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电动车
icon
搜索文档
年内狂涨20%!中概股开启“价值重估”,全球资金“买入中国”正当时?
搜狐财经· 2025-09-10 17:55
中概股独立行情表现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9月8日收盘上涨2.12%至8110.90点 创今年3月以来阶段新高 年内累计涨幅近20% [1] - 指数当前点位较2021年2月历史峰值20893.03点仍有较大差距 但中国资产深度价值重估已拉开序幕 [1] 上涨驱动因素分析 - 外部流动性改善:美元走弱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推动全球资金回流非美资产 中概股成为资金关注焦点 [2] - 国内政策支持:监管层通过鼓励分红回购提升股东回报 央企与大型平台公司回购规模大幅增长 [2] - 科技行业扶持政策方向明确 科技自主化决心为科技类中概股提供长期发展支撑 [2] - 企业基本面边际改善:二季度出海型公司与平台经济龙头业绩超预期 跨境电商海外市场拓展带动营收增长 [3] 估值水平与修复潜力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12个月前瞻市盈率15.58倍 低于17.68倍历史均值 [5] - MSCI China指数前瞻市盈率约13倍 显著低于美股市场 具备全球横向与历史纵向估值优势 [5] - 美联储9月可能降息25或50个基点 年底利率或进入"三字头"区间 流动性改善支撑估值抬升 [5] 技术走势与中期前景 - 指数突破3月高点后持续放量上冲 趋势性信号强化 [6] - 短期可能进入台阶式上移高波动阶段 目标区间8500-9000点 [6] - 中期上涨关键取决于美联储降息节奏 龙头企业盈利可持续性及分红回购制度长期推进 [6] 资金布局核心方向 - 高自由现金流平台经济板块:电商/广告/在线旅行等全球营收占比高企业 现金回报纪律严格 [8] - AI应用与工具层企业:营销自动化/AIGC生产力工具/开发者工具等轻资产快迭代领域 [8] - 智能电动车及智能化供应链:海外市场渗透加速与单车价值量提升带来业绩确定性 [8] - 港股作为境外中国资产载体:具备稳定分红收益与AI/创新药成长确定性 2023年以来分红回报稳定 [8] - A股受益国内政策提振:消费贷款贴息/反内卷/内需刺激政策密集出台 估值相对港股溢价处5年低位 [9]
对话李斌:最初 1%的人相信蔚来四季度能盈利,现在不一样了!
虎嗅APP· 2025-09-04 18:16
核心观点 - 蔚来汽车面临严峻的盈利压力 四季度销量需超过15万辆才能实现盈利目标 其中ES8需贡献3.5万辆 L90需达4.5万辆 萤火虫1.5万辆 L60及其他车型补足剩余份额[2][3] - 公司通过人员优化、研发费用控制、产品策略调整(如标配100度电池包)及官降政策推动降本增效 但外部竞争和行业波动仍是重大挑战[3][5][6] - 第二品牌乐道L90成为关键增长引擎 8月单月交付10,525辆 带动L60销量提升 但公司认为仍需持续证明爆品打造能力[2][12] 财务表现 - 一季度亏损60亿元 二季度净亏损收窄至41.26亿元[2][3] - 研发费用将从每季度30多亿元压缩至20-25亿元 主要通过人员优化和项目优先级调整实现[5][6] - 四季度盈利完全取决于销量能否突破15万辆 否则将引发对产品竞争力或管理能力的质疑[3][7][8] 产品与销量策略 - 乐道L90 8月交付10,525辆 成为销量支柱 并带动L60增长[2] - 为冲刺销量目标 公司为5566车型标配100度长续航电池包并实施官方降价[3] - 智能电动车需遵循消费电子式备货逻辑 提前备货5,000台车需占用资金10-20亿元[13] 组织与运营调整 - 2024年开始执行提效计划 2025年大范围降本增效 组织改革需先形成共识再建立新流程[6] - 外部经营压力加速内部改革 公司承认"经营情况差时反而能做相对好的决定"[6] - 用户服务模式从"服务无忧包"调整为更可持续的方案 强调整体用户利益而非满足所有个体需求[10][11] 行业挑战与应对 - 2025年一季度行业销量可能环比腰折 因购置税减半政策导致需求前置[14] - 碳酸锂价格波动和价格战是四季度重大外部风险[13] - 乐道品牌由沈斐负责 因其体系化建设能力和细致执行力[16][17] 管理层信心与团队士气 - 四季度盈利目标相信者比例从1%升至5% 信心提升源于L90热销和ES8超预期表现[2][13][14] - 管理层和经历过2019年危机的员工普遍相信目标可实现[13] - 公司通过"小的胜利"积累士气 但承认"还没到开香槟的时候"[4][14]
