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
icon
搜索文档
欧洲电动车销量月报(2025年6月):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26%,看好欧洲电动化趋势-20250721
开源证券· 2025-07-21 14: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欧洲电动车市场持续复苏,1 - 6月欧洲9国新能源车销量133.1万辆,同比+26.3%,6月销量27.3万辆,同比+23.1%,新能源渗透率28.9%,同比+6.5pcts [5][14] - 欧盟碳排放考核修正案虽延缓考核时间,但趋势不变,各车企新车型有望带动欧洲电车市场放量,给出多领域投资建议 [7][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5年1 - 6月欧洲9国新能源车销量情况 - 德国1 - 6月BEV销量24.9万辆,同比+35.1%,PHEV销量13.9万辆,同比+55.1%,大众电动化转型及车企折扣促进电车销量 [5][16] - 英国1 - 6月BEV销量22.5万辆,同比+34.6%,PHEV销量10.7万辆,同比+31.3%,制造商折扣和7月重启补贴支撑市场 [6][20] - 法国1 - 6月BEV销量14.9万辆,同比-6.5%,PHEV销量4.9万辆,同比-33.3%,社会租赁计划9月回归,预计之后销量更强劲 [6][25] - 瑞典1 - 6月BEV销量5.0万辆,同比+18.2%,PHEV销量3.7万辆,同比+18.9%,新能源渗透率稳中有升,6月达65.3% [30][31] - 挪威1 - 6月BEV销量7.1万辆,同比+36.0%,PHEV销量0.2万辆,同比-10.4%,6月BEV渗透率提升至97%,促销和降息推动购车 [35] - 意大利1 - 6月BEV和PHEV销量均为4.5万辆,同比分别+28.0%、+55.8%,除6月BEV受高基数扰动,上半年电车高速增长 [41] - 西班牙1 - 6月BEV销量4.6万辆,同比+84.0%,PHEV销量5.6万辆,同比+82.3%,新车型、促销、补贴等推动电动化转型 [43] 投资建议 - 锂电池推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受益标的中创新航、国轩高科 [7][47] - 锂电材料推荐湖南裕能等,受益标的富临精工等多家公司 [7][47] - 锂电结构件推荐铭利达,受益标的科达利等 [7][47] - 电源/电驱系统推荐威迈斯、富特科技,受益标的黄山谷捷 [7][47] - 汽车安全件受益标的中熔电气、浙江荣泰 [7][47]
财报前瞻 | 华尔街“牛熊”分化加剧 马斯克“画饼”能否救场特斯拉(TSLA.US)股价?
智通财经网· 2025-07-21 12:04
特斯拉二季度业绩前瞻 - 公司计划于美东时间周三美股收盘后公布第二季度业绩 此前交付量未达分析师普遍预期 [1] - 华尔街分析师对特斯拉股票看法两极分化 看涨目标价最高达500美元 最低仅115美元 综合目标价显示多数预期股价将大幅下跌 [1][3] - 投资者关注焦点不在二季度实际业绩 而集中于马斯克可能披露的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路线指引 [2] 华尔街分析师分歧 - 瑞银认为公司"从根本上被大幅高估" 维持215美元看跌目标价 远低于当前327美元收盘价 [3] - 摩根大通予以华尔街最低目标价115美元 认为交付量持续下降将影响全年业绩 [3] - 韦德布什予以最高目标价500美元 指出公司6月在中国实现八个月来首次销量同比增长 [4] - 威廉布莱尔将评级从"跑赢大盘"下调至"与大盘表现一致" 主因投资者对马斯克涉足政治感到厌倦 [4] 业绩预期数据 - 预计第二季度总营收同比下降10%至229亿美元 经调整后每股收益同比下降近20%至0.43美元 [2] - Visible Alpha跟踪的17家机构中 8家给予"买入" 5家"持有" 4家"卖出" 平均目标价较周五股价低9% [5]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下跌近五分之一 成为"七大科技巨头"中表现最差 [5]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业务进展 - Robotaxi已在得州奥斯汀进行小范围测试 首批10台Model Y投入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6] - 马斯克透露将以10-20辆Robotaxi启动测试 搭载新版无监督FSD系统 [6] - 摩根士丹利维持410美元目标价 核心逻辑基于FSD普及、Robotaxi网络及人形机器人业务 [7] - "木头姐"预测特斯拉股价五年内达2600美元 认为Robotaxi业务将占公司估值90% [8] 技术突破预期 - 马斯克若在电话会议展示FSD、Robotaxi或人形机器人突破 可能带动股价反弹 [1] - 马斯克曾通过技术进展披露带动股价连续多日上涨至年内高点 并推动全球相关板块上涨 [1] - 马斯克预告"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年底前将有"史诗级震撼"演示 2.5和3版本敏捷性接近人类 [7]
对华加税94%?特朗普开辟新战场,中国两邻国作选择,选中国还是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7-21 11:09
