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

搜索文档
企业添动力就业有底气(经济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0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 1至4月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 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低于调控目标 [1] - 中小微企业吸纳八成以上就业人数 其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 [1] 稳就业政策效果显著 - 累计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超6400亿元 帮助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530多万个 [1] - 一季度向58 8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资金35 2亿元 [1] 新就业形态持续涌现 - 滴滴网约车4月至5月底招募新司机超77万人 [1] - 快手计划未来3年培养网络主播等新兴岗位人才1000万名 [1] 企业培训助力员工成长 - 企业培训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近万亿元 [2] - 美的集团通过"三级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多元培训课程和项目 [2] - 传化集团每年培养技能人才超3500人次 推动产业工人向工程师转型 [2] 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行动 - "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 [2]
谁能低估日拱一卒的公司呢?
搜狐财经· 2025-06-08 20:01
核心观点 - 滴滴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稳健,核心平台订单量达42.47亿单,同比增长13.4%,GTV为1016亿元,同比增长13.5%,净利润2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9亿元,显著超出市场预期 [4] - 国内业务订单量增长但客单价下降,国际业务高速增长且亏损收窄,成为公司业绩亮点 [6][9][10] - 公司通过补贴策略巩固国内市场份额,同时依靠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率提升实现国际业务减亏 [7][12] 国内业务表现 - 中国出行业务订单量32.58亿单,日均单量3620万单,同比增长10.3%,GTV为780亿元,同比增长9.3% [5][6] - 国内出行业务收入480.22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低于GTV增速,表明补贴力度加大 [7] - 国内年活跃司机从2021年3月的1300万增长至2023年3月的1900万,增幅近50%,但订单量增长滞后导致司机平均订单减少 [7] 国际业务表现 - 国际业务订单量9.89亿单,日均单量1099万单,同比增长24.9%,GTV为236亿元,同比增长27.9% [9] - 国际业务收入31.48亿元,同比增长29.4%,客单价上涨显示竞争环境优于国内 [9] - 国际业务经调整EBITDA亏损1.76亿元,同比收窄44%,亏损率首次降至1%以下,部分板块已实现盈利 [10][11] 财务与战略 - 公司账面资金达557亿元,较上季度末的536亿元进一步增加 [12] - 国内业务以稳为主,通过补贴维持市场份额,国际业务成为增长新引擎 [8][12] - 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率提升是国际业务减亏的关键,整体经营支出占比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至15.36% [12]
美团无人机香港首条运营航线开航|首席资讯日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08 11:56