对话李斌:5%的人相信蔚来四季度能盈利,以前是1%
虎嗅· 2025-09-04 15:27
财务表现与盈利目标 - 一季度亏损60亿元[1] - 二季度净亏损收窄至41.26亿元[2] - 四季度盈利目标需达成超15万辆销量[2] - 具体车型销量目标:ES8需超3.5万辆/L90需达4.5万辆/萤火虫需1.5万辆[2] 产品战略与市场表现 - 乐道L90在8月交付10525辆并带动L60销量增长[1] - 为5566车型标配100度长续航电池包并实施官降政策[2] - 新车效应显著 需提前备货占用资金(如5000台车需10-20亿元)[11] 研发投入调整 - 季度研发费用从30多亿缩减至20-25亿元[4] - 削减手机等非核心项目 聚焦新车型开发[4] - 通过人员优化与效率改进维持研发成果[4] 组织变革与管理优化 - 组织惯性导致降本增效措施延迟至2025年[5] - 需外部压力推动流程机制与文化调整[6] - 服务无忧包等用户服务模式已调整至更合理状态[8] 产能与供应链优化 - 提前锁定零件量以确保快速交货[11] - 经历产能问题后已通过备货策略补足短板[11] 风险与挑战 - 四季度需应对潜在价格战及碳酸锂价格上涨风险[12] - 行业购置税政策变化可能导致2025年一季度需求减半[14] - 竞争对手降价狙击可能影响销量目标达成[2] 管理层信心与团队士气 - 内部相信四季度盈利的比例从1%升至5%[1][13] - L90与ES8超预期表现提升团队信心[13] - 沈斐被任命为乐道负责人因其体系建设能力突出[15]
探店16家,理想为何遭遇销量迷局?
36氪· 2025-09-03 17:10
销量表现与增长轨迹 - 2022年公司销量13.3万辆 同比增长47.2% [5] - 2023年销量37.6万辆 同比增长182.2% 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并成为新势力销冠 [6] - 2024年销量50.05万辆 增速超30% 蝉联新势力销量冠军 [7] - 三年累计增长达450% [8] - 2025年1-8月销量26.3万辆 同比下降8% 8月跌出新势力销量前五 [10] 高端市场竞争格局 - L9车型2024年销量8.58万辆 2025年上半年降至2.1万辆 [15][25] - 问界M9 2024年销量15.8万辆 成为中国市场50万元以上最畅销车型 [15][24] - L9 Pro版本2023年降价3万元至42.98万元 实现连续5个月交付破万 [22][23] - 问界M8定价35.98万元起 卡位L8与L9之间价格带 [28] - 高端消费者更关注品牌内涵与身份表达 而非单纯产品力 [29][31] 中端市场价格战加剧 - L6与L7占品牌销量60%以上 [33] - 问界M7改款后起售价较L7低7万元 [36] - L6车型2024年销量19.2万辆 月均超2.4万辆 [36] - 乐道L90起售价26.58万元 Baas方案下可低至17.98万元 [38] - 20-30万元级SUV市场配置趋同 空气悬架/零重力座椅等成为标配 [40][41] 核心技术优势与用户洞察 - 增程技术解决续航焦虑 NVH与空悬持续升级 [45] - "理想同学"语音助手针对儿童声纹与语法优化 提升家庭用户粘性 [49][50] - L系列NPS(净推荐值)位列行业榜首 [51] - 跨部门协同体系实现产品快速迭代 [52][53] 产品布局与品牌挑战 - 纯电MPV MEGA定价55.98万元 设计风格分化消费者接受度 [55][57] - L系列家族化设计缺乏新鲜感 需突破价值锚点 [58] - 过度强调"家用"标签限制高端市场拓展 [59] - 在25-30万元家庭市场仍占据产品/用户/口碑优势 [62]
纳斯达克100指数复盘与展望:八月震荡徘徊,九月风向渐明
