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电力提质增效半年预盈超17.5亿 加快绿色转型清洁能源装机占61.8%
长江商报· 2025-07-15 07:48
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54亿—20.87亿元,同比增长32.18%—57.27%,扣非净利润16.94亿—20.15亿元,同比增长28.72%—53.12%,创同期最佳 [1][2] - 2025年二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9.25亿—12.58亿元,同比增长33.44%—81.48%,扣非净利润8.87亿—12.07亿元,同比增长30.3%—77.48%,单季度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3] - 2024年营业收入427.34亿元,同比增长0.78%,连续八年增长,归母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增长28.46%,连续三年盈利增长 [2] 财务指标 - 2025年一季度期间费用率降至10.99%,同比减少1.4个百分点,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提升至25.89%和14.05% [3] - 2025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69.80%,较2024年底下降2.1个百分点,财务费用6.71亿元,同比减少2.27亿元,降幅25.28% [6] - 2022年—2024年每股现金分红从0.035元提升至0.28元,年度分红总额从0.99亿元增至7.89亿元 [6] 业务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底控股装机容量2580.13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61.83%,较2024年底提升1.78个百分点,其中风电20.29%、光伏27.51% [1][4] - 2025年1—6月合并口径发电量378.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8%,风电发电量58.83亿千瓦时(+16.94%),光伏发电量38.17亿千瓦时(+28.05%) [5] - 2025年经营目标为发电量799.86亿千瓦时,营业收入429.82亿元,重点布局西部清洁能源大基地和华东区域项目 [4][5] 运营效率 - 2025年1—6月上网电量362.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1%,上网电价均价0.58元/千瓦时,市场交易结算电量278.98亿千瓦时 [5]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7.34亿元,同比增加8.81亿元,增幅47.53% [6] - 业绩增长主因包括提质增效、燃料成本下降及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扩大 [1][3]
(和音)点燃创新引擎 引领高质量发展——读懂中国经济何以破浪前行②
人民日报· 2025-07-15 05:49
科技创新成果 -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2]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高铁与交通技术 -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行,全球行业领袖探讨高铁发展未来 [1] - 雅万高铁圆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高铁梦",匈塞铁路改变了塞尔维亚的交通面貌 [3] - 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极大便利当地民众出行,助力地区发展 [3] 绿色技术与出口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7% [3] - 中国绿色产品和技术加速出口,引领全球绿色转型潮流 [3] - 杂交水稻、菌草种植等技术加快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 [3] 航天与国际合作 -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成立 [1] - 中埃联合设计研制的埃及二号卫星在中国酒泉成功发射,巴基斯坦第二颗通信卫星在中国西昌成功发射 [4] - 中国牵头发起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多边合作项目 [4] - 中国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 [4] - 嫦娥七号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 [4] 人工智能技术 -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可及 [3]
增配中国!200万亿全球主权投资机构重磅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21:55
全球主权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 - 全球主权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显著提升,59%的受访者计划未来五年增加对中国市场的配置 [1] - 73%的北美主权财富基金认为未来5年将增加对中国的配置,88%的亚太主权财富基金持相同观点 [6] - 主权投资机构认可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并认为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是领导者 [1][3] 主权投资机构看多中国的理由 - 主权财富基金看多中国的理由包括吸引力的本地回报、多元化收益来源以及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崛起 [4] - 中东投资者表示重点转向中国的创新驱动型行业,认为这些领域有望形成全球领导地位 [5] - 59%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将中国列为首要优先或比较优先的市场 [6] 中国在特定行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 主权财富基金将中国视为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7] -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认为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主导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市场 [8] - 亚太主权财富基金认为中国在半导体、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方面缩小与美国差距只是时间问题 [8] 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 89%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认为数字技术和软件是中国未来3-5年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11] - 70%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看好高端制造和自动化以及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 [11] - 48%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提到医疗健康和生物技术 [11] 央行对黄金配置的态度 - 64%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黄金储备,高于2024年的53% [13] - 47%的央行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增加黄金配置 [12][13] - 黄金被视为对冲美国债务水平上升、货币储备武器化及全球分化等风险的战略性工具 [13]
