城市调整 - 榆林、鄂尔多斯等资源型城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出现负增长 [1][9][10] - 榆林上半年GDP为3485.74亿元,同比下降0.55% [9] - 鄂尔多斯上半年GDP为2900.68亿元,同比下降1.28% [10] 新兴经济驱动城市 - 哈尔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布局见效,文旅项目带动服务消费同比增长28% [2] - 哈尔滨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35%工业增加值 [2] - 威海医疗器械生产基地进入收获期,威高集团完成217种国产替代产品研发 [4] - 威海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300亿元,占全市贸易总量27% [4] - 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爆发式增长,广汽埃安等本土品牌市占率攀升 [6] 增速超10%的黑马城市 - 金华、荆州等14个城市增速超过10% [13] - 荆州上半年GDP增速达14.78%,增量222.22亿元 [13] - 呼和浩特上半年GDP增速11.72%,增量219.03亿元 [12] - 南宁上半年GDP增速10.99%,增量302.32亿元 [10] - 沈阳上半年GDP增速10.76%,增量416.93亿元 [9] 区域经济总量 - 全国上半年经济总量首度突破66万亿元 [1] - 广州与重庆GDP差距缩小至848.59亿元 [6] - 苏州上半年GDP达13002.35亿元,同比增长7.82% [7] - 重庆上半年GDP为15929.58亿元,同比增长4.7% [7] - 广州上半年GDP为15080.99亿元,同比增长5.4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