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市
icon
搜索文档
胖东来导师却在国内开不下去了?成都人含泪送别这家日系超市
创业邦· 2025-03-07 11:36
文章核心观点 成都伊藤广场结业引发成都人情感共鸣,但伊藤洋华堂因价格劣势、服务体验不佳、百货业态老化等问题,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日式商超整体发展面临困境 [1][3][10][11] 分组1:成都伊藤广场结业情况 - 2月28日成都伊藤广场最后一天营业,顾客抢购商品,闭店前工作人员鞠躬送别顾客 [1][2] - 成都人在朋友圈表达对伊藤结业的不舍,将其形容为与童年告别 [3] 分组2:伊藤洋华堂特色与优势 - 伊藤洋华堂有干净的厕所,提供日式服务,把日本商超礼仪文化带进成都 [3][4] - 1997年大陆首家伊藤洋华堂在成都春熙路开业,鼎盛时在成都开8家店,带动周边房价上涨,2012年成都四家店年营业额排名靠前 [8] 分组3:伊藤洋华堂面临的问题 - 伊藤洋华堂商品缺乏独有附加值,自有品牌商品表现不佳,宣传的香肠与其他品牌区别不大 [5][6][7] - 伊藤洋华堂价格比山姆、盒马等贵,过分热情的服务劝退消费者,百货业态老化,在电商和跨境海淘竞争中乏力 [5][11][12] 分组4:伊藤洋华堂发展现状与行业趋势 - 伊藤洋华堂在北京发展不佳,连续亏损后陆续关店,如今只剩一家转型为食品超市 [8] - 2024年伊藤宣布关闭包括日本东北地区在内的17家店,母公司决定出售其非核心业务 [9][10] - 日式商超纷纷难以维系,伊势丹、永旺超市等陆续关闭部分门店 [10] - 2024年国内网上零售额增长9.8%,便利店零售额增长4.7%,百货店零售额下降2.4% [11]
山姆被立案,4亿中产害怕了
创业邦· 2025-02-27 11:03
山姆会员店人脸识别争议 - 广西大学法学研究生丁先生因无法使用朋友会员码被拒之门外,起诉山姆强制人脸识别涉嫌违法 [3] - 山姆规定会员码必须"专人专用",线下消费必须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线上购物则不受限制 [4] - 用户更改照片需持身份证到店办理,亲友卡也需上传个人信息 [5] 隐私保护法律风险 - 山姆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身份认证方式,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必要性与最小化原则" [10] - 该做法可能侵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 [10] - 此前已有消费者投诉自助结账被强制刷脸,经投诉后山姆才改口称可不刷脸 [8] 会员制度商业价值 - 山姆中国付费会员超500万人,仅260元/年的基础会费年收入达13亿元 [12] - 2025财年Q4沃尔玛中国市场净销售额51亿美元(同比+27.7%),山姆贡献中国区七成营收 [12] - 山姆门店数达53家,过去12个月新增6家,成为沃尔玛在华核心增长引擎 [14] 品牌形象挑战 - 2024年10天内被五次曝光食品安全问题,2025年又出现蛋糕异物、车厘子坏果等事件 [14] - 强制人脸识别政策被质疑为"隐私收割机",影响品牌信誉度 [15] - 会员制度虽构建中产优越感,但实际使用中给家庭用户带来不便 [9]
胖东来也没有奇迹
投资界· 2025-02-11 15:38
核心观点 - 胖东来通过反常识的经营理念(不靠低价、不做巨头、不要增长)实现高毛利率与坪效,2023年原计划挣2000万实际盈利1.4亿[8][11] - 公司成功关键在于基于小规模的单店效率最大化,通过精细化管理、高员工薪酬与严格奖惩机制构建独特利益分配体系[23][25][27] - 行业传统扩张模式面临规模陷阱,管理成本与供应链复杂度随门店数量激增,胖东来通过主动控制规模规避结构性风险[19][22][25] 不靠低价 - 调改案例效果显著:步步高梅溪湖店客流与销售额分别增长6.5倍和6.7倍,永辉首店单日销售额暴涨13.9倍[13] - 差异化竞争策略:商品SKU达2万种,覆盖茶叶烟酒、金饰药品等,提供"丰富而不泛滥"的选品(如十余种特色可乐)[15][17] - 对抗电商冲击:2012年起主动关闭小型超市分店及电器业务,集中资源提升单店质量[17] 不做巨头 - 规模控制案例:河北惠友集团调改时关闭6家门店,董事长反思早年未听取于东来规模控制建议[19] -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销售额约107-146亿(超市贡献46亿),门店数量仅为永辉1%但销售额达其17%[20][17] - 