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市场
搜索文档
老板电器(002508):Q3经营保持韧性
国投证券· 2025-10-30 17:04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对老板电器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3][4] - 12个月目标价为23.79元,对应2026年14倍动态市盈率 [3][4] - 当前股价为18.94元(截至2025年10月29日),总市值约为178.97亿元 [4] 核心观点总结 - 公司作为高端厨电龙头,经营保持韧性,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核心渠道和主力产品有望呈现边际改善趋势 [2] - 公司擅于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与渠道策略,优秀的应变管理能力是业绩稳定增长的基础 [3] - 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每股收益(EPS)分别为1.67元、1.70元、1.77元 [3] 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1亿元,同比下滑1.1%;实现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滑3.7% [2]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归母净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0.6% [2] 分渠道销售表现 - 线上渠道:根据奥维云网数据,第三季度公司油烟机与燃气灶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8%,判断电商渠道收入增长平稳 [2] - 线下零售渠道:公司持续推进以旧换新活动,重点挖掘存量市场,判断线下零售渠道收入增长向好 [2] - 工程渠道:受国内住宅竣工面积下降影响,推测第三季度工程渠道收入同比下降 [2] 盈利能力与费用分析 - 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主要因毛利率较低的工程渠道收入占比下降,以及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与降本举措提升供应链成本竞争力 [3] - 第三季度归母净利率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主要因销售费用投放增加,销售费用率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 [3] 现金流状况 - 第三季度单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1.1亿元,主要因销售收入实现增长 [3] - 第三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2.4亿元 [3] 财务预测摘要 - 预计公司2025年营业收入为113.9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为15.8亿元,同比增长0.3% [4][10] - 预计2026年营业收入为116.8亿元,同比增长2.6%;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增长1.5% [4][10] - 预计2027年营业收入为121.4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为16.7亿元,同比增长4.2% [4][10]
二手房越来越不好卖,为什么房东还是不降价抛售?4大原因很现实
搜狐财经· 2025-10-22 14:12
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二手房市场报告》显示,全国重点5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 同比下降23.7%,而挂牌周期从2023年的平均45天延长到了2025年的97天,几乎翻了一倍。更值得注意 的是,尽管市场遇冷,全国二手房挂牌均价却仅下调了2.3%,远低于市场预期。 这种"量价分离"的奇特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为什么二手房房东普遍 不愿意通过明显降价来促成交易?通过走访调查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前几天我朋友李强打来电话,愁眉苦脸地说他的房子挂牌半年多了,看房的人不少,却始终没有成 交。"市场这么差,我都想降价了,但房产中介说周围邻居都不降价,我一个人降显得很亏。"李强的困 惑不是个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二手房成交困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奇怪的是,很多房东宁可房 子卖不出去,也不愿意大幅降价。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高杠杆购房导致的"不能降"。对很多房东来说,降价并非不愿意,而是真的"不能"。这主 要源于高杠杆购房模式下的财务压力。 据住建部数据,2018年至2022年期间购房的业主中,超过65%的购房者首付比例在30%以下,贷款期限 大多在 ...
房价走向基本已定,下半年楼市或出现4大趋势,买不买房清楚了?
搜狐财经· 2025-10-17 07:55
房地产市场整体态势 -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呈现分化态势,2025年6月环比上涨城市数量增至28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企稳回升,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仍在下行[1] - 房地产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过去十几年的“增量市场”全面转向“存量市场”[1] - 政策基调从“房住不炒”到“因城施策”,并强调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1] 趋势一:城市分化 - 2025年6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6%,二线城市上涨0.2%,三四线城市则下降0.3%[3] - 人口流动加剧分化,2025年上半年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267万人,同比增长15.3%,而三四线城市人口净流出312万人,同比增加18.6%[3] - 具体案例显示,中部四线城市120平米房产价格从2022年约150万元降至约120万元,而上海70平米房产价格保持稳定并小幅上涨[3] 趋势二:需求结构变化 - 购房需求回归居住属性,2025年上半年购房者中首次购房刚需族占比45.2%,改善型需求占比38.7%,投资型需求仅占16.1%[4] - 90-120平米中小户型及学区房、地铁沿线房源更受青睐,成交活跃度高于大户型和远郊房产[4] - 改善型购房者更关注位置、户型和配套等实际居住需求,而非单纯投资升值[4] 趋势三:房企分化 - 行业整合加速,2025年上半年行业前20大房企销售额占总市场份额比例达52.3%,较2024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6] - 品牌开发商因资金实力强和工程质量有保障,其项目更受市场青睐,销售和价格表现相对稳定[6] - 部分中小房企出现资金链紧张、工程延期、配套缩水等问题,给购房者带来风险[6] 趋势四:存量房市场 - 202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存量房成交量占住宅总成交量比例达63.7%,较2024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7] - 改善型购房者中采取“先卖后买”策略的比例高达72.3%,远高于疫情前的55%左右[7] - “卖一买一”置换需求增多,但需平衡卖房与买房时机及处理过渡期等挑战[7] 购房决策考量因素 - 家庭财务状况方面,房贷月供不应超过家庭月收入30%-40%,首付比例最好达40%以上,并保留6-12个月应急资金[12] - 需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区域发展潜力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12] - 购房决策应回归居住本质,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做出理性选择[13]
赚钱越来越难?