东吴证券· 2025-09-03 13: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纳斯达克100指数8月呈现"冲高回落"走势,累计上涨0.85%,受宏观数据、政策信号及科技权重股财报分化影响,短期震荡格局延续[7][12][13] - 指数估值处于历史高位(PE-TTM 34.6倍,2011年以来83.6%分位数),对利率环境和业绩兑现依赖度高,技术指标显示中期趋势向上但短期波动风险累积[7][17][18] - 9月走势将受美联储议息会议、通胀就业数据及特朗普关税政策主导,流动性宽松预期与AI产业链业绩支撑中期向上趋势,但需警惕高位回调风险[7][45][51] 市场表现回顾 走势复盘 - 8月纳斯达克100指数累计上涨0.85%,成交总额约4.72万亿美元,月初因非农就业下修至7.3万人及制造业PMI降至48承压,中旬受微软、Meta财报提振反弹,下旬鲍威尔鸽派信号推动止跌回升[7][12][24] - 英伟达财报后股价震荡拖累指数收官震荡,核心PCE数据符合预期未提供新指引[7][12][30] 估值分析 - 截至8月29日市盈率PE-TTM为34.6倍,处于2011年以来83.6%历史分位数高位[7][17] 技术分析 - 风险度指标91.54处于高位区间,快线运行于慢线上方未形成死叉,中期上行趋势保持但短期波动风险上升[7][18] 事件驱动 宏观层面 - 非农就业大幅下修(7月新增7.3万)及制造业PMI低于荣枯线引发衰退担忧,CPI同比持平提振降息预期,PPI环比涨0.9%触发再通胀担忧,PMI回升至53.3缓解经济放缓忧虑[7][23][25][27][28][29] - 核心PCE环比涨0.3%符合预期,通胀缓慢回落但未达2%目标[7][30] 政策层面 - 7月FOMC会议维持利率且释放鹰派信号压制成长股,特朗普拟对半导体加征300%关税冲击芯片链,鲍威尔杰克逊霍尔年会暗示9月降息提振流动性预期[7][31][32][34][35] 行业动态 - 微软Azure全年增34%但资本开支压制利润率,Meta广告营收465亿美元超预期但资本开支上调引发担忧,苹果服务业务韧性凸显,亚马逊AWS增速回升至17.5%,英伟达Q2营收467亿美元同比增56%但数据中心收入略低预期[7][38][39][40][41][42][44] - OpenAI推出GPT-5聚焦商业化落地,性能提升未达颠覆性突破[7][43] 后市展望 关键事件前瞻 - 9月重点关注美联储议息会议(9月17日)、CPI(9月11日)、PPI(9月10日)、非农就业(9月5日)及核心PCE(9月26日)数据,若通胀平稳强化降息预期利好科技股,数据超预期则压制指数[7][45][46][47][49][50] - 特朗普半导体关税政策若落地将冲击供应链依赖型科技企业[7][47] 指数走势展望 - 预计9月维持震荡格局,流动性宽松与AI业绩支撑中期向上趋势,但英伟达领跌情绪拖累短期走势,技术面需警惕放量下跌风险[7][51] - 科技子板块分化:云计算/AI高增长但资本开支压利润率,半导体存产能瓶颈,消费电子处周期切换,特斯拉毛利率有望回升至18%[7][51] 相关ETF产品 - 广发纳斯达克100ETF(159941.SZ)总市值277.18亿元,日均成交额8.7亿元,管理费率0.80%/年,跟踪误差控制在2%以内[7][52][53][54]
小鹏加码主动安全:CEO 下场动员,想用技术成果回应外界质疑
晚点Auto· 2025-08-31 19:59
核心观点 - 主动安全已成为智能电动车技术竞赛的新焦点 公司通过重写主动安全架构和代码 实现每日迭代更新 以重新进入主动安全第一梯队[2] - 公司采用纯视觉方案 通过端到端+NGP架构提升主动安全性能 实现130公里/时全速域AEB和行业唯一的低附着路面AES功能[4][7][19] - 团队通过设立急战室和每日迭代的开发模式 在半年内完成主动安全系统升级 以应对市场竞争和用户对安全功能的需求[15][16][13] 技术突破 - AEB系统覆盖0-150公里/时全速域 针对静止障碍物在130公里/时高速下实现两段式刹停 先以0.6-0.7G减速度提醒 再以1G减速度紧急制动[4] - 冰雪AES功能通过单边制动技术 在80-130公里时速范围内实现紧急转向避让 解决低附着系数路面(低于0.3)的车辆控制问题[7][8] - 视觉摄像头采用24Hz帧率 响应速度达主流激光雷达的2倍 端到端模型延时降低一半[19] 开发过程 - 组建跨部门团队(智驾+底盘)进行技术融合 通过实车测试验证单边制动等创新方案[9][10] - 在广州和上海设立急战室 实行每日版本迭代和每周例会机制 确保开发进度和质量控制[15][16] - 使用累计的庞大数据库(含标签数据)进行模型训练 道路测试超60万公里 并辅以云端仿真测试[20] 行业背景 - 行业从基础AEB功能转向高速/夜间/极端天气等复杂场景的性能竞争 AEB成为衡量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新标尺[3] - 端到端算法应用趋于成熟 可提升场景识别准确率和驾驶行为拟人化 公司采用该架构重写AEB代码[18][19] - 纯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存在争议 但公司通过纯视觉方案实现主动安全性能提升[12][19] 战略意义 - 主动安全被列为公司"五大战役"之一 获得高层直接关注和资源倾斜 包括算力分配和人员调配[13][17] - 技术显性化需求增强 需通过突破性功能(如冰雪AES)强化智能驾驶标签 应对行业竞争压力[14] - 优先解决高频高严重度场景(如车辆/行人/施工障碍) 终极目标为实现零碰撞的全场景覆盖[21][22]
