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安联锐视(301042):转型双主业,开启机器人新征程
华西证券· 2025-11-18 13:08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对安联锐视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4][7] - 公司当前正处于传统安防主业稳健发展与机器人新业务战略性突破的关键阶段,兼具短期业绩韧性及中长期成长弹性 [4][7] - 若2026年年初能够解除美国制裁,2026年业绩或将出现明显增长,主要受益于外贸业务全面恢复带来的收入和净利润增加,以及解除制裁后冲回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释放的利润 [4][7] - 预计2025-202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15/6.68/9.22亿元,同比分别-40%/+61%/+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0.87/1.38亿元,同比分别-53%/+158%/+58% [4][7]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49/1.25/1.98元,对应2025年11月15日收盘价66.1元的PE分别为136/53/33X [4][7] 公司概况与业务转型 - 公司主业为传统安防视频监控,2024年传统安防业务收入占比98%,海外市场占比约为90%,以ODM模式为主 [1][12] - 2024年5月公司投资设立浙江安兴宇联机器人有限公司,持股38%,战略布局机器人和AI硬件及智能体等新领域,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向双主业转型 [1][3][15] - 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具备toB与toC双场景的供应商,具备政企等大客户的复杂采购和项目实施流程经验,以及零售、电商等渠道资源 [2][55] - 公司技术积累深厚,曾获得华为、三星等国际品牌的供应商资格 [2][15] 传统安防主业分析 - 公司产品包括前端摄像机和后端硬盘录像机,涵盖网络高清、同轴高清、模拟标清三大类,产品线覆盖从入门级到专业级监控场景 [37][38][40] - 公司积极开拓工程类市场,2020年通过华为供应商评审成为其JDM供应商,当年工程类客户新增45家 [40]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从2020年的5.8%提升至2025Q1-3的16.4% [2][66][67] - 持续的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和毛利率提升,毛利率从2020年的24.1%提升至2025Q1-3的37.7% [2][30][66] - 2025年公司新开发面向To B用户的管理平台和门禁产品,推动产品AI+,可以适配Deepseek、通义千问、火山等大模型,提升产品附加值 [2][66] - 2024年10月公司被美国列入SDN清单,生产经营受到实质影响,目前正等待移除申请结果 [29][57] 机器人新业务分析 - 机器人业务聚焦限定空间下的特种机器人赛道,与中科大教授孙丙宇团队合作,专注于地下管网、高压环境等恶劣场景的人工替代需求 [3][74][78] - 产品矩阵包括导览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狗、无人机+相关产品等,已初步实现落地应用,部分产品已在杭州市政府落地使用 [3][74][81] - 该业务避开消费级及通用工业机器人的激烈竞争,技术优势在于有限空间的结构设计、复杂危险环境下的控制系统与算法、模型轻量化技术等 [3][78][88] - 安兴宇联拥有1项高价值发明专利,自主研发I类知识产权2项、II类知识产权35项,已授权知识产权76项 [88]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传统安防市场制造端呈现双寡头格局,2023年海康威视全球市占率24%,大华股份占12% [50][53] - 中国企业在全球安防视频监控市场份额超80% [50] - 消费级摄像头市场方面,2025年一季度全球前五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四席,萤石出货420.3万台位居全球第一 [54]
蚂蚁集团连续三次领投 深圳绳驱机器人开辟“AI+文旅”新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13:07
融资概况 - 星尘智能于11月18日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蚂蚁集团与国科投资联合领投,Bloom Advance Capital、时代伯乐、南山战新投等跟投,老股东锦秋基金继续追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这是公司在2025年内完成的第三轮融资,也是蚂蚁集团作为老股东在一年内连续第三次领投 [1][2] - 融资将重点用于研发人才梯队建设、绳驱本体的规模化制造准备、多场景解决方案深化与产业化能力提升 [1] 技术优势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技术路径独特,提出Design for AI的软硬件底层架构,绳驱技术具有低摩擦、高跟随、连续力域等特点,在力控精度和人机交互安全性上具有优势 [3] - 公司已构建“顶尖本体-领先遥操-高效模型”具身智能全栈平台,并针对商业服务场景更新DuoCore全身VLA模型 [4] - 公司于今年6月攻克绳驱量产难关,并已实现量产并获得实质性订单,例如9月与全球最大控制器系统厂商仙工智能签约 [3] - 