美团无人机香港首航 - 美团无人机首条常态化航线在香港科学园至马鞍山海滨长廊投入运营,采用"跨海+公园"场景[1] - 航线配送效率提升7倍,已有香港麦当劳、必胜客等商户接入服务[1][2] - 计划以香港科学园为起点,逐步开通至马鞍山居民小区等无人机空投柜航线[1] 佳禾食品与幸运咖合作 - 佳禾食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领域,蜜雪冰城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是其重要客户之一[3] AI多模态发展 - 大模型正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交互,多模态有望在2025年迎来规模化落地拐点[4] - 数据集共享成为开源协作的关键[4] 滴滴高温补贴 - 滴滴将在全国近300个城市发放超6亿元高温补贴,覆盖北京、上海等12个重点城市[5] - 补贴将在暑期3个月持续发放[5][6] 波音对华交付重启 - 波音737MAX飞机从西雅图飞往中国,为4月以来首次恢复对华交付[7] - 该飞机原为舟山工厂待交付的新飞机,4月曾被退回美国[7] 黄金价格波动 - 老庙黄金足金饰品价格跌至999元/克,较前一日下跌9元/克,2天累计下跌17元[8][9] 特斯拉人事变动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工程主管米兰・科瓦奇离职,由自动驾驶负责人阿肖克・埃卢斯瓦米接手[10] 白象食品产品更名 - 白象食品将原"多半"系列更名为"面饼120克","多一半"系列更名为"面饼110克"[11] - 本月内将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后续终止使用原产品名[11][12] 特朗普与特斯拉 - 特朗普考虑出售或赠送其购买的红色特斯拉,该车原为白宫拍照活动使用[13] - 特朗普称马斯克是"一个失去理智的人",双方关系破裂[13][14] 江苏公积金政策 - 江苏省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15] - 加大租房以及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等提取住房公积金支持力度[15] 比亚迪行业倡议 - 比亚迪李云飞呼吁汽车行业比技术、拼产品,拒绝夸大宣传和恶意竞争[16] 汽车市场动态 - 新车价格战持续,可能抑制二手车市场活跃度[17] - 5月二手车源量显出疲态,行业需调整增长预期[17]
平台企业加快数字技术更新迭代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不断完善
央广网· 2025-06-07 09:39
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 - 平台企业加速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并开拓新业态新场景,推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1] - 我国网约配送员已超1200万,外卖骑手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城,成为重要就业渠道[1] 平台企业就业支持举措 - 货拉拉启动2025年"全民就业季",提供65万个灵活就业岗位(司机、搬家小哥、跑腿骑手等),优化接单与收入分配公平性[1] - 滴滴4月以来全国招募新司机超77万,其中广东、福建等6省市占28万,同步增加司机补贴与福利保障投入[1] 劳动者权益保障进展 - 国家将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省份扩至17个,多家平台试点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1] - 美团已为近700万骑手缴纳职业伤害保障,计划为全国全职/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福建泉州、江苏南通为首批试点城区[2]
滴滴2025年Q1业绩亮眼,国际业务高速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6-06 18:20
运营数据 - 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达1016亿元人民币,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3.5% [1][2] - 中国出行市场交易额7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 [1][2] - 国际业务交易额236亿元人民币,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7.9% [1][2] - 核心平台总订单量42.47亿单,同比增长13.4% [1][2] - 中国出行业务订单量32.58亿单,同比增长10.3% [1][2] - 国际业务订单量9.89亿单,同比增长24.9% [1][2] - 中国出行业务日均订单3620万单,国际业务日均1099万单 [2] 财务表现 - 净利润24亿元人民币 [2] - 经调整后净利润29亿元人民币 [2] - 国际业务亏损收窄,出行业务实现经调整息税摊销前盈利 [2] - 经调整EBITDA 30.81亿元人民币 [1] - 中国出行业务经调整EBITA 31.27亿元人民币 [1] - 国际业务经调整EBITA亏损1.76亿元人民币 [1] 业务拓展 - 国际业务覆盖拉美、亚太和非洲等14个国家和地区 [2] - 在海外探索外卖、金融等多元化服务 [2] - 已在9个国家超过1200个城市开通海外打车服务 [2] - 推出海外包车服务,覆盖11个国家26个热门旅游城市 [3] 战略方向 - 深化本地化服务,加大全球投入 [3] - 推动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3] - 创始人表示出行市场展现强劲活力,国内外业务均实现稳步增长 [3]
