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

搜索文档
北京绿色产业博览会构筑未来城市样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21:38
博览会概况 - 2025北京绿色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 集中展示北京市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 [1] - 博览会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共有78家机构和企业参展 [1] - 设置了绿色发展会客厅 零碳园区方案馆和"感知绿色"互动体验区3大特色区域共5大空间布局 [1]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成果 - 北京城市副中心展示了构建智能舒适的绿色建筑 建设便捷畅达的绿色交通 打造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等示范成果 [1] - 在绿色能源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 打造了从智能电网到零碳园区 从光伏到地热能建筑的绿色发展标杆 [1] - 实现市行政办公区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100%绿电覆盖 [1] 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 零碳园区方案馆依托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零碳园区"解决方案综合体的32家生态伙伴 [2] - 精选了共10家单位集成园区低碳零碳发展应用方案以及示范案例 [2] - 涵盖绿色电力供应 新型配电网与微电网"源网荷储"示范 余电余热储能利用 数字孪生能源管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 [2] 北京绿色交易所动态 - 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主体 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 [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于9月22日揭牌成立 [3] - 北京绿色交易所是生态环境部授权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运行和管理机构 也是北京市碳排放权试点交易平台 [3]
人行张蓓:转型金融试点贷款破600亿,精准滴灌城市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9:30
绿色金融标准统一与升级 - 2025年6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除股票外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界定标准,包括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 [2] - 新版目录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新增绿色消费一级分类,重点支持绿色汽车、低碳建筑等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活动 [2] - 目录拓展绿色贸易一级分类,重点支持高效节能装备贸易、先进环保装备贸易等七个领域,并精准对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需求,剔除了煤炭清洁利用等化石能源相关内容 [2] 转型金融试点进展与成效 - 首批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在试点地区试用,金融机构基于标准丰富了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碳足迹挂钩贷款 [4] - 试点地区转型主体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升,部分地区为转型主体制定了转型规划编制手册或披露模板,同时激励措施不断完善,上海将符合条件的转型贷款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 [4] - 数字技术赋能转型金融实践,例如河北搭建转型金融数字化平台,重庆将农业转型金融标准嵌入企业碳账户系统,贵州制作了转型金融业务小程序 [5] - 截至2025年7月底,试点地区转型贷款规模超过600亿元,并滚动开展第二批航运、化工、有色金属等七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制 [6] 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创新 - 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启动试用,该目录充分对标国际标准并考虑中国实际,单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国际热点概念 [7][8] - 目录注重与现有绿色金融标准衔接,直接吸纳现有标准中针对性强的生物多样性活动,并构建了与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的映射表以降低落地成本 [10] - 采用“目录列示+原则引导+负面约束”的立体化标准体系,并建立“漂绿”“洗绿”惩戒机制,同时明确生物多样性经济活动应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如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风险预防原则等 [10][11] - 目录建立动态调整原则,将根据政策变动、实践反馈和国际标准制定情况定期更新,以增强与其他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的互操作性 [12]
全市每3度电就有近1度是绿电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2:24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市在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已初步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1] - 通过构建全链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培育绿色产业,推动绿色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市场应用 [2][3] - 金融支持力度强劲,绿色贷款和债券为绿色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4] - 未来将围绕五大方面实施标杆引领工程,以更高标准加快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5][6] 绿色技术创新 - 全市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达6.7万件,年均增速达14.6% [2] - 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近200家,成为聚集创新资源和推动技术迭代的核心阵地 [2]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揭牌,致力于建设国内引领性、国际影响力的市场化绿色技术交易平台 [2] - 首批6项绿色技术交易现场签约,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2] - 未来将培育一批氢能、储能、合成生物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 [6] 绿色产业发展 - 北京市加快发展先进能源、合成生物等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 [3] - 绿电利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每3度电中有近1度为绿电 [3] - 加快推动11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实施 [3] - 国内首个新蛋白科技创新基地落地丰台并投入使用,平谷农业中关村可持续蛋白研究中心同步设立 [3] - 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保有量超过119万辆,为"十三五"时期末的近三倍 [3] - 全市累计认定高端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领域首台(套)产品58个 [3] - 未来将着力加强先进能源、合成生物、可持续蛋白等产业的创新发展 [6] 区域协同与政策支持 - 城市副中心出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通过城市更新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 [5] - 平谷区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替代蛋白产业集群 [5] - 经开区实施科技强绿等五大行动,对40项措施给予补贴奖励 [5] - 房山区着力培育发展七大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区 [5] - 东城、西城、朝阳、昌平、怀柔等区也研究形成了绿色经济实施方案或专项政策 [5] - 未来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与河北雄安新区、天津生态城的合作联动 [6] 绿色金融与市场机制 - 北京绿色交易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交易启动,截至8月底累计成交271万吨,累计成交额2.3亿元 [4] - 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近2.4万亿元 [4] - 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超过9100亿元 [4] 未来发展规划 - 围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绿色文化涵育、绿色合作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实施标杆引领工程 [5][6] - 在绿色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将加快能源和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能源系统 [6] - 在绿色文化涵育方面,将加快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大中小幼绿色低碳教育体系 [6] - 在绿色合作方面,将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6]
王信:以统一全面标准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1:28
南方财经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李宜馨 广州报道 一、重点关注 1、央行王信:以统一全面的标准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发文对新近发布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进行深 入解读。王信指出,2025版《目录》统一了各类金融产品的界定标准,覆盖绿色消费与绿色贸易等新增 领域,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新版《目录》精准对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需求,剔除煤炭清 洁利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并对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低碳经济活动进行标注,为绿色贷款、绿 色债券及碳中和金融产品提供依据。王信认为,未来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包括加快转型金融 标准制定与应用,推动钢铁、煤电、建材、农业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以及研制专门的《生物多样性金 融目录》,提升金融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王信的解读为市场参与方提供了指导,体现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 版)》在引导绿色资金流向、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的重要意义。该政策将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绿 色低碳发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绿色金融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央财绿金论坛发 ...
