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装备制造业
icon
搜索文档
31省份半年报:粤苏鲁总量领跑 新兴产业成增长“新势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2:37
地方经济半年报核心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全国31省份GDP总量前三名:广东68725.4亿元、江苏66967.8亿元、山东50046亿元 [3][4] - 经济增速前三省份:西藏、甘肃、湖北(湖北GDP增速6.2%,超全国均值0.9个百分点) [1][6] - 东部省份经济总量保持领先,中部省份增速亮眼,27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GDP增速 [1][7] 头部省份经济表现 - **广东**:GDP总量68725.4亿元领跑全国,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14.7%、工业机器人+34.0%、民用无人机+58.2%) [3][9][10] - **江苏/山东**:GDP分别为66967.8亿元(增速5.7%)、50046亿元(增速5.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2%(福建)、13.0%(山东) [4][8] - **福建**:GDP增速从5.5%提升至5.7%,社零总额12560.88亿元(+6.0%),规上工业增加值+8.7%(装备制造业+15.2%) [4][8] 新兴产业驱动增长 - **装备制造业**:全国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5.5%(同比+0.9pct),拉动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福建(+15.2%)、湖南(+12.2%)、山东(+13.0%)表现突出 [7][8] - **汽车产业**:河南汽车制造业增加值+24.5%(新能源汽车带动),陕西汽车产量+25.2%(新能源汽车+30.3%) [9] - **高技术制造业**: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4.4%(贡献率27.5%),锂离子电池(+62.1%)、电子元件(+53.0%)等产量高增长 [6][10] 区域产业升级动态 - **广东**: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形成集群效应,需推动传统产业(占规上制造业70%+)转型 [10] - **湖北**:出口总额+38.5%(对"一带一路"国家占比54.9%),高技术制造业成为核心增长极 [6][10] - **北京**:固定资产投资+14.1%(设备购置投资+99.0%),规上工业增加值+7.0% [5]
31省份半年报全部出炉,广东、江苏、山东GDP位列前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2:24
全国31省份经济半年报 - 2025年上半年全国31省份GDP数据已全部公布,广东、江苏、山东三省GDP总量位居全国前三,分别为68725.4亿元、66967.8亿元和50046亿元 [2] - 东部省份经济总量保持领先优势,中部省份在经济增速上表现突出,西藏、甘肃和湖北GDP增速排名全国前三位 [2] - 2025年上半年全国GDP平均增速为5.3%,福建、北京等东部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5.7%和5.5% [5]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广东GDP总量持续领跑全国,2025年上半年达68725.40亿元,江苏、山东紧随其后,同比增速分别为5.7%和5.6% [5] - 湖北GDP增速达6.2%,领跑中部省份,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38.5%,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达54.9% [7] - 福建消费及工业增长提供关键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6] 工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全国27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区域GDP增速,装备制造业及汽车、电子等行业表现突出 [3][9] - 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压舱石",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5.5%,较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 [9] - 福建、湖南、山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2%、12.2%和13.0%,显著高于工业整体增速 [10] 新兴产业表现 - 广东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幅达14.7%-58.2% [11] - 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锂离子电池、电子元件等产品产量增幅超20% [13] - 河南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5%,新能源汽车生产带动相关产业高速增长,陕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9% [11] 产业结构调整 - 各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11][12] - 工业机器人行业进入重要发展周期,技术应用场景推广对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率起关键作用 [12] - 各省寻求多元化发展路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势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13]
经济新方位|稳经济促改革,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
人民日报· 2025-08-02 11:35
上半年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好于年初市场普遍预期,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2] - 7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6%,制造业企业市场信心稳定乐观 [2]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58% [2] -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外贸进出口规模站上20万亿元台阶,出口增长7.2% [2]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1% [2] 新动能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比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快3.1个百分点 [3] - 人工智能开源模型、创新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1至4月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为40.4%,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7] - 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分别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下降0.1个和0.2个百分点,节约全社会物流费用超过1300亿元 [7] - 上半年全国跨省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18.2%,占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7] 扩大内需与投资 - 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研究稳妥接续"两新"政策 [5] - 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动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6] - 完善交通能源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提高投资回报水平 [6] 深化改革举措 - 深挖潜力提振消费,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推动出台促进服务消费、首发经济、数字消费等举措 [9] - 扩大有效投资,健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放大投资乘数效应 [9] - 研究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策,总结核电领域引入民间资本经验,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介力度 [9] 行业规范与竞争治理 -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明确招商引资鼓励和禁止的具体行为,治理和防范有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行为 [10] - 加快推进价格法修订,选取"内卷式"竞争突出的行业领域开展成本调查,规范企业价格行为 [10] 新动能与市场准入 - 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加快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出台培育和开放新场景的政策举措 [11] - 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数据等新型要素确权和参与分配的实现路径 [11]
稳经济促改革,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
人民日报· 2025-08-02 08:20