滴滴(DIDIY.US):2025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3.57亿元 同比增长188.14%
智通财经网· 2025-06-06 14:14
财务业绩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为532.6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90.72亿元增长8.5% [1] - 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3.57亿元,上年同期为8.18亿元,同比增长188.14% [1] - 经调整净利润28.94亿元,上年同期为13.44亿元,同比增长115.33% [1] - 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达1016亿元,固定汇率下较去年同期增长13.5% [1] 业务表现 - 核心平台订单量为42.47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13.4% [1] - 中国出行总订单量为32.58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10.3%,日均单量达3620万单 [1] - 国际业务总订单量为9.89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24.9%,日均单量达1099万单 [1] - 中国出行GTV为78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 [1] - 国际业务GTV为236亿元,固定汇率下较去年同期增长27.9% [1] 上市动态 - 公司曾于2021年6月30日在美国纽约所挂牌上市,后于2022年6月10日从纽交所退市,转至场外市场交易 [2] - 去年6月曾传出寻求2025年在香港上市,但公司表示未有明确IPO时间表 [2] - 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2]
反内卷语境下重读资本周期:资本周期:经典案例和新思考
国信证券· 2025-06-06 13:10
核心观点 - 资本周期分析框架通过供给端指标预判行业变化,为投资者把握市场节奏提供有效工具,投资实践中应重点监测企业资本开支与盈利数据匹配度,判断行业是否过度投资,当行业资本开支持续增加而盈利前景不明朗时,应降低相关行业配置比例,当行业经历充分出清、资本开支降至低位而盈利开始企稳时,是逆势布局良机 [1] -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决定投资策略差异化选择,二次成长企业往往比初次成长公司提供更佳风险收益比,可筛选经历完整周期调整、估值回归合理区间且展现新增长动能的公司构建投资组合 [1] - 投资者应在资本扩张高峰期保持警惕,在行业低谷期寻找具备复苏潜力的优质标的,同时要规避传统行业颠覆风险,把握新兴技术带来的结构性机会,采用“避险 + 进攻”组合策略获取长期稳健回报 [2] - 资本市场行为是判断行业周期的重要指标,投资者应逆向思考,警惕融资活动高峰期的泡沫陷阱,在行业低谷期布局 [3] 资本周期:原理演变与框架更迭 国信策略团队“资本周期”框架体系变迁历程 - 第一阶段初步构建资本周期框架,通过 NP - FCFF 和 CAPEX / D&A 两个指标分析行业资本周期,理解行业内资本配置变化对未来回报的影响 [11] - 第二阶段扩展与补充资本周期框架,引入 HHI 衡量行业集中度,考虑 IPO 和并购重组数量,引入 ROE 预期差概念作为辅助验证工具 [11] - 第三阶段深化资本周期框架的应用,提出基于该框架的行业比较策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并提出不同市场环境下调整投资策略的建议 [11] 从“资本账户”到“资本回报”:钱塞勒的资本周期体系心路历程回溯 - 《资本回报》是《资本账户》的续集,深化了资本周期理论的应用,扩展到多个领域,强调管理层资本配置能力的重要性,引入行为金融学元素 [14] - 钱塞勒的其他专著揭示了他对低利率环境下流动性过度宽松带来的投机膨胀行为的深刻理解,如《时间的价值》关注利率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魔鬼带走最后一个》回顾金融投机历史 [17][18] 盈利中枢下行与资本周期逆势扩张 - 2021 年以来 A 股实体企业资本周期脱离宏观经济周期,资本开支单边向上,与制造业投资方向趋同,在盈利未扩张前景下扩张资本开支会带来供需错配和产能扩张现象 [26] - 马拉松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账户和资本回报理论分析中提到的多个财务指标对长期股价有影响,资本周期原作者通过欧美企业定性分析展示周期规律,包括周期长度、财务指标匹配验证和行业细分等 [26][29] - 盈利指标需在中长期视角下审视与经济周期的协同关系,更贴近中长周期维度,如亚马逊虽早期估值和盈利数据不佳,但因多种优势被长期投资者喜爱 [31][33] 资本周期:世纪交替的海外电信行业案例 80 - 90 年代欧美电信行业发展历程 - 经历起步、竞争、内卷、出清和行业整合阶段,起步阶段行业由垄断企业控制,盈利依赖固定电话服务,竞争阶段市场引入竞争,内卷阶段产能堆积、泡沫出现,出清阶段企业倒闭、市场回归理性,行业整合阶段形成大型跨国公司 [48][49] - 1980 - 2000 年间,美股电信行业市值占比、公司数量占比和平均市值大幅增长,高光时刻源于反垄断分拆、移动通信技术革命和互联网兴起等因素,但 2000 年后行业急剧下滑 [52] - 2000 - 2023 年间,电信行业市值占比和公司数量占比下降,但平均市值上升,反映行业结构性重组与竞争格局转变,从基础设施竞争转向服务与内容竞争 [53] 欧美电信行业由盛转衰的信号和历程 - 1984 年美国司法部拆分 AT&T 和 1996 年美国通过《电信法案》推动电信业从传统公用事业模式转向竞争性市场,但 2000 年前后行业泡沫显现,随后进入出清与整合阶段 [56][57] - 电信行业资本周期分析显示,大规模资本投入和新竞争者涌入会导致供应扎堆,投资者应警惕,行业在繁荣转向萧条后需经历整合期 [59] - 欧洲电信行业因垄断管制放宽和美国技术发展盈利增长,吸引竞争者进入市场,导致产能投放和价格战,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结构,难以获得超额利润 [60]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铁矿石行业案例 - 2000 - 2011 年间,全球铁矿石行业经历超级周期,中国经济增长推动需求激增,价格大幅上涨,吸引大量资本涌入,扩大产能,但随后需求增速减缓,价格下跌,矿业公司盈利能力受影响 [62][64] - 2016 - 2021 年的超级周期是一次性脉冲,铁矿石相关企业因上一轮过度开支有疤痕效应,产能扩张较为谨慎 [64] 新技术的创造性毁灭加速资本周期更迭 - 新旧技术交替或原材料变更会使传统产业需求下降、供给堆积,如德国建筑业 PVC 塑料替代铜管、数码摄影冲击传统胶片行业、可再生能源挑战化石燃料等案例 [70][73][76] - 传统产业和企业若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进行战略调整,易陷入投资过度和经营困境,导致资源浪费和企业衰败 [76] 透过资本市场行为审视资本周期 - 海外资本市场活动如并购重组和 IPO 对资本周期影响深远且具顺周期属性,投资者应关注其背后逻辑,在行业高峰期警惕风险,低谷期寻找复苏机会 [77] - IPO 和并购重组等投资银行行为可能加大资本供给过度,对股价表现产生双向影响,如科技股泡沫和电信业泡沫时期 [77][79] - 回购和分红等利好资本行为对股价有积极影响,如 IBM、苹果、微软等公司通过回购提高每股收益,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82][84] 国内案例:从“网约车”到“外卖”的竞争 - 2015 - 2024 年间,网上外卖和网约车行业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显著增长,经历快速增长期和疫情影响波动,近三年增速放缓但仍稳健增长,随之出现供需结构不平衡现象 [87] - 光伏和电力设备行业呈现高度竞争化趋势,过度资本开支挤压行业利润,光伏设备行业集中度下降,电力设备行业资本开支维持高位,行业利润率承压 [90] - 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应聚焦微笑曲线两端,投资策略关注构建技术壁垒的企业或渠道龙头,新消费遵循独立逻辑,传统消费向大众消费品领域转型 [92] 结论:资本周期新思考 - 2025 年以来各方积极抵制“内卷式”竞争,国家部门发文规范市场、强化监管,行业协会发出倡议,有助于稳定价格、恢复盈利韧性 [94]
滴滴挺稳的:订单量双位数增长,海外业务表现亮眼
搜狐财经· 2025-06-06 11:31
核心业务表现 - 公司第一季度核心平台订单量达42.47亿单,同比增长13.4% [3] - 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达1016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13.5% [5] - 中国出行业务总订单量32.58亿单,同比增长10.3%,日均订单量3620万单创历史新高 [6] 国际业务发展 - 国际业务订单量9.89亿单,同比增长24.9%,GTV达236亿元(固定汇率下增长27.9%) [7] - 业务覆盖14个国家,在9个国家1200多个城市上线海外打车服务,新增11国26城包车服务 [7] - 公司宣布将加大全球投入促进当地业务和生态发展 [7] 财务改善情况 - 国际业务经调整EBITA亏损1.76亿元,同比减亏44%,海外出行业务已实现盈利 [8] - 整体经调整EBITA利润达31亿元 [8] - 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低于GTV增速5个百分点 [8] 运营策略 - 公司持续压低变现率,保持谨慎的降本增效政策 [8][10] - 收入成本和其他费用支出增速低于交易量和收入增长 [10]