美国对中国石墨加征关税 - 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进口石墨存在不公平补贴 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阳极级石墨征收93 5%的初步反倾销关税 最终决定将在12月5日前公布 [1] - 新关税在现有税率基础上加征后 有效关税将达160% 该政策涉及2023年价值3 471亿美元的进口产品 适用于碳含量按重量计最低纯度不低于90%的阳极级石墨材料 [1] - 在另一项平行反补贴调查中 两家中国企业因未充分配合调查被推断补贴率超过700% 其他中企补贴率为6 55% [3] 石墨行业现状 - 中国供应全球逾90%的石墨 石墨占电动汽车阳极材料的95%左右 电池阳极约占电池成本的7% [3] - 去年美国进口近18万吨石墨产品 约2/3来自中国 石墨是最易受供应风险影响的材料之一 [5] - 石墨主要用于电解铝和炼钢 锂电池领域需求占比相对较小 [5] 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影响 - 160%的关税会让每千瓦时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增加7美元 相当于《通胀削减法案》制造税收抵免的20% 会抹去韩国电池制造商一两个季度的全部利润 [3] - 新关税或使美国本土电池价格增加约1000美元 进而推高电动车售价 [3] - 特斯拉及日本松下等企业曾试图阻止加税 因它们依赖中国石墨进口 美国本土石墨行业尚未达到汽车制造商所需的质量和数量标准 [3] 对韩国和日本企业的影响 - 韩国电池企业既想争取美国激励政策 又依赖中国石墨 进口将面临高关税 转购其他渠道又难寻合格货源 [8] - 日本松下作为特斯拉供应商 同样依赖中国石墨 美国本土产能无法满足需求 无论是否继续进口 都将面临成本或生产压力 [8] 政策背后的动机 - 美国此举主要是为发展本土石墨产业 在中美经贸争端中 石墨已成为中国的重要筹码 类似美国用芯片对中国的限制 [5] - 当前是关键窗口期 中美经贸走势 美国政府与企业的商谈等 都会影响政策最终落地 [5] - 若政策落地 中国企业需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美国短期会面临供应链问题 长期若难找到替代供应商 将推高上游成本 [5]
AI热潮之下科技巨擘们分道扬镳 “股价分化之火”将于财报季越烧越旺?
智通财经网· 2025-07-21 10:23
美股七大科技巨头股价分化 - 美股七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谷歌、特斯拉、英伟达、亚马逊、Meta)在AI赛道表现迥异,股价出现显著分化 [1] - 英伟达、Meta、微软2025年以来股价分别飙升30%、20%、20%,而特斯拉、苹果、谷歌分别下跌18%、16%、2% [2] - 七大科技巨头占标普500指数权重约35%,在稳定市场波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3] AI赛道表现差异 - 英伟达因AI算力需求爆发成为最大赢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两年股价翻三倍 [10] - 微软、Meta因AI应用创收效应显著,股价持续领涨 [10] - 苹果AI进展缓慢,Siri升级延期至2026年底,AI人才流失严重 [7] - 谷歌面临反垄断监管压力,但凭借Gemini AI大模型仍被看好 [8] - 特斯拉转型AI机器人公司,但电动车销量滑坡拖累股价 [8] 市场估值与预期 - 七大科技巨头中有六家市盈率远超标普500平均22.35x,仅谷歌低于平均水平 [11] - 摩根士丹利预计七巨头Q2盈利同比增长14%,远超标普500其他成分股 [12] - 英伟达预期市盈率33x,低于十年平均水平,显示上行空间 [12] 财报季影响 - 英伟达、微软、Meta的强劲财报可能推动美股创新高 [4] - 财报季或加剧股价分化,AI赢家与落后者差距扩大 [11] - 科技板块Q2盈利预计同比增长17.7%,通信服务板块增长31.8% [14] 行业趋势与展望 - AI算力投资主题被视为股票市场"最强阿尔法",需求持续井喷 [15] - 纳斯达克100指数因AI热潮持续创新高,涨势猛于标普500 [14] - 分析师预计AI将推动标普500指数2025年底升至7000点 [14] - 特斯拉Robotaxi和Optimus机器人业务被大摩看好,预计市场规模超汽车行业 [9]
马斯克深陷政治旋涡 特斯拉面临脱轨风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27
马斯克与特朗普关系恶化 - 马斯克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就职典礼上高调发言,但不到半年两人彻底反目成仇 [2] -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引发特朗普公开嘲讽,称其行为"荒谬"且"脱轨" [2] -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取消电动汽车联邦税收抵免,直接重创特斯拉市场竞争力 [4] "大而美"法案对特斯拉的影响 - 法案取消7500美元电动汽车联邦税收抵免,导致特斯拉面临12亿美元直接损失 [4][5] - 特斯拉股价单日暴跌5.4%,市值蒸发3900亿美元 [4] - 税收抵免政策终止将影响16万辆特斯拉美国销量,年利润损失9.6亿美元 [5] - 储能业务和光伏业务的联邦税收抵免取消,年利润损失2.4亿美元 [5] - 法案首次对电动汽车车主征收每年250美元使用税,打击消费者购车意愿 [5] - 取消"碳积分"交易使特斯拉失去重要利润来源,2015年以来累计收益超110亿美元 [5] 特斯拉全球销量持续下滑 - 2025年二季度交付量38.41万辆,同比下降13.5%,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6] - 上半年全球交付量72.08万辆,同比下降13% [6] - 欧洲市场5月销量同比大降27.9%,1-5月累计销量下降37.1%至75196辆 [6] - 美国市场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9%,二季度跌幅扩大至16.7% [7] - 中国市场上半年销量26.34万辆,同比下降5.4%,市占率从15%峰值萎缩至7.6% [7] 新兴业务进展受阻 - 人形机器人Optimus项目负责人离职,量产目标推迟至少两个月 [8] - 硬件存在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承载不足、电池续航有限等缺陷 [8] - Robotaxi试点运营期间发生多起异常驾驶事件,包括撞上静止车辆 [9] 资本市场反应 -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导致特斯拉股价单日下跌6.79%,市值蒸发680亿美元 [10] - 投资者担忧马斯克涉政分散公司精力,政治风险加剧 [10][11] - 分析师认为成立新党是充满政治风险的赌博,加剧市场不安情绪 [11]
特斯拉(TSLA.US)前总裁揭秘企业爆发临界点 40%客户依赖度成关键指标
智通财经· 2025-07-21 08:54
特斯拉的迅猛增长 - 特斯拉在Model3发布前后的关键时期实现了从20亿美元营收到200亿美元的扩张,仅用30个月 [1] - 前总裁乔恩·麦克尼尔强调这一扩张速度在企业中极为罕见 [1] 企业扩张方法论 - 评估扩张潜力的两个核心量化指标是产品市场契合度与市场进入策略成熟度 [1] - 产品市场契合度的基准是40%客户表示离不开产品,达到这一阈值才具备扩张条件 [1] - 突破性企业通常在客户接受度达到40%左右时实现爆发增长 [1] 客户终身价值与获客成本 - 当客户终身价值(LTV)与获客成本(CAC)比例达到4:1时,企业才具备规模化条件 [2] - 特斯拉Model3发布前通过迭代使核心用户依赖度突破临界点,上市后LTV/CAC比达到4.5倍 [2] - 麦克尼尔将这套方法论应用于其投资的下一代科技企业 [2] 麦克尼尔的创业背景 - 麦克尼尔是连续创业者,曾创办六家公司,并担任Lyft首席运营官 [1] - 离开特斯拉后创立风险投资机构DVx Ventures,孵化十余家初创企业 [1]
A股将迎来新变局?7月21日,牛市产生时机或一触即发
搜狐财经· 2025-07-21 02:42
中美贸易战影响 - 美国对中国进口的阳极石墨征收93.5%初步反倾销税,叠加其他税率后实际关税高达160% [1] - 160%关税导致每千瓦时电池成本增加7美元,韩国电池制造商利润可能被抹去1到2个季度 [1] - 单辆电动车电池成本将增加1000美元以上,叠加美国取消7500美元电动车补贴,电动车市场竞争力显著下降 [1] 上证指数走势预测 - 3555.22点是七月高点也是年内高点,上证指数可能跌破3400点 [3] - 美联储降息周期是牛市最大利好,去年九月千点大涨行情发生在美联储首次降息后几天 [3] A股市场短期表现 - 本周指数稳定在3500点以上,但成交量不足支撑强势市场,按平衡市应对 [5] - 下周初概念股可能活跃但核心股难买入,中字头或受刺激带动大盘上冲 [5] - 3600点以上需谨慎,目前以短线计划为主,中线需等待更好位置 [5] - 周三最低下探3483点形成"假破位",周五成交量放量330亿元至15935亿元,交投活跃支撑行情延续 [6] 市场整体趋势 - 本周A股反弹,三大指数周线均实现四连阳 [7]
多家外资机构中期策略出炉聚焦中国科技与消费板块
上海证券报· 2025-07-20 23:54
全球资金配置趋势 - 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股票在全球资金重新配置中显现出罕见的投资吸引力 [2] - 亚洲市场股价较发达市场存在大幅折让 估值差距叠加强劲流动性为长线投资者提供入场时机 [2] - 中国股市成为外资机构眼中的价值洼地 2024年经历波动但结构性优势凸显 [3] 外资机构投资方向 - 科技板块受益于AI创新和政策支持 消费板块依托本土品牌崛起与数字化升级 [2] - 投资者降低对美国大型科技股超配 转向估值更具吸引力的AI、能源转型、先进制造业及内需消费领域 [4] - 亚洲市场可发掘更多AI相关潜力公司 中国科技板块蕴含超额收益机会 [4] 中国科技板块具体机会 - AI应用普及、政府利好政策及DeepSeek突破带动企业需求增加 [4] - 在线游戏、云服务、在线旅行服务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头部公司被看好 [4] - 盈利增长预期强劲且估值合理 货币升值带来额外上行潜力 [4] 市场环境与催化剂 - 盈利拐点早期迹象出现 外资持股比例较低为国际投资者兴趣上升创造条件 [3] - 宏观风险逐渐消化 盈利增长预期趋于稳定 有利于挑选亚洲股票 [2] - 美元走弱环境下 亚洲市场流动性优势进一步凸显 [2]
前大众集团CEO掘金中国 一个小县城揽到了德国电动车生意
经济观察网· 2025-07-20 22:03
经济观察报记者 刘晓林 一家去年刚成立的县城小微企业,成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前全球CEO的创业合作伙伴——这则合资生意在5年前或许很难成立,但在 现下却自然而然达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众提前终止了迪斯的CEO任期,因此迪斯离开时拿到了不菲的补偿金,且大众仍需按合同继续付给他约定的年薪,其金额甚至高于现 任CEO。在如此丰沃的收入下,仍退而不休,迪斯对电动车的热衷可见一斑。 "在我中心撮合推动下,(德国)Sun Venture与华锐动能科技(丽水)有限公司(简称华锐动能)在华合资,以整合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欧洲市场资源,开展 轻型电动车的设计、采购及出口业务,力争成为全球轻型电动车领域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6月底,作为中德间的国家级双向投资促进平台的中国国际投 资促进中心(德国)发布了这一消息时,外界对这两家无名公司的合作何以如此高调是有所好奇的。 "是的,预期是三年后出口额要破亿元",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该县投资促进中心相关人士日前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华锐动能去年落户该县,这起 合作由政府部门主导促成,也是缙云县立足产业特长争取到的机会。据悉,在短途交通工具的出口方面,永武缙(永康、武义、缙云)三个毗 ...