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共6人,均出自腾讯RoboticsX机器人实验室,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化能力 [5] 战略合作与产业协同 - 与产业资本时代伯乐(金马游乐产业基金管理人)的合作,直接促成了星尘智能与金马游乐的战略合作 [6][7] - 双方于11月15日联合推出全球首个由绳驱AI机器人全自主运营的零售服务店“机器人MART”在中山落地,机器人可全自主完成语音接待、下单支付、小食制作等复杂操作 [7] - 该零售服务店方案可复制到景区、机场、商业综合体等场景,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在文旅文娱领域首批规模化订单 [8] - 自战略合作公告发布至报道时,金马游乐股价累计上涨5.75%,反映了市场对“AI+文旅”融合前景的乐观预期 [9] - 公司还与字节跳动、腾讯、百度、京东等多个大厂展开合作 [9] 投资者分析 - 蚂蚁集团的投资历史显示其聚焦于具有核心技术壁垒和商业化潜力的机器人创新企业,对星尘智能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 [3] - 跟投方Bloom Advance Capital曾投资xAI、OpenAI、NeuraLink、SpaceX等知名科技公司,其投资原因部分在于星尘智能率先攻克绳驱量产难关,比OpenAI投资的同类公司1X至少领先一个周期 [5] - 国科投资作为联合领投方带来国家级科技投资平台的资源支撑 [6]
小鹏汽车:花旗下调目标价,2030年机器人销量望超百万台
搜狐财经· 2025-11-18 12:40
本文由 AI 算法生成,仅作参考,不涉投资建议,使用风险自担 【11月18日花旗下调小鹏汽车美股和港股目标价,仍看好其明年多元化增长潜力】11月18日,花旗发布 报告,鉴于明年第一季是汽车销售淡季,下调小鹏汽车美股和港股目标价逾3%,不过仍看好公司明年 多元化增长潜力。花旗在分析师简报会后,小幅下调对公司2025年销量预测以契合新指引。2026年,公 司计划发布7款新车型,还将启动Robotaxi试运行。小鹏目标在2026年底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管理 层认为其总目标市场将超电动汽车。到2030年,小鹏机器人全球销量预计超100万台。花旗下调该公司 美股目标价3.4%至28.4美元,港股目标价下调3.7%至110.6港元。 ...
宇树科技IPO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12:28
IPO进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11月15日进入“辅导验收”状态,已完成递交IPO招股书前的准备工作,计划在10月到12月正式递交招股书 [1] - 公司从7月7日到11月10日仅用132天完成IPO辅导,远快于平均6~12个月的辅导时长,辅导速度创下A股新纪录 [2][7] - 公司满足A股上市门槛,创始人于今年6月透露公司年营收已超10亿元 [7][8] - 公司董事会于10月23日完成变更,新任董事李宗彦、倪晨凯、宋华盛均为高校教授且有上市公司独董经历,被视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步骤 [6] 行业资本化动态 - 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资本化诉求强烈,除公司外,乐聚机器人已递交境外上市申请,智元机器人亦有赴港IPO计划流传近半年 [2] - 公司得以直接上市且无其他“第一股”竞争对手,主要因其更满足A股上市门槛 [7] 上市后面临的挑战 - 人形机器人企业上市后面临两难选择:追求盈利以提振报表数据,或追求通用具身智能而持续投入算力资源,后者可能导致报表“难看”影响市场信心 [10] - 行业面临具体挑战:教育类、展览类人形机器人销售在2025年热潮后可能陷入瓶颈;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可能面临良率不足、交付不及预期、产能无法释放等问题 [10] - 技术路径存在争议:“端到端”高算力人形机器人面临节拍不足、幻觉较多问题,且客户需承担持续算力成本;“遥操”固定算法机器人虽稳定性好,但难以体现通用性优势 [10][11] - 当前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销量不足,公司过往销售主力为四足机器人,优必选等同行则以消费级家用机器人作为营收主力 [12]
极智嘉接连斩获多个超亿元大订单
格隆汇· 2025-11-18 12:26
近日,"AI+机器人"代表企业极智嘉(2590.HK)业务持续强劲增长,接连斩获大额订单,继中标3亿元项 目后,再获多个亿元级订单,覆盖中国跨境快时尚电商公司、欧洲知名时尚快消公司、全球知名食品和 饮料公司、英国领先零售公司,充分反映出全球客户对其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认可,累计订单金额已突破 10亿元,展现出其卓越的全球市场渗透力与商业化能力。 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数智化技术与物流场景深度融合,并强调智慧物流基础设施 与装备升级的必然趋势。产业与政策双轮驱动,"人工智能+仓储"正成为重塑物流体系的确定性方向, 这一趋势与极智嘉的战略路径高度契合。 随着行业迈入新一轮智能化加速周期,极智嘉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凭借其深厚的AI机器人技术壁垒、 丰富的场景落地经验与持续的订单增长,有望充分受益于这一发展机遇,进一步巩固其在AI+机器人商 业化浪潮中的核心地位,未来有望打开新一轮的成长天花板,迎来价值的加速重估。 申万宏源最新报告亦充分认可极智嘉在 AI+机器人技术、全球化网络布局及深度仓储场景 know-how 等 方面的领先优势,认为智能仓储视为物理 AI 商业化的核心突破口,并将极智嘉认定为物理 ...