虎嗅· 2025-09-29 14:58
不争的事实是,钱越来越难赚了。 过去二十年,你不需要很优秀,只需要胆子大,敢折腾,站在风口上就能飞起来。房地产、互联网、外贸,三大造富机器轮番启动。现在机器都慢下来 了,进入了存量博弈时代。 你赚的每一分钱,都可能是别人亏的钱。这意味着对个人能力、信息渠道、资源整合的要求呈指数级上升,绝大多数人的体感就是,钱越来越难赚了。 这种感受并非无病呻吟,它已被无数个体的真实经历所印证:它是豆瓣"上班这件事"小组里,那位35岁大厂员工被裁后,面对房贷车贷的深夜叹息;它是 小红书上,那位月薪八千的"沪漂",靠着极致的精打细算,才为自己挣得一丝安全感 ;它也是知乎上,那位中小企业主在后疫情时代订单断崖式下跌后 的无奈倒闭。 这种焦虑如此普遍,以至于"消费降级""副业刚需""向下兼容",甚至是"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 都从段子变成了无数人的生活现实。 面对这个时代课题,许多深刻的分析将矛头指向了宏观结构:我们正从"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过去依赖上述三大造富机器的模式已经落幕,产业升 级的阵痛带来了结构性失业。许多人发现,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自己努力的那个领域,"地板正在消失" 。 这些洞察无疑是精准的,但是,这些解 ...
中国城市更新坎坷难行,究竟问题在哪里?
36氪· 2025-09-24 09:53
从美国、日本等市场的历史经验,到中国企业财务报表的现实演变,再到消费者行为的深度转向,我们 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存量市场需要国企担当,但更要放开民企活力;需要调整算账方式,从ROI转向 NOI;需要从"项目心态"转向"系统能力"。 城市更新改造,为什么必须由国企担当? 在全球经验中,处于下行周期下,商业地产往往承压最深、修复最慢。根据MSCI及RET睿意德商业地 产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商业地产与GDP的走势高度相关,但通常滞后于宏观经济复苏。研究表明:商 业地产作为"慢动资产",从经济放缓启动到房地产投资成交与资产价格开始企稳,往往需两年或更长的 时间。中国情况亦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6.5%,其中零售和餐 饮相关的商业物业去化最慢,购物中心空置率一度接近20%;相比之下,写字楼和酒店虽然同样承压, 但受益于企业复工与出行恢复,反弹节奏早于零售商业。因此,零售、餐饮、购物中心作为价值链末端 资产,总是最晚感受到消费收缩的冲击,也最晚迎来复苏。这不是管理者的问题,而是产业位置与属性 交织下的宿命。 正因如此,涉及二次基建、长周期改造与系统性投入的城市更新,几乎只能由国企来担当 ...