不止信贷!绿色金融新十年,数字技术成关键变量
北京商报· 2025-09-22 18: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金融历经十年发展,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且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当前发展焦点转向政策标准统一与国际协同、精准匹配产业转型金融需求、以及数字技术赋能[1] - 绿色金融发展面临产业转型的系统性、技术性、经济性挑战,以及转型金融标准覆盖面小等瓶颈,需通过政策完善、金融创新和国际合作来应对[4][6][8] - 以AI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驱动,通过提升绿色资产的可信度和可评估性,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为绿色金融打开新空间[9][10][11] 政策体系与标准建设 - 中国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新增绿色消费和绿色贸易门类,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3] - 加快转型金融标准制定,钢铁等四大行业标准在部分地区试用,已发放转型贷款超600亿元,并滚动研制第二批7个行业标准[3] - 启动《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建立目录列示、原则引导、负面约束的立体化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3] - 2025年2月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丰富了资本市场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4] -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指引实施后,2024年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超过45%,近3年披露家数年增15%[4] 产业发展与金融需求 - 能源央企通过扩绿、提质、增新三大举措践行双碳目标,例如在西北沙戈荒基地牵头开发总装机规模近6000万千瓦的项目[6] - 产业转型面临系统性挑战,如西北新能源基地本地消纳能力有限,电力外送需求与电网建设不同步,新能源并网需火电频繁启停兜底[6] - 面临技术性挑战,包括储能技术路线多样、氢氨醇能量转换路线需探索、发电与用电平衡技术待突破[6] - 面临经济性挑战,部分能源项目成本高、收益不确定,若无法达到合理收益率则难以持续[6] - 企业核心诉求是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的融资服务,需要快速响应的融资支持和量身定制的产品,希望金融机构更关注项目可行性而非单纯依赖股东担保[7] 金融机构实践与创新 - 中信证券2024年完成517亿元绿色债券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碳中和债券、低碳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并推动清洁能源公募REITs上市[7] - 金融机构行动关键在于围绕企业需求,打造全生态、全产业链的境内外一体化金融方案[7] - 汇丰银行通过内部制度能力建设、赋能企业制定转型规划、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来应对转型金融挑战,并开展净零转型计划、客户评估与创新气候解决方案[8] 数字技术赋能 - AI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环境效益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解决方案,破解绿色识别、度量和核证的核心痛点[9] - 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契合绿色资产可信化需求,可将光伏电站、储能设备、碳资产等底层资产数据上链[10] - 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实现高精度发电量和电价预测,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并为未来收益提供可靠测算依据,例如能源AI大模型2.0[10] - 数字技术推动信用机制从主体信用向资产信用转变,使金融机构评估重点从母公司实力转向项目本身盈利能力[10][11] - 针对光伏行业平价时代和场景碎片化特点,需基于数字技术构建新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如灵活融资租赁、收益权共享以激活长尾市场[11]
十位先锋获颁2025“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物”
新京报· 2025-09-22 14:23
十位榜样人物的事迹涵盖绿色发展多个关键领域:徐伟、李莹莹、綦玖竑等绿色技术创新先锋,分别在 绿色建筑、新蛋白生物研发制造、绿色金融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转化应用,为绿色发展筑牢技术根 基;马兰、张剑辉、刘波等绿色产业实践者,深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型储能系统集成、合成生物 技术赛道,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皮猛、李文宇等城市治理参与者,通过研发运营固体废物 处理系统、推进温榆河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与市民绿色福祉;柳学信搭建环境社会治 理(ESG)推广体系,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蓝艳主笔《"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等政策研 究报告,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落户北京。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9月22日,2025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举行,2025"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物"名单正式 发布,徐伟、李莹莹等十位深耕绿色发展领域的优秀代表获此殊荣。他们既有技术突破者、产业革新 者、城市建设者,也有绿色价值传播者、全球合作推动者。 本次评选活动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承办。据悉,"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 物"选树宣传活动是首次举办,未来将每年组织评选"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物"。 评 ...