平台经济稳就业显效 网约车灵活岗位惠及千万司机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55
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 - 全国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达8400万人 占职工总数21% [1] - 平台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 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滴滴平台追加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稳就业促消费" 其中10亿元直接提升司机收入 10亿元用于乘客补贴刺激消费 [3] 平台经济就业转型案例 - 技术工人陈军从制造业转型网约车司机 月收入最高达万元 平台新手奖励和指导措施帮助快速适应角色 [2] - 全职主妇晁小霞通过网约车工作重建社交能力 平台数据显示此类"特殊转型"司机逐年增多 [4] - 平台针对失业蓝领和特殊人群降低入行门槛 加大无车司机和女性司机招募力度 提供租车购车支持 [4] 平台就业生态建设举措 - 打造透明账单体系 通过补贴/免佣/收入保底/流水加速奖励等方式提升司机收入稳定性 [6] - 设立节假日专项补贴和司机福利站 推出新司机百元现金奖和75折能源优惠等三大权益 [6] - 完善申诉机制和"顺心补贴"措施 联合高校举办校企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 [4][6] 平台经济带动消费联动 - 通过发放出行券包/推出"彩蛋车"/设置"滴滴车站"/组建保障车队等方式链接文旅消费 [3] - 从需求侧刺激消费活力 形成"促消费-稳收入-保就业"的正向循环机制 [3]
混战的印尼网约车市场:出海者的差异化生存法则
钛媒体APP· 2025-06-06 08:27
印尼网约车市场竞争格局 - 印尼网约车市场呈现四强竞争格局,包括Grab、Gojek、Blue Bird和Maxim,其中Grab与Gojek合计占据超90%市场份额,但Blue Bird和Maxim仍保持显著增长[1][3] - 相较于中国市场的稳定,印尼网约车市场竞争焦灼,传统出租车公司Blue Bird实现超过10%的增长[1] - 机场是重要竞争场景,各公司提供15%-20%折扣吸引乘客,但无中国式疯狂抢客现象[1] Grab与Gojek业务概况 - Grab是东南亚最大跨区域超级应用平台,业务涵盖网约车、外卖、数字支付及金融服务,覆盖东南亚八国,在除印尼外多数市场占主导地位[3] - Gojek是印尼本土霸主,从摩托叫车服务起家,构建涵盖网约车、外卖、快递、支付的生态闭环,在印尼占据网约车55%、外卖70%的市场份额[3] - Gojek的70%订单来自摩托车服务,通过高频生活场景绑定与下沉市场渗透保持优势[3] Blue Bird转型策略与业绩 - Blue Bird通过高端化转型、政企合作与数字化升级应对网约车冲击,2023年核心出租车业务营收2.95亿美元(占集团总营收56.7%),同比增长23.2%[4] - 2024年目标营收3.36亿美元(预计同比增长13.96%),2025年Q1收入保持4.1%增长且持续盈利[4] - APP注册用户600万(较2023年增长20%),贡献总订单量75%(2023年为65%),月活用户150万,约为Grab印尼打车业务的12.5%[4] Blue Bird运营优势 - 车辆响应速度更快(7-8分钟 vs Grab/Gojek的30分钟),价格持平甚至更低,提供一口价服务[5] - 高端品牌Silver Bird在雅加达高端商务用车领域占比超40%[5] - 司机管理规范(统一车辆/着装/英语能力),强制履约机制提升服务可靠性[5] - 司机保障制度完善(日收入低于88元不抽成+绩效奖金+燃油折扣+低价宿舍)[6] Maxim市场策略 - Maxim专注下沉市场,重点布局二三线城市(如万隆、巨港等),填补网约车渗透率不足15%的市场空白[8][10] - 运营策略灵活:司机加入门槛低,平台抽佣10-15%(低于Grab的20%),价格较竞对低15-20%[10] - 2024年用户乘车总时长同比增长30%,APP月活约50-100万且保持高速增长[10] 行业前景与特点 - 2025年印尼网约车市场规模预计31.3亿美元,2030年将达47.8亿美元(CAGR 8.8%)[11] - 大雅加达地区集中70%交易量,但二三线城市渗透率不足15%,市场空间广阔[11] -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Maxim主攻下沉市场、Gojek强化生态闭环、Grab保持区域优势、Blue Bird专注高端转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