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化
icon
搜索文档
公布!5月韩国出口572.7亿!对美国出口100亿,对中国出口多少?
搜狐财经· 2025-06-01 17:00
韩国出口数据 - 2025年5月韩国出口额同比下降1.3%至572.7亿美元 进口额同比下降5.3%至503.3亿美元 贸易顺差69.4亿美元 [3] - 这是韩国自2025年1月以来时隔4个月再次出现出口萎缩 [3] 主要出口产品表现 - 汽车出口同比下降4.4%至62亿美元 [3] - 半导体出口同比增长21.2%至138亿美元 创历年同月最高纪录 [3] - 石油制品出口下降20.9%至36亿美元 石化产品出口下降20.8%至32亿美元 [3] 主要出口市场表现 - 对中国出口下降8.4%至104亿美元 [5] - 对美国出口下降8.1%至100亿美元 [5] 经济影响与政策应对 - 韩国央行将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1.5%下调至0.8% [5] - 韩国央行已宣布降息25个基点 并暗示可能进一步降息 [5][8]
石化民企龙头ESG报告出炉,恒力石化排放最高、增幅最大 | ESG信披洞察
新浪财经· 2025-05-31 16:23
石化行业碳排放现状 - 2022年中国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达14亿吨,占工业碳排放量的18%、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2% [1] - 四大民营石化企业(恒力石化、东方盛虹、荣盛石化、恒逸石化)均披露2024年ESG报告,其中荣盛石化和恒力石化报告篇幅最长(95页、94页),东方盛虹和恒逸石化较短(77页、73页) [1] - 四家企业均完整披露范围一(直接排放)和范围二(外购能源间接排放)温室气体数据 [1][3] 企业碳排放数据对比 - 恒力石化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539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范围一4720万吨、范围二672万吨),同比上涨64%,增幅居首 [4] - 范围一上涨51%与产能扩张相关,例如年产40万吨高性能特种工业丝项目达产 [4] - 范围二上涨3倍多,因外购电力从431 7万兆瓦时增至545 6万兆瓦时(+26 4%) [4][5] - 东方盛虹排放总量3010万吨(范围一1581万吨、范围二1429万吨),同比上涨28% [4][5] - 荣盛石化排放总量2939万吨(范围一2641万吨、范围二298万吨),同比微增1 1% [4][5] - 恒逸石化是唯一排放下降企业,总量794万吨(范围一613万吨、范围二181万吨),同比下降1 9% [4][5] 环保投入与废弃物管理 - 东方盛虹环保投入最高(18 4亿元),其次为恒逸石化(4亿元)、恒力石化(3 75亿元)、荣盛石化(2 7亿元) [8] - 危险废弃物产量:恒力石化14 8万吨、东方盛虹9 13万吨、恒逸石化437吨,荣盛石化有害废弃物33 7万吨 [8] - 废水排放量:恒力石化2630万吨、荣盛石化2925万吨,恒逸石化披露外排废水COD量589吨 [8] 碳减排技术措施 - 东方盛虹通过二氧化碳捕集与氢气反应生成绿色甲醇,用于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和光伏膜材料 [9] - 恒力石化通过停用尾气干燥系统、优化洗涤设施,年减排5035 72吨二氧化碳 [9] - 恒逸石化在文莱启动476MWp光伏项目,已完成48MWp设计及3 985MWp屋顶光伏安装 [9] - 荣盛石化子公司浙石化建成36万吨/年二氧化碳高价值利用产业链,年减排10 3万吨乙二醇尾气 [10]
最新报告:2060年我国工业碳排放将比今年下降约95%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8:17
中国工业碳中和目标与技术路径 - 2060年中国工业碳排放预计降至4.5亿吨,较2025年下降95% [1] - 原料替代与废物回收、电气化与清洁电力替代、氢能替代、CCUS四类技术贡献工业减排近80% [1] - 工业部门2022年碳排放含间接排放接近80亿吨,占全国总排放70% [2] 工业碳中和分阶段技术路径 - 2025-2035年:低碳流程技术大规模应用期,聚焦原料替代、废物回收和能效提升 [2] - 2035-2050年:工艺颠覆性技术爆发期,氢能、电气化耦合、清洁电力替代及CCUS技术重构工业体系 [2] - 2050-2060年:碳移除托底技术深度应用期,CCUS技术贡献度达24% [2] 重点行业技术应用与减排目标 钢铁行业 - 2060年粗钢产量预计降至7亿吨,短流程电炉钢、氢冶金、CCUS技术贡献度分别为50%、20%、24% [3] 水泥行业 - 2060年水泥熟料产量降至5亿吨,CCUS技术贡献超50%减排量 [3] 有色行业 - 2060年铝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废铝再生耦合清洁电力贡献50%减排量 [3] 石化与煤化工行业 - 石化行业CCUS技术2060年贡献23%减排量,煤化工行业CCUS普及度达50%-60% [3] 工业数字化与政策支持 - 工业数字化技术2030年渗透率提升至45%以上,2060年减排贡献达7% [3] - 2025-2060年工业碳中和累计投资预计达42万亿元 [5] - 碳市场扩围预计带动2500亿-3500亿元减排投资,2027年覆盖主要工业排放行业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60%-70%低碳技术处于示范或实验阶段,氢能冶金和CCUS面临成本与技术成熟度挑战 [2][4] - 建议通过科技专项加速氢能、电气化、CCUS等技术研发,构建"研发-示范-推广"机制 [4]