金融赋能 绘绿成卷
证券日报· 2025-09-22 07:21
双碳目标与资金需求 -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1] - 2024年至2030年减缓气候变化资金需求达25.2万亿元 年均3.6万亿元 [2] - 2031年至2060年总资金需求规模达243万亿元 年均8.1万亿元 [2] 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 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配套文件细化金融机构操作路径 [3] - 2021年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统一标准并剔除化石能源项目 [4] - 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优惠利率引导信贷流向新能源领域 [5] 绿色信贷发展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 [6] - 较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新增5.35万亿元 [6] - 资金用于火电机组改造、循环经济体系和园区低碳化升级 [6] 绿色债券创新 - 新能源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券用于光伏和风电场建设 [7] - 高耗能企业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将利率与减排目标绑定 [7] - 金华轨交发行4亿元碳中和债券 年减排二氧化碳50564.35吨 [7] 股权融资与碳市场 -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整合 [8]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7.15亿吨 成交额490.40亿元 [9] - CCER市场已登记23个项目 核证减排量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9] 现存挑战 - 资金供需匹配精度不足 部分项目难对接金融资源 [11] - 环境风险量化评估工具缺乏 制约高碳转型领域投入 [11] - 碳市场与绿色信贷债券联动不足 衍生工具创新滞后 [11] 未来发展重点 - 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覆盖初创期和转型期企业 [12] - 加强国际减排量互认机制建设 提升碳市场国际地位 [12] - 推动CCER标准体系国际化并抢占新兴领域标准话语权 [12]
绿色金融新十年 锚定全球治理与产业转型
北京商报· 2025-09-22 00:0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在界定标准、激励机制、产品规模和国 际合作等领域相对领先;但在可持续披露准则落地、碳市场的流动性和金融属性、ESG资管和气候风险 分析管理等方面仍有不足。尤其在转型金融方面,虽已起步,还面临标准覆盖面小、企业编制转型计划 的能力缺乏等瓶颈。 2014年,人民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十年来,绿色金融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和质量跃迁式增长,已 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迈向新的十年,发展绿色金 融的焦点亦悄然变化。 在近日举办的"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政策标准的统一 与国际协同、产业转型需求与金融供给,成为嘉宾热议的绿色金融发展核心方向。 绿色金融标准持续完善 "发展绿色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凸显行动紧迫性,绿色金融已成经 济绿色转型核心工具,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不断创新,国际合作需求凸显。"中央财经委员会 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表示。 历经十年发展,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产品创新成果丰硕,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且国际合 作成果丰硕,为全球提供 ...
中央财经大学“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在京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9-21 16:23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主办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十周年年会 论坛于9月20日举行[1] - 论坛聚焦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和产业绿色转型赋能等核心议题 在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的关键节点举办[1] 绿色金融实践与全球治理贡献 - 中国绿色金融实践为全球绿色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包括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1] - 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转型金融推动高碳行业高质量发展[1]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举措 -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与融资发展[1] -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鼓励开发绿色主题公募基金 支持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的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注册[1] - 发挥期货市场作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1] 研究院未来发展方向 - 研究院将围绕政策理论研究 成果转化实践和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深耕[2] - 为中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财智慧[2]
“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中国证券报· 2025-09-20 04:18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 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1]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1]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全国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1] - 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 -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十四五"期间持续下降[2]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 - 北方地区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1] - "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1] - 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1] 绿色金融支持 - "十四五"以来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获得授信金额2164亿元 发放贷款764亿元[2] - 2024年建立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推介机制 首批项目贷款合同达143亿元[2]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3] - 地表水监测通过无人机自动采样耗时节约70%以上[3] - 分析测试环节"黑灯实验室"效率相对人工提升8倍以上[3] - 监测站点运行维护频次由每周1次减少到每月1次 人工参与度降低70%以上[3]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4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智能化改造[3] - 运用声纹智能识别技术快速识别噪声来源类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