罕见!宁德时代、比亚迪同时拿下全球矿业巨头
行家说储能· 2025-07-14 18:34
行业合作动态 - 宁德时代与必和必拓签署谅解备忘录 涉及储能业务合作 [1] - 弗迪电池与必和必拓签署谅解备忘录 聚焦动力电池系统及闪充基础设施 [1][7] 合作内容与技术方向 - 宁德时代合作重点:采矿设备电动化、快充基建、储能与电池回收 提供一体化电气化转型方案 [6] - 弗迪电池合作方向:重型采矿设备动力电池系统、闪充基建 探索储能及电池回收技术应用 [7] 行业趋势与背景 - 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锂、镍等矿物需求增长 采矿业面临脱碳压力 [4] - 必和必拓提出2050年运营净零排放目标 通过技术合作加速低碳转型 [4][5] 战略意义 - 合作旨在打造可复制的矿山电气化转型样本 推动全球采矿业绿色升级 [6] - 技术整合目标为资源行业开辟可持续路径 [7] 往期关联事件 - 储能项目进展:4家企业交付动态、2项工商业储能项目回本周期4年、天合光能与南都电源获3.1GWh订单 [9]
2025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在海南博鳌闭幕
海南日报· 2025-07-13 07:35
行业趋势 - 全球航运业正围绕安全管理、智能航运与绿色转型三大核心议题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 - 数字化、人工智能与绿色发展成为驱动航运变革的新动能,但面临技术适配与规则重塑的挑战 [3] - "智能引领、安全协同、绿色驱动"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推动行业向开放、包容与可持续方向迈进 [3] 技术创新 - 智能气象导航技术通过数值模拟、智能预报与航线优化融合,构建极端天气主动防控体系 [2] - 风力辅助推进技术在节能降耗与投资回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解决标准体系与监管配套不足的瓶颈 [3] - 科技应用持续提升船舶应对复杂海况的能力,为航运安全提供技术屏障 [2] 企业动态 - 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提出通过技术创新筑牢航运安全防线 [2] - 叠风新能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呼吁多方协作推动风力辅助推进技术产业化 [3] - 上海海事大学从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国际合作等多维度支撑航运业转型 [3]
英媒:中国煤炭腹地为绿色未来奋斗
环球网· 2025-07-12 11:32
中国煤炭行业转型 - 中国最大产煤省份山西正尝试从依赖煤炭的经济模式转向更绿色的发展路径 [1] - 当地经济曾严重依赖污染严重的煤炭资源 但面临绿色转型的巨大挑战 [1] - 中国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 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 [1] 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 - 山西省大量人口从事煤炭及相关行业 但正尝试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2] - 当地战略包括发展旅游业 利用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吸引游客 [2] - 临汾市隰县小西天景区去年国庆假期游客量达9.1万人次 同比增长335% [2] 新能源产业发展 - 截至去年年底 山西省新能源装机容量达6189.45万千瓦 [3] - 部分光伏企业超过一半工人来自煤炭行业 显示行业就业转型 [3] - 原煤炭企业开始开发氢燃料 参与中国能源革命 [3] 旅游业发展现状 - 大同市等地区年轻人积极推动家乡向旅游目的地转型 [2] - 山西景点国际知名度不足 缺乏全球影响力 需提升叙事能力 [2] - 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带动了小西天景区游客量激增 [2]
(经济观察)中国航海向“新”逐“绿” 加速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1:19
人工智能与航运业深度融合 - 中远海运集团利用人工智能建立精准模型计算油耗,2024年船只大规模绕航好望角仍实现碳减排约15.6万吨 [1]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通过1.5万个监控点采集影像,集成AI算法实现自主识别航道、泊位操作等功能 [1] - 中远海运推出航运业垂类大模型Hi-Dolphin,并建设81个典型AI应用场景,覆盖调箱、配载、拖车等环节,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3] 智慧航海与数字化转型 - 中国航海日公告强调加速AI、大数据、区块链与航海融合,推动智能船舶从研发迈向大规模商用 [3] - 行业计划打造"数字港航"生态,推动港口、航运、货主等物流链节点实现全程可视化与协同 [3] - 中国运营和在建的LNG动力船舶占全球总量35%以上,电动船舶应用领跑全球 [4]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中远海运2024年新造船订单中新能源、清洁能源占比超30% [6] - 招商局集团航运业务国内碳排放强度较四年前降低12.4%,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达70% [6] - 中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完成首次国产绿色甲醇加注,原料来自废弃物发酵沼气 [4][6]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中国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的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主要港口岸电覆盖率超90% [4] - 交通运输部提出将推动船用绿色燃料技术迭代应用,并建设港口绿色燃料供应、用能及集疏运体系 [6]
中国连续15年制造业全球领跑,规模优势创新升级共推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12 10:50