冯擎峰:为什么资本不再投汽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1 07:07
行业现状: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 - 全球汽车产业规模达2.5万亿至3万亿美元,产业链带动效应高达5倍,间接影响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 [3] - 车市进入"零和博弈"阶段,市场总量停止扩张,一个玩家的增长必然侵蚀另一个玩家的份额 [3] - 行业竞争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从"共同把蛋糕做大"的创新驱动转变为"你死我活"的竞争性策略驱动 [3] - 竞争焦点集中在内卷式的成本控制、性能微创新以及客户关系与服务等方面 [4] 投资逻辑转变与现象级产品缺失 - 大型投行取消汽车领域投资部门,资本正逃离内卷的红海,寻找能创造新增量的蓝海领域 [3][4] - 近五年来缺乏真正"现象级"的消费产品,唯一符合标准的创新性产品是潮玩LABUBU,因其扩张了玩具市场边界而非侵吞份额 [6] - "新能源"革命并未创造汽车市场增量,只是改变了动力形态,本质仍是残酷的份额争夺 [8] - 当前创新更多呈"渐进式"而非"颠覆式"特点,新兴品类如机器人尚未成熟 [8] 全球主要区域市场出口风险与机遇 - 俄罗斯市场波动巨大,政策多变且汇率风险高,2024年4月起对华进口车辆征收15%-25%关税+20%增值税及高额报废税 [11][12] - 北美对华燃油乘用车综合税率为47.5%,电动车最高税率达147.5%,中国汽车基本无法进入,2024年对美直接出口整车仅11.6万辆,占比1.8% [12] - 欧盟在10%税收基础上,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并实施严格的电池法规 [12] - 中东、东南亚市场相对友好,沙特对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实行零关税,阿联酋汽车进口税率为5%,泰国对纯电动车延长免税至2025年底 [14] - 2024年中国对东盟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3%-45%,成为供应链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14] 中美消费市场差异与战略选择 - 中美消费市场的根本差异在于消费结构,中国市场大量消费集中于基础性生活需求 [16] -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豪车/奢侈品市场,消费者愿意为超越基础需求的"价值消费"买单,是高价值、高利润的消费市场 [16] - 美国是高端品牌必争之地,尽管有高额关税壁垒,但因消费能力强大,仍是势在必得的战略市场,需考虑通过本地化生产或战略合作进入 [16]
今年找工作,先别挑挑拣拣
36氪· 2025-09-17 16:53
当前就业市场环境 - 就业形势呈现两极分化严重状况 [8] - 企业对高端人才要求变得混乱,从专精某一项变为要求多项技能复合 [9][10] - 大环境不佳促使企业普遍采取降本增效策略,导致对员工要求变为既要又要还要 [10] 企业招聘策略变化 - 过去招聘遵循一岗一责规矩,现在要求样样都得干样样都得懂 [9][10] - 降本增效背景下,老板对员工要求从专精某项变为多项技能复合 [10] - 企业从过去可着一个团队薅变为现在盯着一个人使劲薅 [11] 人才市场受影响群体 - 企业里能力中不溜的人成为最大受灾群体,在经济形势好时裁不裁无所谓,现在变成最优先裁掉对象 [12][13] - 刚毕业大学生面临更严峻局面,论脑力经验比不过有经验前辈,企业认为培养新人ROI太低 [14][15] - 年轻人优势只剩下年轻体力,但需要年轻体力的工作恰恰是大量基层蓝领岗位 [16][17] 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 - 教育存在供需错配情况,并非根据社会岗位动态需求随时调整 [19] - 教育体系和商业市场体系存在滞后脱节,往往行业火后学校开设专业,4年后毕业生发现行业变天 [19] - 互联网行业是典型例子,现在大量新毕业程序员找不到工作 [19] 行业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 各行各业山头已七七八八立好,未来都是存量市场,做存量不需要这么多人 [19][20] - 游戏规则随时可能变,需要保持对信息敏感度,谁最先适应谁就抢占先机 [21] - 任何行业从做增量变成保存量时必然伴随筛选过程,需要了解行业筛子在筛什么 [25] 个人职业发展建议 - 需要拼命往上升用科技力量武装自己提升效能,或彻底往下沉做科技还代替不了工作 [2] - 卡在中间高不成低不才是最难受状态,因自身没有主导权只能当做陪衬 [3] - 不要老盯着高大上行业,高大上往往徒有其表,赚到手才是真金白银 [23] - 任何一个行业做到极致都有出路,目标如果是赚钱就不要想谁比谁高贵问题 [26][27]
存量市场,比拼的是什么?