比亚迪入股的「挚达科技」再次递表,上市前估值约30亿
新浪财经· 2025-07-20 18:48
上市计划 - 挚达科技于2025年7月18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申万宏源[1] - 公司曾于2022年底尝试在A股上市,但因审核过程及市况选择终止[1] 公司概况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电车充电桩提供商,2024年收入5.9亿元,净亏损2.4亿元,2025年前3月收入2.2亿元,净亏损0.2亿[1] - 按往绩记录期间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量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1] - 公司全球已累计出货130万台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中国累计出货120万台[1] - 中国市场占有率达15.6%[1] 业务模式 - 销售产品占比从2022年的58.5%降至2025年前3月的67.0%[1] - 提供服务占比从2022年的41.5%降至2025年前3月的33.0%[1] - 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充电桩服务网络,覆盖全国超过360个城市,完成130万次安装及售后服务工作[1] - 公司产品和服务已覆盖8个国家,包括泰国等[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7亿元、6.7亿元、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73%[4]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1.4亿元、1.4亿元、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04%[4]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0.3亿元、-0.4亿元、-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67%[4]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3亿元、-0.6亿元、-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6.28%[4] - 毛利率从2022年的20.38%降至2024年的14.93%,2025年前3月为16.48%[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0.68亿,账上现金1.46亿[6] 行业前景 - 预计到2028年全球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市场总收入将达到476亿元,2023-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2.2%[7] - 中国、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中东及东南亚市场预计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6.2%、30.8%、39.7%、93.1%、66.5%及113.6%[7] 行业地位 - 按中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量及销售额计,公司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5.6%及11.8%[10] - 前五大公司在中国市场合计份额为56.3%[11] 管理团队 - 黄志明博士担任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体战略规划[13] - 李欣瑞先生担任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负责投融资、证券和法律事务[13] - 曹光宇博士担任执行总裁,负责营销、销售、硬件及产品服务[13] - 罗韬女士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负责数字化开发及管理[13] 股东结构 - 黄志明博士直接持股28.18%,员工激励平台合计持股19.85%,控股股东集团合计持股48.03%[14] - 金通资本持股9.66%,荆州智达持股8.78%,国电投持股7.80%,中鼎股份持股7.72%,比亚迪持股3.5%[14] 融资历程 - 上市前经历多轮融资,累计融资约5.75亿元人民币[16] - 2024年11月26日完成E轮最新融资,每股成本为55.21元,上市前估值约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