上半年经济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高于年初预期且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 [3]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等行业增长11.1% [3] - 外贸进出口规模突破20万亿元,出口增长7.2% [3]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3.1个百分点 [4] 新动能发展 - 人工智能开源模型、创新药等成果涌现,智能无人飞行器及车载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4] - 7月制造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6%,持续处于扩张区间 [3] 政策与改革方向 - 将推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 [7] - 1-4月全国省际贸易占比提升0.6个百分点至40.4%,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创历史新低,上半年节约物流费用超1300亿元 [8] - 全国跨省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18.2%,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 [8] 重点领域布局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种业振兴行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及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8] - 推动核电领域民间资本经验复制,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向民资开放力度 [10] - 加快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探索数据要素确权及分配路径 [12] 市场秩序优化 - 将规范政府招商引资行为,明确鼓励与禁止清单,整治企业无序竞争 [11] - 选取"内卷式"竞争突出行业开展成本调查,修订价格法以规范企业定价行为 [11]
地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经济日报· 2025-08-02 05:58
经济增速与区域表现 - 22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3%),其中西藏以7.2%领跑,甘肃(6.3%)、湖北(6.2%)、浙江(5.8%)分列区域前列 [1][2] - 西部省份表现突出,9个省份增速超全国线,东部7个、中部5个、东北1个 [2] - 广东GDP总量保持全国第一(68725.4亿元),江苏(66967.8亿元)、山东(50046亿元)紧随其后 [3] 外贸与工业表现 - 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五省市进出口值占全国64.1%,同比增长4.8%,贡献全国出口增量近六成 [3] - 31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福建、安徽、河南、湖南增速超8%,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利润增速达两位数 [4] - 造船业方面,辽宁造船完工量、订单量均列全国第2位,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 [6] 新质生产力发展 - 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增速显著,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等细分领域保持两位数增长 [5] - 福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江苏航空航天器、锂离子电池制造等行业增速超10% [5] - 安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0.7%;湖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7.8% [5] 政策驱动与产业升级 - 北京设备购置投资增长9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8.2%;浙江家电、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速超60% [4] - 湖北家电类零售额增长30.8%,家具类增长63%,增速较一季度显著提升 [4] - 四川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4倍,光伏电池增长1.9倍,锂离子动力电池增长53.2% [5] 区域发展战略 - 广东计划发力人工智能、海洋牧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7] - 江苏强调构建招商引资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 [8] - 上海聚焦三大先导产业规模扩张,深化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8]
31省份半年报:粤苏鲁总量领跑,新兴产业成增长“新势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21:16
区域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广东GDP总量68725.4亿元领跑全国 江苏66967.8亿元和山东50046亿元紧随其后 [1][3] - 东部省份经济总量保持领先 浙江45004亿元 福建27996.57亿元 北京25029.2亿元 河北22965.9亿元 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3% [3] - 中部省份增速亮眼 湖北GDP29642.61亿元同比增长62% 西藏 甘肃增速排名全国前三 [1][6] 工业增长动能 - 全国27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GDP增速 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55% 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 [7] - 福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 装备制造业增长152% 湖南装备制造业增长122% 山东装备制造业增长130% [8] - 河南汽车制造业增长245% 电气机械增长212% 陕西汽车制造业增长279%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03% [9] 新兴产业表现 - 广东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增长147% 锂离子电池增长422% 工业机器人增长340% 无人机增长582% [9] - 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4% 贡献规上工业增长275% 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621% 电子元件增长530% [11] - 工业机器人行业进入重要发展周期 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10] 重点省份驱动力 - 福建消费零售总额12560.88亿元增长60% 工业投资成为关键支撑 [4] - 北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 设备购置投资增长990%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 [5] - 湖北出口总额增长385%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549% 工业增加值增长79% [6]
7月份制造业PMI回落 经济总体产出保持扩张
经济日报· 2025-08-01 15:04
制造业PMI总体表现 - 7月制造业PMI降至49.3% 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主要受传统生产淡季及极端天气影响 [1] - 生产指数为50.5% 虽下降0.5个百分点但仍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1] - 新订单指数为49.4% 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反映市场需求释放受阻 [1] 分行业PMI表现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0.3%和50.6% 持续高于临界点 [1] - 消费品行业PMI为49.5% 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1] - 高耗能行业PMI为48% 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景气度有所改善 [1] 价格指数变化 -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51.5% 较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 为3月以来首次突破临界点 [2] - 出厂价格指数为48.3% 较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 [2] - 石油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价格指数明显回升 [2] 企业规模差异 - 大型企业PMI为50.3% 生产指数52.1%和新订单指数50.7%均连续3个月扩张 [2] - 中型企业PMI为49.5% 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 [2] - 小型企业PMI为46.4% 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2] 非制造业表现 -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 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4]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6% 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 [4] -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 较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 [4] 行业景气分化 -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60% [4] - 租赁及商务服务、生态保护等行业处于扩张区间 [4] - 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指数低于临界点 [4] 预期与展望 - 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6% 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3] - 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8% 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4] - 经济总体保持扩张态势 新动能持续增长 [1][3]
国家发改委:坚决制止新兴领域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搜狐财经· 2025-08-01 13:47