山东三位民营企业家亮相记者见面会,讲述企业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大众日报· 2025-05-30 08:58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 玫德集团累计慈善和公益捐资超过5亿元 覆盖教育 养老 生态 扶贫等领域 [2] - 玫德集团2005年设立3000万元玛钢助学基金 20年累计发放3800多万元 奖励师生1.5万余人次 帮助1万多名学生圆梦大学 [2] - 泰山体育推进智能健身装备"双进"工程(进乡村 进社区) 提供智能化健身服务 [3] - 泰山体育通过承办全国性赛事打造"体育+旅游+特产"消费链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3] 企业经营与创新 - 玫德集团2024年营收205亿元 税收6.8亿元 全球员工13000多人 [2] - 泰山体育服务8届奥运会等2000余次顶级赛事 建成两大生产基地提供3000余个就业岗位 [3] - 东明石化装置自控率达99.5% 生产环节降本10亿元 开发UPC技术可降低原油消耗60% [4] - 东明石化UPC技术投产后将新增就业2500人 带动社会就业1万余人 [4] 行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东明石化推动数智化变革与绿色转型 发展风电 光伏项目 打造零碳园区和零废园区 [4] - 石化行业通过前沿技术和管理已扭转高耗能 高污染印象 实现连续化高效生产 [4] - 泰山体育将奥运科技反哺乡村 通过产业转型促进就业 [3]
王宇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包含“一纵一横”两大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5-29 19:55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包含"一纵一横"两大体系:纵向为"人工智能+产品"(软件、高端装备、智能终端),横向为"人工智能+行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及新兴领域创新突破)[1] - 纵向维度中人工智能变革软件行业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变革生产工具(如AI编码与大模型应用),二是变革产品形态(从静态机械式转向动态智能体化)[2] - 横向维度中人工智能为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注入"大脑中枢"提供核心驱动力[2] 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优势 - 无锡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镇,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优势显著:纵向有国家软件园集聚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横向有纺织、生物医药等传统行业丰富应用场景[3] - 无锡工业底蕴深厚,应用场景丰富,为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提供广阔前景[3] 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建议 - 打造行业大模型标杆:依托无锡应用场景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3] - 打造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标杆:利用数据作为新"矿产资源"的机遇吸引资源汇聚[3] - 打造应用场景开放标杆:加快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路径模式,从供需对接、场景开放等维度突破[3]
利润修复的持续性?——4月工业企业效益数据点评(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5-29 09:12
核心观点 - 4月工业利润当月同比回升0.4个百分点至2.9%,主要受益于成本、费用压力边际改善,二者对整体利润的贡献分别+2.7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9][3] - 实际营业收入当月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至5.5%,对整体利润增速的贡献为4.9% [9][3] - 下游消费制造业成本率环比增加59.7个基点至84.3%,上行幅度明显弱于季节性(+103.4个基点)[17][3] 行业表现 - 石化产业链实际营收回落幅度较大,当月同比较前月下行3个百分点至2.1%,而消费制造链营收保持较高增速,当月同比较前月回落1.5个百分点至7.8% [27][4] - 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利润改善幅度较大,同比分别较前月上行29.1、27.4个百分点至58.3%、33.1% [46] - 食品、酒和饮料、农副食品营收增速涨幅较大,当月同比分别较上月上行8.8、7.0、2.9个百分点至4.7%、10.9%、4.9% [50][5] 所有制差异 - 外商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增速有所回升,当月同比分别较前月上行1.7、0.4个百分点至1.9%、4.1%,而国企利润有较大下行,当月同比较前月回落10.2个百分点至-17.4% [55][57] 库存情况 - 工企名义库存同比较上月下行0.3个百分点至3.9%,实际库存当月同比下行0.1个百分点至7.0% [61][5] - 上游、中游实际库存增速回升(分别+0.2个百分点至17.1%,+0.9个百分点至5.8%),而下游实际库存增速有所回落(-0.9个百分点至7.2%)[61] 后续展望 - 关税落地后加征行业利润率受资产周转率下滑、刚性成本上升的影响,可能出现超额下行,利润增速回落幅度超过营收 [33][77] - 中下游产能利用率偏低,消费制造链成本率仍在高位,后续工业利润修复情况仍待观察 [33][77]
全球最大,成功吊装!