智元 “灵渠OS”计划年底正式开源!机器人ETF(562500) 震荡企稳,短线展现初步技术支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8 12:15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截至10点03分,机器人ETF(562500)最新价0.965,略低于昨日收盘价,早盘呈现微幅震荡,分时走势沿分时均线小幅企稳,盘面波动温和 [1] - 持仓股结构显示26只个股上涨,47只个股下跌,板块内部呈结构性分化,涨幅居前的个股集中在细分设备与智能控制方向 [1] - 成交层面交投正常偏活跃 [1] 机器人行业产品与技术动态 - 智元机器人公司面向多元场景打造三大产品系列:远征系列聚焦讲解接待、文娱商演;灵犀X2系列主打情感陪伴与智能交互,并能完成简单作业;精灵系列主打实干作业,背后依托Go-1基础大模型提供核心算力 [1] - 公司技术体系核心为“一体三智”,即运动智能、交互智能与作业智能的深度融合,并自主研发了机器人操作系统“灵渠OS”,已封装大量核心能力,计划于今年年底正式开源 [1] 主机厂产业化进程 - 特斯拉Optimus V3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将非常逼真拟人,目标在2026年底建设年产100万台的生产线 [1] - 小鹏汽车于11月5日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量产 [1] - 民生证券表示,客户维度需重视特斯拉确定性主线及其他核心主机厂的重大更新,核心主机厂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 [1] 机器人ETF产品概况 - 机器人ETF(562500)是全市场唯一规模超两百亿的机器人主题ETF [2] - 成分股覆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帮助投资者一键布局机器人上中下游产业链 [2]
换个视角,解读头部人形机器人创企们为何争相IPO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11-18 12:14
宇树科技IPO进程 - 宇树科技于11月10日完成上市辅导,进入辅导验收阶段[2] - 公司于2025年7月18日由辅导机构中信证券提交备案登记材料,历经四个月完成此阶段[3][4] - 下一步将提交IPO申请文件,若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上半年挂牌上市,有望成为A股首家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公司[4] 人形机器人创企IPO竞争格局 - 多家头部创企正加速IPO进程:乐聚机器人于10月31日完成辅导备案,云深处和智元机器人分别于11月3日和11月10日完成股改[5] - 智元机器人通过资本运作于2025年7月8日获得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6.99%股权,后者复盘后出现11连板,成为A股年内首只10倍股[7][8] - 率先上市意味着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在当前行业背景下“现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来”[4][7]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与乱象 - 行业技术未实现实质性突破,有价值型商业化仍属初期,批量化上市对行业未必是好事[5] - 存在“提线木偶”式路演骗局,部分初创企业通过遥操作造假、夸大技术能力等手段误导投资决策[5] - 展会中的“机器人秀”多靠预编程或现场遥控实现,大额订单的有效性和后续交付存疑,目的多为上市和融资[6] 特斯拉Optimus最新动态 - 马斯克表示新一代Optimus灵巧手(含小臂)将配备50个执行器,而非单手50个[12][13] - 特斯拉已要求供应商为美国本土生产车型停用中国产零部件,计划1-2年内实现供应链“完全非中国化”[14] - 特斯拉为Optimus量产做最后冲刺,部分T链供应商已收到V3初版图纸,定稿在即[15]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 目前已形成智元链、宇树链、T链(特斯拉)、H链四大核心供应链[9] - 特斯拉Optimus产业链上市公司梳理包括拓普集团(线性执行器)、三花智控(旋转关节)、均胜电子(批量交付多种部件)等70余家公司[15][16] - 智元和宇树对二级市场机器人板块催化作用有限,板块行情核心催化仍来自特斯拉Optimus[9]
蓝思科技:全资子公司蓝思智能机器人新基地今日投产
新浪财经· 2025-11-18 12:12
记者获悉,蓝思科技旗下蓝思智能机器人位于浏阳经开区的永安园区今日正式投产,此次启用的蓝思智 能机器人永安园区占地400亩,厂房面积约18.9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万台/套大型自动化设备以及50万 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等AI硬件产品的能力,实现从新材料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完整生态链的 产业布局。据了解,公司已切入北美及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供应链,关节模组、灵巧手、结构件 已批量交付。(智通财经) ...