创业家· 2025-09-16 18:28
存量市场竞争要素 - 存量市场竞争核心在于产品能力、技术壁垒和全产业链能力[1] - 投资人重点关注企业研发能力、产品能力和全产业能力[1] - 该阶段对企业创始人DNA要求更高[1] 梅花创投投资动态 - 吴世春预计下半年投资金额不低于15亿元人民币[4] - 累计管理基金规模超100亿元人民币 投资企业达600余家 其中13家企业已上市[11] 产业投资重点领域 - 重点关注机器人、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卫星通信、科技+消费、AI+等赛道[7][20] - 硬科技领域已投项目包括HACHIBOT、Magic Data、大道晋创等[28] - 智能制造领域已投项目包括ROKAE路石科技、科比特航空等[28] - 企业服务领域已投项目包括觉时利表、废料集团等[28] - 产业升级领域已投项目包括停开心、易骑换电等[28] - 消费品牌领域已投项目包括TOPJOY、BA饰物局、BuffX等[28] 卫星通信产业案例 - 星移联信作为商业航天企业已完成五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东证创新、元航资本、梅花创投[15] - 公司2024年成功发射首颗试验星"中国移动01星" 验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15] - 聚焦卫星互联网领域 提供通信卫星载荷系统设计和核心数字处理载荷产品[15] 活动产业洞察内容 - 设置科技创新与产业破局课程 涵盖卫星制造模式变革与卫星商业化之路等主题[20] - 安排与独角兽企业、梅花投资人深度交流 聚焦产业链关键卡位和生态协同[9] - 覆盖泛机器人、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卫星通信四大行业领域[20][21][22][23]
60后企业家如何面对人生第一个“亏损年”?
吴晓波频道· 2025-07-27 23:40
企业家面临的挑战 - 60后、70后企业家在2024年正遭遇职业生涯首个"亏损年",面临严峻考验 [2] - 三五年前这些企业家还处于功成名就阶段,如今增长预期从6%-10%降至4%-5% [2] - 这被称为企业家职业生涯的"第二考场",需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3] 存量市场竞争态势 - 国内市场微笑曲线从底部趋于平缓,竞争态势发生深刻变化 [4] - 企业需在保持成本与规模优势同时,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 [4] 增量市场拓展挑战 - 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增量机会 [4] - 中国拥有智能化大规模定制工厂体系的独特优势 [4] - 但复制国内模式到欧洲、东南亚面临地缘关税、供应链配套、人才引进等障碍 [4] - 出海相当于企业需要自带干粮的二次创业 [4] 挑战带来的价值 - 这些挑战使企业家职业生涯更加丰富多彩 [5] - 未来回望可能发现这个阶段让企业家更加坚韧成熟 [5] - 50多岁面临致命挑战是难得的人生历练和成长机会 [6]
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车企陆续启动收缩战略
华夏时报· 2025-07-17 22:23
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 - 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1] - 合并协议签署是"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的实质性进展 [1] - 合并后进一步提升吉利汽车的战略执行效率、创新能力及盈利水平 [4]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 - 6月汽车整体销量290.4万辆,同比增长13.8%;1-6月累计销量1565.3万辆,同比增长11.4% [2] - 乘用车6月销量253.6万辆,同比增长14.5%;1-6月累计销量1353.1万辆,同比增长13.0% [2] - 汽车出口6月59.2万辆,同比增长22.2%;1-6月累计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 [2] - 前5个月汽车进口同比下降32.8%,二手车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2] - 1-5月国内汽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为零 [3] 车企战略调整 - 吉利控股集团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杜绝重复投入 [4] - 比亚迪对旗下腾势、方程豹两大高端品牌公关团队进行重大架构调整 [5] - 东风汽车成立奕派科技,整合乘用车公司、研发总院等部门资源 [5] - 吉利银河营销事业群调整为小中台、大前线架构 [6] - 车企从"大而全"转向"少而精"的战略方向 [6] 聚焦战略实施 - 找出过去相对畅销的车型并锐化,逐步放弃其他车型 [7] - 模仿竞争对手畅销车型并最终超越 [7] - 洞察客户需求形成打造"爆品"的能力 [7] - 传统车企可向小米汽车学习从生活场景捕捉客户需求 [7] 吉利控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销量超193万辆,同比增长30% [4] - 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00万辆,同比增长73% [4]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升至52% [4] 行业竞争策略转变 - 增量市场比拼速度,存量市场比拼效率 [3] - 进入存量市场后应集中力量搞"爆品"车型 [3] - 未来跨国汽车公司品牌与车型将比现在少得多、更集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