中国化工报· 2025-05-28 18:16
项目进展 - 全球最大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洗涤塔成功吊装,标志着中沙古雷乙烯项目顺利打通工程建设关键节点 [1] - 该洗涤塔自重超2560吨、长度达109米、"穿衣戴帽"后吊装总重量3250吨,创下全球同类塔器之最 [2] - 吊装由5000吨级龙门液压提升机和2000吨级溜尾吊机共同完成,其中5000吨级龙门液压提升机全球仅有两台 [3] 施工管理 - 项目管理团队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保障设计、采购、施工无缝衔接,质量、安全、进度全面受控 [2] - EPC、施工、监理三方通过每日协调会实时联动,确保技术难题、人员调配等堵点要点"事不过夜" [2] - 300多名建设者与24台机械错峰、错位、错时段轮流奋战,提速"穿衣戴帽"攻坚 [2] 技术创新 - 施工团队开展4轮策划,利用三维建模技术优化工序衔接,将整体施工效率提高近30% [2] - 5000吨级龙门液压提升机组装、拆卸全流程需要耗时近70天,团队每天对其垂直度、水平度、紧固度等参数开展多重检查 [3] - 洗涤塔25天完成"穿衣戴帽",创下佳绩 [3] 协同合作 - 承包商、专利商、制造厂、业主团队高效协同,持续推进技术攻坚与方案优化 [2] - 古雷开发区重大项目服务专班统筹海事、公安、运输、电力等力量紧密配合,提前做好各项应急预案 [2] - 中国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拥有超2000套石化、能源装置建设经验,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资源调配与安全质量管控 [2]
辽宁大连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
中国新闻网· 2025-05-28 17:11
经济运行 - 一季度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实现首季"开门红" [1] - 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4%,高于全部规上工业7.5个百分点 [2]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6%,连续2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2] 投资与基建 - 金州湾国际机场加快建设,长海跨海大桥建设全面启动 [1] - 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庄河核电前期工作加速推进 [1] - 恒力重工、大船、中远重工和中远川崎等头部企业快速发展 [1] 消费与旅游 - 文化、体育、娱乐营业收入增长15% [1] - 大连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15.1% [1] - "空中看大连"成功启动,实施促进演唱会经济发展10条措施 [1] 科技创新 - 英歌石科学城创新发展,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1] - 新获评雏鹰企业109家、瞪羚企业22家 [1] - 技术合同成交额50.8亿元、增长18.7% [2] 新兴产业 - 金普新区氢能产业园开园,大连市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2] - 布局低空起降点280个,开通3条陆岛直升机航线 [2] - 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大会吸引200余家配套企业,19个项目落地 [1] 产业升级 - 石化产业向高端延链补链,恒力新材料陆续投产,中石油系列项目稳步推进 [1] - 船舶制造强势增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1] 对外开放 - 新达盟、正大能源等重点项目实现增资 [2] - 国内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岸基加注业务落户 [2] - 2架保税融资租赁飞机业务落地,大窑湾保税物流中心运营 [2]
旭化成将退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等4项业务
日经中文网· 2025-05-28 15:12
旭化成业务调整 - 公司宣布退出4项业务,包括MMA(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树脂、SB乳胶、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CHMA),这些产品均在川崎制造所生产 [1] - 退出原因是由于中国企业增产导致市场行情恶化,公司将缩小石化业务规模 [1] - 计划在2026年3月至2027年9月逐步结束生产,并于2027年底停止销售 [1] - 公司将在2026年3月财报中计入约250亿日元的结构改革费用作为特别损失 [1] - 川崎制造所的190名员工将被重新分配至其他岗位 [1] 行业动态 - 中国企业的增产导致相关产品市场行情恶化,影响日本企业的业务决策 [1] - 旭化成计划将川崎制造所转型为氢能源材料生产基地,显示行业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趋势 [1]
多点聚力支撑经开区改革创新 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央视网· 2025-05-28 10:27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27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介绍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改革创新的相关举措。 商务部表示,在对外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等4方面,推出16项政策举措,以高水平开放促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表示,鼓励发展绿电、创建碳达峰试点园区。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大力推进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进一 步优化营商环境。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232个国家级经开区共有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 目前,经开区里的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了490万家。其中,包括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过 1.5万家。 国家级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18.3% 一大批国内外企业在国家级经开区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已经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分工明晰、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覆盖了电子信息、高端 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中国商务部:超6万家外资企业落户国家级经开区 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务出口,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国际枢纽物流中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