供应链管理:2001年联合区域零售商通过"四方联采"将采购价压低30%-50%,但主动限制采购量避免质量风险[25] 不要增长 - 薪酬改革数据:调改后步步高员工月薪从2500元涨至4500元(涨幅80%),永辉基层加薪超1000元实现月薪4000+[26][27] - 工时优化措施:营业时间普遍缩短2-3小时,员工日均工作不超8小时,编制扩招降低人均负荷[26] - 利润分配机制:95%销售盈利分配给员工,创始人仅保留1-2个月利润,通过稳定增长预期维持激励机制[27][28] 行业对比 - 坪效差异:胖东来毛利率与坪效均超行业均值,13家A股上市商超2023年半数亏损[8][2] - 模式分化:传统商超依赖规模扩张(如永辉曾达胖东来75倍门店量),胖东来通过"关店策略"实现单店效率最大化[7][17] - 业态适应性:中国零售市场"大市场、小公司"特征明显,胖东来聚焦区域服务规避全国性供应链挑战[32][25]
勇闯山姆,月入10万的梦碎了
投资界· 2025-01-25 11:49
山姆代购行业现状 - 山姆代购行业因高性价比商品和社交平台传播形成庞大产业链,吸引大量从业者[5] - 代购主要通过赚取差价、分装售卖、跑腿费和会员返利等方式盈利[7] - 行业竞争激烈,大代购通过规模效应和多元化经营实现月入10万+,而中小代购难以复制[6][7] 山姆代购商业模式 - 大代购通过积累大量会员卡(每张680元)获取每月最高500元返利,数百张卡月收益可达10万元[6] - 拥有20多个500人代购群的资深代购,每次采购两三千件商品,月入10万+[6] - 部分代购开设线下连锁店,每件商品加价3-10元,周补货1-2次可实现月净利10万[6] - 头部代购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发展分代理和加盟商,月收入远超10万元[6] 中小代购经营困境 - 典型中小代购如林邻每周仅能采购1-2次,月收入约2000元,相当于生活费[9][10] - 唐山全职宝妈王清每周驱车2小时采购2次,月净利润仅2400元[10] - 中小代购面临闲鱼平台1%服务费等成本压力,难以获得大宗采购优惠[10][1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大代购通过价格战挤压中小代购生存空间,部分甚至"不加一分钱"引流[11] - 山姆会员数2024年增长72%,人均消费超1.3万元,品牌知名度提升降低对代购依赖[11] - 山姆加强代购监管,如封禁频繁使用会员卡、减少汽车券和茅台抽奖等福利[11] - 代购卫生问题和抢购行为损害山姆品牌形象,促使政策收紧[11]
巨亏16亿,谁来拯救大润发?
商业洞察· 2024-10-19 15:47
核心观点 - 大润发从传统零售霸主到面临被出售的命运,经历了电商冲击、新零售转型失败等多重挑战 [4][5][6] - 阿里巴巴2017年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36.16%股份,2020年追加280亿港元投资,但未能扭转大润发业绩下滑趋势 [6] - 2024财年高鑫零售营收725.67亿元(同比降13.3%),亏损16.68亿元(去年同期盈利7800万元) [6] - 潜在买家包括高瓴资本、润泰集团等,但传统商超行业整体衰退趋势未改 [13] 新零售变革 - 阿里2018年将大润发接入淘鲜达、饿了么等平台,推出"大润发优鲜"一小时达服务,但当年营收利润双降 [6] - 2020年引入自助收银、电子价签等技术,与盒马合作"盒小马",尝试中润发、M会员店等新业态 [6] - 2020年销售额1059.89亿元登顶超市百强榜,但2021年起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仅勉强扭亏 [6] - 转型失败主因:失去价格优势、高端化与原有客群错配、仓储会员店布局晚于山姆/Costco等对手 [6][7] 发展历程 - 1996年创立,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2009年以400亿元营收超越家乐福成为中国市场第一 [9] - 2011年与欧尚合并成立高鑫零售上市,市值峰值1278亿港元,份额超沃尔玛 [9] - 2014年投入超10亿元自建电商"飞牛网"失败,2016年首次关店(潍坊门店) [10][11] - 2017年阿里入股前,大润发保持19年未关店记录 [11] 行业现状 - 家乐福中国2019年被苏宁收购,沃尔玛2016-2020年关闭80家门店,2024年上半年关15家 [13] - 永辉超市2024年9月被名创优品63亿元收购 [13] - 全国超市门店数量从2012年11947家降至2020年5340家(降幅55%) [13] - 仓储会员超市市场规模2023年364.1亿元,预计2024年达387.8亿元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