KOL调侃“追觅汽车专门扫马路”,目前高薪招整车人才,PMO岗位年薪近70万,整车销售端直指海外
新浪证券· 2025-08-29 16:29
公司跨界造车战略 - 智能家电公司追觅宣布进入造车领域 对标布加迪威龙等超跑品牌 [1] - 社交媒体出现调侃性评论 质疑清洁设备制造商造车的合理性 [1] - 公司通过高薪招聘快速组建团队 整车PMO岗位月薪达5万元 按15薪计算年薪逼近70万元 [2] - 招聘重点集中在整车研发 海外产品及跨境渠道领域 要求小语种能力和出口认证经验 [2] 人才招聘布局 - 开放多个整车相关职位 包括整车研发工程师 内外饰造型设计 结构工程师等岗位 [2][4] - 薪资范围显示: 结构工程师25-35K 整车电气工程师15-30K 整车研发工程师12-24K [4] - 岗位要求具备跨国项目管理能力 需要同时管理3-5个跨国项目 [2] - 招聘目标包括优化出口项目流程 实现项目周期缩短20-25%的年度目标 [2] 战略实施挑战 - 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庞杂 研发周期漫长且资金消耗巨大 [3] - 公司核心优势集中在智能家电和小型电机技术 技术转化存在不确定性 [3] - 需要长期重金投入 资本与资源储备成为关键决定因素 [3] - 若创新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可能削弱现有家电品牌优势并导致跨界失败 [4]
先导智能业绩引爆!固态电池概念股震荡上扬,宁德时代涨超10%,智能电动车ETF(516380)盘中拉升4.7%
新浪基金· 2025-08-29 13:41
智能电动车ETF表现及成份股 - 智能电动车ETF(516380)场内价格盘中飙涨超4.7%,现涨3.67% [1] - 成份股先导智能20CM涨停,国轩高科、璞泰来10CM封板,贝特瑞涨超15%,宁德时代涨超10%,厦钨新能涨逾9% [1] 先导智能业绩表现 - 公司二季度收入35.12亿元,同比增长43.86%;归母净利润3.75亿元,同比增长456.29% [3] - 锂电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国内头部厂商扩产及欧洲东南亚电池产能落地推动订单趋势逐季改善,周期拐点明确 [3] - 非锂电业务中3C行业资本开支回暖,光伏行业深耕BC电池、钙钛矿等新技术方向,实现同比收入增长 [3] 新能源电池行业驱动因素 - 供应层面:"反内卷"政策延续,锂矿供应预期反复导致新能源金属价格宽幅震荡,成本抬升对价格形成支撑 [3] - 需求层面:2025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6.2万辆,同比增长27.3%,渗透率达48.7% [3] - 技术突破: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发展,半固态电池实现规模化装车,全固态电池电解质体系取得关键进展 [4]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景 - 汽车零部件板块智能化拓展推动行业估值提升,2025年智驾功能升级且门槛降低,渗透率持续提升 [4] - "车路云"一体化成效显著,AI赋能推动产业链规模扩张,相关板块EPS有望迅速增长 [4] 智能电动车指数投资特性 - 智能电动车ETF覆盖电气化上游龙头及汽车智能化标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摄像头、汽车电子等) [5] - 指数聚焦"电动化+智能化"长期产业机遇,区别于传统新能源车指数 [5]
晚点独家丨理想自研智驾芯片上车路测,部分计算性能超英伟达 Thor-U