宇树科技IPO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12:08
IPO进程 - 宇树科技IPO进入加速阶段,已完成辅导验收,即将递交招股书[1] - 公司计划在10月到12月正式递交IPO招股书,推进节奏非常顺利[1] - 从7月7日到11月10日,仅用132天完成IPO辅导,远快于平均6~12个月的辅导时长[6] - 辅导券商中信证券出动24位辅导人员帮助公司快速完成辅导工作[6] 公司治理与资质 - 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募投计划方向、公司治理、激励和财务架构等辅导内容[5] - 10月23日完成董事变更,新董事李宗彦、倪晨凯、宋华盛均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经历[6] - 公司年营收已超10亿元,满足科创板上市基本条件[7] 行业资本动态 - 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资本化诉求强烈,乐聚机器人已递交境外上市申请,智元机器人有赴港IPO计划[2] - 宇树科技是资本市场"顶流",原始股LP份额曾被一级市场流转和疯抢,转让与居间价格高企[1][2] 行业挑战与前景 - 人形机器人企业营收和利润水平普遍处于初创阶段,上市后面临追求盈利还是加大资本开支的两难[9] - 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可能面临良率不足、交付不及预期、产能无法释放等问题[9] - "端到端"高算力人形机器人面临节拍不足、幻觉较多问题,且客户需承担持续算力成本[10] - "遥操"固定算法机器人虽稳定性更优,但程序化工序让通用性优势无法体现[10] - 宇树科技过往销售主力为四足机器人,优必选以消费级家用机器人作为营收主力[10]
马斯克模仿秀,何小鹏“活到决赛圈”了吗?
36氪· 2025-11-18 12:00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亏损3.8亿元人民币,同比收窄近80%,环比收窄20.3% [1] - 第三季度总营收20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8%,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04.5亿元 [1][4] - 第三季度总交付量116007辆,同比增长149.3% [1] - 第三季度毛利率达20.1%,为历史首次突破20%;车辆毛利率为13.1%,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 [3] - 非公认会计原则每股亏损0.43元,略差于市场预期的0.41元 [4] - 8月交付37709辆,同比增长169%;9月交付约41600辆,同比增长95%;10月交付42013辆,同比增长76%,连续两个月突破4万辆大关 [1] 未来业绩指引 - 预计第四季度交付量12.5万至13.2万辆,低于市场预估的13.6万辆 [4] - 预计第四季度营收215亿元至230亿元,同比增长33.5%至42.8%,最高值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53.6亿元,缺口达15% [4] - 公司仍有望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4] 市场与投资者反应 - 财报发布后美股下跌6%,报收于23.50美元 [4] - 摩根大通三季度减持小鹏美股182.39万股,持仓从182万股锐减至6204股,降幅高达99.7% [4] - 公司增长势头与特斯拉早期扩张阶段相当,2018年第三季度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129% [1] 产品与业务规划 - 计划2026年推出7款"一车双能"新车型,一季度推出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全年推出4款全新车型覆盖重要细分市场 [5] - 2026年计划面向海外市场推出3款新车型,包括中小型SUV [5] - 确立以"智能化"为核心战略,建立全栈自研体系 [9] - 2020年推出P7车型被视为"中国版Model 3",为国内首个搭载NGP的纯电车型,2021年P7销量占全年总销量6万辆/9.8万辆 [9] 人形机器人业务 - 宣布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IRON的规模化量产,采用"物理世界模型驱动"技术路线,已在广州工厂承担基础组装任务 [6] - 目标2030年机器人年销量突破100万台 [6] - 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估计为20万亿美元、2亿台 [8] - 2024年小鹏AI科技日亮相IRON机器人,双手为1:1人类尺寸设计,有15个自由度且支持触觉反馈 [17]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规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2026年产量提升至5-10万台,2029-2030年实现年产百万台 [6] 技术路线与竞争 - 公司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与特斯拉存在差异,2020年宣布在自动驾驶硬件系统中加入激光雷达,而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 [10] - 公司被不少人视为特斯拉的"学生",两者在技术、产品、愿景上颇为相似 [8] - 马斯克态度转变,从2018年因前员工跳槽纠纷发起诉讼并暗指技术"高度相似",到2024年称赞中国汽车制造商最具竞争力 [11][12][16] - 2023年特斯拉与前员工的法律纠纷以双方和解告终 [14] 公司战略与管理 - 公司战略从模仿行业领导者转向探索"第一性原理"思维,尝试推出分体式飞行汽车等创新产品 [25][26] - 创始人何小鹏认为中国创业者更注重"平衡"而非极致冒险,选择模仿是风险较低、成功率更高的策略 [24][25] - 创始人学习马斯克的扁平化管理方式但更为务实温和,在2022年G9上市失利后开启深度调整,约90%的一线部门完成换将,30%员工离职 [22][23] - 调整后创始人将所有研发、生产和供应链体系的汇报线直接管理,甚至亲自直管造型团队 [22] 行业对比与互动 -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点赞小鹏机器人视频,并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 [7] - 马斯克称非常尊重中国的竞争对手,认为中国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 [8] - 两家公司均在2022~2023年间推出双足人形机器人,对具身智能的愿景更加清晰 [8] - 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有大量共通点,如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系统可迁移,电机电池传感器可共享供应链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