核心数据与全球地位 - 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0.5万亿元,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约30%,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 [1] - 220余种主要工业品(如光伏组件、新能源车、船舶、工程机械)产量全球第一,涵盖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 [1] - 2024年货物出口总额6.16万亿美元,连续7年全球第一,全球50%钢铁、60%家电、80%空调依赖中国供应 [3] 全产业链优势 - 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供应链自主可控率达90%以上 [3] - 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70台,全球第三,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3] 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C919大飞机、CR450高铁、深海探测装备实现自主突破,填补"卡脖子"领域空白 [4]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超1300万辆(占全球60%),光伏组件占全球80%份额 [4] - 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站超400万),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9亿台,"灯塔工厂"达79家(占全球41%),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 [5] 新质经济与创新动能 - 2024年"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超24万亿元 [6]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升至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全球百强科创集群中国占26席 [7] 市场活力与全球化布局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民营企业增至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40%) [8]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86.4%,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支撑消费升级 [9] - 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升至50%,半导体自给率突破70% [9] 现存瓶颈与战略路径 - 80%先进制造业集群集中于东部,中西部依托新材料(如甘肃镍钴新材料)逐步崛起 [10] - 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产学研协同机制待完善 [11] - 聚焦量子计算、生物制造、深海科技(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投运),目标2030年全球制造业占比提至45% [12]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11.6%,零碳工厂、可再生能源装机超20.9亿千瓦 [13] - 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标准与技术(如秘鲁钱凯港降低贸易成本20%),巩固"制造+服务"双优势 [13]
王毅的马来西亚48小时:密集出席东盟会议,同俄日美多国外长互动
新浪财经· 2025-07-12 09:15
中国-东盟合作 - 中国与东盟重申将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期待东盟—中国自贸区3.0版议定书于年内顺利签署,并将共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高质量实施 [3] -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互免签证协定自7月17日起正式生效,进一步便利双边人员往来,释放合作潜力 [3] - 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伙伴,1-5月贸易额达3.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其中中国对泰国、越南出口分别增长22.2%与20.2% [4] - 东盟贸易排名超过欧盟和美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8%,已连续5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4]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具有务实性、前瞻性和对接性特点,合作拓展至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5] 10+3合作 - 10+3合作机制持续强化危机应对能力,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助力东亚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 [6] - 中日韩在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下建立新机制,加强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为应对流行病和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提供资金支持 [7] - 中方今年实施10+3绿色技术合作与对话网络项目,计划举办10+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数字经济研修班等活动 [7] 双边关系 - 中国与日本近期各层级交流互动日趋活跃,两国关系呈现改善发展势头 [9] - 中国与俄罗斯全力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各项共识,不断提升战略协作水平 [9] - 中国与美国同意加强外交渠道及各领域沟通对话,在管控分歧的同时探索扩大合作领域 [10]
新华社丨“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7-11 11:03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运行超2000天 [1] - 管道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3] - 管道途经9个省区市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供气稳定 [3] 技术创新与国产化突破 - 实现关键设备100%国产化 包括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和核心控制系统 [3] - 突破零下40度高寒施工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3] - 首创0.3mm环焊缝裂纹检测和3mm针孔缺陷检测技术 [3] - 开发光纤预警 视频识别 无人机巡检等智能巡护技术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管理模式 [3] 管网互联与供应格局 - 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系统互联 形成"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5] - 2025年上半年向长三角输送157亿立方米天然气 占区域用气量33% [5] - 迎峰度夏期间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同比增长4% [5] 生态效益与区域协同 - 1000亿立方米输气量等效种植8.2亿棵冷杉 净化空气4200亿立方米 [5] - 建立"补植复绿"机制 强化黑土耕地和河流穿越段环境保护 [5] - 推动沿线钢铁 化工等产业绿色升级 助力双碳目标 [5] - 串联东北振兴 京津冀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区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