晚点LatePost· 2025-08-28 14:09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自研智驾芯片M100取得关键进展 预计明年量产上车 其采用软硬结合研发策略 目标是通过软件调度提升硬件算力利用率 在性能上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4][6][7] 芯片研发进展 - M100于今年一季度样片回片 完成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后已小批量上样车做道路测试 [4] - 在处理大语言模型计算任务时 1颗M100有效算力相当于2颗英伟达Thor-U 在处理传统视觉任务时 1颗M100有效算力可对标3颗英伟达Thor-U [4] - 芯片研发耗资巨大 项目规划资金预算达数十亿美元 [6] 技术战略 - 采用软硬结合研发策略 通过软件调度能力提升芯片硬件算力利用率 [6] - 研发工作包括NPU SoC等硬件以及软件开发与适配 是一个多层次的解决方案 [6] - 智驾芯片设计与Transformer架构密切相关 需要原生高效支持FP4 FP6等超低精度优化 [7] 产品策略 - 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 一方面用外部方案确保当下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用自研芯片谋求未来核心优势 [7] - 纯电车型倾向于搭载英伟达高算力芯片 如MEGA i8全系搭载英伟达Thor-U i6也有意全系搭载 [7] - L系列增程车型根据AD Max和AD Pro版本分别搭载英伟达Thor-U或地平线征程6M [8] 研发背景 - 理想汽车CTO谢炎主要推动软硬结合研发策略 其拥有编译器技术背景 曾任AliOS首席架构师 华为终端OS部部长等职 [6] - 自研智驾芯片核心原因是作为专用芯片能够针对公司算法进行特定优化 性价比和效率都很高 [8] - 目前仍使用英伟达芯片是因为其对新的算子支持较好 算力充足 且算法仍处于迭代过程中 [8]
招银国际每日投资策略-20250820
招银国际· 2025-08-20 10:54
全球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单日下跌0.58%,年内累计上涨25.24% [1] - 恒生科技指数单日微跌0.02%,年内累计上涨24.04% [1] - 上证综指单日上涨0.83%,年内累计上涨11.20% [1] - 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单日下跌1.42%,年内累计上涨10.38% [1] - 德国DAX指数单日上涨0.26%,年内累计上涨22.67% [1] 港股行业表现 - 恒生金融指数单日下跌1.08%,年内累计上涨27.05% [2] - 恒生地产指数单日下跌1.99%,年内累计上涨22.94% [2] - 恒生公用事业指数单日下跌0.79%,年内累计仅上涨2.63% [2] 重点公司动态 - 小米2Q25净利润同比增长75.4%,大家电收入增长66.2% [3] - 泡泡玛特上半年净利润大增近400%,美洲市场营收增长11倍 [3] - 中国生物制药1H25收入同比增长10.7%至17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01.1%至30.9亿元 [4] - 翰森制药1H25营收同比增长14.3%至74.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4%至31.4亿元 [8] - 万物云1H25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10.8%,住宅物管收入增长10.4% [16] 行业趋势 - 中国工信部将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3] - 2024年中国电车供应链企业海外投资达160亿美元,超过国内投资150亿美元 [3] - 印度股市连续反弹,卢比升至本月新高 [3] - 美国科技七巨头指数下跌1.7%,英特尔因获软银20亿美元投资承诺而上涨 [3] 公司研发进展 - 中国生物制药TQB2868(PD-1/TGF-β双抗)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63.9%的ORR [5] - 翰森制药HS-20093(B7-H3 ADC)正在开展2L SCLC的III期临床 [10] - 小米汽车业务下半年有望实现单季盈利,2027年将进军欧洲电车市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