投资与项目建设 - “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资金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 [1] - 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1] - 将推动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并完善交通能源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以提高投资回报水平 [3] - 将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总结核电领域引入民间资本经验,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介力度 [15] 消费促进与以旧换新 - 第三批69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下达完毕,第四批690亿元资金将于10月下达,以完成全年3000亿元的下达计划 [2] - 将督促地方落实资金配套责任、细化资金使用计划,并加强产品质量和价格监管 [2] - 将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养老、医疗、托育等服务消费,积极培育国货潮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家庭消费 [16] - 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将继续发挥增长动力作用 [4]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5] - 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和深度融合 [6] - 将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算力、算法、数据、人才等基础 [6]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1—4月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0.4%,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11] - 上半年全国跨省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18.2%,占市场化交易电量的比例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11] - 将研究制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动方案,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2][13] - 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招标投标,扎实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13] 物流与供应链效率 -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至14%,为自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节约全社会物流费用超过1300亿元 [7] - 在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下,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战略对接、深化务实合作,有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9] 能源与电力保障 - 今年以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已连续4次创历史新高,全国跨区输送电力最高达到1.48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 [10] 对外贸易合作 - 上半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达11.29万亿元,增长4.7%,占进出口总值的51.8%,其中出口6.56万亿元,增长10.8% [9] 产业政策与监管导向 - 在新兴领域坚持鼓励创新、适度竞争,同时坚决制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 [3] - 将常态化开展政策预研储备,不断完善稳就业、扩内需的政策工具箱,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推出政策 [4]
在广深科创走廊建产学研联合体
南方都市报· 2025-08-01 10:57
广东传统产业"三化"融合进展 - 广东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传统产业占比超七成,16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国第一 [2] - 累计超过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占比近6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8.2% [2] - 格力电器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工厂",美的集团带动上下游千家供应商共建敏捷供应链 [2] - 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效率:广州致景科技AI将寻布时间从两天压缩至两分钟,服装大模型支持"1件起订、7天交付" [2] 绿色制造与政策支持 - 广东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全国首位,国家级绿色工厂达400家 [3] - 广州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年产能5100吨,蒙娜丽莎氨氢零碳燃烧量产线年减碳5200吨,全省推广年减碳潜力达两亿吨 [3] - 广东工业投资2024年增长6.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7.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5%,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速达17.9% [3] - 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3] 中小企业转型困境 - 中小企业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三不困境及"缺技术基础、缺人才、缺经验、缺试错能力"四缺难题 [4] - 数字化转型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复合型人才稀缺(如陶瓷工艺与AI结合领域) [4] - 产业链协同不足:美的集团发现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系统产品互不兼容 [4] - 装备制造业关键设备联网率仅41%,行业标准采标率33%(德国为80%),多套中间件系统使成本激增30% [5] 绿色转型挑战 - 蒙娜丽莎氨氢零碳技术成本是天然气两倍,推广困难 [5] - 绿色消费市场未成熟:飞亚达完成手表业首个碳足迹认证,但消费者更关注情绪价值与质价比 [5] - 普惠性政策与企业需求错位,需加强智能化与绿色化政策协同(如绿色技改项目中嵌入智能化设备要求) [5] 解决方案与建议 - 政策精准化:研究修改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如纺织业"找布网"模式) [7] - 技术攻坚:广深科创走廊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攻关新材料、工业软件,推广OPC UA设备互联接口及行业标准(如《注塑车间MES数据规范》) [7] - 生态重构:链主企业带动供应商转型(美的已带动千家),政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发符合中国制造特点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8] - 区域协同:珠三角聚焦研发设计,粤东粤西粤北承接制造环节,全省供应链平台破除区域壁垒 [8]
经济总体产出保持扩张
经济日报· 2025-08-01 09:47
制造业PMI总体表现 - 7月制造业PMI为49.3% 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低于临界点[2] - 生产指数为50.5% 虽下降0.5个百分点但仍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2] - 新订单指数为49.4% 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反映市场需求偏弱[2] 分行业PMI表现 - 装备制造业PMI为50.3% 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0.6% 均持续高于临界点[2] - 消费品行业PMI为49.5% 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2] - 高耗能行业PMI为48% 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景气度有所改善[2] 价格指数变化 -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1.5% 较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 自3月以来首次升至临界点以上[3] - 出厂价格指数为48.3% 较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3] - 石油煤炭及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价格指数明显回升[3] 企业规模差异 - 大型企业PMI为50.3% 生产指数52.1% 新订单指数50.7% 均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3] - 中型企业PMI为49.5% 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3] - 小型企业PMI为46.4% 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3] 非制造业表现 -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 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5]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50.6% 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5] -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0% 较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5] 行业景气分化 -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5] - 租赁及商务服务、生态保护及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位于扩张区间[5] - 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5] 市场预期与政策影响 - 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6% 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4] - 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8% 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连续3个月保持55%左右[5] - 城市更新、"两重""两新"和消费补贴等政策有望推动投资与消费活动稳步趋升[5]